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离魂记
(唐)陈玄祐
天授三年,清河张镒,因官家于衡州。性简静,寡知友。无子,有女二人。其长早亡;幼女倩娘,端妍绝伦。镒外甥太原王宙,幼聪悟,美容范。镒常器宙,每曰:“他时当以倩娘妻之。”
后各长成。宙与倩娘常私感想于寤寐,家人莫知其状。后有宾寮之选者(有位优秀的幕僚)求之,镒许焉。女闻而郁抑,宙亦深恚恨。托以当调,请赴京,止之不可,遂厚遣之。宙阴恨悲恸,决别上船。日暮,至山郭数里。夜方半,宙不寐,忽闻岸上有一人,行声甚速,须臾至船。问之,乃倩娘徒行跣足而至。宙惊喜发狂,执手问其从来。泣曰:“君厚意如此,寝食相感。今将夺我此志,又知君深情不易,思投身奉报,是以亡命来奔。”宙非意所望,欣跃特甚。遂匿倩娘于船,连夜遁去。倍道兼行,数月至蜀。
凡五年,生两子,与镒绝信。其妻常思父母,涕泣言曰:“吾曩日不能相负,弃大义而来奔君。向今五年,恩慈间阻。覆载之下,何颜独存也?”宙哀之,曰:“将归,无苦。”遂俱归衡州。
既至,宙独身先镒家,首谢其事。镒曰:“倩娘病在闺中数年,何其诡说也!”宙曰:“见在舟中!”镒大惊,促使人验之。果见倩娘在船中,颜色怡畅,讯使者曰:“大人安否?”家人异之,疾走报镒。室中女闻,喜而起,饰妆更衣,笑而不语,出与相迎,翕然而合为一体,其衣裳皆重。其家以事不正,秘之。惟亲戚间有潜知之者。后四十年间,夫妻皆丧。二男并孝廉擢第,至丞、尉。
玄祐少常闻此说,而多异同,或谓其虚。大历末,遇莱芜县令张仲规,因备述其本末。镒则仲规堂叔祖,而说极备悉,故记之。
(选自《太平广记》卷三五八,略有改动)
【小题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部表现倩娘对王宙情深意重的一组是(3分)( )
与倩娘常私感想于寤寐 ②女闻而郁抑
倩娘徒行跣足而至 ④覆载之下,何颜独存
⑤凡五年,生两子,与镒绝信 ⑥翕然而合为一体,其衣裳皆重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小题4】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镒常器宙,每曰:“他时当以倩娘妻之。”(3分)
(2)今将夺我此志,又知君深情不易,思投身奉报,是以亡命来奔。(4分)
(3)吾曩日不能相负,弃大义而来奔君。向今五年,恩慈间阻。(3分)
离魂记
(唐)陈玄祐
天授三年,清河张镒,因官家于衡州。性简静,寡知友。无子,有女二人。其长早亡;幼女倩娘,端妍绝伦。镒外甥太原王宙,幼聪悟,美容范。镒常器宙,每曰:“他时当以倩娘妻之。”
后各长成。宙与倩娘常私感想于寤寐,家人莫知其状。后有宾寮之选者(有位优秀的幕僚)求之,镒许焉。女闻而郁抑,宙亦深恚恨。托以当调,请赴京,止之不可,遂厚遣之。宙阴恨悲恸,决别上船。日暮,至山郭数里。夜方半,宙不寐,忽闻岸上有一人,行声甚速,须臾至船。问之,乃倩娘徒行跣足而至。宙惊喜发狂,执手问其从来。泣曰:“君厚意如此,寝食相感。今将夺我此志,又知君深情不易,思投身奉报,是以亡命来奔。”宙非意所望,欣跃特甚。遂匿倩娘于船,连夜遁去。倍道兼行,数月至蜀。
凡五年,生两子,与镒绝信。其妻常思父母,涕泣言曰:“吾曩日不能相负,弃大义而来奔君。向今五年,恩慈间阻。覆载之下,何颜独存也?”宙哀之,曰:“将归,无苦。”遂俱归衡州。
既至,宙独身先镒家,首谢其事。镒曰:“倩娘病在闺中数年,何其诡说也!”宙曰:“见在舟中!”镒大惊,促使人验之。果见倩娘在船中,颜色怡畅,讯使者曰:“大人安否?”家人异之,疾走报镒。室中女闻,喜而起,饰妆更衣,笑而不语,出与相迎,翕然而合为一体,其衣裳皆重。其家以事不正,秘之。惟亲戚间有潜知之者。后四十年间,夫妻皆丧。二男并孝廉擢第,至丞、尉。
玄祐少常闻此说,而多异同,或谓其虚。大历末,遇莱芜县令张仲规,因备述其本末。镒则仲规堂叔祖,而说极备悉,故记之。
(选自《太平广记》卷三五八,略有改动)
【小题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宙与倩娘常私感想于寤寐寤寐:醒着睡着,时时 |
B.乃倩娘徒行跣足而至跣足:光着脚 |
C.倍道兼行,数月至蜀倍道:离开大路 |
D.见在舟中见:通“现”,现今 |
与倩娘常私感想于寤寐 ②女闻而郁抑
倩娘徒行跣足而至 ④覆载之下,何颜独存
⑤凡五年,生两子,与镒绝信 ⑥翕然而合为一体,其衣裳皆重
A.①③④ | B.②④⑤ | C.①⑤⑥ | D.②③⑤ |
A.倩娘和王宙长大以后,暗中相恋。张镒却言而无信,应允了他人提亲。 |
B.王宙因为意中人倩娘被张镒另许他人,心生不满,借故远走京城。临行前与倩娘密约私奔。 |
C.当舟中倩娘与闺中倩娘合为一体,衣裳也重合,始知当初追随王宙而去的乃是倩女离魂。 |
D.小说富有浪漫主义色彩,想象奇幻,情节曲折,倩娘是一个封建礼教的叛逆者形象。 |
(1)镒常器宙,每曰:“他时当以倩娘妻之。”(3分)
(2)今将夺我此志,又知君深情不易,思投身奉报,是以亡命来奔。(4分)
(3)吾曩日不能相负,弃大义而来奔君。向今五年,恩慈间阻。(3分)
下列文句断句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占之罪也。 |
B.今足下尽日止攻\士死伤者必多\引兵去宛\宛必随足下后\足下前则失咸阳之约\后又有缰宛之患。 |
C.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
