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散文中很多地理名称与现代地理名称含义不同,对下面句子中的古代地理名称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山东”在战国时泛称六国之地。以其在泰山之东,故名。
B.“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河内”是指黄河北岸的魏地。
C.“沛公欲王关中。”——“关中”一般是指战国至秦汉间,称函谷关以西的地区。
D.“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河北、河南”是指“黄河以北、黄河以南”。
当前题号:1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下列有关课内文化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中”,指函谷关以西,秦故地。如“自以为关中之固”中的“关中”指的就是这里。
B.“迁”是古代官吏调动常用的词语,“左迁”是贬职,升官极少用“右迁”一词;表示兼任官职的词语有“领”“兼”“摄”。
C.古代学校又称“庠”“序”“太学”,明清最高学府是国子监(jiàn),入监读书的人叫监生,教学人员称博士、助教等,主管国子监的教育行政长官是教授。
D.“君子”一词出自《易经》,后被孔子引用并上升为士大夫和读书人的道德品质,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中的“君子”就特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当前题号:2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继和,字周叔,李继隆之子也,少以荫补供奉官,三迁洛苑使。淳化后继隆多在边任继和常从行友爱尤至每令入奏机事继隆罢兵柄手录唐李勣遗戒授继和曰:“吾门不坠者在尔矣。”初,继隆之请城镇戎军也,朝廷不果于行。继和面奏曰:“平凉旧地,山川阻险,旁扼夷落,城之为便。”太宗乃许焉,后复不守,咸平中,继和又以为言,乃命版筑。以继和知其军,兼原、渭、仪都巡检使。城毕,建议募贫民及弓箭手,垦田积粟,又屡请益兵,朝议未许。上曰:“苟缓急,部署不为济师,则或至失援矣。”命继和兼泾、原、仪、渭钤辖。时继迁未弭,命张齐贤、梁颢经略,因访继和边事。继和上言:“镇戎军为泾、原、仪、渭北面扞蔽,诚能常用步骑五千守之,泾、原、渭州苟有缓急,会于此军,并力战守,则贼必不敢过此军。臣虑议者以调发刍粮扰民为言。赖圣谟深远,不惑群议,复置此军,一年以来,蕃部咸以安集,边民无复愁苦。以此较之,则存废之说,相失万倍矣。真宗以其精心戎事,甚嘉之。戎人伺警巡驰备,一夕,塞长壕,越古长城抵城下。继和与都监史重贵出兵御之,贼据险再突城隍,列阵接战,重贵中重创,败走之,大获甲骑。有诏嘉奖,别出良药、缣帛、酒以赐。继和习武艺,好谈方略,颇知书,所至干治。然性刚忍,御下少恩,部兵终日擐甲,常如寇至,人多怨焉。真宗屡加勖励,且为覆护之。时朝廷每诏书约束边事,或有当行极断之语,官吏不详深意,即处大辟。继和言其事,乃诏:“自今有云重断、极断、处斩、决配之类,悉须裁奏。”先是,继隆卒,继和耻以遗奏得官。久之,迁西上阁门使。大中祥符元年卒,年四十六。赠镇国军节度,遣诸王率宗室素服赴吊。

(节选自》宋史·李继和传,有删改)

