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下列对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表示已经逝世的尊长。如:先考,指已逝的父亲;先妣,指已故的母亲。
B.祭酒,汉平帝时期始设六经祭酒。后置博士祭酒,为博士之首,属大学中教言(主管官)。隋唐以后称国子监祭酒,至清末废除。
C.古代不同年龄有不同的称谓,15—20岁谓之舞象之年,男子20岁为弱冠,80岁为鲐背之年,90岁为杖朝之年。
D.道,指唐代的监察区,相当于汉代的州,唐代先分天下为十道,后又分为十五道。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19-09-06 06:01:3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下列文化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古代的纪年法主要有王公纪年,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 年号纪年,如《琵琶行》中“元和十年;干支纪年,如《赤壁赋》中“壬戌之秋”;年号干支兼用纪年,如《核舟记》中“天启壬戌秋日”。
B.诗可以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自由,不受格律束缚。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出现的新诗体,唐人为了与以前的古体诗相区别,故名之为“近体”。这种诗的主要特点是篇有定句,句有定字,韵有定位,字有定声,联有定对。
C.捣衣是古代妇女缝制衣服的一道工序,用具除了棒槌外,还需一个放置衣服的砧板,即“捣衣砧”。古时每当天气寒冷季,妇女便为亲人制作寒衣,所以阵阵的捣衣声中寄托了女子的情思,因而,“捣衣”是古代诗词中常见的表达思念的意象。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就有“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的诗句。
D.在中国古代,姓、名、字、号是分开的。姓由血缘决定,后来通常以父姓为姓;名和字是幼时由父母长辈所取。字往往是对名的解释和补充,是和名相表里的,故又叫表字;如白居易,字乐天。号一般是自命以显示某种志趣,故号丰富个性。如欧阳修号醉翁,杜甫号少陵野老。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的问题
日前,烟台大学7位保洁员吃学生剩饭的照片蹿红网络。这些老人自愿食用学生的剩菜剩饭,只是为了向莘莘学子传递“节俭是一种习惯”的理念。
其实,我们一直是一个崇俭抑奢的民族。《左传》有言:“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李商隐《咏史》诗曰:“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节俭败由奢。”然而,不知从何时起,奢靡之风逐渐抬头,浪费现象悄然流行。一些人认为宁剩毋缺、宁多毋少才够档次,以为一掷千金、挥霍无度才算有面子,于是个人消费竞相攀比、追逐奢华。太史公高呼:“一饱之需,何必八珍九鼎?七尺之躯,安用千门万户?”司马光告诫后人:“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如果人人厉行节约,13亿人积腋成裘、聚沙成塔,那将是多么巨大的财富?相反,浪费起来,又将是多么巨大的损失?
【小题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的是
A.蹿(cuàn)红莘(shēn)莘学子奢靡(mí)宁(nínɡ)剩毋缺
B.蹿(cuān)红莘(xīn)莘学子奢靡(mǐ)宁(nìnɡ)剩毋缺
C.蹿(cuān)红莘(shēn)莘学子奢靡(mí)宁(nìnɡ)剩毋缺
D.蹿(cuàn)红莘(xīn)莘学子奢靡(mǐ)宁(nínɡ)剩毋缺
【小题2】(小题2)文中划线词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一掷千金B.一饱之需
C.厉行节约D.积腋成裘
【小题3】(小题3)材料中的保洁员形象,作者最认同的一项是
A.自食其力者B.传递理念者
C.追随时尚者D.哗众取宠者
【小题4】(小题4)下列文学常识错误的一项是
A.《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的重要文献。
B.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晚唐著名诗人,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他擅长诗歌写作,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
C.《史记》也叫《太史公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中国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长达3000余年的历史。
D.《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由北宋的司马迁和他的助手等人编纂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