D.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庸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本庵记
归有光
客曹杨君伯厚,名其读书之舍曰本庵,因其友张师周来请为之记。
余问其所以为名者。盖今少保司马公为曹郎时,生君于邸舍;而先少保公以御史视鹾①事于江都,闻得孙而喜,乃曰:“吾居扬州而此子生,因命之曰扬州民。”且谓“吾家再世荣禄,厚福之来不敢居,令此子长得为耕农足矣。”嘉靖四十一年,君登第,而主司以为“州民”非所以为称,乃更之曰“俊民”。君不能逆主司之意,而又不敢忘其祖之命,故名其庵曰本者,以为不忘其先少保云。
夫所谓本者,犹言始也。凡物之生,皆始于本,故以本为始也。昔林放问礼之本孔子告之以礼为本主于俭夫礼生于心孔子不言而言从俭从其始而求之未有不得其心也。传曰:“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无天地恶生?无先祖恶出?无君师恶治?”圣人之所谓本者,皆言其所始也。人能思天地之所生,则不至于违其性:人能思先祖之衍其类而生我,则不至于戕其身;人能思君师之所以治,则不至于遗君而倍师。故有子志之曰:“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言君子之为仁,以孝弟为始,则可以得其心也。
君日侍少保公,承颜色养,不离于左右。孝弟之道,不勉而至。然且思先少保之在江都之曰,其所存远矣。少保公方掌邦政,以才德为天子所倚毗;君学魁多士,雍容南宫。奕世济美,当世以为难得。及余观其一命名之间,而犹不忘其本如此。而后知君家之所以贵显者,盖有以也。是为记。
【注】鹾cuó:盐。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用法和意义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3】下面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客曹杨君伯厚,名其读书之舍曰本庵,因其友张师周来请为之记。(3分)
(2)人能思君师之所以治,则不至于遗君而倍师。(3分)
(3)少保公方掌邦政,以才德为天子所倚毗。(4分)
本庵记
归有光
客曹杨君伯厚,名其读书之舍曰本庵,因其友张师周来请为之记。
余问其所以为名者。盖今少保司马公为曹郎时,生君于邸舍;而先少保公以御史视鹾①事于江都,闻得孙而喜,乃曰:“吾居扬州而此子生,因命之曰扬州民。”且谓“吾家再世荣禄,厚福之来不敢居,令此子长得为耕农足矣。”嘉靖四十一年,君登第,而主司以为“州民”非所以为称,乃更之曰“俊民”。君不能逆主司之意,而又不敢忘其祖之命,故名其庵曰本者,以为不忘其先少保云。
夫所谓本者,犹言始也。凡物之生,皆始于本,故以本为始也。昔林放问礼之本孔子告之以礼为本主于俭夫礼生于心孔子不言而言从俭从其始而求之未有不得其心也。传曰:“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无天地恶生?无先祖恶出?无君师恶治?”圣人之所谓本者,皆言其所始也。人能思天地之所生,则不至于违其性:人能思先祖之衍其类而生我,则不至于戕其身;人能思君师之所以治,则不至于遗君而倍师。故有子志之曰:“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言君子之为仁,以孝弟为始,则可以得其心也。
君日侍少保公,承颜色养,不离于左右。孝弟之道,不勉而至。然且思先少保之在江都之曰,其所存远矣。少保公方掌邦政,以才德为天子所倚毗;君学魁多士,雍容南宫。奕世济美,当世以为难得。及余观其一命名之间,而犹不忘其本如此。而后知君家之所以贵显者,盖有以也。是为记。
【注】鹾cuó:盐。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天地恶生恶:厌恶,憎恶 |
B.天地者,生之本也生:生命 |
C.君日侍少保公,承颜色养承:顺着,迎合 |
D.君学魁多士,雍容南宫魁:第一,居首位 |
A.而先少保公以御史视鹾事于江都以:介词,把 |
B.吾居扬州而此子生,因命之曰扬州民因:副词,于是 |
C.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其: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 |
D.人能思先祖之衍其类而生我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
A.杨君给自己的书房命名为“本庵”,主要是因为他自己出生在扬州,同时又不敢忘记了祖父的教导。 |
B.圣人所说的本指的是事物的开端。作者认为人如果能想到自己是天地所生养,就不至于违背天性。 |
C.杨君每天侍奉少保公,并顺着父亲的脸色恭谨奉养,片刻不离他身边,可以既是尽到了孝悌之义。 |
D.作者认为杨家之所以能够世世代代尊贵显赫,当朝少有,主要是因为他们能谨守孝悌之义,不忘本 |
(1)客曹杨君伯厚,名其读书之舍曰本庵,因其友张师周来请为之记。(3分)
(2)人能思君师之所以治,则不至于遗君而倍师。(3分)
(3)少保公方掌邦政,以才德为天子所倚毗。(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9分,每小题3分)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小题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词类活用方式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 )
