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9分,每小题3分)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小题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词类活用方式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   )
A.天下云集应,赢粮而景从
B.是故益圣,愚益愚
C.乃使蒙恬筑长城而守藩篱
D.取百越之地
【小题2】下列句子中,与例句句式结构相同的一项是(   )
例: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
A.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小题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焚百家之言,愚黔首自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
B.蚓无爪牙之,筋骨之强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
C.吾尝终日思矣顺流东也
D.收天下之,聚之咸阳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06-23 12:11:4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武昌九曲亭记
苏辙
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陁①蔓延,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舍,西曰西山,东曰寒溪,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
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羊肠九曲而获少平,游者至此必息。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旁瞩溪谷,风云变化,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曰:“兹欲以成吾亭耶?”遂相与营之。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子瞻于是最乐。
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先之②。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注:①陂陁(pō tuó):不平的样子。②褰(qiān):卷起裤脚。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瞻迁于齐安,于江上    庐:结庐,居住
B.要之一饱,而同于臭腐    委:归,付
C.子瞻策载酒 杖:手杖
D.无责于外,而寓焉 姑:暂且
【小题2】下列句中的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和现代汉语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
B.譬之饮食杂陈于前
C.往往留宿于山上
D.一旦大风雷雨
【小题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山中有二三子,好客喜游 蟹六跪二鳌
B.往往留宿山上而相泣中庭
C.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斤斧   王语暴好乐
D.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如是,孰能御之
【小题4】下列对本文的解说,不当的一项是(   )
A.本文语言明净,条理清晰,熔写景、叙事、抒情、议论为一炉,全文围绕着一个“乐”字互为交融,浑然一体,耐人寻味。
B.作者在文中特别强调“以适意为悦”之乐,不以物伤情,这是劝慰别人的话。但文章结尾说“孰知得失之所在”,却也表现了一种人生无常的消极的思想。
C.文中有二乐:一乐是“幅巾迎笑”“倘佯”山水、“不知其久”;二乐为营亭坐观,俯视旁瞻远山近水,“风云变化”。
D.文中写景浓笔挥洒,给人以一种郁郁苍苍、气势奔流的动态美;写人,以融情于景、托物言志的写法,给人以一种劲操清芬的动态美。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一)

少卿足下:曩者辱赐书,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意气勤勤恳恳,若望仆不相师,而用流俗人之言,仆非敢如此也。请略陈固陋。阙然久不报,幸勿为过。

仆之先人非有剖符丹书之功,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所畜,流俗之所轻也。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特以为智穷罪极,不能自免,卒就死耳。何也?素所自树立使然也。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之所趋异也……

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虽累百世,垢弥甚耳!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身直为闺阁之臣,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故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以通狂惑。今少卿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今虽欲自雕琢,曼辞以自饰,无益,于俗不信,适足取辱耳。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书不能悉意,故略陈固陋。

(节选自《报任安书》)

(二)

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年十岁则诵古文。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夫子遗风,乡射邹峄;厄困蕃、薛、彭城,过梁、楚以归。 

是岁,天子始建汉家之封,而太史公留滞周南,不得与从事,发愤且卒。而子迁适反,见父于河、洛之间。太史公执迁手泣曰:“予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尝显功名虞、夏,典天官事。后世中衰,绝于予乎?汝复为太史,则续吾祖矣。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予不得从行,是命也夫!命也夫!予死,尔必为太史;为太史,毋忘吾所欲论著矣。”迁俯首流涕曰:“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不敢阙。”卒三岁,而迁为太史令,史记石室金匮之书。 

十年而遭李陵之祸,幽于累绁。喟然而叹曰:“是余之罪夫!身亏不用矣。”退而深惟曰:“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自黄帝始。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论考之行事,略三代,录秦汉,上记轩辕,下至于兹,著十干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凡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为《太史公书》。

迁既死后其书稍出宣帝时迁外孙平通侯杨恽祖述其书遂宣布焉至王莽时求封迁后为史通子

赞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节选自《汉书▪司马迁传》)