(注)①继迁,即李继迁,本姓拓跋氏。②圣谟,本指圣人治天下的宏图大略,后也被作为称颂帝王谋略之词。③大辟,五刑中的死刑,俗称砍头,隋后泛指一切死刑。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淳化后/继隆多在边任/继和常从行/友爱尤至/每令入奏机事/继隆罢兵/柄手录唐李勣遗戒授继和/
B.淳化后/继隆多在边/任继和常从行/友爱尤至/每令入奏机事/继隆罢兵/柄手录唐李勣遗戒授继和/
C.淳化后/继隆多在边任/继和常从行/友爱尤至/每令入奏机事/继隆罢兵柄/手录唐李勣遗戒授继和/
D.淳化后/继隆多在边/任继和常从行/友爱尤至/每令入奏机事/继隆罢兵柄/手录唐李勣遗戒授继和/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荫补指因上辈有功而给予下辈入学、任官的待遇,文中指继和因上辈功劳任供奉官。
B.城隍指城墙或护城河,从《过秦论》“因河为池”看,古代就是以天然河流作护城河。
C.牢,古代用作祭祀或宴享时用的牲畜,其中“牢”作祭祀用时,有太牢少牢之分。
D.素服指白色的冠服,居丧或遭到其他凶事时所穿,表示悲痛的心情和对死者的悼念。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继和深谋远虑,见识不同一般。他反对以调拨粮草烦扰百姓为理由裁撤镇戎军,认为镇戎军是北部边境的屏障,军事意义重大。
B.李继和精忠报国,很受朝廷重视。敌人夜里翻越长城进攻,形势危急,他英勇迎战,得到朝廷嘉奖;他去世后,皇帝派遣诸王去吊唁。
C.李继和治军严厉,得到皇帝理解。他对待部下缺少恩德,因敌寇经常到来,他命令士兵终日穿着铠甲,士兵对此不满,真宗却勉励他并替他掩盖不足。
D.李继和熟悉边务,敢于上书进言。当时朝廷下诏令严禁发生边境事端,官吏没有准确理解诏令,随意执行死刑,他上书反映,使朝廷下诏纠正官吏错误。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和教材中的句子罐译成现代汉话。
(1)太宗乃许焉,后复不守,咸平中,继和又以为言,乃命版筑。
(2)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敛赀财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记》)
当前题号:3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陈思谦,字景让。少孤,警敏好学,凡名物度数、纲纪本末,考订详究,尤深于邵子《皇极经世书》。文宗天历初政,收揽贤能,丞相高昌王亦都护举思谦,时年四十矣。先是,关陕大饥,民多鬻田流徙,及来归,皆无地可耕。思谦言:“听民倍直赎之,使富者收兼入之利,贫者获已弃之业。”从之。

明年九月,拜监察御史。时有官居丧者,往往夺情起复,思谦言:“三年之丧,谓之礼,自非金革,不可从权。”遂于令。有诏起报严寺。思谦曰:“兵荒之余,当罢土木,以民力。”帝嘉之,赐缣绮旌之。元统二年六月,召为中书省员外郎,上言:“强盗但伤事主者皆得死罪而故杀从而加功之人与斗而杀人者例杖一百下得不死与私宰牛马之罪无异是视人与牛马等也,法应加重。”遂令法曹议,著定制。

至正元年,岁凶,盗贼蜂起,剽掠州邑,思谦力言执政,当竭府库以赈贫民,分兵镇抚中夏,以防后患。庐州盗起,思谦亟命庐州路总管杭州不花领弓兵捕之,而贼已不可扑灭矣。言于宣让王帖木儿不花曰:“承平日久,民不知兵,王帝室之胄,镇抚淮甸,岂得坐视!思谦愿王戮力殄灭。且王府属怯薛(蒙古语,宫廷侍卫)人等,数亦不少,必有能摧锋陷阵者,惟王之。”王曰:“此吾责也,但鞍马器械未备,何能御敌?”思谦括官民马,置兵甲,不日而集,分道并进,遂禽渠贼,庐州平。既而颍寇将渡淮,又言于王曰:“颍寇东侵,亟调芍陂屯卒用之。”王曰:“非奉诏,不敢调。”思谦言:“非常之变,理宜从权;而擅发之罪,思谦坐之。”王感其言,从之。

