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改醮。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烝烝之性,遂以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乃上疏曰:“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何如?”密曰:“可次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次问:“孔明言教何碎?”密曰:“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华善之。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宫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后卒于家。
(节选自《晋书·李密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 |
B.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 |
C.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 |
D.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 |
A.结草,指受人大恩,死后也要报答。“结草”的典故见于《左传·宣公十五年》。 |
B.服阕,意思是指守丧期满除服。这里指李密为祖母守丧期已经结束。 |
C.洗马,即“太子洗马”,是辅佐太子、教太子政事的官职。 |
D.从事,指任职。与《<张中丞传>后序》“愈尝从事於汴、徐二府”意思相同。 |
A.李密身世坎坷。在他年幼时,父亡母改嫁,他感念双亲,思念至深,忧思成疾,只有祖母抚养他。 |
B.李密好学聪敏。他经常学习得忘记了疲劳,拜谯周为师,谯周的门人把他比作孔子的著名弟子子游和子夏。 |
C.李密思考问题深入。他认为齐桓公与安乐公成功与失败的原因相同,都是因为正确任用人而成功,错误任用人而亡国。 |
D.李密为人耿直。他为官清廉且有才能,却始终没有得到皇上的赏识,未能调回京城任职,他在皇上面前写诗表达自己的不满。 |
(1)乃上疏曰:“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2)“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华善之。
A.《诗经》中的“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歌。它是一种正统音乐。 |
B.“行”是古乐府诗的一种体裁,有“奔放”的意思,此类作品大多放情长歌,与“歌”相似,常合称“歌行体”。 |
C.永和:是晋穆帝的年号。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汉武帝首创。以后每个朝代的每一位新君即位,常常改换年号,叫作改元。 |
D.“黄昏”“夜半”“人定”“鸡鸣”四个词均为古代表示夜晚时段的名称,若按顺序排,应为“夜半”“人定”“鸡鸣”“黄昏”。 |
A.龙驭,皇帝的车驾。除此之外,该词意义还有“皇帝”“君临天下”及委婉称呼“帝王去世”。 |
B.《楚辞》由西汉刘向辑录,收集了战国时代屈原、宋玉等人的诗歌。《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共370多句,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 |
C.江东,长江在芜湖到南京一段,为自西南向东北流向,秦汉以后习惯称自此以下长江南岸地区为江东。 |
D.锱铢:古代长度单位,一锱等于六尺,一铢约等于后来一尺的二十四分之一。锱、铢连用,极言其细微。 |
