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陶元淳,字子师,江苏常熟人。康熙中举博学鸿词,以疾不与试。二十七年,成进士,廷对,论西北赋轻而役重, 东南役均而赋重,愿减浮额之粮,罢无益之费。阅者以其言戆,置二甲。三十三年,授广东昌化知县,到官,首定赋 役,均粮于米,均役于粮。裁革杂征相率以力耕为业县隶琼州与黎为界旧设土舍制其出入吏得因缘为奸元淳立撤去一 权量,定法度,黎人便之。城中居人,旧不满百家,至此户口渐蕃。 元淳 时步行阁里间,周咨疾苦,煦 妪如家人 。琼郡处海外,军将多骄横,崖州尤甚。元淳尝署州事,守备黄镇中以非刑杀人,游击余虎纵不问;且贪,索黎人 献纳。元淳访得其状,列款以上,虎私以金贿之不得,造蜚语揭之。总督石琳下琼州总兵会讯,元淳申牍曰:“私揭不应发审,镇臣不应侵 官,必挫执法 之气,灰任事之心。元淳当弃官以全政体,不能蒲伏武臣,贻州县羞也。”初鞫 是狱,镇中令甲士百人佩刀入署,元淳据案怒叱曰:“吾奉命治事,守备敢令甲士劫持,是藐国法也。”镇中气慑,疾挥去,卒定谳,论罪如律。崖人为语曰:“虽有余虎,不敌陶公一怒。”而总督卒因元淳倔强,坐不检验失实,会赦免。复欲于计典黜之,巡抚萧永藻初授事,曰:“吾初下车,便劾廉吏,何以率属?”为言于总督,乃已。
元淳自奉俭约,在官惟目供韭一束。喜接诸生,讲论至夜分不倦。屡乞病未果,竟以劳卒于官。昌化额田四百余顷,半沦于海,赋不及二千,浮粮居三之一,民重困。元淳为浮粮考,屡请于上官,乞豁除,无应者。乾隆三年,元淳子正靖官御史,疏以入告,竟获俞旨免焉。
(节选自《清史稿·列传第二百六十三》)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裁革杂征相/率以力耕为业/县隶琼州与黎为界/旧设土舍/制其出入/吏得因缘为奸/元淳立撤去/
B.裁革杂征/相率以力耕为业/县隶琼州/与黎为界/旧设土舍/制其出入/吏得因缘为奸/元淳立撤去/
C.裁革杂征/相率以力耕为业/县隶琼州与黎为界/旧设土舍/制其出入/吏得因缘为奸/元淳立撤去/
D.裁革杂征相/率以力耕为业/县隶琼州/与黎为界/旧设土舍/制其出入/吏得因缘为奸/元淳立撤去/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博学鸿词,清代设科取士的方式之一,主要方式是由各地推举本地公认有学识、有名望的卸任官员,直接 参加考试,录取者授以翰林官。
B.廷对,指在朝廷上回答皇帝的咨询,或指皇帝在朝廷上召问臣下,使奏对政事。这里的廷对,也称廷试, 是当时科考的一部分。
C.游击,武官名。清游击,秩从三品,位次参将,为将军、督、抚、提、镇分领营兵,也有充各镇中军官者。
D.浮粮,赋税指田赋及各种捐税的总称,指依照法律或习俗征收的款项,浮粮是赋税中定额之外的钱粮税款。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元淳早年学业优异,考中博学鸿词科。后来又中进士,在廷对时,提出均赋税,减浮粮,免除无用之费 等主张,深有见地。
B.陶元淳在广东任职时,体恤民情,革除杂税,鼓励百姓以耕织为业,厘定法律,一切以百姓为上,使原本 贫乏之地人口渐渐繁衍增多。
C.陶元淳为官正直刚毅,公正无私。在审理案件的时候,他绝不畏惧回避豪强,怒斥藐视乱法者,最终对违 法者完全按法律定罪。
