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春秋
- 战国
- 西汉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唐
- 五代十国
- 北宋
- 南宋
- 元
- 明
- 其他明代作家
- + 近代
- 孙文(1866-1925)
- 刘鹗(1857-1909)
- 康有为(1858-1927)
- 吴趼人(1866-1910)
- 李宝嘉(1867-1906)
- 章太炎(1869-1936)
- 曾朴(1872-1935)
- 梁启超(1873-1929)
- 王国维(1877-1927)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阅读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诗之三百篇、十九首,词之五代 、北宋,皆无题也。非无题也,诗词中之意,不能以题尽之也。自《花庵》 《草堂》每调立题,并古人无题之词亦为之作题。如观一幅佳山水而即曰此某山某河可乎诗有题而诗亡词有题而词亡然中材之士鲜能知此而自振拔者矣。
(王国维《人间词话》 )
【小题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 6处)
【小题2】词在古代除“长短句”外,还有许多别称,请另外写出两个。
【小题3】用自己的话概括上面这段话中所包含的作者的观点。
诗之三百篇、十九首,词之五代 、北宋,皆无题也。非无题也,诗词中之意,不能以题尽之也。自《花庵》 《草堂》每调立题,并古人无题之词亦为之作题。如观一幅佳山水而即曰此某山某河可乎诗有题而诗亡词有题而词亡然中材之士鲜能知此而自振拔者矣。
(王国维《人间词话》 )
【小题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 6处)
【小题2】词在古代除“长短句”外,还有许多别称,请另外写出两个。
【小题3】用自己的话概括上面这段话中所包含的作者的观点。
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先生注于诗文无所不工然尚未尽脱古人蹊径平生著述自以乐府为第一词人甲乙宋人早有定论。惟张叔夏病其意趣不高远。然宋人如欧、苏、秦、黄,高则高矣,至精工博大,殊不逮先生。故以宋词比唐诗,则东坡似太白,欧、秦似摩诘,耆卿似乐天,方回、叔原则大历十子之流。南宋唯一稼轩可比昌黎,而词中老杜,则非先生不可。昔人以耆卿比少陵,未为犹当也。
(选自《人间词话》)
【注】先生:即周邦彦
【小题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5处)
先生于诗文无所不工然尚未尽脱古人蹊径平生著述自以乐府为第一词人甲乙宋人早有定论。
【小题2】“欧、秦似摩诘”一句中“秦”指______,“摩诘”指__________。
【小题3】作者认为“昔人以耆卿比少陵,未为犹当也。”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先生注于诗文无所不工然尚未尽脱古人蹊径平生著述自以乐府为第一词人甲乙宋人早有定论。惟张叔夏病其意趣不高远。然宋人如欧、苏、秦、黄,高则高矣,至精工博大,殊不逮先生。故以宋词比唐诗,则东坡似太白,欧、秦似摩诘,耆卿似乐天,方回、叔原则大历十子之流。南宋唯一稼轩可比昌黎,而词中老杜,则非先生不可。昔人以耆卿比少陵,未为犹当也。
(选自《人间词话》)
【注】先生:即周邦彦
【小题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5处)
先生于诗文无所不工然尚未尽脱古人蹊径平生著述自以乐府为第一词人甲乙宋人早有定论。
【小题2】“欧、秦似摩诘”一句中“秦”指______,“摩诘”指__________。
【小题3】作者认为“昔人以耆卿比少陵,未为犹当也。”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请阅读以下短文,并回答下列小题:
A. 燃「烛」治文书 B. 皆汝「肩」之
C. 辄以手批「颊」数四 D. 侍者「为」之悚栗
【小题2】根据本文的叙述,可推知佟中丞的为人如何?
A. 自许甚高,治事严谨 B. 嫉恶如仇,律下严厉
C. 贫贱不移,威武不屈 D. 豁达大度,不拘小节
佟中丞凤彩巡抚河南,年已老,每日五鼓,燃烛治文书,或坐倦假寐,少顷,辄矍然起,自呼其名曰:「佟某,汝为朝廷大臣,封疆之重,皆汝肩之,奈何不任事若此!」辄以手批颊数四。侍者为之悚栗。
中丞在豫,恩泽普及,豫人感其德,犹绘像祀之。
――改写自葛虚存《清代名人轶事》
【小题1】“佟中丞凤彩巡抚河南”句中“巡抚”二字的词性,与下列何者相同?A. 燃「烛」治文书 B. 皆汝「肩」之
C. 辄以手批「颊」数四 D. 侍者「为」之悚栗
【小题2】根据本文的叙述,可推知佟中丞的为人如何?