李安世,幼而聪悟。兴安二年,高宗引见侍郎、博士之子,简其秀俊者欲为中书学生。安世年十一,高宗见其尚小,引问之。安世陈说祖父,甚有次第,即以为学生。高宗每幸国学,恒独被引问。诏曰:“汝但守此,至大不虑不富贵。”居父忧以孝闻。天安初,拜中散,以温敏敬慎,高宗亲爱之。累迁主客令。萧赜使刘缵朝贡。安世美容貌,善举止,缵自相谓曰:“不有君子,其能国乎?”缵等呼安世为典客。安世曰:“三代不共礼,五帝各异乐。安足以亡秦之官,称于上国?”曰:“世异之号,凡有几也?”安世曰:“周谓掌客,秦改典客,汉名鸿胪,今曰主客。君等不欲影响文武,而殷勤亡秦。”国家有江南使至,多出藏内珍物,令都下富室好容服者货之,令使任情交易。使至金玉肆问价,曰:“北方玉大贱,当是山川所出?”安世曰圣朝不贵金玉所以贱同瓦砾又皇上德通神明山不爱宝故无川无金无山无玉初将大市得安世意惭而罢。时民饥流散,豪右多有占夺,妄世乃上疏曰:“愚谓今虽桑井难复,宜更均量,审其径术;今分艺有准,力业相称,细民获资生之利,豪右靡余地之盈。则无私之泽,乃播均于兆,如阜如山,可有积于比户矣。又所争之田,宜限年断,事久难明,悉属今主。然后虚妄之民,绝望于视,守分之士,永免于凌夺矣。”高祖深纳之,后均田之制起于此矣。出为相州刺史、假节、赵郡公。敦劝农桑,禁断淫祀。初,广平人李波,宗族强盛,残掠生民。前刺史薛道檦亲往讨之,波率其宗族拒战,大破檦军。遂为逋逃之薮,公私成患。安世设方略波及诸子三十余人,斩于邺市,境内肃然。以病免,太和十七年卒于家。安世妻博陵崔氏,生一子玚。崔氏以妒悍见出,又尚沧水公主。
(选自《魏书·李安世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安世曰/圣朝不贵/金玉所以贱同瓦砾/又皇上德通神/明山不爱宝/故无川无金/无山无玉/初将/大市得/安世言惭而罢 |
B.安世曰/圣朝不贵金玉/所以贱同瓦砾/又皇上德通神明/山不爱宝/故无川无金/无山无玉/初将大市/得安世言/惭而罢 |
C.安世曰/圣朝不贵/金玉所以贱同瓦砾/又皇上德通神明/山不爱宝故/无川无金/无山无玉/初将大市/得安世/言惭而罢 |
D.安世曰/圣朝不贵金玉/所以贱同瓦砾/又皇上德通神/明山不爱宝/故无川无金/无山无玉/初将/大市得安世言/惭而罢 |
A.“伯”是古代爵位称呼,古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侯”为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二等。 |
B.“拜”“除”指授予官职。古时表示官职变动的词语还有“迁”“谪”“转”“徙”“改” “补”等,其中“左迁”“谪”都指贬官。 |
C.《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国别体史书,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 |
D.古代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徴是徴的变调,音调悲凉;羽,声调激愤。 |
A.李安世自幼聪明颖悟,深受高宗喜爱。在接受高宗召问时,年龄尚小的他应答很有条理,被选为中书学生,后常常被高宗单独召见。 |
B.李安世不但外表俊美,而且博学能言。萧赜的使者刘称他为典客,他旁征博引,进行批驳,不仅指出其错误,还讽刺其弃善从恶。 |
C.李安世关心民生疾苦,主动为民请命。针对百姓困苦流离豪强侵占掠夺的现实,他疏言不分贵贱平均分配田地,开了均田制先河。 |
D.李安世颇有治理才千,能保一方平安。任相州刺史时他鼓励农桑,禁绝淫祀,设计诱捕并处决广平豪强李波等人,从此境内安宁。 |
(1)使至金玉肆问价,曰:“北方金玉大贱,当是山川所出?”
(2)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
A.“序”亦作“叙”,或称“引”。一般写在书籍或文章前面,列于书后的称为“跋”,或“后序”。 |
B.《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文选》,其内容和表现手法为后人师法,被称为“五言之冠冕”。 |
C.《史记》是我国第一部通史,是“二十四史”之首。其体例为:本纪、世家、列传、表、书。 |
D.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壬戌,古代历法中的年号纪年法。既望,农历十六。望,农历每月十五日。 |
说张家口
龚自珍
张家口在宣化府万全县北境,察哈尔都统驻焉,凡效力军台赎罪者驻焉。军台始于平噶尔丹时,密于追达瓦齐时,周匝密布于设定边左副将军时。
军台以口外(注)察哈尔为起,而北,而西北,而又西,以乌里雅苏台为止,凡四十八台。
军台,通檄报也。察哈尔都统与定边左副将军遥声援,中间哲卜尊丹刺麻、喀尔喀诸汗与理藩院往返之檄报,台员率驿丁奉之走。
军台何所始也?
始于台员有老病者畏塞外之寒且劳入赀充公白都统许之以其费雇蒙古代之。势也,情也,非法也,亦无台费之名,亦不上闻。今台费上闻,台费行而台员除矣。如有人不能出台费,愿充台员.今许之乎?反不许;又如有人愿亦出台费,亦充台员,则许之乎?亦不许。何以不许?都统但闻五十年事,不闻康熙事,不闻乾隆初年事.