D.陶元淳自己生活节俭,却多次向上级请求免除百姓超额的田赋,但无人理会,后来他的儿子做了御史,才 得以免除了这些田赋。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元淳时步行阁里间,周咨疾苦,煦妪如家人。
(2)私揭不应发审,镇臣不应侵官,必挫执法之气,灰任事之心。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1-13 06:11:4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永贵,字心斋,拜都氏,满洲正白旗人。父布兰泰,自云骑尉世职授理藩院员外郎。永责,自笔帖式授户部主事。乾隆初,累迁郎中。出为湖南辰沅永靖道。擢云南布政使。移浙江,署巡抚。前总督李卫领盐政,发帑收馀盐,名曰“帑盐”;令武职任缉私,其制未善。永贵条上八事,俾文武互任其责,下部议行。居三年,命真除。温、台诸县早,永贵令知府金洪铨治赈,不称职。永贵论劾,请休致。总督喀尔吉善再劾,上为夺洪铨职。御史范廷楷因劾永贵瞻徇,上难其代,命宽之。二十一年,加副都统衔,兼参赞大臣。是岁冬,厄鲁特宰桑达什策凌等为乱,定边古副将军兆惠驻伊犁办贼。永费既抵巴里坤,具以军事上闻,上嘉其奋勉,予三等轻车都尉世职。二十三年,以侍郎衔留军,董屯田。乌音木齐、辟展、托克三、哈喇沙尔、昌吉罗克伦皆驻兵营垦,秋获得谷三万五千八百馀石。是时兆惠兵次叶尔羌,命永贵驻阿克苏主馈军。二十四年,还至库车,布政使德舒为吗哈沁所找。水贵与护军统领努三协歼逆众,回部平。擢左都御史。二十六年,命赴克什噶尔办事。请蔬兴耕稼议自赫色勒河南由浚渠四十馀里引水入赫色勒布伊材托庸河湍急急宜增堤坝散山石水势。三十年,乌什回人为乱,复命赴哈什哈尔。事平,移驻乌什。先是叶尔羌办事大臣侍郎高朴役回民采玉,并婪取金珠,为诸伯克所讼。永贵如叶尔羌,讯得实,闻上。上为诛高朴,手诏嘉永贵持正,仍授吏部尚书,赐花翎。四十四年,召还京师,授锿蓝旗满洲都统。四十八年,卒,谥文勤。
(选自《清史稿·永贵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疏请疏沟渠/兴耕稼议/自赫色勒河东南浚渠四十馀里/引水入赫色勒布伊/材托庸河湍急/宜增堤坝/凿山石/弱水势/
B.疏请疏沟渠/兴耕稼/议自赫色勒河东南浚渠四十馀里/引水入赫色勒布伊材托庸河/湍急宜增堤坝/凿山石/弱水势/
C.疏请疏沟渠/兴耕稼议/自赫色勒河东南浚渠四十馀里/引水入赫色勒布伊材托庸河湍急宜增堤坝/凿山石/弱水势/
D.疏请疏沟渠/兴耕稼/议自赫色勒河东南浚渠四十馀里/引水入赫色勒布伊/材托庸河湍急/宜增堤坝/凿山石/弱水势/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笔帖式,官名,是清代于各衙署中设置的低级文职官员。他们的主要职责是翻译满、汉章奏文书。
B.休致,交还官职。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致仕”,常见的还有致事、致政、视事、乞骸骨等说法。
C.屯田,是利用戍卒或农民、商人垦殖荒地的一种措施。汉以后历代政府沿用此措施取得军饷和税粮。
D.花翎,是清官员、贵族冠饰,用孔雀翎毛饰于冠帽后,有单眼、双眼、三眼之别,以翎眼多者为贵。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永贵出身世家,多次升迁。其父自云骑尉世职授理藩院员外郎;他从户部主事,累迁至郎中,后被提拔任云南布政使。