A. 自许甚高,治事严谨 B. 嫉恶如仇,律下严厉
C. 贫贱不移,威武不屈 D. 豁达大度,不拘小节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①公娃李,名卫,字又玠。公伉健有气,入赀为户部郎,司纳粟事。亲王某属每金千加平十两,公不可。强之,则舁柜置户部东瘤下,署曰:某王赢余。王大惊,谕止之。世宗心重之,登极,授云南驿盐道,迁布政使,旋巡抚浙江
②公不甚识字,而遇文人甚敬。修《浙江志》,建书院,饩麇独丰。公余坐南面,召优俳人季麻子说汉、唐杂事。遇忠贤屈抑,佥壬①肆志,辄呜咽愤骂,拔剑击撞。凡文移奏章不过目,听人雒诵,不可于意者,嚯啃命改,动中肯綮。虽儒者文吏,皆心折骇伏,以为天授。
③公尤长于治盗。凡盗之巢薮访知如绘临期以一锦囊付将弁往如教,即时擒获。所到处江湖千里如枕席,行舟桴鼓不鸣,不禁伎,不擒摴蒱,不扰酒坊茶肆。公为政一切听从民便,歌舞太平,诱掖而张皇之。民喁喁大和,愈卑贱者愈祷颂焉。雍正十二年,公总督保定,与户部尚书同勘海塘至浙,远近村氓以为公复来抚浙也,额手迎者蚁屯数十里,欢声殷天。
④论曰:世宗皇帝时,才臣任封疆者,田、李并称。然世之人往往优李而劣田,意颇疑之。后读朱批上谕:田文镜奏禁铜法,请民间有拋掷制钱者拟军;又奴婢首主人藏铜器者,许脫籍,治其主人之罪。公奏禁铜法,请官增价购,有售者即与值,不问所由来,亦不治藏者之罪。是二疏者在,世宗俱未允行,而两人之见解心术,判若天渊,已可见矣。
(注)①佥壬:小人、奸人。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字在文中的含义。
(1)而遇文人甚敬(_____) (2)奴婢首主人藏铜器者(______)
【小题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强之
【小题3】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诱掖而张皇之
【小题4】第③段画波浪线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5】把第③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公总督保定,与户部尚书同勘海塘至浙,远近村氓以为公复来抚浙也,额手迎者蚁屯数十里,欢声殷天。
【小题6】第②段中画线部分对人物动作、神态描写的作用是
【小题7】从第④中的上谕来看,世人“优李而劣田”的原因是什么?请加以分析。
①公娃李,名卫,字又玠。公伉健有气,入赀为户部郎,司纳粟事。亲王某属每金千加平十两,公不可。强之,则舁柜置户部东瘤下,署曰:某王赢余。王大惊,谕止之。世宗心重之,登极,授云南驿盐道,迁布政使,旋巡抚浙江
②公不甚识字,而遇文人甚敬。修《浙江志》,建书院,饩麇独丰。公余坐南面,召优俳人季麻子说汉、唐杂事。遇忠贤屈抑,佥壬①肆志,辄呜咽愤骂,拔剑击撞。凡文移奏章不过目,听人雒诵,不可于意者,嚯啃命改,动中肯綮。虽儒者文吏,皆心折骇伏,以为天授。
③公尤长于治盗。凡盗之巢薮访知如绘临期以一锦囊付将弁往如教,即时擒获。所到处江湖千里如枕席,行舟桴鼓不鸣,不禁伎,不擒摴蒱,不扰酒坊茶肆。公为政一切听从民便,歌舞太平,诱掖而张皇之。民喁喁大和,愈卑贱者愈祷颂焉。雍正十二年,公总督保定,与户部尚书同勘海塘至浙,远近村氓以为公复来抚浙也,额手迎者蚁屯数十里,欢声殷天。
④论曰:世宗皇帝时,才臣任封疆者,田、李并称。然世之人往往优李而劣田,意颇疑之。后读朱批上谕:田文镜奏禁铜法,请民间有拋掷制钱者拟军;又奴婢首主人藏铜器者,许脫籍,治其主人之罪。公奏禁铜法,请官增价购,有售者即与值,不问所由来,亦不治藏者之罪。是二疏者在,世宗俱未允行,而两人之见解心术,判若天渊,已可见矣。