王元凤,天下士也,为桂阳州知州,下车,擒豪蠹,大创之;又平瑶有奇功,天子嘉之,锡之孔雀翎,擢为陈州府知府。元凤入觐,方留京师,而州大猾夜出境为飞语,达京师,竟闻天子,天子使使鞫之。使者受单词,当元凤以革职,发往军台,效力赎罪。
是狱也,冤元凤者半天下,元凤独飞扬而大喜,就逮时,谓送吏曰:“元凤足迹遍中华,独未得至西北塞外,一见圣朝中外为一之盛。吾此行,甘骑橐驼,佩短刀,往来风沙中。”龚自珍属之曰:“吾为《蒙古图志》,某部落某山,尚未有图,子皆为我图之。”龚自珍乞假五日,送之居庸关,逾八达岭而返。
既闻兵部尚书青阳王公言,近日事例如此。既又闻常熟蒋君言:“吾尝以谴行,卧三年,.纳赀乃还。”如尚书言。既又得王元凤书,果如尚书言。吁!天下事名实不相应,十九如是哉!元凤又言:“吾到戍三日,独骑橐驼,怀笔墨,至大禁门,欲出,门者叱之而止。”
(选自《龚自珍全集》,有删改)
(注)口外,指张家口外。【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始于台员有老病者/畏寒外之寒且劳/入赀充公/白都统/许之/以其费雇蒙古代之 |
B.始于台员/有老病者畏塞外之寒且劳/入赀充公/白都统/许之以其费/雇蒙古代之 |
C.始于台员/有老病者/畏塞外之寒且劳入赀充公白都统/许之/以其费底蒙古代之 |
D.始于台员有老病者/畏塞外之寒且劳/入赀充公/白都统许之/以其费雇蒙古代之 |
A.军台:指清代西北两路传达军报及官方文书的机构,其最高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命。 |
B.檄报:文中是指传递的边疆地区军事、政治方面的情报,由军台率驿丁传递。 |
C.乾隆:清高宗年号,乾隆时期武功繁盛,平定边疆地区叛乱,奠定了近代中国的版图。 |
D.兵部:中国古代官署名,清代兵部管武职选授、处分及兵籍、军械等事。 |
A.由于要传递军事情报,所以在平定噶尔丹叛乱的时候,朝廷开始设立军台。即使后来没有军事动荡,军台仍然存在。 |
B.王元凤因为屡立战功被期廷部分人员嫉妒,造谣中伤,谣言传到皇上耳中,皇帝下令拘捕,加上使者只听一面之词,所以发配军台。 |
C.军台的老病者如果入赀充公,都统就可以雇佣蒙古人代替他,当时合情合势不合法,但这在康乾时期是允许的。 |
D.我叮嘱王元凤到了军台不要忘记帮助画某部落某山的地图,表面上是请其代劳,实际上是安慰王元凤的,体现了两人的深厚情谊。 |
(1)王元凤,天下士也,为桂阳州知州,下车,擒豪蠹,大创之。
(2)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李青莲诗(其二)
赵 翼
青莲一生本领,即在五十九首《古风》之第一首,开口便说:“《大雅》不作,骚人斯起,然词多哀怨,已非正声;至扬、马益流宕;建安以后,更绮丽不足为法;迨有唐文运肇兴,而已适当其时,将以删述,继获麟之后。”是其眼光所注,早已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直欲于千载后上接风、雅。盖自信其才分之高趋向之正足以起八代之衰而以身任之非徒大言欺人也。
【小题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4处)盖自信其才分之高趋向之正足以起八代之衰而以身任之非徒大言欺人也。
【小题2】文中“删述”用了______(人物)的典故,“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出自
_____(作者)的诗句。
【小题3】根据材料,用自己的话概括李白“一生本领”得以发挥的原因。
樊哙者,沛人也。以屠狗为事,高祖为沛公,以哙为舍人。项羽在戏下,欲攻沛公。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樊哙在营外,闻事急,乃持铁盾入营。项羽曰:“壮士。”赐之卮酒彘肩。哙既饮酒,拔剑切肉食,尽之。项羽曰:“能复饮乎?”哙曰:“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沛公先入定咸阳,暴师霸上,以待大王。大王今日至,听小人言,与沛公有隙,臣恐天下解,心疑大王也。”顼羽亦因遂已,无诛沛公心矣。是日微哙入营谯让项羽,沛公事几殆。
项羽既死,汉王为帝,以哙坚守战有功,益食八百户。楚王韩信反,哙从至陈,取信,定楚。更赐爵列侯,与诸侯剖符,世世勿绝,食舞阳。以将军从高祖攻反韩王信于代。自霍人以往至云中,与绛侯共定之,益食千五百户。因击陈貘与曼丘臣军,战襄国,破柏人,降定清河、常山凡二十七县,残东垣,迁左丞相。
哙以吕后女弟吕媭为妇,故其比诸将最亲。先黥布反时,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群臣绛、灌等莫敢入。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哙流涕曰:“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高帝笑而起。
其后卢绾反,高帝使哙以相国击燕。是时高帝病甚,人有恶哙党于吕氏,即上一旦晏驾,则哙欲以兵尽诛戚氏、赵王之属。高帝闻之大怒,乃使陈平载绛侯代将,而即军中斩哙。陈平畏吕后,执哙诣长安。至则高祖已崩,吕后释哙,使复爵邑。孝惠六年,樊哙卒,谥为武侯。
太史公曰:“吾适丰沛,问其遗老,观故萧、曹、樊哙、滕公之家,异哉所闻!方其鼓刀屠狗卖缯之时,岂自知附骥之尾,垂名汉廷,德流子孙哉?”