【小题2】下列句子中,与例句句式结构相同的一项是( )
例: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
【小题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小题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词类活用方式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 )
A.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
B.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
C.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
D.南取百越之地 |
例: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
A.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
D.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
A.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 |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
C.吾尝终日而思矣顺流而东也 |
D.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
用斜线(/)给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6分)
灵峰之山,其上曰金鸡之峰。其草多竹其木多枫槠多松其鸟多竹鸡其状如鸡而小有文采善鸣。
寺居山中,山四面环之其前山曰陶山华阳外史弘景之所隐居其东南山曰日铸之峰欧冶子之所铸剑也寺之后薄崖石有阁曰松风阁奎上人居之。——选自刘基《活水源记》
灵峰之山,其上曰金鸡之峰。其草多竹其木多枫槠多松其鸟多竹鸡其状如鸡而小有文采善鸣。
寺居山中,山四面环之其前山曰陶山华阳外史弘景之所隐居其东南山曰日铸之峰欧冶子之所铸剑也寺之后薄崖石有阁曰松风阁奎上人居之。——选自刘基《活水源记》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22分)
秋声赋
欧阳修
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鏦鏦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余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余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凛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用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嗟呼!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而况思其力之所不能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余之叹息。
【小题1】下列各句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3】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小题4】下列与“求人可使报秦者”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小题5】下列无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
【小题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小题7】将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⑴有动于中,必摇其精。
⑵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
秋声赋
欧阳修
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鏦鏦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余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余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凛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用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嗟呼!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而况思其力之所不能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余之叹息。