(注)①佥壬:小人、奸人。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字在文中的含义。
(1)而遇文人甚敬(_____) (2)奴婢首主人藏铜器者(______)
【小题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强之
A.勉强 | B.强迫 | C.强暴 | D.劝勉 |
诱掖而张皇之
A.惊慌,慌张 | B.夸张,炫耀 | C.猖狂,轻狂 | D.扩大,壮大 |
A.凡盗之巢薮访知/如绘临期/以一锦囊付将弁/往如教 |
B.凡盗之巢薮访知/如绘临期/以一锦囊付/将弁往如教 |
C.凡盗之巢薮/访知如绘/临期以一锦囊付将弁/往如教 |
D.凡盗之巢薮/访知如绘/临期以一锦囊付/将弁往如教 |
公总督保定,与户部尚书同勘海塘至浙,远近村氓以为公复来抚浙也,额手迎者蚁屯数十里,欢声殷天。
【小题6】第②段中画线部分对人物动作、神态描写的作用是
【小题7】从第④中的上谕来看,世人“优李而劣田”的原因是什么?请加以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郑成功,初名森,福建南安人。父芝龙,以捕海盗刘香、李魁奇,攻红毛功,累擢总兵。
顺治三年,贝勒博洛师自浙江下福建,芝龙撤仙霞关守兵不为备;博洛师次泉州,书招芝龙;芝龙率所部降,成功谏不听。九年,上命芝龙书谕成功及鸿逵降,许赦罪授官,成功阳诺;诏金砺等率师还浙江。俄而,上命郑亲王世子济度为定远大将军,率师讨成功。十二年,左都御史龚鼎孳请诛芝龙,国器亦发芝龙与成功私书,乃夺芝龙爵,下狱。济度次泉州檄招降不纳易为书成功依违答之上又令芝龙自狱中以书招成功谓不降且族诛成功终不应。
十八年,成功自江南败还,知进取不易,且势日蹙,乃规取台湾。台湾,福建海中岛,荷兰红毛人居之。荷兰筑城二:曰赤嵌,曰王城;其海口曰鹿耳门。荷兰人恃鹿耳门水浅不可渡,不为备。成功师至,水骤长丈余,舟大小衔尾径进。红毛人弃赤嵌,走保王城。成功使谓之曰:“土地我故有,当还我;珍宝恣尔载归。”围七阅月,红毛存者仅百数十;城下,皆遣归国。成功乃号台湾为东都。以陈永华为谋主,制法律、定职官、兴学校。台湾周千里,土地饶沃,招漳、泉、惠、潮四府民辟草莱、兴屯聚。是岁圣祖即位,戮芝龙及诸子世恩、世荫、世默。成功既得台湾,其将陈豹驻南澳,而令子锦居守思明。
康熙元年,成功听周全斌谗,遣击豹;豹举军入广州降。恶锦与乳媪通生子,遣泰就杀锦及其母董;会有讹言成功将尽杀诸将留厦门者,值全斌自南澳还,执而囚之,拥锦,用芝龙初封称平国公,举兵拒命。成功方病,闻之,狂怒啮指。五月朔,尚据胡床受诸将谒;数日遽卒,年三十九。
(节选自《清史·郑成功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4】下列对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十八年,成功自江南败还,知进取不易,且势日蹙,乃规取台湾。
(2)会有讹言成功将尽杀诸将留厦门者,值全斌自南澳还,执而囚之,拥锦。
郑成功,初名森,福建南安人。父芝龙,以捕海盗刘香、李魁奇,攻红毛功,累擢总兵。
顺治三年,贝勒博洛师自浙江下福建,芝龙撤仙霞关守兵不为备;博洛师次泉州,书招芝龙;芝龙率所部降,成功谏不听。九年,上命芝龙书谕成功及鸿逵降,许赦罪授官,成功阳诺;诏金砺等率师还浙江。俄而,上命郑亲王世子济度为定远大将军,率师讨成功。十二年,左都御史龚鼎孳请诛芝龙,国器亦发芝龙与成功私书,乃夺芝龙爵,下狱。济度次泉州檄招降不纳易为书成功依违答之上又令芝龙自狱中以书招成功谓不降且族诛成功终不应。
