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下列与古诗有关的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懒起画蛾眉”中的“蛾眉”是飞蛾触须般细弯的眉毛,多指美人之眉,也写作“娥眉”。“宛转娥眉马前死”中则以“娥眉”代指美人。
B.古诗中常以“鱼雁”指书信。“鸿雁长飞光不度”“驿寄梅花,鱼传尺素”“尺素在鱼肠,寸心凭雁足”中的鱼、雁都是传书的信使。
C.“玉箸应啼别离后”中用玉制的筷子形容妇女双流的眼泪,“梨花一枝春带雨”写贵妃脸上带泪,如带雨的梨花。两句都用了比喻手法。
D.“月”是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它有很多别称。诗句“千里共蝉娟”中的“蝉娟”、“露脚斜飞湿寒兔”中的“寒兔”都是指月亮。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20-02-13 10:50:1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窦武,字游平,扶风平陵人,安丰戴侯融之玄孙也。父奉,定襄太守。武少以经行著称,常教授于大泽中,不交时事,名显关西。

延熹八年,长女选入掖庭,桓帝以为贵人,拜武郎中。在位多辟名士,清身疾恶,礼路不通,妻子衣食裁充足而已。是时,羌蛮寇难,岁俭民饥,武得两宫赏赐,悉散与太学诸生,及载看粮于路,丐施贫民。兄子绍,为庞贲中郎将,性疏简奢侈。武每数切厉相戒,犹不觉悟,乃上书求退绍位,又自责不能训导,当先受罪。由是绍更遵节,大小莫敢违犯。

时国政多失,内官专宠,李膺、杜密等为党事考逮。永康元年,上疏谏曰:“臣幸得遭盛明之世,逢文武之化,岂敢怀禄逃罪,不竭其诚!近者奸臣牢修,造设党议,遂收前司隶校尉李膺、太仆社密、御史中丞陈翔、太尉掾范滂等逮考,连及数百人,旷年拘录,事无效验。臣惟膺等建忠抗节,志经王室,此诚陛下稷、契、伊、吕之佐,而虚为奸臣贼子之所诬枉,天下寒心,海内失望。惟陛下留神澄省,时见理出,以厌人鬼喁喁之心。”书奏,因以病上还城门校尉、槐里侯印绶。帝不许,有诏原李唐、杜密等,自黄门北寺、若卢、都内诸狱,系因罪轻者皆出之。

其冬,帝崩,无嗣。武入白太后遂征立之是为灵帝拜武为大将军常居禁中帝既立论定策功更封武为闻喜侯。

武既辅朝政,常有诛剪宦官之意,太傅陈蕃亦素有谋。时共会朝堂,蕃私谓武曰:“中常侍曹节、王甫等,自先帝时操弄国权,浊乱海内,百姓匈匈,归咎于此。今不诛节等,后必难图。”武深然之。

