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下列文句断句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占之罪也。
B.今足下尽日止攻\士死伤者必多\引兵去宛\宛必随足下后\足下前则失咸阳之约\后又有缰宛之患。
C.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D.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庸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06-23 12:34:2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陶庵梦忆序

张岱

①陶庵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骇骇为野人。故旧见之,如毒药猛兽,愕窒不敢与接。作《自挽诗》,每欲引决,因《石匮书》未成,尚视息人世。然瓶粟屡罄,不能举火。始知首阳二老,直头饿死,不食周粟,还是后人妆点语也。

②饥饿之余,好弄笔墨。因思昔日生长王、谢,颇事豪华,今日罹此果报:以笠报颅,以蒉报踵,仇簪履也;以衲报裘,以苎报絺,仇轻煖也;以藿报肉,以粝报粻,仇甘旨也;以荐报床,以石报枕,仇温柔也;以绳报枢,以瓮报牖,仇爽垲也;以烟报目,以粪报鼻,仇香艳也;以途报足,以囊报肩,仇舆从也。种种罪案,从种种果报中见之。

③鸡鸣枕上,夜气方回。因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今当黍熟黄粱,车旋蚁穴,当作如何消受?遥思往事,忆即书之,持向佛前,一一忏悔。不次岁月,异年谱也;不分门类,别《志林》也。偶拈一则,如游旧径,如见故人,城郭人民,翻用自喜。真所谓“痴人前不得说梦”矣。

④昔有西陵脚夫,为人担酒,失足破其瓮。念无以偿,痴坐伫想曰:“得是梦便好!”一寒士乡试中式,方赴鹿鸣宴,恍然犹意未真,自啮其臂曰:“莫是梦否?”一梦耳,惟恐其非梦,又惟恐其是梦,其为痴人则一也。

⑤余今大梦将寤,犹事雕虫,又是一番梦呓。因叹慧业文人,名心难化,政如邯郸梦断,漏尽钟鸣,卢生遗表,犹思摹拓二王,以流传后世。则其名根一点,坚固如佛家舍利,劫火猛烈,犹烧之不失也。

(注释)①陶庵:张岱,号陶庵,出生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著有《陶庵梦忆》等。②以笠报颅,以蒉报踵,仇簪履也:以竹笠作为头的报应,以草鞋作为足跟的报应,用来跟以前享用过的华美冠履相对。③黍熟黄粱,车旋蚁穴:从黄粱梦、南柯梦中醒来。④雕虫:小技巧,这里指写作。⑤卢生遗表,犹思摹拓二王:《邯郸记》中卢生临死时说要留下自己的书法。卢生书法学的是王羲之、王献之。⑥名根:产生好名这一思想的根性。

【小题1】从第①段可看出张岱“国破家亡”后的生活状况是 。(用自己的话回答)
【小题2】分析第②段写作特色及其作用。
【小题3】第④段写“脚夫”、“寒士”的用意是
【小题4】对第③段画线句理解的正确一项是( )
A.所写的事,不按年月先后为次序,是另外一种年谱的写法;也不按门类编排,以与《志林》相差别。
B.所写的事,不按年月先后为次序,以与年谱相异;也不按门类编排,以与《志林》相差别。
C.所写的事,不按年月先后为次序,是另外一种年谱的写法;也不按门类编排,相当于另外的《志林》。
D.所写的事,不按年月先后为次序,以与年谱相异;也不按门类编排,相当于另外的《志林》。
【小题5】联系全文,说说张岱的“痴”表现在哪里?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

赠黎安二生序

(宋)曾巩

①赵郡苏轼,余之同年友也。自蜀以书至京师遗余,称蜀之士,曰黎生、安生者。既而黎生携其文数十万言,安生携其文亦数千言,辱以顾余。读其文,诚闳壮隽伟,善反复驰骋,穷尽事理;而其材力之放纵,若不可极者也。二生固可谓魁奇特起之士,而苏君固可谓善知人者也。

②顷之,黎生补江陵府司法参军。将行,请予言以为赠。余曰:“余之知生,既得之于心矣,乃将以言相求于外□?”黎生曰:“生与安生之学于斯文,里之人皆笑以为迂阔。今求子之言,盖将解惑于里人。”

③余闻之,自顾而笑。夫世之迂阔,孰有甚于予乎?知信乎古,而不知合乎世;知志乎道,而不知同乎俗。此余所以困于今而不自知也。世之迂阔,孰有甚于予乎?今生之迂,特以文不近俗,迂之小者耳,患为笑于里之人。若余之迂大矣,使生持吾言而归,且重得罪,庸讵止于笑乎?

