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孙文(1866-1925)
- 刘鹗(1857-1909)
- 康有为(1858-1927)
- 吴趼人(1866-1910)
- 李宝嘉(1867-1906)
- 章太炎(1869-1936)
- 曾朴(1872-1935)
- 梁启超(1873-1929)
- + 王国维(1877-1927)
- 《人间词话》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
下列对有关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点绛唇·屏却相思
王国维
屏却相思,近来知道都无益。不成抛掷,梦里终相觅。
醒后楼台,与梦俱明灭。西窗白,纷纷凉月,一院丁香雪。
注:1907年春,王国维的妻子莫夫人在海宁离世,他为了表达对已离世的妻子的哀悼,便写下了这首词。下列对有关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词一反常规。上片抒情,直接表达对亡妻的思念;下片写景,借景抒情,侧面表达内心对亡妻深深的情意。 |
B.前两句明白如话,却饱含深情。这两句是说:忘了她吧,怀想只能令人心力交瘁。下决心去忘,恰因为无法忘掉。 |
C.下片“前两句又是一折,笔触从梦中转入梦醒,只是醒了还隐隐约约记得梦中的场景,残梦难断,更增几分惆怅。 |
D.下片言有尽而意无穷。词人推开窗子,只见月影斑驳,寒冬白雪之间,丁香花傲然盛开,乐景衬哀情,益增其哀。 |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本词中起到过渡作用的句子是(原句)。
【小题2】这首词是如表现孤雁的悲惨命运的?
浣溪沙
王国维
天末同云暗四垂,失行孤雁逆风飞。江湖廖落尔安归?
陌上挟丸公子笑,闺中调醯①丽人嬉。今宵欢宴胜平时。
[注]①调醯[xī]:调和作料,醯指醋。【小题1】本词中起到过渡作用的句子是(原句)。
【小题2】这首词是如表现孤雁的悲惨命运的?
阅读下面一则《人间词话》,回答问题。
“东坡之词旷①,稼轩之词豪②。无二人之胸襟而学其词,犹东施之效捧心也。”
(1)写出“旷”和“豪”的意义;写出其中蕴含的一个成语。
(2)王国维的本段“词论”阐述了一条怎样的文学理论原理,对我们有何启示?
“东坡之词旷①,稼轩之词豪②。无二人之胸襟而学其词,犹东施之效捧心也。”
(1)写出“旷”和“豪”的意义;写出其中蕴含的一个成语。
(2)王国维的本段“词论”阐述了一条怎样的文学理论原理,对我们有何启示?
阅读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白仁甫《秋夜梧桐雨》剧,沉雄悲壮,为元曲冠冕。然所作《天籁词》,粗浅之甚不足为稼轩奴隶岂创者易工而因者难巧欤抑人各有能有不能也读者观欧秦之诗远不如词,足透此中消息。
(选自王国维《人间词话》)
【小题1】用斜线(/)给上面的文言文断句。(限4处)
【小题2】元曲的四大家为关汉卿,马致远,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根据文意,写出“同一作家不同文体的作品有高下之分”的原因。(用自己的话回答)
白仁甫《秋夜梧桐雨》剧,沉雄悲壮,为元曲冠冕。然所作《天籁词》,粗浅之甚不足为稼轩奴隶岂创者易工而因者难巧欤抑人各有能有不能也读者观欧秦之诗远不如词,足透此中消息。
(选自王国维《人间词话》)
【小题1】用斜线(/)给上面的文言文断句。(限4处)
【小题2】元曲的四大家为关汉卿,马致远,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根据文意,写出“同一作家不同文体的作品有高下之分”的原因。(用自己的话回答)
阅读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诗之三百篇、十九首,词之五代 、北宋,皆无题也。非无题也,诗词中之意,不能以题尽之也。自《花庵》 《草堂》每调立题,并古人无题之词亦为之作题。如观一幅佳山水而即曰此某山某河可乎诗有题而诗亡词有题而词亡然中材之士鲜能知此而自振拔者矣。
(王国维《人间词话》 )
【小题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 6处)
【小题2】词在古代除“长短句”外,还有许多别称,请另外写出两个。
【小题3】用自己的话概括上面这段话中所包含的作者的观点。
诗之三百篇、十九首,词之五代 、北宋,皆无题也。非无题也,诗词中之意,不能以题尽之也。自《花庵》 《草堂》每调立题,并古人无题之词亦为之作题。如观一幅佳山水而即曰此某山某河可乎诗有题而诗亡词有题而词亡然中材之士鲜能知此而自振拔者矣。
(王国维《人间词话》 )
【小题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 6处)
【小题2】词在古代除“长短句”外,还有许多别称,请另外写出两个。
【小题3】用自己的话概括上面这段话中所包含的作者的观点。
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先生注于诗文无所不工然尚未尽脱古人蹊径平生著述自以乐府为第一词人甲乙宋人早有定论。惟张叔夏病其意趣不高远。然宋人如欧、苏、秦、黄,高则高矣,至精工博大,殊不逮先生。故以宋词比唐诗,则东坡似太白,欧、秦似摩诘,耆卿似乐天,方回、叔原则大历十子之流。南宋唯一稼轩可比昌黎,而词中老杜,则非先生不可。昔人以耆卿比少陵,未为犹当也。
(选自《人间词话》)
【注】先生:即周邦彦
【小题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5处)