【小题1】下列各句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忽奔腾而砰湃 | B.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 |
C.盖夫秋之为状也 | D.丰草绿缛而争茂 |
A.悚然而听之悚然:惊惧的样子。悚,音sǒng。 |
B.砭人肌骨砭:古代用来治病的石针,这里引申为刺的意思。砭,音biān。 |
C.黟然黑者为星星黟:黑。黟,音yī。 |
D.念谁为之戕贼 戕贼:蟊贼。戕,音qiāng。 |
A.欧阳子方夜读书 |
B.春生秋实 |
C.四无人声 |
D.其容清明 |
A.有动于中 |
B.商,伤也 |
C.闻有声自西南来者 |
D.胡为而来哉 |
A.天之于物,春生秋实 |
B.黟然黑者为星星 |
C.欲与草木而争荣 |
D.金铁皆鸣 |
A.简捷的开头,实际上并不简单,灯下夜读,是一幅静态的图画,也可以说,作者正处于一处凝神的状态中。声音的出现是以动破静,引起了作者的注意,不禁去倾听它,同时,也就惹动了文思。这样由伏到起,在动静的对比中,文势便蓄成了,有了这种文势,下面的文章便仿佛是泉水涌出,自然流泻。 |
B.作者对秋声一连串的比喻,把难以捉摸的东西变得具体可感。作者通过由“初”到“忽”,再到“触于物”,写出了由远而近、由小到大、凭虚而来的撞击物体的秋声夜至的动态过程,突出了秋声变化的急剧和来势的猛烈。这也就回答了作者闻声惊惧和感叹的原因。 |
C.第二段是对秋声的描绘和对秋气的议论。首先,作者概括了平日观察所得,运用骈偶句式和铺张渲染的赋的传统手法,抓住烟云、天日、寒气、山川等景物,分别就秋的色、容、气、意,描绘出了秋状的四幅具有不同特征的鲜明图画。而对秋状的描绘,正是为了烘托秋声的“凄凄切切,呼号愤发”。 |
D.第三段是全文的题旨所在,作者由感慨自然而叹人生,百感交集,黯然神伤。这一段,作者在极力渲染秋气对自然界植物摧残的基础上,着力指出,对于人来说,人事忧劳的伤害,远不如秋气对植物的摧残更为严重。 |
⑴有动于中,必摇其精。
⑵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小题(选择每题2分,共12分)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 闻:闻名
B.未有知其修者 修:美好的样子
C.而彼且奚适也 适:到……去
D.此小大之辩也 辨:同“辨”分辨,分明
【小题2】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小知不及大知②则知明行无过矣③有冥海者,天池也④且适南冥也
【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4】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题3分,共6分)
①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②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 闻:闻名
B.未有知其修者 修:美好的样子
C.而彼且奚适也 适:到……去
D.此小大之辩也 辨:同“辨”分辨,分明
【小题2】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小知不及大知②则知明行无过矣③有冥海者,天池也④且适南冥也
A.①与②的用法不同,③与④的用法也不同。 |
B.①与②的用法相同,③与④的用法也相同。 |
C.①与②的用法不同,③与④的用法相同。 |
D.①与②的用法相同,③与④的用法不同。 |
A.逍遥游是庄子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追求,庄子以追求个人的精神自由作为人生的最高境界。因此,庄子的逍遥游不是简单的行动自如,无拘无束,而是精神的绝对自由。 |
B.“小大之辩”是《庄子》中很重要的一个哲学命题,“小”和“大”在本质上都是有所依赖,有所期待的,只不过是量上的差别而已。 |
C.庄子善于用寓言说理,第一段借助学鸠的无知,写出俗人的浅陋、不识大体的境界。鲲鹏之大与志在远方,和蜩鸠之小且无知,作了一个明显的对比。 |
D.第二段假托“汤之问棘”的一段话,内容上与前文有重复,可以看出庄子行文在浪漫想象的同时,对文章的结构的把握却多有疏忽,白玉微瑕,十分遗憾。 |
①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②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君子之自行也,动必缘义,行必诚①义。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以为养。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今说景公,景公未之行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亦甚矣。”令弟子趣驾,辞而行。孔子布衣也,官在鲁司寇。万乘难与比行,三王之佐不显焉,取舍不苟也夫!