寻召入,为集贤侍讲学士,修定国律。十三年,升中丞,年近七十,上章乞身,不允,特旨进一品,授荣禄大夫。入谢,感疾,及命下,强拜受命,明日卒。

《元史·列传七十一》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年之丧,谓之礼  达:显达
B.遂于令   著:记载
C.当罢土木,以民力  纾:宽舒
D.惟王之   图:谋划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著定制     谁大王为此计者
B.思谦力言执政 不拘
C.王帝室之胄,镇抚淮甸乃遣 武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D.思谦愿王戮力殄灭     彼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小题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强盗但伤/事主者皆得死罪/而故杀从/而加功之人与斗而杀人者/例杖一百下/得不死/与私宰牛马之罪/无异是视人与牛马等也
B.强盗但伤事主者/皆得死罪/而故杀从而加功之人/与斗而杀人者/例杖一百下/得不死/与私宰牛马之罪无异/是视人与牛马等也
C.强盗但伤/事主者皆得死罪/而故杀从而加功之人/与斗而杀人者/例杖一百下/得不死/与私宰牛马之罪/无异是视人与牛马等也
D.强盗但伤事主者/皆得死罪/而故杀从/而加功之人与斗而杀人者/例杖一百下/得不死/与私宰牛马之罪无异/是视人与牛马等也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解释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陈思谦少年时聪敏好学,对事物的名称数量及其来龙去脉都有详尽的研究,因此成年后被举荐为官,后曾参与修订国家法律。
B.皇帝下令修建报严寺时,陈思谦建议,兵荒之后,应停止建设,体恤民力。皇帝大加称赞,并赏赐给他许多精美的丝绸和旗帜。
C.“庐州”:古九州之一。“古九州”是中国古代的地理称谓,古代将中国分为九个不同的州,包括冀州、兖州、青州、益州等。
D.“乞身”:因为古人认为做官是委身事君,所以古代官员依此作为请求退职的一种说法,也称之为乞骸骨、请老、乞老等。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听民倍直赎之,使富者收兼入之利,贫者获已弃之业。
(2)此吾责也,但鞍马器械未备,何能御敌?
(3)非常之变,理宜从权;而擅发之罪,思谦坐之。
当前题号:4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的干支纪年法中的“地支”是指: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B.韩愈《师说》“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
C.古代以山之南、水之北为阳,山之北、水之南为阴,如衡阳在衡山之南,江阴在长江之南。
D.土地孕育五谷,五谷之长为稷,古代帝王对土神“社”和谷神“稷”进行祭祀,后世以“社稷”代称国家。
当前题号:5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下列有关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将黄道带分为十二次,各有定名,每次以二三个星宿为星官, 分别配属于各诸侯国,称为分野。秦是井宿的分野,蜀是参宿的分野;由秦入蜀,故称 “扪参历井”。
B.白帝城,位于重庆市奉节县城城东十里的白帝山上,东汉初年公孙述据蜀,自号白帝,曾在白帝山筑城,名白帝城。
C.敕造:奉皇帝之命建造。敕,本来是通用于长官对下属、长辈对晚辈的用语,南北朝以后作为皇帝发布诏令的专称。
D.青衫,黑色单衣,多为低阶的官服或卑贱者的衣服,唐代官职低的服色也为青黑色,后人常用“司马青衫”形容官职低。
当前题号:6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匾上大书“敕造宁国府”五个大字
敕造:奉皇帝之命建造。
B.到现在用铅字排印书籍还是“付梓”“杀青
杀青:古时把书写在竹简上,为便于书写和防止虫蛀,须先用火烤干水分,叫“杀青”。
C.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军马
路:宋代地方行政区域名称,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地级“市”。
D.四叔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
理学:是宋明儒家阐发孔孟之道而形成的哲学思想体系。
当前题号:7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下列对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九州,传说中的我国上古时期划分的九个行政区域,州名分别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后成为中国的别称。陆游诗云:“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过秦论》“序八州而朝同列”,秦居雍州,加上八州即九州。
B.朝觐,指诸侯朝见帝王。觐:原指诸侯春天朝见天子。朝:诸侯秋天朝见天子。
C.蛮夷,泛指少数民族。在古代,蛮指代南部少数民族,夷指代东部少数民族,戎指代西部少数民族,狄指代北部少数民族。
D.移病,上书称病,为居官者请求退职的委婉语。
当前题号:8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下列对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表示已经逝世的尊长。如:先考,指已逝的父亲;先妣,指已故的母亲。
B.祭酒,汉平帝时期始设六经祭酒。后置博士祭酒,为博士之首,属大学中教言(主管官)。隋唐以后称国子监祭酒,至清末废除。
C.古代不同年龄有不同的称谓,15—20岁谓之舞象之年,男子20岁为弱冠,80岁为鲐背之年,90岁为杖朝之年。
D.道,指唐代的监察区,相当于汉代的州,唐代先分天下为十道,后又分为十五道。
当前题号:9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牺牲玉帛,弗敢加也”,“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祭品,指猪、牛、羊等。
B.“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黄发”,旧说是长寿的特征,用来指老人。
C.“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岱宗”指泰山,为五岳之首,为众人所宗。
D.“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石”,是古代容量单位,五斗为一石。
当前题号:10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