十八年,成功自江南败还,知进取不易,且势日蹙,乃规取台湾。台湾,福建海中岛,荷兰红毛人居之。荷兰筑城二:曰赤嵌,曰王城;其海口曰鹿耳门。荷兰人恃鹿耳门水浅不可渡,不为备。成功师至,水骤长丈余,舟大小衔尾径进。红毛人弃赤嵌,走保王城。成功使谓之曰:“土地我故有,当还我;珍宝恣尔载归。”围七阅月,红毛存者仅百数十;城下,皆遣归国。成功乃号台湾为东都。以陈永华为谋主,制法律、定职官、兴学校。台湾周千里,土地饶沃,招漳、泉、惠、潮四府民辟草莱、兴屯聚。是岁圣祖即位,戮芝龙及诸子世恩、世荫、世默。成功既得台湾,其将陈豹驻南澳,而令子锦居守思明。
康熙元年,成功听周全斌谗,遣击豹;豹举军入广州降。恶锦与乳媪通生子,遣泰就杀锦及其母董;会有讹言成功将尽杀诸将留厦门者,值全斌自南澳还,执而囚之,拥锦,用芝龙初封称平国公,举兵拒命。成功方病,闻之,狂怒啮指。五月朔,尚据胡床受诸将谒;数日遽卒,年三十九。
(节选自《清史·郑成功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国器亦发芝龙与成功私书 发:打开 |
B.成功阳诺 阳:通“佯”,假装 |
C.舟大小衔尾径进 径:走近路 |
D.数日遽卒 遽:才 |
A.济度次泉州檄/招降不纳/易为书/成功依违答之上/又令芝龙自狱中以书招成功/谓不降且族诛/成功终不应。 |
B.济度次泉州檄/招降/不纳/易为书/成功依违答之上/又令芝龙自狱中以书招成功/谓不降/且族诛/成功终不应。 |
C.济度次泉州/檄招降/不纳/易为书/成功依违答之/上又令芝龙自狱中以书招成功/谓不降且族诛/成功终不应。 |
D.济度次泉州/檄招降/不纳易为/书成功依违答之/上又令芝龙自狱中以书招成功/谓不降且族诛/成功终不应。 |
A.贝勒,全称“多罗贝勒”。贵族称号,相当于王或诸侯,地位次于亲王、郡王。清建国后,成为宗室封爵名。 |
B.左都御史,属于我国古代中央的监察官,可以追溯到战国时代的御史。明清中央监察机构称为都察院,首长称为左、右都御史。 |
C.爵,清朝依然施行王公侯伯子男爵位制度,清朝爵位分为宗室爵位、异姓功臣爵位、蒙古爵位。 |
D.朔,表时间,指农历每月初一。也可表方位,指北方。如杜甫《咏怀古迹》中“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中“朔漠”就指北方的沙漠地区。本文中指郑成功住在北屋。 |
A.郑成功面对强敌,决不投降。不管是他的父亲郑芝龙,还是郑亲王的担任定远大将军的儿子济度对他劝降,他最终都没有投降。 |
B.郑成功收复台湾,可谓天时地利。他率军到达时,鹿耳门水位突然上涨,他直接进入海岛,于是荷兰人退守到王城。只可惜顺治诛杀了他的亲人。 |
C.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励精图治。郑成功攻下当时被荷兰人占领的台湾后。采取了制定法律、设立职官、兴办学校等一系列措施。 |
D.郑成功怒病交加,英年早夭。郑成功收复台湾后,误听周全斌谗言,导致陈豹抗命。加之身患疾病,三十九岁竟英年早逝。 |
(1)十八年,成功自江南败还,知进取不易,且势日蹙,乃规取台湾。
(2)会有讹言成功将尽杀诸将留厦门者,值全斌自南澳还,执而囚之,拥锦。
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题目。
浪淘沙
吕碧城
寒意透云帱,宝篆烟浮。夜深听雨小红楼。
姹紫嫣红零落否?人替花愁。
临远怕凝眸,离思难收。一身多病苦淹留。
来日送春兼送别,花替人愁。
【小题1】词的上阕是从哪些角度描写景物的?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小题2】有学者认为此词受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影响。近代著名诗人樊增祥却对此词犹为欣赏,认为“漱玉犹当避席,《断肠集》勿论矣”。(《断肠集》为宋知名才女朱淑真词集。)结合上下阕最后一句谈谈你的理解。