(王)甫兵渐盛,使其士大呼武军曰:“实武反,汝皆禁,当宿卫宫省,何故随反者乎?先降有赏!”自旦至食时,兵降略尽。武、绍走,诸军追围之,皆自杀,枭首洛阳都亭。

当是时,凶竖得志,士大夫皆丧其气矣。武府掾桂阳胡腾,少师事武,独殡敛行丧,坐以禁锢。武孙辅,时年二岁,逃窜得全。腾以为己子,而使聘娶焉。后举桂阳孝廉。

(节选自《后汉书·窦武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武入白/太后遂征立之/是为灵帝/拜武为大将军/常居禁中/帝既立论定/策功更封/武为闻喜侯/
B.武入白太后/遂征立之/是为灵帝/拜武为大将军/常居禁中/帝既立/论定策功/更封武为闻喜侯/
C.武入白太后/遂征立之/是为灵帝/拜武为大将军/常居禁中/帝既立论定/策功更封/武为闻喜侯/
D.武入白/太后遂征立之/是为灵帝/拜武为大将军/常居禁中/帝既立/论定策功/更封武为闻喜侯/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郎中,本是帝王侍从官的通称,备顾问差遣等。后以侍郎、郎中、员外郎为各部要职。
B.诸生,古代经考试录取而进入中央、府、州、县各级学校,包括太学学习的生员。
C.禁兵,也直接称作禁军,中国古代皇帝的亲兵,即侍卫宫中及扈从的部队。
D.《后汉书》,作者为南朝宋范晔,它与《史记》《汉书》《宋史》合称为“前四史”。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窦武清正廉洁,仗义疏财。他不接受别人送礼贿赂,妻子儿女的衣食仅够饱暖而已;把所得赏赐分给太学诸生,用车载粮食饭菜施送给贫苦百姓。
B.窦武身居高位,担忧国事。他官至郎中、大将军、闻喜侯等,在位时为朝廷征召很多名士;他担忧国家政事,上疏要求严惩内官。
C.窦武仗义执言,不徇私情。李膺、杜密等人为奸臣陷害,他上疏直言,为其平反;侄儿窦绍工作疏懒,窦武上疏请求撤他的职,并深深自责。
D.窦武疾恶如仇,兵败自杀。宦官胡作非为,危害朝政,因而他经常有诛杀宦官的想法;无奈王甫人多势众,他兵败逃跑,被围后自杀身亡。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惟陛下留神澄省,时见理出,以厌人鬼喁喁之心。
(2)自旦至食时,兵降略尽。武、绍走,诸军追围之,皆自杀,枭首洛阳都亭。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石钟山记

苏轼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彰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呑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

(注)①磬(qìng):古代打击乐器,形状像曲尺,用玉或石制成。②扣:通“叩”,敲击,敲打。③桴(fú):鼓槌。④硿硿(kōng )焉:硿硿地(发出响声)。⑤噌(cēng)吰(hóng):形容声音洪奔。⑥罅(xià):裂缝。⑦窾(kuăn)坎(kăn)镗(tāng) 鞳(tà):窾坎,击物声;镗鞳,钟鼓声。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 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斧/于乱石间择其—二扣之/硿硿焉,/
B.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兮至湖口/ 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二扣之硿硿焉/
C.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 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D.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 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经”即作为思想、道德、行为等标准的书,亦称宗教中讲教义的书,或称某一方面事物的专著。《水经》是中国第一部记述水系的专著。
B.中国古代釆用干支纪年,就是把天干和地支按固定的顾序依次相配,周而复始、记录年份。干支除纪年外还可纪月、纪日、纪时,如文中的“丁丑”。
C.谥号是指古人死后,由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善恶给予一种称号,以示褒贬,如文中的周景王、魏庄子。
D.年号是中国古代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如文中的“元丰”,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此后形成制度。每当遇到“天降祥瑞”或内忧外患等大事,常更改年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为探究石钟山命名的原因,作者月夜来到绝壁下,面对恐怖的景象和声音心中无丝毫惧意,坚持探寻,最终发现了真相。
B.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和以动衬静的手法,把大石、栖鹘、水波的形态或声音描绘得形象逼真,构成了一幅动人的图景。
C.作者在和儿子谈话中将两种声音与“周景王之无射”和“魏庄子之狄钟”相联系,肯定自己的考察结果,点出以钟命名山的缘由。
D.作者并非单纯记游,而是将月夜游鄱阳湖提升到一种理性的高度,悟出人不应该 “事不目见耳闻”却随意“臆断其有无”的道理。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2)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魏其侯窦婴者,孝文后从兄子也。父世观津人。喜宾客。孝文时,婴为吴相,病免。

孝景初即位,为詹事。梁孝王者,孝景弟也,其母窦太后爱之。梁孝王朝,因昆弟宴饮。是时,上未立太子,酒酣,从容言曰:“千秋之后传梁王。”太后欢。窦婴引卮酒敬上,曰:“天下者,高祖天下。父子相传,此汉之约也。上何以得擅传梁王?”太后由此憎窦婴。窦婴亦薄其官,因病免。太后除窦婴门籍,不得入朝请

