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缙绅:也作“搢绅”,指古代缙笏(将笏插于腰带)、垂绅(垂着衣带)的人,即士大夫。 |
B.正丘首:古代传说,狐狸在洞外死去时,一定会把头朝着它洞穴所在的土丘,表示对自己巢穴的依恋。后多用“正丘首”表示死于他乡或别国。 |
C.缇骑:本指古代高官的前导和侍从,明代指专门从事侦查、逮捕人犯的马队。 |
D.羽扇纶巾:汉末至魏晋时名士的装束,后来形容儒雅从容,举止潇洒。旧小说中多用来形容诸葛亮的形象。纶巾,古代配有青丝带的头巾。 |
下列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作者司马迁。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
B.本纪记述皇帝,世家记述诸侯王,列传记述各方面的著名人物。项羽虽没做过皇帝,但他打入咸阳,号令诸侯,因此司马迁把他列入本纪。 |
C.“秋毫无犯”、“劳苦功高”、“人为刀俎,我为鱼肉”、“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等成语,均出自《史记·项羽本纪》中《鸿门宴》一文。 |
D.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侍坐。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是最上位,范增南向坐,是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张良则为侍坐。从座位可看出双方力量悬殊与项羽的自高自大。 |
对下列有关文化史知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总角之宴”中的“总角”是指少年时代,“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的“黄发垂髫”是指老人和儿童。 |
B.“初七及下九”中的“初七”是指农历七月七日,即七夕,也称乞巧节,旧时妇女在这天晚上乞巧;“下九”是指农历每月十九,在汉代,这一天是妇女欢聚的日子。 |
C.“修禊事也”中,“禊”是古代的一种祭礼,古时以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修禊日。“禊事”是古代的一种风俗,农历三月三日人们到山上洗濯,嬉游,以祈福消灾。 |
D.“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中的“黄昏”是指十二时辰中的戌时,相当于现在的19时至21时,“人定”是指十二时辰的亥时,相当于现在的21时至23时。 |
下列对句中划线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则虽欲长侍足下”,足下,对对方的尊称,译为“您”,属于历史词,现几乎已不再使用。 |
B.“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金,先秦甚至秦汉时期,白银还没有成为货币,“金”就是铜。 |
C.“至易水上,既祖,取道”,祖,临行时祭祖先,是古时常见的一种送行仪式,这里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
D.“为变徵之声”,变徵,古时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音的变调,声调悲壮。 |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戏曲中的行当:京剧行当又称角色,主要可分为生、旦、净、末、丑,共五大行当。 |
B.负荆:背着荆条,表示愿受责罚。这是向对方请罪的一种方式。 |
C.季父:叔父。古代兄弟姊妹间的长幼排序为:仲、伯、叔、季。 |
D.六艺:六艺的说法有两种。一种是中国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包括礼、乐、射、御、书、数。还有一种说法将六艺解释为六经,即《易经》《尚书》《诗经》《礼记》《乐经》《春秋》。 |
下列与古诗有关的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懒起画蛾眉”中的“蛾眉”是飞蛾触须般细弯的眉毛,多指美人之眉,也写作“娥眉”。“宛转娥眉马前死”中则以“娥眉”代指美人。 |
B.古诗中常以“鱼雁”指书信。“鸿雁长飞光不度”“驿寄梅花,鱼传尺素”“尺素在鱼肠,寸心凭雁足”中的鱼、雁都是传书的信使。 |
C.“玉箸应啼别离后”中用玉制的筷子形容妇女双流的眼泪,“梨花一枝春带雨”写贵妃脸上带泪,如带雨的梨花。两句都用了比喻手法。 |
D.“月”是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它有很多别称。诗句“千里共蝉娟”中的“蝉娟”、“露脚斜飞湿寒兔”中的“寒兔”都是指月亮。 |
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爵位共有五等:公、侯、伯、子、男。张良运筹帷幄,辅佐刘邦平定天下,因功封留侯,其封地为留地。 |
B.古代室内宴会上的四面座位,以东向为最尊,南向次之,北向再次之,西向为侍者座位。 |
C.“沛公居山东时”中的“山东”指崤山以东,泛指东方六国之地。“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中的“河”指黄河。 |
D.古人以伯、仲、叔、季表示兄弟间的长幼排序。“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是说项伯是项羽的伯父。 |
依序对下列诗句涉及的节日进行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1)香帐簇成排窈窕,金针穿罢拜婵娟。铜壶漏报天将晓,惆怅佳期又一年。
(2)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夜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3)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4)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5)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1)香帐簇成排窈窕,金针穿罢拜婵娟。铜壶漏报天将晓,惆怅佳期又一年。
(2)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夜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3)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4)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5)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A.七夕 元宵 春节 重阳 寒食 |
B.乞巧 中秋 春节 重阳 清明 |
C.七夕 中秋 除夕 端午 寒食 |
D.中秋 元宵 除夕 重阳 清明 |
文化常识
(1)东向坐:古时官场座次尊卑有别,十分严格,且堂室有别。堂上以南向为最尊,次为西向,再次为东向;室内以东向为尊,其次是南向,再次是北向,最卑为西向。(_______)
(2)关中:函谷关(在今河南灵宝东北)以西,今陕西一带。(_______)
(3)季父:叔父。古代用孟、仲、叔、季排序。(_______)
(1)东向坐:古时官场座次尊卑有别,十分严格,且堂室有别。堂上以南向为最尊,次为西向,再次为东向;室内以东向为尊,其次是南向,再次是北向,最卑为西向。(_______)
(2)关中:函谷关(在今河南灵宝东北)以西,今陕西一带。(_______)
(3)季父:叔父。古代用孟、仲、叔、季排序。(_______)
中国古代在“室”内举办宴会,座位以西为尊,北次之,南再次之,东最次。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方位,下列宴会的座位安排符合礼法的一项是( )
A.![]() |
B.![]() |
C.![]() |
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