浪淘沙
吕碧城
寒意透云帱,宝篆烟浮。夜深听雨小红楼。
姹紫嫣红零落否?人替花愁。
临远怕凝眸,离思难收。一身多病苦淹留。
来日送春兼送别,花替人愁。
【小题1】词的上阕是从哪些角度描写景物的?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小题2】有学者认为此词受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影响。近代著名诗人樊增祥却对此词犹为欣赏,认为“漱玉犹当避席,《断肠集》勿论矣”。(《断肠集》为宋知名才女朱淑真词集。)结合上下阕最后一句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魏禧,字冰叔,宁都人。父兆凤,诸生。明亡,号哭不食,翦发为头陀①,隐居翠微峰,名其堂为易堂,旋卒。
禧儿时嗜古,论史斩斩见识议。年十一,补县学生。与兄际瑞、弟礼,及南昌彭士望、林时益,同邑 李腾蛟、邱维屏、彭任、曾灿等九人为易堂学。皆躬耕自食,切劘②读书,“三魏”之名遍海内。禧束身砥行,才学尤高。门前有池,颜其居曰勺庭,学者称勺庭先生。性仁厚,宽以接物,不记人过。与人以诚,虽见欺,怡如也。然多奇气,论事每纵横排奡③,倒注不穷。事会盘错,指画灼有经纬。思患豫防,见几於蚤,悬策④而后验者十尝八九。流贼起,承平久,人不知兵,且谓寇远猝难及。禧独忧之,移家山中。山距城四十里,四面削起百馀丈。中径坼,自山根至顶若斧劈然。缘坼凿磴道梯而登,因置闸为守望。士友稍稍依之。后数年,宁都被寇,翠微峰独完。
喜读史,尤好左氏传及苏洵文。其为文凌厉雄杰。遇忠孝节烈事,则益感激,摹画淋漓。年四十,乃出游。於苏州交徐枋、金俊明,杭州交汪沨,常熟交顾祖禹,常州交恽日初、杨瑀,皆遗民也。当是时,谢文洊讲学程山,宋之盛讲学髻山,弟子著录者皆数十百人,与易堂相应和。易堂独以古人实学为归,而风气之振由禧为之领袖。僧无可尝至山中,叹曰:“易堂真气,天下无两矣!”友人亡其孤不能自存禧抚教安业之凡戚友有难进之言或处人骨肉间禧一言辄解其纷。或讶之,禧曰:“吾每遇难言事,必积诚累时,待其精神与相贯注,夫然后言。”
康熙十八年,诏举博学鸿儒,禧以疾辞。有司催就道,不得已,舁疾至南昌就医。巡抚舁验之,禧蒙被卧称疾笃,乃放归。后二年卒,年五十七。
(节选自《清史稿•列传文苑》,有删改)
(注)①头陀:僧人。②切劘(mó):切磋相正。③排奡(ào):刚劲有力。④悬策:预计。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
友人亡其孤不能自存禧抚教安业之凡戚友有难进之言或处人骨肉间禧一言辄解其纷。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与人以诚,虽见欺,怡如也。
(2)思患豫防,见几於蚤,悬策而后验者十尝八九。
魏禧,字冰叔,宁都人。父兆凤,诸生。明亡,号哭不食,翦发为头陀①,隐居翠微峰,名其堂为易堂,旋卒。
禧儿时嗜古,论史斩斩见识议。年十一,补县学生。与兄际瑞、弟礼,及南昌彭士望、林时益,同邑 李腾蛟、邱维屏、彭任、曾灿等九人为易堂学。皆躬耕自食,切劘②读书,“三魏”之名遍海内。禧束身砥行,才学尤高。门前有池,颜其居曰勺庭,学者称勺庭先生。性仁厚,宽以接物,不记人过。与人以诚,虽见欺,怡如也。然多奇气,论事每纵横排奡③,倒注不穷。事会盘错,指画灼有经纬。思患豫防,见几於蚤,悬策④而后验者十尝八九。流贼起,承平久,人不知兵,且谓寇远猝难及。禧独忧之,移家山中。山距城四十里,四面削起百馀丈。中径坼,自山根至顶若斧劈然。缘坼凿磴道梯而登,因置闸为守望。士友稍稍依之。后数年,宁都被寇,翠微峰独完。