B.永贵明察善断,积极进言。他代理浙江巡抚时,发现制度不完善而进言;知府金洪铨赈灾不称职,永贵弹劾他。
C.永贵治政有方,平乱有功。监督屯田时,发展农业生产,秋收颇丰;他与护军统领努三合作,奔赴哈什哈尔平定回部。
D.永贵办案得力,执法公正。他到达叶尔羌,查实高朴役使回民采玉并夺取金珠一事,上报皇帝,得其手诏嘉奖。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永贵条上八事,俾文武互任其责,下部议行。
(2)御史范廷楷因劾永贵瞻徇,上难其代,命宽之。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吴嗣爵传

吴嗣爵,字树屏,浙江钱塘人。八岁而孤,母督之严,雍正八年成进士。授礼部主事大学士张廷玉奏改吏部,迁郎中。嗣爵强识,婀故事。乾隆六年,授常州知府,再授保宁旋命视学湖北,调福建。十三年,授淮安知府,迁淮扬道。洪泽湖盛涨,例当开天然坝。吴嗣爵曰:“开坝减暴涨,如下河州县生灵何?”持之力,卒无恙。十六年,调两淮盐运使。十八年,复授淮扬道,遭母忧,上谕曰:“防河官吏丛弊,故特由运使调用。河工与地方官吏不同,畀假两月治丧,毕,在任守制。”

握江苏按察使。迁布政使,调湖南,未行,奏江宁等三十五州县积欠应征口粮,请特旨缓征。上谘巡抚托恩多,託思多奏江宁等州县年丰,不当再请缓征。上责嗣爵藉缓征卸过,命发江南河工,以同知用。三十四年,奏请修补丁庙诸闸坝,并言:“运河两岸土工临清以北为民堰,南旺以南为官堤,自临清至南旺,官堤、民堰交错。请凡民堰卑薄残缺者,督令修筑,官堤酌缓急次第培修。”上嘉之。署河南巡抚。三十五年,奏:“南旺湖北高南下,在运河西岸,值分水ロ之冲。伏秋汶水发,自关家、常鸣等斗门灌入,只能收水入湖,不能出水济运。请于南旺下游土地庙前増建石闸一,以时启闭。”

三十六年,迁江南河道总督。四十年,奏:“丁家集黄河自北趋南,北岸新滩插入河心,致冲漫南岸民堰五百馀丈。毛城铺过水较大,下流亦不能容。今收正河头,测量河唇浚引渠,筑子坝,于北岸旁黄河故道浚引河,来春相机开放,俾河改由北岸东下,不使旁注丁家集诸地。”又奏:“济、通济、福兴三闸,惠济尤为淮水入运关键。请俟春融修筑。”寻奏五引河中张家庄、裴家场二河水泄,应浚使宽深,从之。

是年,上东巡,爵年七十,觐行在,入对,不能兴,左右掖以出。四十四年,卒。

(选自《清史稿》,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嗣爵强识,故事 娴:熟悉
B.上责嗣爵缓征卸过    藉:假借
C.请春融修筑 俟:等待
D.入对,不能 兴;发作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嗣爵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在母亲的严格管教下,考中了进士。
B.母亲去世后吴爵只有两月时间治丧,就按照皇帝的要求回来任职了。
C.南旺湖位置重要,为了充分发挥它蓄水的功能,吴嗣爵建议修建石匣。
D.吴爵上奏要求疏浚张家庄、裴家场等引河以利于排水,皇上同意了。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开坝减暴涨,如下河州县生灵何?
