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戏曲中的行当:京剧行当又称角色,主要可分为生、旦、净、末、丑,共五大行当。
B.负荆:背着荆条,表示愿受责罚。这是向对方请罪的一种方式。
C.季父:叔父。古代兄弟姊妹间的长幼排序为:仲、伯、叔、季。
D.六艺:六艺的说法有两种。一种是中国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包括礼、乐、射、御、书、数。还有一种说法将六艺解释为六经,即《易经》《尚书》《诗经》《礼记》《乐经》《春秋》。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20-02-12 09:47:0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石钟山记

苏轼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彰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呑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

(注)①磬(qìng):古代打击乐器,形状像曲尺,用玉或石制成。②扣:通“叩”,敲击,敲打。③桴(fú):鼓槌。④硿硿(kōng )焉:硿硿地(发出响声)。⑤噌(cēng)吰(hóng):形容声音洪奔。⑥罅(xià):裂缝。⑦窾(kuăn)坎(kăn)镗(tāng) 鞳(tà):窾坎,击物声;镗鞳,钟鼓声。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 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斧/于乱石间择其—二扣之/硿硿焉,/
B.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兮至湖口/ 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二扣之硿硿焉/
C.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 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D.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 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经”即作为思想、道德、行为等标准的书,亦称宗教中讲教义的书,或称某一方面事物的专著。《水经》是中国第一部记述水系的专著。
B.中国古代釆用干支纪年,就是把天干和地支按固定的顾序依次相配,周而复始、记录年份。干支除纪年外还可纪月、纪日、纪时,如文中的“丁丑”。
C.谥号是指古人死后,由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善恶给予一种称号,以示褒贬,如文中的周景王、魏庄子。
D.年号是中国古代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如文中的“元丰”,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此后形成制度。每当遇到“天降祥瑞”或内忧外患等大事,常更改年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为探究石钟山命名的原因,作者月夜来到绝壁下,面对恐怖的景象和声音心中无丝毫惧意,坚持探寻,最终发现了真相。
B.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和以动衬静的手法,把大石、栖鹘、水波的形态或声音描绘得形象逼真,构成了一幅动人的图景。
C.作者在和儿子谈话中将两种声音与“周景王之无射”和“魏庄子之狄钟”相联系,肯定自己的考察结果,点出以钟命名山的缘由。
D.作者并非单纯记游,而是将月夜游鄱阳湖提升到一种理性的高度,悟出人不应该 “事不目见耳闻”却随意“臆断其有无”的道理。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2)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汪世显,字仲明,巩昌盐川人。仕金,屡立战功,官至镇远军节度使。金亡,郡县望风款附,世显独守城,及皇子阔端兵临城下,始率众降。皇子曰:“吾征四方,所至皆下,汝独固守,何也?”对曰:“臣不敢背主失节耳。”又问曰:“金亡已久,汝不降,果谁为耶?”对曰:“大军迭至,莫知适从,惟殿下仁武不杀,窃意必能保全阖城军民,是以降也。”皇子大悦,承赐世显章服,官从其旧。即从南征,断嘉陵,捣大安。田杨诸蛮结阵迎敌世显以轻骑驰挠之宋曹将军潜兵相为掎角世显单骑 突之杀数十人黎明,大军四合,杀其主将,入武信,遂进逼资、普。乘胜定资州,略嘉定、峨眉。进次开州。时方泥潦,由间道攀缘以达。宋军次万州南岸,世显即水北造船以疑之。夜从上游鼓革舟袭破之,宋师大扰。追奔至夔峡,过巫山,与宋援军遇,斩首三千余级。

明年师还,攻重庆,会大暑,乃罢归。觐太宗,赐金符,易其名曰中山,且历 数其功。世显拜谢曰:“此皆圣明福德所致,臣何预焉!”辛丑,蜀帅陈隆之贻书请战,声言有众百万。皇子集诸将议之,咸谓隆之可生擒也。世显曰:“顾临敌何如,无庸夸辞为!”军薄成都,隆之战屡却,坚壁不出。其部曲田显约夜降,隆之觉之。世显曰:“事急矣!”亟梯城入救显,得与从者七十余人出。获隆之,斩之。世显复简精锐五百人,捣汉州。三日,大军薄其城,又三日,克之。

癸卯春,皇子第功,承制拜便宜总帅,秦、巩等二十余州事皆听裁决,赐虎符、锦衣、玉带。世显先已遘疾,至是加剧,皇子遣医,络绎往疗,竟不起,年四十九。

中统三年,论功追封陇西公,谥义武。延祐七年,加封隆右王。

(选自《元史·汪世显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田杨诸蛮结阵迎敌/世显以轻骑驰挠之/宋曹将军潜兵相为掎角/世显单骑突之/杀数十人/
B.田杨诸蛮结阵迎敌世显/以轻骑驰挠之/宋曹将军潜兵相为掎角/世显单骑突之/杀数十人/
C.田杨诸蛮结阵迎敌世显/以轻骑驰挠之/宋曹将军潜兵/相为掎角/世显单骑突之杀数十人/
D.田杨诸蛮结阵迎敌/世显以轻骑驰挠之/宋曹将军潜兵/相为掎角/世显单骑突之杀数十人/
【小题2】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
A.殿下,是古代对诸侯或皇太子等的尊称。阔端是当时元朝皇帝的儿子,所以汪世显称其为殿下。
B.辛丑为干支之一,在古代可用于纪年、月、日及时辰,其前一年是庚子年。
C.制,有皇帝的命令的意思。“承制”指秉承皇帝的旨意,也是官职名,文中是后一个意思。
D.虎符是古代皇帝调兵遣将用的兵符,分为两半,其中一半由皇帝保存,另一半交给将帅。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汪世显恪守节操,能顺势而为。金朝灭亡后,他据城独守;因仰慕元朝皇子阔端仁爱英勇而投降元朝。
B.汪世显作战勇猛,谦虚谨慎。他先后参与平定了资州、嘉定、峨眉、重庆,立下赫赫战功却不居功自傲。
C.汪世显见识不凡,处事果断。陈隆之的部下约降,被陈隆之发觉,汪世显感到情况紧急,立刻架梯救人,俘获了隆之。
D.汪世显功勋卓著,备受恩宠。他为元朝立下大功,被赐名、赐衣、赐虎符,死后也极尽哀荣。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宋军次万州南岸,世显即水北造船以疑之。
(2)世显复简精锐五百人,捣汉州。三日,大军薄其城,又三日,克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