喜读史,尤好左氏传及苏洵文。其为文凌厉雄杰。遇忠孝节烈事,则益感激,摹画淋漓。年四十,乃出游。於苏州交徐枋、金俊明,杭州交汪沨,常熟交顾祖禹,常州交恽日初、杨瑀,皆遗民也。当是时,谢文洊讲学程山,宋之盛讲学髻山,弟子著录者皆数十百人,与易堂相应和。易堂独以古人实学为归,而风气之振由禧为之领袖。僧无可尝至山中,叹曰:“易堂真气,天下无两矣!”友人亡其孤不能自存禧抚教安业之凡戚友有难进之言或处人骨肉间禧一言辄解其纷。或讶之,禧曰:“吾每遇难言事,必积诚累时,待其精神与相贯注,夫然后言。”
康熙十八年,诏举博学鸿儒,禧以疾辞。有司催就道,不得已,舁疾至南昌就医。巡抚舁验之,禧蒙被卧称疾笃,乃放归。后二年卒,年五十七。
(节选自《清史稿•列传文苑》,有删改)
(注)①头陀:僧人。②切劘(mó):切磋相正。③排奡(ào):刚劲有力。④悬策:预计。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史斩斩见识议 斩斩:斩钉截铁的样子 |
B.则益感激 感激:激动 |
C.禧抚教安业之 抚:抚育 |
D.有司催就道 就道:动身上路 |
A.其为文凌厉雄杰 余嘉其能行古道 |
B.易堂独以古人实学为归 无以成江海 |
C.因置闸为守望 因坐法华西亭 |
D.禧蒙被卧称疾笃,乃放归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
A.魏禧严于修身,注重品德修养。他为人朴素好学,待人宽厚真诚,对亡友遗孤承担起教养之责,使其能安于立业,他还善用言辞替人排忧解难,有仁者之风。 |
B.魏禧喜读史,善评史,从小对历史就有独到的见解,即使事情错综复杂,他也能分析得鲜明而有条理。再加上因为他有先见之明保全了翠微峰,所以名遍海内。 |
C.本文的第三段文字,作者运用了叙述、描写、议论等多种手法,从正面和侧面等角度,将魏禧颇有军事谋略的形象刻画得生动细致,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
D.魏禧四十岁之后才出宁都游历各地,他所结交的都是明朝遗民。康熙年间,举荐他为博学鸿儒,他以病拒辞,不肯仕清,可见他的身上有一定的遗老思想。 |
友人亡其孤不能自存禧抚教安业之凡戚友有难进之言或处人骨肉间禧一言辄解其纷。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与人以诚,虽见欺,怡如也。
(2)思患豫防,见几於蚤,悬策而后验者十尝八九。
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先生注于诗文无所不工然尚未尽脱古人蹊径平生著述自以乐府为第一词人甲乙宋人早有定论。惟张叔夏病其意趣不高远。然宋人如欧、苏、秦、黄,高则高矣,至精工博大,殊不逮先生。故以宋词比唐诗,则东坡似太白,欧、秦似摩诘,耆卿似乐天,方回、叔原则大历十子之流。南宋唯一稼轩可比昌黎,而词中老杜,则非先生不可。昔人以耆卿比少陵,未为犹当也。
(选自《人间词话》)
(注)先生:即周邦彦
【小题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5处)
先生于诗文无所不工然尚未尽脱古人蹊径平生著述自以乐府为第一词人甲乙宋人早有定论。
【小题2】“欧、秦似摩诘,耆卿似乐天”一句中 “摩诘”指________,“耆卿”指_______。
【小题3】作者认为“昔人以耆卿比少陵,未为犹当也。”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先生注于诗文无所不工然尚未尽脱古人蹊径平生著述自以乐府为第一词人甲乙宋人早有定论。惟张叔夏病其意趣不高远。然宋人如欧、苏、秦、黄,高则高矣,至精工博大,殊不逮先生。故以宋词比唐诗,则东坡似太白,欧、秦似摩诘,耆卿似乐天,方回、叔原则大历十子之流。南宋唯一稼轩可比昌黎,而词中老杜,则非先生不可。昔人以耆卿比少陵,未为犹当也。