【小题1】以下加点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    剌谬:错误
B.之所趋异也  用:因为
C.夫《诗》《书》隐约者   隐约:言简义深
D.其文直,其事  核:翔实正确
【小题2】下列加点的虚词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今少卿教以推贤进士 喟然而叹曰
B.太史公执迁手泣曰 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
C.居忽忽若有所亡 欲苟顺私情,告诉不许
D.以通狂惑 正色邪
【小题3】下列各句对课文的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司马迁从任安情意恳切的来信中似乎读出了抱怨,因为遭受了宫刑的司马迁已无力完成任安所嘱托的推举贤才的任务,为此,司马迁提笔写下这封回信。
B.司马迁原本在黄河边上的山的南麓过着农耕放牧的生活,四处出游考察,观察儒风,学习礼节,遗憾的是未能参加天子的封禅大典,郁郁寡欢。
C.司马迁遭李陵之祸,受刑入狱,隐忍苟活,奋发图强,着手记述从皇帝开始,直到武帝获麟为止的历史,写就史学巨著。
D.《报任安书》从大的段落上看,层次明晰,逻辑性强;但从细节上看,又常常不厌重复。这些小的重复反而给人一种曲折反复、滔滔不尽之态,更加突出地表现了司马迁那一腔急于宣泄的悲愤心情。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迁 既 死 后 其 书 稍 出 宣 帝 时 迁 外 孙 平 通 侯 杨 恽 祖 述 其 书 遂 宣布 焉 至 王 莽 时 求 封 迁 后 为 史 通 子
【小题5】翻译
(1)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
(2)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不敢阙。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同学一首别子固 

王安石

①江之南有贤人焉,字子固⑴,非今所谓贤人者,予慕而友之。淮之南有贤人焉,字正之⑵,非今所谓贤人者,予慕而友之。二贤人者,足未尝相过也,口未尝相语也,辞币未尝相接也。其师若友,岂尽同哉?予考其言行,其不相似者,何其少也!曰,学圣人而已矣。学圣人,则其师若友,必学圣人者。圣人之言行岂有二哉?其相似也适然。

②予在淮南,为正之道子固,正之不予疑也。还江南,为子固道正之,子固亦以为然。予又知所谓贤人者,既相似,又相信不疑也。

③子固作《怀友》一首遗予,其大略欲相扳,以至乎中庸而后已。正之盖亦常云尔。夫安驱徐行,辅中庸之庭,而造于其室,舍二贤人者而谁哉?予昔非敢自必其有至也,亦愿从事于左右焉尔。辅而进之,其可也。

④噫!官有守,私有系,会合不可以常也,作《同学一首别子固》,以相警且相慰云。

注: ⑴子固,曾巩的字。⑵正之:孙侔,字正之,吴兴人。

【小题1】第①段中,作者认定“贤人”的依据是:   
【小题2】概括第②段的意思。
【小题3】对第③段画线句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A.志同道合的人应相互交往,共同进步。
B.与自己有相同知趣和理想的只有这二人。
C.与二人携手共进,登堂入室,追求“中庸”之境界。
D.只有与二位“贤人”交往,才能达到理想的境界。
【小题4】对本文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本文是作者与曾巩分手后的赠别之作。
B.曾巩与孙正之虽是好友,但两人未曾谋面。
C.文章既表达了作者对二人的真挚友情,又反映出自己追求至高境界的远大志 向。
D.作为一篇道别之作,本文温文尔雅,娓娓道来,充满哲理睿思。
【小题5】联系全文,谈谈对文题中“同学”二字的理解。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辕马说

(清)方苞

①余行塞上,乘任载之车,见马之负辕者而感焉。

②古之车,独辀加衡而服两马。今则一马夹辕而驾,领局于轭,背乘乎韅,靳前而靽后。其登阤也,气尽喘汗而后能引其轮之却也;其下阤也,股蹙蹄攒而后能抗其辕之伏也。鞭策以劝其登,棰棘以起其陷,乘危而颠,折筋绝骨,无所避之。而众马之前导而旁驱者,不与焉。其渴饮于溪,脱驾而就槽枥,则常在众马之后。

③噫!马之任孰有艰于此者□?然其德与力非试之辕下不可辨。其或所服之不称,则虽善御者不能调也。驽蹇者力不能胜,狡愤者易惧而变,有行坦途惊蹶而偾其车者矣。其登也若跛,其下也若崩,泞旋淖陷,常自顿于辕中,而众马皆为所掣。呜呼!将车者其慎哉。