先生于诗文无所不工然尚未尽脱古人蹊径平生著述自以乐府为第一词人甲乙宋人早有定论。
【小题2】“欧、秦似摩诘”一句中“秦”指______,“摩诘”指__________。
【小题3】作者认为“昔人以耆卿比少陵,未为犹当也。”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先生注于诗文无所不工然尚未尽脱古人蹊径平生著述自以乐府为第一词人甲乙宋人早有定论。惟张叔夏病其意趣不高远。然宋人如欧、苏、秦、黄,高则高矣,至精工博大,殊不逮先生。故以宋词比唐诗,则东坡似太白,欧、秦似摩诘,耆卿似乐天,方回、叔原则大历十子之流。南宋唯一稼轩可比昌黎,而词中老杜,则非先生不可。昔人以耆卿比少陵,未为犹当也。
(选自《人间词话》)
【注】先生:即周邦彦
【小题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5处)
先生于诗文无所不工然尚未尽脱古人蹊径平生著述自以乐府为第一词人甲乙宋人早有定论。
【小题2】“欧、秦似摩诘”一句中“秦”指______,“摩诘”指__________。
【小题3】作者认为“昔人以耆卿比少陵,未为犹当也。”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先生注于诗文无所不工然尚未尽脱古人蹊径平生著述自以乐府为第一词人甲乙宋人早有定论。惟张叔夏病其意趣不高远。然宋人如欧、苏、秦、黄,高则高矣,至精工博大,殊不逮先生。故以宋词比唐诗,则东坡似太白,欧、秦似摩诘,耆卿似乐天,方回、叔原则大历十子之流。南宋唯一稼轩可比昌黎,而词中老杜,则非先生不可。昔人以耆卿比少陵,未为犹当也。
(选自《人间词话》)
(注)先生:即周邦彦
【小题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5处)
先生于诗文无所不工然尚未尽脱古人蹊径平生著述自以乐府为第一词人甲乙宋人早有定论。
【小题2】“欧、秦似摩诘,耆卿似乐天”一句中 “摩诘”指________,“耆卿”指_______。
【小题3】作者认为“昔人以耆卿比少陵,未为犹当也。”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先生注于诗文无所不工然尚未尽脱古人蹊径平生著述自以乐府为第一词人甲乙宋人早有定论。惟张叔夏病其意趣不高远。然宋人如欧、苏、秦、黄,高则高矣,至精工博大,殊不逮先生。故以宋词比唐诗,则东坡似太白,欧、秦似摩诘,耆卿似乐天,方回、叔原则大历十子之流。南宋唯一稼轩可比昌黎,而词中老杜,则非先生不可。昔人以耆卿比少陵,未为犹当也。
(选自《人间词话》)
(注)先生:即周邦彦
【小题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5处)
先生于诗文无所不工然尚未尽脱古人蹊径平生著述自以乐府为第一词人甲乙宋人早有定论。
【小题2】“欧、秦似摩诘,耆卿似乐天”一句中 “摩诘”指________,“耆卿”指_______。
【小题3】作者认为“昔人以耆卿比少陵,未为犹当也。”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下面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关汉卿,号已斋叟,金末元初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与汤显祖、白朴、马致远一同被称为“元曲四大家”。 |
B.王国维,浙江人,是中国近现代之交的著名学者,学贯中西的国学大师,有《〈红楼梦〉评论》《人间词话》《宋元戏曲考》等著作。 |
C.窦娥,是善良的,同时又是战斗的、反抗的。她的善良用在对待自己的亲人、受迫害者;她的反抗用在对付作恶的坏人、压迫者。 |
D.悲剧主要以剧中主人公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及其悲惨的结局构成基本内容,如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老舍的《茶馆》。 |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孟子万章上》)
材料(二)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孟子万章下》)
材料(三)顾意逆在我,志在古人,果何修而能使我之所意,不失古人之志乎?其术,孟子亦言之曰:“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故由其世以知其人,由其人以逆其志,则古人之诗虽有不能解者寡矣。
(王国维《人间词话》)
【小题1】材料(一)材料(二)分别提出了中国古代文论的两个重要方法 和 。
【小题2】结合材料(三)简要解释,在阅读诗文中,如何做到准确地理解和把握古人的作品?
材料(一)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孟子万章上》)
材料(二)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孟子万章下》)
材料(三)顾意逆在我,志在古人,果何修而能使我之所意,不失古人之志乎?其术,孟子亦言之曰:“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故由其世以知其人,由其人以逆其志,则古人之诗虽有不能解者寡矣。
(王国维《人间词话》)
【小题1】材料(一)材料(二)分别提出了中国古代文论的两个重要方法 和 。
【小题2】结合材料(三)简要解释,在阅读诗文中,如何做到准确地理解和把握古人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