(节选自《史记·樊郦滕灌列传》)
【小题1】下列对文章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 |
B.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 |
C.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 |
D.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 |
A.“高祖为沛公,以哙为舍人”,“舍人”在这里指宫廷侍卫。在“鸿门宴”中,张良看到“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到帐外召唤樊哙进来,让他保护刘邦。 |
B.“……残东垣,迁左丞相”,在古代中国,是“左”尊还是“右”尊,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不同的时期和时代,存在着不同的规定。周、秦、汉时,我国以“右”为尊。故皇亲贵族称为“右戚”,世家大族称“右族”或“右姓” |
C.《史记》中的“太史公曰”,是司马迁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个人解释和评价,也是司马迁“一家之言”的重要内容,向为治文史者所重。 |
D.我国古代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荆轲刺秦王》中,“变徵”是徵音的变调,声调悲凉。 |
A.樊哙是刘邦手下的一员猛将,屠狗出身。他勇敢豪爽,当刘邦处于危险境地时,樊哙不顾个人安危,闯入营帐,义正词严地谴责项羽背信弃义,帮助刘邦脱离险境。 |
B.中学课本《鸿门宴》也有樊哙闯帐一节,写樊哙撞倒守门卫士入帐,怒视项羽,并予以斥责。而本文少了怒视项羽这一细节,言词也比《鸿门宴》委婉,人物形象也不及《鸿门宴》生动传神。 |
C.刘邦晚年,因患病独卧宫中,不见朝臣,表现出意志消沉、精神疲惫的神情。樊哙直入宫内,以赵高篡权的教训,说服刘邦,使刘邦精神振作起来。 |
D.司马迁在最后的议论中,对樊哙等人从普通平民通过自己的努力使自己名垂汉廷,恩德惠及子孙表示惊叹,表达了作者对这些人物的赞叹之情。 |
①是日微哙入营谯让项羽,沛公事几殆。
②即上一旦晏驾,则哙欲以兵尽诛戚氏、赵王之属。
许士柔,字仲嘉,常熟人。天启二年进士。改庶吉士,授检讨。崇祯时,历迁左庶子,掌左春坊事。
先是,魏忠贤既辑《三朝要典》,以《光宗实录》所载与《三朝要典》左,乃言叶向高等所修非实,宜重修,遂恣意改削牴牾《三朝要典》者。崇祯改元,毁《三朝要典》而所改《光宗实录》如故。六年,少詹事文震孟言:“皇考实录为魏党曲笔,当改正从原录。”时温体仁当国,与王应熊等阴沮之,事遂寝。士柔愤然曰:“若是,则《三朝要典》犹弗焚矣。”乃上疏。疏上,不省。
体仁令中书官检穆宗总记示士柔,士柔具揭争之。体仁怒,将劾之,为同列沮止。士柔上疏曰:“累朝实录,无不书世系之例。臣所以抉擿改录,正谓与累朝成例不合也。孝端皇后,皇考之嫡母也,原录具书保护之功,而改录削之,何也?当日国本几危,坤宁调护,真孝慈之极则,顾复之深恩,史官不难以寸管抹杀之,此尤不可解也。”疏上,报闻。