荆人与吴人将战,荆师寡,吴师众,荆将军子囊曰:“我与吴人战,必败。败王师,辱王名,亏壤土,忠臣不忍为也。”不复于王而遁。至于郊,使人复于王曰:“臣请死,”王曰:“将军之遁也,以其为利也。今诚利,将军何死?”子囊曰:“遁者无罪,则后世之为王将者,皆依不利之名而效臣遁。若是则荆国终为天下桡”②。”遂伏剑而死。王曰:“请成将军之义。”乃为之桐棺三寸,加斧钅质 其上。人主之患,存而不知所以存,亡而不知所以亡,此存亡之所以数至也。荆之为四十二世矣,其时有臣如子囊欤?子囊之节,非独厉一世之人臣也。
荆昭王之时,有士焉,曰石渚。其为人也,公直无私,王使为政廷③。有杀人者,石渚追之,则其父也,还车而返,立于廷曰:“杀人者,仆之父也。以父行法,不忍;阿有罪,废国法,不可。失法伏罪,人臣之义也。”于是乎伏斧钅质 ,请死于王。王曰:“追而不及,岂必伏罪哉?子复事矣。”石渚辞曰:“不私其亲,不可谓孝子。事君枉法,不可谓忠也。君令赦之,上之惠也。不敢废法,臣之行也。”不去斧钅 质 ,殁头于王廷。正法枉必死,父犯法而不忍,王赦之而不肯,石渚之为人臣也,可谓忠且孝矣。
[注]①诚:同“成” ②桡:弱 ③政廷:执法官。
【小题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小题3】以下文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都描述文中有关人物“动必缘义,行必诚义”的一组是
①景公致廪丘以为养,孔子辞不受。 ②万乘难与比行,三王之佐不显焉
③至于郊,使人复于王曰:“臣请死。” ④事君枉法,不可谓忠也
⑤正法枉必死。 ⑥不去斧钅质,殁头于王廷
【小题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①将军之遁也,以其为利也。今诚利,将军何死?(4分)
② 正法枉必死,父犯法而不忍,王赦之而不肯。石渚之为人臣也,可谓忠且孝矣。(4分)
君子之自行也,动必缘义,行必诚①义。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以为养。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今说景公,景公未之行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亦甚矣。”令弟子趣驾,辞而行。孔子布衣也,官在鲁司寇。万乘难与比行,三王之佐不显焉,取舍不苟也夫!
荆人与吴人将战,荆师寡,吴师众,荆将军子囊曰:“我与吴人战,必败。败王师,辱王名,亏壤土,忠臣不忍为也。”不复于王而遁。至于郊,使人复于王曰:“臣请死,”王曰:“将军之遁也,以其为利也。今诚利,将军何死?”子囊曰:“遁者无罪,则后世之为王将者,皆依不利之名而效臣遁。若是则荆国终为天下桡”②。”遂伏剑而死。王曰:“请成将军之义。”乃为之桐棺三寸,加斧钅质 其上。人主之患,存而不知所以存,亡而不知所以亡,此存亡之所以数至也。荆之为四十二世矣,其时有臣如子囊欤?子囊之节,非独厉一世之人臣也。
荆昭王之时,有士焉,曰石渚。其为人也,公直无私,王使为政廷③。有杀人者,石渚追之,则其父也,还车而返,立于廷曰:“杀人者,仆之父也。以父行法,不忍;阿有罪,废国法,不可。失法伏罪,人臣之义也。”于是乎伏斧钅质 ,请死于王。王曰:“追而不及,岂必伏罪哉?子复事矣。”石渚辞曰:“不私其亲,不可谓孝子。事君枉法,不可谓忠也。君令赦之,上之惠也。不敢废法,臣之行也。”不去斧钅 质 ,殁头于王廷。正法枉必死,父犯法而不忍,王赦之而不肯,石渚之为人臣也,可谓忠且孝矣。
[注]①诚:同“成” ②桡:弱 ③政廷:执法官。
【小题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景公致廪丘以为养。养:供养之地 |
B.遁者无罪无罪:不加惩处 |
C.乃为之桐棺三寸桐棺:朴素的棺木 |
D.阿有罪,废国法,不可。阿:私,偏袒 |
A.令弟子趣驾,辞而行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