(注)①阤:古同“陀”,山坡。
【小题1】可填入第③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
A.也B.乎C.欤D.耳
【小题2】赏析第②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小题3】对第②段中“而众马之前导而旁驱者,不与焉”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而且众多马匹或在前引导,或在旁边副驾,并不助辕马工作。
B.而且在前面引导和在旁边副驾的众多马匹,都没有跟随辕马。
C.然而众多马匹或在前引导,或在旁边副驾,都没有跟随辕马。
D.然而在前面引导和在旁边副驾的众多马匹,并不助辕马工作。
【小题4】对第③段理解错误的是(   )
A.段首承接上段,重申了驾辕之艰难。
B.能否驾辕是辨别马好坏的重要标准。
C.善驾的人也调教不了不合要求的马
D.劣马虽差,但更糟的是坏脾气的马。
【小题5】分析本文的写作意图。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别弟文
(清)施补华
光绪八年十月,施子之弟,自喀什噶尔还湖州,施子饮之以酒,告之曰:吾家故寒敝也。今日之所有,已为异数矣。夫巨富中落,而余千金之产,愀然不可为生。贫人得十金以为资本,则左宜右有。所处之势异,所操之术殊也。此行归资之外,赢数百金,岂非贫人之雄乎?以此坐市上权量百货,贱人贵出,逐什一之利,终岁之所获,足以赡妻子,营心与力,非所耻也,贤于为官者夺民以肥己。
吾忆道光二十又九年,吾父弃养,吾年十五岁,尔年九岁,家无一笥衣,一贯钱。租屋而居,月偿其值,岁又大凶,米价十倍。吾母晨起坐络丝,率至夜半,得钱一百,籴米作粥,杂以菜根豆屑,母子乃得半饱。一日不络丝,即忍饥清坐。人有问之,则曰已食毕矣。吾痛母氏之勤,涕泣自奋,读书不熟,至啮其指,血斑斑洒书本。尔亦拾薪担水,任炊爨,暇坐母侧,亦学络丝。姻连族党,恐其开口假贷,不敢至吾门,母氏亦戒勿往来,虑为所厌。甚者议先大夫好施与,勿为子孙计,至有今日。尤笑吾读书,谓渠谋食不暇,尚想作秀才,取饿之道也。当是时,视邻里之有父而温饱者,如天上人。尔年虽小,不应忘之。
其后门户稍立。咸丰十年,寇乱又作,吾随赵忠节公守城。至同治元年,城中粮尽,全家啖马肉,并煮牛羊之革佐之。五月城破,吾负母而逃,掘野菜充饥,母子十月身无寸棉。尔为贼掠几死,脱走至家,形色非人,疾病疮痏,相替而作,其饥寒视道光之末,而颠危忧恐过之。管仲告齐桓曰:愿君勿忘在莒,臣亦念堂阜之囚。故尔与他人较,则诚不足,以一身先后自较,尔亦苦尽之甘,否极之泰矣。
老氏有言,知足不辱,以今日为过望则乐。犹有奢望,则辱在其后。吾在军中,不无多费,然每对盛馔,念先人未及食也,每御华服,念先人未及衣也,甘在口,适在体,而痛在心,禄养既不逮,得立功名天壤间,使姓字不朽,先人而有知,含笑地下矣。蹉跎中岁,此志不衰,至于富贵之乐,不能享亦不忍享也。
(原文有删改)
(注)①左宜右有:干什么都得心应手、顺利,犹言“左右逢源”。②莒:中国周代诸侯国名,在今山东省莒县一带。③堂阜:齐国地名,在今山东省蒙阴县西北。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人的生活环境不同,对人生的看法就会不同,对生存现状的满足程度也会不同。
B.作者认为自己之所以家道中落,是因为他的先辈不为子孙考虑、计划,他们“好施与,勿为子孙计”。
C.作者举管仲跟齐桓公说的话——“愿君勿忘在莒,臣亦念堂阜之囚”,是为了告诫弟弟不要忘记过去的困苦生活。
D.作者认为既然没来得及以俸禄赡养父亲,若能在天地间建立功名,使姓氏、名字流传不朽,也会使父亲含笑九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