体仁滋不悦。会体仁嗾刘孔昭劾祭酒倪元璐,因言士柔族子重熙私撰《五朝注略》,将以连士柔。士柔亟以《五朝注略》进,乃得解。寻出为南京国子祭酒。
体仁去张至发当国益谋逐士柔先是高攀龙赠官士柔草诏词送内阁未给攀龙家故事赠官诰属诰敕中书职掌。崇祯初,褒恤诸忠臣,翰林能文者或为之,而中书以为侵官。崇祯三年禁诰文骈俪语。至是攀龙家请给,去士柔草制时数年矣,主者仍以士柔前撰文进。中书黄应恩告至发诰语违禁,至发喜,劾士柔,降二级调用。士柔寻补尚宝司丞,迁少卿,卒。子琪诣阙辨诬,乃复原官。赠詹事兼侍读学士。
(节选自《明史·许士柔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体仁去/张至发当国/益谋逐士柔/先是/高攀龙赠官/士柔草诏词送内阁/未给攀龙家/故事赠官/诰属诰敕/中书职掌 |
B.体仁去/张至发当国益谋/逐士柔/先是/高攀龙赠官/士柔草诏词送内阁/未给攀龙家/故事赠官/诰属诰敕/中书职掌 |
C.体仁去/张至发当国/益谋逐士柔/先是/高攀龙赠官/士柔草诏词送内阁/未给攀龙家/故事/赠官诰/属诰敕中书职掌 |
D.体仁去/张至发当国益谋/逐士柔/先是/高攀龙赠官/士柔草诏词送内阁/未给攀龙家/故事/赠官诰/属诰敕中书职掌 |
A.庶吉士,亦称“庶常”,是中国明清两朝翰林院内的短期职位,常在通过科举考试的进士人员中择优录用。 |
B.寸管,毛笔的代称。古人对毛笔有很多种说法,如“不律”、“毫素”、“龙须”、“毛颖”等。 |
C.骈俪,中国古代以字句两两相对而成篇章的文体,讲究声律的协调、用字的绮丽,盛行于南北朝。 |
D.“诣阙”就是奔赴皇宫、朝廷或都城。阙,原指帝王宫殿的台阶,后引申为皇帝的居处,又可代称朝廷、京城。 |
A.许士柔忠于职守,敢于上奏朝廷。许士柔掌管左春坊的工作之前,魏忠贤按自己编辑的《三朝要典》任意删改《光宗实录》,许士柔后来就《光宗实录》相关问题上奏。 |
B.许士柔不畏强权,具有抗争精神。温体仁派中书官检出穆宗的总记给许士柔看,许士柔写揭帖争论,惹怒温体仁,差一点遭到弹劾,但他毫不畏惧,继续上疏。 |
C.许士柔赞扬孝慈,讴歌皇后恩德。许士柔认为皇后在太子危险时对太子进行调养保护,是孝慈的最高法度;史官轻易抹杀皇后的深厚恩德,更是不可理解。 |
D.许士柔针锋相对,招致奸人报复。许士柔的奏章使温体仁很不高兴,正逢温体仁唆使刘孔昭弹劾祭酒倪元璐,温体仁就打算利用士柔儿子许重熙之事来牵连许士柔。 |
(1)时温体仁当国,与王应熊等阴沮之,事遂寝。
(2)累朝实录,无不书世系之例。臣所以抉擿改录,正谓与累朝成例不合也。
司空图,字表圣,本临淮人。图咸通十年登进士第,主司王凝于进士中尤奇之。凝左授商州刺史,图请从之,凝加器重。洎凝问宣歙,辟为上客。召拜殿中侍御史,以赴阙迟留,责授光禄寺主簿,分司东都。
乾符六年,宰相卢携罢免,以宾客分司,图与之游,携嘉其高节,厚礼之。尝过图舍,手题于壁曰:“姓氏司空贵,官班御史卑。老夫如且在,不用念屯奇①。”明年,携复入朝,路由陕虢,谓陕帅卢渥曰:“司空御史,高士也,公其厚之。”渥即日奏为宾佐。其年,携复知政事,召图为礼部员外郎,赐绯鱼袋,迁本司郎中。