B.若是则荆国终为天下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
C.不复于王而遁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
D.石渚之为人臣也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
①景公致廪丘以为养,孔子辞不受。 ②万乘难与比行,三王之佐不显焉
③至于郊,使人复于王曰:“臣请死。” ④事君枉法,不可谓忠也
⑤正法枉必死。 ⑥不去斧钅质,殁头于王廷
A.①③⑥ | B.①④⑤ | C.②③⑥ | D.③⑤⑥[ |
A.“动必缘义”与“行必诚义”互文,意思是:“举动一定要依据道义,实行道义。” |
B.子囊认为撤军有罪伏剑而死,荆王追悔莫及,赐他一具桐木棺材并“加斧钅质 其上”。 |
C.文中认为,在荆国历史上,子囊是不可多得的人杰,其节操不只单单激勉一代人臣。 |
D.上文写孔子、子囊和石渚的事迹,意在彰显儒家所谓的“廉耻”、“仁爱”与“忠孝”。 |
①将军之遁也,以其为利也。今诚利,将军何死?(4分)
② 正法枉必死,父犯法而不忍,王赦之而不肯。石渚之为人臣也,可谓忠且孝矣。(4分)
阅读课内文言文《劝学》,完成练习。(12分)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2分)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小题3】下面对文段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小题4】翻译句子(每题3分):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2分)
A.学不可以已已:停止。 |
B.假舆马者假:借助。 |
C.臂非加长也加:增加。 |
D.虽有槁暴槁暴:风吹日晒而干枯。 |
A.①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②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
B.①故木受绳则直②醉则更相枕以卧 |
C.①吾尝终日而思矣②人非生而知之者 |
D.①蛟龙生焉②犹且从师而问焉 |
A.文章先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来举例说明任何人通过发愤学习都能进步,今日之我可以胜过昨日之我,学生也可以超过老师。 |
B.荀子发展了儒家的“劝学”传统,认为礼义道德和系统知识,只有靠后天学习才能获得,把学习的重要性提到一个新的高度。 |
C.文中阐述的要重视学习以及学习必须“善假于物”、逐渐积累、持之以恒等见解,对今天的我们来说,有一定的启发作用和借鉴意义。 |
D.随着作者设喻的连续和手法的变换,文章形成整齐而又富于变化的句式,产生铿锵起伏的节奏,表现出荀子谆谆劝学的激情。 |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每小题2分)
游龙井记 秦观
龙井旧名龙泓,距钱塘十里。吴赤乌中,方士葛洪尝炼丹于此,事见《图记》。其地当西湖之西,浙江之北,风篁岭之上,实深山乱石之中泉也。每岁旱,祷雨于他祠不获,则祷于此,其祷辄应,故相传以为有龙居之。
然泉者山之精气所发也,西湖深靓空阔,纳光景而涵烟霏;菱芡荷花之所附丽,龟鱼鸟虫之所依凭,漫衍而不迫,纡徐以成文,阴晴之中,各有奇态,而不可以言尽也。故岸湖之山多为所诱,而不克以为泉。浙江介于吴越之间,一昼夜涛头自海而上者再,疾击而远驰,兕虎骇而风雨怒,遇者摧,当者坏,乘高而望之,使人毛发尽立,心掉而不禁。故岸之山多为所胁,而不暇以为泉。惟此地蟠幽而踞阻,内无靡曼①之诱,以散越其精;外无豪捍之胁,以亏疏其气。故岭之左右,大率多泉,龙井其尤者也。夫畜之深者,发之远。其养也不苟,则其施也无穷。龙井之德,盖有至于是者,则其为神物之口也,亦奚疑哉?