(2)请凡民堰卑薄残缺者,督令修筑,官堤酌缓急次第培修。
【小题4】请简要概括吴嗣爵为官方面的特点。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魏禧,字冰叔,宁都人。父兆凤,诸生。明亡,号哭不食,翦发为头陀,隐居翠微峰,名其堂为易堂,旋卒。
禧儿时嗜古,论史斩斩见识议。年十一,补县学生。与兄际瑞、弟礼,及南昌彭士望、林时益,同邑 李腾蛟、邱维屏、彭任、曾灿等九人为易堂学。皆躬耕自食,切劘读书,“三魏”之名遍海内。禧束身砥行,才学尤高。门前有池,颜其居曰勺庭,学者称勺庭先生。性仁厚,宽以接物,不记人过。与人以诚,虽见欺,怡如也。然多奇气,论事每纵横排奡,倒注不穷。事会盘错,指画灼有经纬。思患豫防,见几於蚤,悬策而后验者十尝八九。流贼起,承平久,人不知兵,且谓寇远猝难及。禧独忧之,移家山中。山距城四十里,四面削起百馀丈。中径坼,自山根至顶若斧劈然。缘坼凿磴道梯而登,因置闸为守望。士友稍稍依之。后数年,宁都被寇,翠微峰独完。
喜读史,尤好左氏传及苏洵文。其为文凌厉雄杰。遇忠孝节烈事,则益感激,摹画淋漓。年四十,乃出游。於苏州交徐枋、金俊明,杭州交汪沨,常熟交顾祖禹,常州交恽日初、杨瑀,皆遗民也。当是时,谢文洊讲学程山,宋之盛讲学髻山,弟子著录者皆数十百人,与易堂相应和。易堂独以古人实学为归,而风气之振由禧为之领袖。僧无可尝至山中,叹曰:“易堂真气,天下无两矣!”友人亡其孤不能自存禧抚教安业之凡戚友有难进之言或处人骨肉间禧一言辄解其纷。或讶之,禧曰:“吾每遇难言事,必积诚累时,待其精神与相贯注,夫然后言。”
康熙十八年,诏举博学鸿儒,禧以疾辞。有司催就道,不得已,舁疾至南昌就医。巡抚舁验之,禧蒙被卧称疾笃,乃放归。后二年卒,年五十七。
(节选自《清史稿•列传文苑》,有删改)
(注)①头陀:僧人。②切劘(mó):切磋相正。③排奡(ào):刚劲有力。④悬策:预计。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史斩斩见识议   斩斩:斩钉截铁的样子
B.则益感激 感激:激动
C.禧教安业之     抚:抚育
D.有司催就道 就道:动身上路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为文凌厉雄杰    余嘉能行古道
B.易堂独古人实学为归 无成江海
C.置闸为守望 坐法华西亭
D.禧蒙被卧称疾笃,放归     今其智反不能及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禧严于修身,注重品德修养。他为人朴素好学,待人宽厚真诚,对亡友遗孤承担起教养之责,使其能安于立业,他还善用言辞替人排忧解难,有仁者之风。
B.魏禧喜读史,善评史,从小对历史就有独到的见解,即使事情错综复杂,他也能分析得鲜明而有条理。再加上因为他有先见之明保全了翠微峰,所以名遍海内。
C.本文的第三段文字,作者运用了叙述、描写、议论等多种手法,从正面和侧面等角度,将魏禧颇有军事谋略的形象刻画得生动细致,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D.魏禧四十岁之后才出宁都游历各地,他所结交的都是明朝遗民。康熙年间,举荐他为博学鸿儒,他以病拒辞,不肯仕清,可见他的身上有一定的遗老思想。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
友人亡其孤不能自存禧抚教安业之凡戚友有难进之言或处人骨肉间禧一言辄解其纷。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与人以诚,虽见欺,怡如也。
(2)思患豫防,见几於蚤,悬策而后验者十尝八九。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郭琇,字华野,山东即墨人。康熙九年进士。十八年,授江南吴江知县。材力强干,善断疑狱。征赋行版串法,胥吏不能为奸。居官七年,治行为江南最。
