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汉书》是纪传体断代史,东汉时学家班固著。其中《苏武传》刻画了一个“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爱国志士形象。 |
B.《阿房宫赋》通过描写阿房宫的兴建、毁灭,总结了秦朝统治者亡国的历史教训,表现出作者杜牧忧国忧民的情怀。 |
C.曹禺,现当代剧作家。他的代表作《雷雨》写出了周、鲁两家人由于血缘纠葛和命运巧合而造成的矛盾冲突。 |
D.巴尔扎克,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他用《人间喜剧》这部小说,反映了社会剧烈变革时期的法国生活。 |
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六艺:六经,指礼、乐、射、御、书、数。 |
B.永和九年,岁在癸丑 癸丑:这里以干支纪年,永和九年为癸丑年。 |
C.太史文起文公 太史:官名,负责修史等事。 |
D.吾妻归宁 归宁:出嫁女子回娘家探望父母。 |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行,是古诗的一种体裁。与歌、引、谣、吟、曲无严格区别。这种体裁的诗音节、格律比较自由,形式多采用五言、七言和杂言。 |
B.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曾任杭州刺史、苏州刺史,后官至刑部尚书。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著有《白氏长庆集》。 |
C.白居易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有讽喻诗《秦中吟》《新乐府》,长篇抒情诗《长恨歌》《琵琶行》,还有七律《钱塘湖春行》等。 |
D.白居易的诗歌,不单《赋得古原草送别》人人皆知,他的《长恨歌》《琵琶行》也被众口传唱,有“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之说。 |
下列各组中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的文化典籍可以按照“经”、“史”、“子”、“集”分为四大部分,例如老子的《道德经》就收集在“经”部,《史记》就收集在“史”部。最大的类别是"集"部,收集个人作品的称为“别集”,收录众人作品的称为“总集”,梁朝萧统编的《文选》就是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 |
B.《左传》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它的“简而要,详而博”的叙事风格成为后代的楷模。我们学过的《晋灵公不君》、《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都选自这本书。 |
C.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是中国封建时代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口号,他的学术思想在元明清三代一直是统治阶级的官方哲学。与之相对立的则是以陆九渊、王阳明为代表的“心学”一派。 |
D.《天工开物》是清代宋应星编撰的一部科技著作,传到西方以后,欧洲人惊叹不已,称它是“中国17世纪的技术百科全书”,其中记载了不少在当时居于世界领先的工艺技术和科学创见。 |
下列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仲秋:古人把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中的三个月分别用孟、仲、季表示,“孟”是第一,“仲”是第二。仲秋为秋季的第二个月,即农历八月,按照中国的农历,八月为秋季的第二个月,古时称为仲秋,因此,民间称为中秋。 |
B.钟鸣鼎食之家:古代贵族鸣钟列鼎而食,所以用钟鸣鼎食指代名门望族。 |
C.弱冠:20岁称弱冠。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后泛指男女二十岁左右的年纪。 |
D.期功:古代丧服的名称。期,服丧一年。功,按关系的亲疏分大功和小功,大功服丧九个月,小功服丧五个月。亦用以指五服之内的宗亲。 |
下列文学常识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A.“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议论文 |
B.“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落花》——龚自珍——诗歌 |
C.《登高》——杜甫——唐代——诗歌 |
D.《故乡》——鲁迅——现代——小说 |
下列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它上起传说中的黄帝,止于明朝崇祯十七年,用统一的编年体编写。 |
B.序,是说明书籍著作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 |
C.太庙,是中国古代皇帝的宗庙。最早太庙只是供奉皇帝先祖的地方。后来皇后和功臣的神位在皇帝的批准下也可以被供奉在太庙。 |
D.太牢,即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猪三牲全备为“太牢”。古代祭祀所用的牺牲有太牢、少牢之分。少牢只有羊、猪。 |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唐朝的王维和孟浩然是我国最早写山水田园诗的诗人。 |
B.“初唐四杰”是指唐朝四位著名诗人王维、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
C.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诗人是岑参、高适、王昌龄,他们的作品多描写边塞风光和军旅生活。 |
D.唐代诗人中,作品最能反映安史之乱前后的社会现实的是李白的诗歌。 |
下列对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辞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最早见于诸子散文中,后以屈原为代表的“骚体”是诗向赋的过渡,称“骚体赋”。汉代正式确立了赋的体例,称为“辞赋”。 |
B.“九拜”是我国古代特有的向对方表示崇高敬意的跪拜礼。这是不同等级、不同身份的社会成员,在不同场合所使用的规定礼仪。 |
C.古代帝王、诸侯祭祀社稷时,牛、羊、、豕(shǐ,猪)三牲全备为“太牢”。古代祭祀所用牺牲,行祭前需先饲养于“牢”,故这类牺牲称为“牢”。 |
D.“会试”是明清两代每四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可应考,录取名额不固定,考中者称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
下列对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刻在碑上,放在书案右边用以自警的铭文叫“座右铭”。刻在石碑上,叙述死者生平,加以颂扬追思的文字,叫“墓志铭”。 |
B.奏议是古代臣属进呈帝王的奏章的统称。它包括奏、议、疏、表、对策等。 |
C.骈文又称“四六文”,以四字六字相间成句,讲求辞藻华丽,注重句式整齐,音韵和谐,但内容较空,远离社会生活,其价值不大。骈文起源于汉、魏,形成于南北朝,盛行于秦汉。 |
D.在春秋时,秦、晋两国国君几代都互相通婚,后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