元丰二年,辩才法师元静,自天竺谢讲事,退休于此山之寿圣院。院去龙井一里,凡山中之人有事于钱塘,与游客之将至寿圣者,皆取道井旁。法师乃即其处为亭,又率其徒以浮屠法环而咒②之,庶几有慰夫所谓龙者。俄有大鱼泉中跃出,观者异焉。然后知井之有龙不谬,而其名由此益大闻于时。
是岁余自淮南如越省亲,过钱塘,访法师于山中,法师策杖送余于风篁岭之上,指龙井曰:“此泉之德至矣,美如西湖,不能淫之使迁;壮如浙江,不能威之使屈。受天地之中,资阴阳之和,以养其源,推其绪余,以泽于万物。虽古有道之士,又何以加于此,盍为我记之?”余曰:“唯唯。”
【注】 ①靡曼:美丽。②咒:祷告。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在讲龙井品德的一组是( )
①阴晴之中,各有奇态 ②龙井其尤者也
③夫畜之深者,发之远 ④其养也不苟,则其施也无穷
⑤壮如浙江,不能威之使屈 ⑥推其绪余,以泽于万物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游龙井记 秦观
龙井旧名龙泓,距钱塘十里。吴赤乌中,方士葛洪尝炼丹于此,事见《图记》。其地当西湖之西,浙江之北,风篁岭之上,实深山乱石之中泉也。每岁旱,祷雨于他祠不获,则祷于此,其祷辄应,故相传以为有龙居之。
然泉者山之精气所发也,西湖深靓空阔,纳光景而涵烟霏;菱芡荷花之所附丽,龟鱼鸟虫之所依凭,漫衍而不迫,纡徐以成文,阴晴之中,各有奇态,而不可以言尽也。故岸湖之山多为所诱,而不克以为泉。浙江介于吴越之间,一昼夜涛头自海而上者再,疾击而远驰,兕虎骇而风雨怒,遇者摧,当者坏,乘高而望之,使人毛发尽立,心掉而不禁。故岸之山多为所胁,而不暇以为泉。惟此地蟠幽而踞阻,内无靡曼①之诱,以散越其精;外无豪捍之胁,以亏疏其气。故岭之左右,大率多泉,龙井其尤者也。夫畜之深者,发之远。其养也不苟,则其施也无穷。龙井之德,盖有至于是者,则其为神物之口也,亦奚疑哉?
元丰二年,辩才法师元静,自天竺谢讲事,退休于此山之寿圣院。院去龙井一里,凡山中之人有事于钱塘,与游客之将至寿圣者,皆取道井旁。法师乃即其处为亭,又率其徒以浮屠法环而咒②之,庶几有慰夫所谓龙者。俄有大鱼泉中跃出,观者异焉。然后知井之有龙不谬,而其名由此益大闻于时。
是岁余自淮南如越省亲,过钱塘,访法师于山中,法师策杖送余于风篁岭之上,指龙井曰:“此泉之德至矣,美如西湖,不能淫之使迁;壮如浙江,不能威之使屈。受天地之中,资阴阳之和,以养其源,推其绪余,以泽于万物。虽古有道之士,又何以加于此,盍为我记之?”余曰:“唯唯。”
【注】 ①靡曼:美丽。②咒:祷告。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乘高而望之乘:凭借。 |
B.一昼夜涛头自海而上者再再:两次。 |
C.然后知井之有龙不谬谬:错误。 |
D.自天竺谢讲事谢:辞去。 |
①阴晴之中,各有奇态 ②龙井其尤者也
③夫畜之深者,发之远 ④其养也不苟,则其施也无穷
⑤壮如浙江,不能威之使屈 ⑥推其绪余,以泽于万物
A.③⑤⑥ | B.①②⑥ | C.①③④ | D.②④⑤ |
A.文章记游龙井,兼有议论和描写。作者并不着力描绘其美景,而刻意宣扬其品德。描写部分用长短错落的对句,富有诗意和美感。 |
B.作者认为西湖岸边的山大多被西湖引诱,而不值得产生泉水;浙江地处吴越之间,浪涛从海上而来,猛烈拍击江岸并迅速远上,两岸的山多被海浪威胁,没有空产生泉水。 |
C.作者从淮南到浙江探望父母,经过钱塘,到山中拜访元静法师,元静法师拄着拐杖送他到风篁岭上并指责他不为龙井写些文字。作者有所触动所以才写了此文。 |
D.有辩论才能的法师元静,从印度回到寿圣院里休养。并在此建了一座亭子,又带领他的徒弟们围着亭子念诵浮屠法,希望能够安抚人们所说的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