(选自《人间词话》)
(注)先生:即周邦彦
【小题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5处)
先生于诗文无所不工然尚未尽脱古人蹊径平生著述自以乐府为第一词人甲乙宋人早有定论。
【小题2】“欧、秦似摩诘,耆卿似乐天”一句中 “摩诘”指________,“耆卿”指_______。
【小题3】作者认为“昔人以耆卿比少陵,未为犹当也。”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陶元淳,字子师,江苏常熟人。康熙中举博学鸿词,以疾不与试。二十七年,成进士,廷对,论西北赋轻而役重, 东南役均而赋重,愿减浮额之粮,罢无益之费。阅者以其言戆,置二甲。三十三年,授广东昌化知县,到官,首定赋 役,均粮于米,均役于粮。裁革杂征相率以力耕为业县隶琼州与黎为界旧设土舍制其出入吏得因缘为奸元淳立撤去一 权量,定法度,黎人便之。城中居人,旧不满百家,至此户口渐蕃。 元淳 时步行阁里间,周咨疾苦,煦 妪如家人 。琼郡处海外,军将多骄横,崖州尤甚。元淳尝署州事,守备黄镇中以非刑杀人,游击余虎纵不问;且贪,索黎人 献纳。元淳访得其状,列款以上,虎私以金贿之不得,造蜚语揭之。总督石琳下琼州总兵会讯,元淳申牍曰:“私揭不应发审,镇臣不应侵 官,必挫执法 之气,灰任事之心。元淳当弃官以全政体,不能蒲伏武臣,贻州县羞也。”初鞫 是狱,镇中令甲士百人佩刀入署,元淳据案怒叱曰:“吾奉命治事,守备敢令甲士劫持,是藐国法也。”镇中气慑,疾挥去,卒定谳,论罪如律。崖人为语曰:“虽有余虎,不敌陶公一怒。”而总督卒因元淳倔强,坐不检验失实,会赦免。复欲于计典黜之,巡抚萧永藻初授事,曰:“吾初下车,便劾廉吏,何以率属?”为言于总督,乃已。
元淳自奉俭约,在官惟目供韭一束。喜接诸生,讲论至夜分不倦。屡乞病未果,竟以劳卒于官。昌化额田四百余顷,半沦于海,赋不及二千,浮粮居三之一,民重困。元淳为浮粮考,屡请于上官,乞豁除,无应者。乾隆三年,元淳子正靖官御史,疏以入告,竟获俞旨免焉。
(节选自《清史稿·列传第二百六十三》)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元淳时步行阁里间,周咨疾苦,煦妪如家人。
(2)私揭不应发审,镇臣不应侵官,必挫执法之气,灰任事之心。
陶元淳,字子师,江苏常熟人。康熙中举博学鸿词,以疾不与试。二十七年,成进士,廷对,论西北赋轻而役重, 东南役均而赋重,愿减浮额之粮,罢无益之费。阅者以其言戆,置二甲。三十三年,授广东昌化知县,到官,首定赋 役,均粮于米,均役于粮。裁革杂征相率以力耕为业县隶琼州与黎为界旧设土舍制其出入吏得因缘为奸元淳立撤去一 权量,定法度,黎人便之。城中居人,旧不满百家,至此户口渐蕃。 元淳 时步行阁里间,周咨疾苦,煦 妪如家人 。琼郡处海外,军将多骄横,崖州尤甚。元淳尝署州事,守备黄镇中以非刑杀人,游击余虎纵不问;且贪,索黎人 献纳。元淳访得其状,列款以上,虎私以金贿之不得,造蜚语揭之。总督石琳下琼州总兵会讯,元淳申牍曰:“私揭不应发审,镇臣不应侵 官,必挫执法 之气,灰任事之心。元淳当弃官以全政体,不能蒲伏武臣,贻州县羞也。”初鞫 是狱,镇中令甲士百人佩刀入署,元淳据案怒叱曰:“吾奉命治事,守备敢令甲士劫持,是藐国法也。”镇中气慑,疾挥去,卒定谳,论罪如律。崖人为语曰:“虽有余虎,不敌陶公一怒。”而总督卒因元淳倔强,坐不检验失实,会赦免。复欲于计典黜之,巡抚萧永藻初授事,曰:“吾初下车,便劾廉吏,何以率属?”为言于总督,乃已。