其年冬,巢贼犯京师,天子出幸,图从之不及,乃退还河中。时故相王徽亦在蒲待图颇厚数年徽受诏镇潞乃表图为副使徽不赴镇而止僖宗自蜀还次凤翔召图知制诰寻正拜中书舍人。其年僖宗出幸宝鸡,复从之不及,退还河中。
龙纪初,复召拜舍人,未几又以疾辞。河北乱,乃寓居华阴。景福中,又以谏议大夫征。时朝廷微弱,纪纲大坏,图自深惟出不如处,移疾不起。乾宁中,又以户部侍郎征,一至阙廷致谢,数日乞还山,许之。
昭宗迁洛,鼎欲归梁,柳璨希贼旨,陷害旧族,诏图入朝。图惧见诛,力疾至洛阳,谒见之日,堕笏失仪,旨趣极野。璨知不可屈,诏放还山。
图有先人别墅在中条山之王官谷,泉石林亭,颇称幽栖之趣。自考槃②高卧,日与名僧高士游咏其中。晚年为文,尤事放达,尝拟白居易《醉吟传》为《休休亭记》。图既脱柳璨之祸还山,乃预为寿藏③终制。故人来者,引之圹中,赋诗对酌,人或难色,图规之曰:“达人大观,幽显一致,非止暂游此中。公何不广哉!”图布衣鸠杖,出则以女家人鸾台自随。岁时村社雩祭祠祷,鼓舞会集,图必造之,与野老同席,曾无傲色。王重荣父子兄弟尤重之,伏腊馈遗,不绝于途。唐祚亡之明年,闻辉王遇弑于济阴,不怿而疾,数日卒,时年七十二。
(节选自《旧唐书》)
(注)①屯奇:艰难,不顺利。②考槃:避世隐居。③寿藏:生时所建的墓圹。【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时故相王徽亦在/蒲待图颇厚/数年/徽受诏镇潞/乃表图为副使/徽不赴镇而止/僖宗自蜀还/次凤翔/召图知制诰/寻正拜中书舍人 |
B.时故相王徽亦在蒲/待图颇厚/数年/徽受诏镇潞/乃表图为副使/徽不赴镇而止/僖宗自蜀还/次凤翔/召图知制诰/寻正拜中书舍人 |
C.时故相王徽亦在蒲/待图颇厚数年/徽受诏镇潞/表图为副使/徽不赴镇/而止僖宗/自蜀还次风翔/召图知制诰/寻正拜中书舍人 |
D.时故相王徽亦在/蒲待图颇厚/数年/徽受诏镇潞/乃表图为副使/徽不赴镇/而止僖宗/自蜀还次凤翔/召图知制诰/寻正拜中书舍人 |
A.绯鱼袋指绯衣与鱼符袋,旧时朝官五品以上佩鱼符袋。 |
B.出幸原指皇帝出外所至,后也讳指帝王外逃避难。 |
C.相传夏禹铸九鼎,历商至周,为传国的重器。后以鼎代指国家政权和帝位。 |
D.伏腊指伏祭和腊祭之日,“伏”在夏季伏日.“腊”在十二月,也称冬月,泛指节日。 |
A.司空图品行高洁,懂得知恩图报。他受王凝赏识,在王凝贬官任商州刺史时,请求跟从,因此更受器重;等到王凝任宣歙观察使时,他又被征召为上等门客。 |
B.司空图明晢保身,政治敏锐力强。他看到朝廷微弱,纪纲大坏,便“移疾不起”;柳璨陷害旧族,司空图惧怕被诛杀,故意失礼将手中笏板掉落在地,柳璨只好放他还山。 |
C.司空图性情放达,醉心山水文章。他归隐中条山别墅后,每天和名僧高士游赏赋诗还带朋友到他为自己营造的墓圹中赋诗对饮, |
D.司空图平易近人,不居功自傲。退隐之后,司空图并未因为自己曾在朝中任职为官而自傲,他乐于参加民间活动,和村野老人同席而坐,从来没有表现出骄傲的神色。 |
(1)召拜殿中侍御史,以赴阙迟留,责授光禄寺主簿,分司东都。
(2)明年,携复入朝,路由陕虢,谓陕帅卢渥曰:“司空御史,高士也,公其厚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