④然则若余之于生,将何言哉?谓余之迂为善,则其患若此;谓为不善,则有以合乎世,必违乎古,有以同乎俗,必离乎道矣。生其无急于解里人之惑,则于是焉,必能择而取之。遂书以赠二生,并示苏君,以为何如也?

【小题1】第②段方框处应填入的虚词是( )。
A.兮B.焉C.邪D.矣
【小题2】本文题目为《赠黎安二生序》,文章开头却先写苏轼以及苏轼来信称赞二生,有用意?
【小题3】下列对文章理解正确的一项( )。
A.苏轼是作者的同窗好友,黎安二生是苏轼所推荐和赞誉的,因此作者为这两个年轻后辈的文章写了这篇序。
B.黎安二生才华横溢,其文宏达壮阔,俊逸奇伟;但为人迂阔,不懂迎合,故被乡里人讥笑。
C.作者把这篇序赠给黎安二生,并让他们也拿给苏轼看一看,是因为作者认为自己比黎安二生更加迂阔,自己的文章未必能解除乡里人的迷惑。
D.作者在这篇赠序中一方面表达了对黎安二生的告诫,勉励他们要敢于面对流俗,不怕讥笑;另一方面也含蓄的表达了自己对世俗时弊的批判。
【小题4】任选一个角度,赏析第③段的语言表达效果。
【小题5】分析文章最后两段的论述思路。

同类题4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文后小题。
简肃薛公墓志铭
欧阳修
公讳奎,字宿艺,姓薛氏,绛州正平人也。三世皆不显,而以公贵。初,太宗皇帝伐并州,太师①以策干行在,不见用。公生十余岁,已能属文辞,太师顾曰:"是必大吾门,吾复何为?"乃不复事生业,务施贷以赒乡闾。后五十年,公始佐今天子参政事,为世名臣,如其言。
初举进士,为州第一,让其里人王严而居其次,于是乡里皆称之。淳化三年,再举乃中,授腻州军事推官。始至,取州狱已成书,活冤者四人。用荐者拜大理寺丞、知莆田县,悉除故时王氏无名租,莆田人至今以为德。及居蜀,尤有善政。民有得伪蜀时中书印者,夜以锦囊挂之西门,门者以白,蜀人随之者万计,且观公所为。公顾主吏藏之,略不取视,民乃止。老捏告其子不孝者,子诉贫不能养。公取俸钱与之,曰:“用此为生以养。”母子遂相慈孝。人皆以公为仁恩。蜀人喜乱而易摇,公既镇以无事,又能顺其风俗,从容宴乐,及其临事,破奸发伏,逆见随决,如逢蒙之射而方朔之占,无一不中。
拜参知政事。公入谢,上曰:"先帝尝言卿可用,吾今用卿矣。”公益感激自励。而素刚毅,守节不苟合,既与政,尤挺立无所牵随。欲绳天下,无细大,一入于规矩。往往不可其意,则归卧于家,叹息忧愧,辄不食。家人笑其何必若此,公曰:"吾惭不及古人,而惧后世讥我也。"明道二年,明肃太后欲以天子衮冕见太庙,臣下依违不决,公独争之,曰:"太后必若王服见祖宗,若何而拜乎?"太后不能夺,为改他服。太后崩,上见群臣,泣日:"太后疾不能言,而犹数引其衣,若有所属,何也?"公邃曰:"其在衮冕也。然服之岂可见先帝乎?"上大悟,卒以后服葬。
以疾告归其政。天子曰:"吾不可以数烦公。"乃诏优公不朝,而使视事如故。居岁中,数以告,乃得还第。景祐元年八月庚申,公薨于家,年六十有八,赠兵部尚书。太常议曰:"谥法:一德不懈曰简,执心决断曰肃。今其状应法。"乃谥曰“简肃"。
(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有删改)
注① 太师,薛奎父亲的赠号。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世皆不,而以公贵 显:显达
B欲天下,无细大   绳:约束
C.太后不能言,   疾:痛恨 
D.太后不能,为改他服 夺:改变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薛公少年聪慧,十余岁即能属文,父亲对他寄予厚望,认定他能光大门第;后来果如其言,薛公参与政事,辅佐皇上,成为宋朝一代名臣。
B.薛公为官之后,善解民疾,在莆田时因废除无名租而深为百姓感激;转任蜀地后更有善政,人们都认为他是个善施恩义的人。
C.薛公临事持重明决,敢于坚持己见。太后想穿天子礼服拜太庙,薛公直谏,阻止了太后;太后驾崩后薛公仍劝谏皇上,让太后穿天子礼服安葬。
D.薛公因病告老还乡,皇上善解人意,下诏准许他不用上朝,照旧用处理政务;薛公去世后,太常根据薛公的功德,为他议定谥号为"简肃"。
【小题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师顾曰:"是必大吾门,吾复何为?"乃不复事生业
(2)而素刚毅,守节不苟合,既与政,尤挺立无所牵随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送李材叔知柳州序