孝景三年,吴、楚反。上察宗室,诸窦毋如窦婴贤,乃召婴。婴入见,固辞谢病不足任。太后亦惭。于是上曰:“天下方有急,王孙宁可让邪?”乃婴为大将军赐金千斤。窦婴乃言袁盎、栾布诸名将贤士在家者进之。所赐金,陈之廊庑下,军吏过,辄令财取为用,金无入家者。窦婴守荥阳,监齐、赵兵。七国兵已尽破,封婴为魏其侯,诸游士宾客争归魏其侯。

孝景四年,立栗太子。使魏其侯为太子傅。孝景七年,栗太子废,魏其数争不能得。魏其谢病屏居蓝田南山之下数月,诸宾客辩士说之,莫能来。桃侯免相窦太后数言魏其侯孝景帝曰太后岂以为臣有爱不相魏其魏其者沾沾自喜耳多易难以为相持重。遂不用。用建陵侯卫绾为丞相。

建元六年,窦太后崩。魏其失窦太后,益疏不用,无势。诸客稍稍自引而怠傲。唯灌将军独不失故。魏其日默默不得志,而独厚遇灌将军。灌夫为人刚直,不好面谀。贵戚诸有势在己之右,不欲加礼,必陵之;诸士在己之左,愈贫贱,尤益敬,与钧。士亦以此多之。夫不喜文学,好任侠。家累数千万,食客日数十百人。

孝景时,魏其尝受遗诏,曰:“事有不便,以便宜论上。”及系,灌夫罪至族。事日急,诸公莫敢复明言于上。魏其乃使昆弟子上书言之,幸得复召见。书奏上,而案尚书,大行无遗诏。诏书独藏魏其家,家丞封。乃劾魏其矫先帝诏,罪当弃市。五年十月,悉论灌夫及家属。十二月晦,魏其弃市渭城。

(节选自《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桃侯免相/窦太后数言魏其侯/孝景帝曰/太后岂以为臣/有爱不相魏其/魏其者/沾沾自喜/耳多易/难以为相/持重。
B.桃侯免相/窦太后数言魏其侯/孝景帝曰/太后岂以为臣有爱/不相魏其/魏其者/沾沾自喜耳/多易/难以为相/持重。
C.桃侯免相/窦太后数言魏其侯/孝景帝曰/太后岂以为臣有爱/不相魏其/魏其者/沾沾自喜/耳多易/难以为相/持重。
D.桃侯免相/窦太后数言魏其侯/孝景帝曰/太后岂以为臣/有爱不相魏其/魏其者/沾沾自喜耳/多易/难以为相/持重。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詹事,是一种官名,秦代始设,汉代延设,掌皇后、太子家事。
B.拜,是用一定的礼节授予官职、爵位。相类似的词语还有授、除、迁、徙等。
C.朝请,泛称朝见皇帝。汉律,诸侯王朝见皇帝,在春季叫朝,在秋季叫请。
D.遗诏,就是皇帝驾崩之后,为后人留下的遗书,遗言等。为了充分表达本人的意愿,地完成自己没有完成的意愿,由于某种原因,不便于立即决定,表白。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项是
A.魏其侯地位尊贵,家世显赫。魏其侯是孝文后的堂兄的儿子,父辈世世代代是观津人,孝文帝时官至丞相。
B.魏其直言劝谏,被窦太后记恨。窦太后很疼爱梁王,在景帝说要把帝位传给梁王时,他直言劝谏,说不可传位于梁王,因此得罪了窦太后,以至于后来不让他当丞相。
C.魏其知人善荐,轻视钱财。在国家用人之际,他向皇上推荐退职闲居在家的袁盎、栾布等名将贤士。皇上赏赐的黄金都让属下的小军官酌量取用。
D.魏其重情重义,为救朋友赴汤蹈火。在自己都被拘禁的情况下,他为了能就灌夫,拿出了景帝的遗诏,但后被弹劾伪造先帝的诏书,判处斩首示众。
【小题4】把文中划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上察宗室,诸窦毋如窦婴贤,乃召婴。婴入见,固辞谢病不足任。
(2)贵戚诸有势在己之右,不欲加礼,必陵之;诸士在己之左,愈贫贱,尤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