二十五年,时河督靳辅请停濬下河,筑高家堰重堤,清丈堤外田亩以为屯田,谓可增岁收百馀万。巡抚于成龙议不合,上令尚书佛伦往勘,主辅议。二十七年,琇疏劾辅治河无功,偏听幕客陈潢阻浚下河。上御乾清门,召诸大臣,下琇疏,令会同察议。寻辅入觐,复召诸大臣与议。琇申言屯田害民,辅坐罢,而擢琇佥都御史。大学士明珠柄政,与余国柱比,颇营贿赂,权倾一时,久之为上所觉。琇疏劾明珠与国柱结党行私,详列诸罪状,并及佛伦、傅拉塔与辅等交通状,于是明珠等降黜有差。琇直声震天下。
二十八年御史张星法劾山东巡抚钱钰贪黩钰奏辨因及琇尝致书嘱荐即墨知县高上达等却之遂挟嫌使星法诬劾下法司讯。狱未具,琇疏言:“左都御史马齐于会讯时多方锻炼,必欲实以指使诬劾罪。”诏责琇疑揣。寻法司奏琇请托事实,当夺官。上以琇平日鲠直敢言,改降五级调用。
三十八年,上南巡,琇迎驾德州。既还京师,谕大学士阿兰泰等曰:“原任左都御史郭琇,前为吴江令,居官甚善,百姓感颂至今。其人有胆量,可授湖广总督,令驰驿赴任。”琇上官,疏言:“黄州、武昌二府兵米二万七千有奇,运给荆州、郧阳汛地,悬隔千里,輓输费不赀,请改折色。江夏等十三州县有故明藩产,田瘠赋重,数倍民粮,请一律减徵。江夏、嘉鱼、汉阳三县濒江地,水齧土陊,有赋无田者三百馀顷,请豁免。”皆允行。
 四十年,以病乞休,上曰:“琇病甚,思一人代之不可得,能如琇者有几人耶?”未几,琇以病剧再疏求罢,仍慰留。五十四年,卒。

    (节选自《清史稿·郭琇传》)

(注)①汛地:军队驻防之地。在清代兵制中,凡千总、把总、外委所统率的绿营兵均称“汛”,其驻防巡逻的地区称“汛地”。②輓输:运输。輓:同“挽”。③折色:旧时指除米麦实物赋税之外的其他实物或货币,也称所征田粮等价的银钞布帛或其他物产,亦用以称俸禄折发钱钞。④水齧土陊:齧,同“啮”,侵蚀。陊,同“堕”,山崩。
【小题1】下列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二十八年御史/张星法劾山东巡抚/钱钰贪黩/钰奏辨/因及琇尝致书嘱荐即墨知县/高上达等却之/遂挟嫌使星法诬劾/下法司讯/
B.二十八年/御史张星法劾山东巡抚钱钰贪黩/钰奏辨/因及琇尝致书嘱荐即墨知县高上达等/却之/遂挟嫌使星法诬劾/下法司讯/
C.二十八年御史/张星法劾山东巡抚钱钰贪黩/钰奏辨/因及琇尝致书嘱荐即墨知县高上达等/却之/遂挟嫌使星法诬劾/下法司讯/
D.二十八年/御史张星法劾山东巡抚/钱钰贪黩/钰奏辨/因及琇尝致书嘱荐即墨知县/高上达等却之/遂挟嫌使星法诬劾/下法司讯/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士是清代科举的最高功名。经会试殿试取中后,方能称进士。
B.京师是中国古代对都城的称谓。在中国古代,国家的首都通常称为京师,近现代已不再沿用,直接称为首都。
C.总督是清朝时统辖一省或数省行政、经济及军事的长官,又称为“督宪”“制台”,是清朝九位最高级的封疆大臣之一。
D.乞休,自请辞官退休。古代对辞官退休有多种称谓,如“挂冠”“乞骸骨”“乞身”“致仕”“下车”“左迁”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河督靳辅以屯田增收为由奏请停止疏通河道,修筑高家堰大堤。巡抚于成龙不赞成此议。皇上派尚书佛伦前去调查,佛伦赞同靳辅的建议。
B.郭琇为官鲠直敢言,曾弹劾河督靳辅治河无功、大学生明珠与余国柱朋党、佛伦等与靳辅勾结串通。查实后,皇上罢免了明珠等大臣的官职。
C.郭琇受山东巡抚钱钰贪污牵连,上疏辩解,皇上责怪他胡乱猜疑。后来,经法司查明,郭琇在贪污案中确有不妥的行为,皇上将他降官五级调用。
D.皇上南巡回京后,钦点郭琇担任湖广总督。郭琇上任后,上疏建议改变军粮供给形式、或减免贫瘠土地的赋税,皇上全都同意了。
【小题4】把下列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学士明珠柄政,与余国柱比,颇营贿赂,权倾一时,久之为上所觉。
(2)四十年,以病乞休,上曰:“琇病甚,思一人代之不可得,能如琇者有几人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