(北宋)曾巩

谈者谓南越偏且远,其风气与中州异。故官者皆不欲久居,往往车船未行,辄已屈指计归日。又咸小其官,以为不足事。其逆自为虑如此,故其至皆倾摇弛,无忧且勤之心。其习俗从古而尔不然何自越与中国通已千余年而名能抚循其民者不过数人邪?故越与闽、蜀,始俱为夷,闽、蜀皆已变,而越独尚陋,岂其俗不可更与?盖吏者莫致其治教之意也。噫!亦其民之不幸也已。

彼不知由京师而之越,水陆之道皆安行,非若闽溪、峡江、蜀栈之不测。则均之吏于远,此非独优欤?其风气吾所谙之,与中州亦不甚异。起居不违其节,未尝有。苟违节,虽中州宁能不生疾邪?其物产之美,果有荔子、龙眼、蕉、柑、橄榄,花有素馨、山丹、含笑之,食有海之百物,累岁之酒醋,皆绝于天下。人少斗讼,喜嬉乐。吏者唯其无久居之心,故谓之不可。如其有久居之心,奚不可邪?

古之人为一乡一县,其德义惠爱尚足以薰蒸渐泽,今大者专一州,岂当小其官而不事邪?令其得吾说而思之,人咸有久居之心,又不小其官,为越人涤其陋俗而驱于治,居闽、蜀上。无不幸之叹,其事出千余年之表,则其美之巨细可知也。然非其材之颖然迈于众人者不能也。官于南者多矣,予知其材之颖然迈于众人,能行吾说者,李材叔而已。

材叔又与其兄公翊仕同年,同用荐者为县,入秘书省,为著作佐郎。今材叔为柳州,公翊为象州,皆同时,材又相若也。则二州交相致其政,其施之速、势之便,可道也夫!其越之人幸也夫!其可贺也夫!

(选自《曾巩集·卷四》)

(注)①李材叔:名献卿。②中州:中原地区,黄河中下游河南的古称。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其至皆倾摇弛   解:松懈
B.未尝有  疾:疾病
C.花有素馨、山丹、含笑之   属:类
D.可道也夫 胜:承担
【小题2】给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其习俗从古/而尔不然/何自越与中国通已千余年/而名能抚循/其民者不过数人邪?
B.其习俗从古/而尔不然/何自越与中国通已/千余年而名能抚循其民者/不过数人邪?
C.其习俗从古而尔/不然/何自越与中国通已千余年/而名能抚循其民者/不过数人邪?
D.其习俗从古而尔/不然/何自越与中国通已/千余年而名能抚循/其民者不过数人邪?
【小题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南越与中原相通已有一千多年,其落后与当地官员不能用心治理教化有很大关系。
B.南越交通便利,风俗气候与中原相近,只是百姓不愿久居,才传言说那里落后。
C.古人治理乡县,能够以道德仁爱来教化百姓,无论治理之地大或小,都应当如此。
D.李材书与其兄李公翊同时被任命为南越官员,二人才干相当,作者对他们寄予厚望。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令其得吾说而思之,人咸有久居之心,又不小其官,为越人涤其陋俗而驱于治,居闽、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