元淳自奉俭约,在官惟目供韭一束。喜接诸生,讲论至夜分不倦。屡乞病未果,竟以劳卒于官。昌化额田四百余顷,半沦于海,赋不及二千,浮粮居三之一,民重困。元淳为浮粮考,屡请于上官,乞豁除,无应者。乾隆三年,元淳子正靖官御史,疏以入告,竟获俞旨免焉。
(节选自《清史稿·列传第二百六十三》)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裁革杂征相/率以力耕为业/县隶琼州与黎为界/旧设土舍/制其出入/吏得因缘为奸/元淳立撤去/ |
B.裁革杂征/相率以力耕为业/县隶琼州/与黎为界/旧设土舍/制其出入/吏得因缘为奸/元淳立撤去/ |
C.裁革杂征/相率以力耕为业/县隶琼州与黎为界/旧设土舍/制其出入/吏得因缘为奸/元淳立撤去/ |
D.裁革杂征相/率以力耕为业/县隶琼州/与黎为界/旧设土舍/制其出入/吏得因缘为奸/元淳立撤去/ |
A.博学鸿词,清代设科取士的方式之一,主要方式是由各地推举本地公认有学识、有名望的卸任官员,直接 参加考试,录取者授以翰林官。 |
B.廷对,指在朝廷上回答皇帝的咨询,或指皇帝在朝廷上召问臣下,使奏对政事。这里的廷对,也称廷试, 是当时科考的一部分。 |
C.游击,武官名。清游击,秩从三品,位次参将,为将军、督、抚、提、镇分领营兵,也有充各镇中军官者。 |
D.浮粮,赋税指田赋及各种捐税的总称,指依照法律或习俗征收的款项,浮粮是赋税中定额之外的钱粮税款。 |
A.陶元淳早年学业优异,考中博学鸿词科。后来又中进士,在廷对时,提出均赋税,减浮粮,免除无用之费 等主张,深有见地。 |
B.陶元淳在广东任职时,体恤民情,革除杂税,鼓励百姓以耕织为业,厘定法律,一切以百姓为上,使原本 贫乏之地人口渐渐繁衍增多。 |
C.陶元淳为官正直刚毅,公正无私。在审理案件的时候,他绝不畏惧回避豪强,怒斥藐视乱法者,最终对违 法者完全按法律定罪。 |
D.陶元淳自己生活节俭,却多次向上级请求免除百姓超额的田赋,但无人理会,后来他的儿子做了御史,才 得以免除了这些田赋。 |
(1)元淳时步行阁里间,周咨疾苦,煦妪如家人。
(2)私揭不应发审,镇臣不应侵官,必挫执法之气,灰任事之心。
阅读材料,完成各题。
先生著书不一种,此《日知录》则其稽古有得,随时札记,久而类次成书者。凡经义、史学、官方、吏治、艺文之属,一一疏通其源流,考正其谬误。至于叹礼教之衰迟,伤风俗之颓败,则古称先,规切时弊,尤为深切著明。学 博 而 识 精 理 到 而 辞 达 是 书 也 意 惟 宋 元 名 儒 能 为 之 明 三 百 年 来 殆 未 有 也。
(选自《清文观止》)
【小题1】用斜线“/ ”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4处)
学 博 而 识 精 理 到 而 辞 达 是 书 也 意 惟 宋 元 名 儒 能 为 之 明 三 百 年 来 殆 未 有 也
【小题2】《日知录》的作者是明末清初的文人 。
【小题3】根据材料,概括《日知录》的成书过程和创作宗旨。
先生著书不一种,此《日知录》则其稽古有得,随时札记,久而类次成书者。凡经义、史学、官方、吏治、艺文之属,一一疏通其源流,考正其谬误。至于叹礼教之衰迟,伤风俗之颓败,则古称先,规切时弊,尤为深切著明。学 博 而 识 精 理 到 而 辞 达 是 书 也 意 惟 宋 元 名 儒 能 为 之 明 三 百 年 来 殆 未 有 也。
(选自《清文观止》)
【小题1】用斜线“/ ”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4处)
学 博 而 识 精 理 到 而 辞 达 是 书 也 意 惟 宋 元 名 儒 能 为 之 明 三 百 年 来 殆 未 有 也
【小题2】《日知录》的作者是明末清初的文人 。
【小题3】根据材料,概括《日知录》的成书过程和创作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