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不忽木,字用臣。资禀英特,进止详雅,世祖奇之,师事太子赞善王恂。恂从北征,乃受学于国子祭酒许衡。览诸经,日记数千言,衡每称之,以为有公辅器。十五年,出为燕南河北道提刑按察副使。帝遣通事脱虎脱护送西僧往作佛事,还过真定,箠驿吏几死,诉之按察使,不敢问。不忽木受其状,以僧下狱。脱虎脱直欲出僧,辞气倔强,不忽木令去其冠庭下,责以不职。脱虎脱逃归以闻,帝曰:“不忽木素刚正,必尔辈犯法故也。”继而燕南奏至,帝曰:“我固知之。”十九年,升提刑按察使。

二十四年,右丞相桑哥奏立尚书省,诬杀参政杨居宽、郭佑。不忽木争之不得,桑哥深忌之,尝指不忽木谓其妻曰:“他日籍我家者此人也。”因其退食,责以不坐曹理务,欲加之罪,遂以疾免。车驾还自上都,其弟野礼审班侍坐辇中,帝曰:“汝兄必以某日来迎。”不忽木果以是日至帝见其癯甚问其禄几何左右对以病假者例不给帝念其贫命尽给之。

二十八年春,帝猎柳林,彻里等劾奏桑哥罪状,帝召问不忽木,具以实对。帝大惊,乃决意诛之。罢尚书省,复以六部归于中书,欲用不忽木为丞相,固辞。帝曰:“朕昔听桑哥,致天下不安,今虽悔之,已无及矣。朕识卿幼时,使卿从学,欲备今日之用,勿让也。”不忽木曰:“朝廷勋旧,位居臣右者尚多,今不次用臣,无以服从。”帝曰:“然则孰可?”对曰:“太子詹事完泽可。向者籍没阿合马家,其赂遗近臣,皆有簿籍,唯无完泽名;又尝言桑哥为相,必败国事,今果如其言,是以知其可也。”乃拜完泽右丞相,不忽木平章政事。大德三年,于官,年四十六,谥文贞。

 (节选自《元史·列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不忽木果以是日至/帝见其癯/甚问其禄几何/左右对以病假者例不给/帝念其贫命/尽给之。
B.不忽木果以是日/至帝见其癯/甚问其禄几何/左右对以病假者例不给/帝念其贫/命尽给之。
C.不忽木果以是日至/帝见其癯甚/问其禄几何/左右对以病假者例不给/帝念其贫/命尽给之。
D.不忽木果以是日/至帝见其癯甚/问其禄几何/左右对以病假者例不给/帝念其贫命/尽给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世祖:庙号,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太祖、太宗、高宗等。
B.国子祭酒:为国子学或国子监的副长官,相当于现在的副校长,主管教务训导之职。
C.辇:古代用人拉着走的车子,后多指天子或王室坐的车。如:帝辇、凤辇。
D.卒:古代指大夫死亡,后为死亡的通称。古代帝王死日崩,有爵位的大官死日薨。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忽木天资聪颖,博闻强识。曾先后师从太子赞善王恂、国子祭酒许衡。许衡常常称赞不忽木,认为日后其能成为王公辅相之人。
B.不忽木廉正守职,执法公允。西僧横行无法,差一点将驿吏鞭打致死,不忽木毅然接受连按察使都不愿受理的案子,惩处了作恶者。
C.不忽木不畏权臣、险遭报复。不忽木为被桑哥诬告杀害的杨居宽和郭佑辩护,因此得罪了右丞相桑哥。桑哥想加罪于不忽木,不忽木因患病而免遭加罪、报复。
D.不忽木淡泊名利,让位于人。元世祖欲用不忽木为丞相,但是不忽木决然辞让,力荐完泽,世祖最终采纳了不忽木的建议。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辞气倔强,不忽木令去其冠庭下,责以不职。
(2)朝廷勋旧,位居臣右者尚多,今不次用臣,无以服众。
当前题号:1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陈思谦,字景让。少孤,警敏好学,凡名物度数、纲纪本末,考订详究,尤深于邵子《皇极经世书》。文宗天历初政,收揽贤能,丞相高昌王亦都护举思谦,时年四十矣。先是,关陕大饥,民多鬻田流徙,及来归,皆无地可耕。思谦言:“听民倍直赎之,使富者收兼入之利,贫者获已弃之业。”从之。

明年九月,拜监察御史。时有官居丧者,往往夺情起复,思谦言:“三年之丧,谓之达礼,自非金革,不可从权。”遂著于令。有诏起报严寺。思谦曰:“兵荒之余,当罢土木,以纾民力。”帝嘉之,赐缣绮旌之。元统二年六月,召为中书省员外郎,上言:“强盗但伤事主者,皆得死罪。而故杀从而加功之人,与斗而杀人者,例杖一百下,得不死,与私宰牛马之罪无异,是视人与牛马等也,法应加重。”遂令法曹议,著为定制。

至正元年,岁凶,盗贼蜂起,剽掠州邑,思谦力言于执政,当竭府库以赈贫民,分兵镇抚中夏,以防后患。庐州盗起,思谦亟命庐州路总管杭州不花领弓兵捕之,而贼已不可扑灭矣。言于宣让王帖木儿不花曰:“承平日久,民不知兵,王以帝室之胄,镇抚淮甸,岂得坐视!思谦愿与王戮力殄灭。且王府属怯薛①人等,数亦不少,必有能摧锋陷阵者,惟王图之。”王曰:“此吾责也,但鞍马器械未备,何能御敌?”思谦括官民马,置兵甲,不日而集,分道并进,遂禽渠贼,庐州平。既而颍寇将渡淮,又言于王曰:“颍寇东侵,亟调芍陂屯卒用之。”王曰:“非奉诏,不敢调。”思谦言:“非常之变,理宜从权;而擅发之罪,思谦坐之。”王感其言,从之。

寻召入,为集贤侍讲学士,修定国律。十三年,升中丞,年近七十,上章乞身,不允,特旨进一品,授荣禄大夫。入谢,感疾,及命下,强拜受命,明日卒。

《元史•列传七十一》

(注)①怯薛:蒙古语,宫廷侍卫。

【小题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丞相高昌王亦都护思谦    西巴、蜀,东割膏腴之地
B.岁,盗贼蜂起    河内,则移其民于河东
C.而擅之罪,思谦坐之 涂有饿莩而不知
D.强拜受命,明日卒  信臣精陈利兵而谁何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著定制 天下笑者,何也
B.思谦力言执政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
C.王帝室之胄,镇抚淮甸    斧斤时入山林
D.非常变,理宜从权 寡人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小题3】下列各项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强盗但伤事主者,皆得死罪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不拘于时,学于余
C.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D.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解释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陈思谦少年时聪敏好学,对事物的名称数量及其来龙去脉都有详尽的研究,因而获得了很大的名声。
B.皇帝下令修建报严寺时,陈思谦建议,兵荒之后,应停止建设,体恤民力。皇帝大加称赞,并赏赐给他许多精美的丝绸和旗帜。
C.“拜监察御史”中的“拜”:用一定的礼节授予某种名位或官职。表示这种意思的词语还有授、除以及左迁等。
D.“乞身”:因为古人认为做官是委身事君,故称请求辞职为乞身。类似的词还有乞骸骨、请老等。
【小题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思谦括官民马,置兵甲,不日而集,分道并进,遂禽渠贼,庐州平。
(2)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当前题号:2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许衡,字仲平,怀之河内人也,世为农。幼有异质,七岁入学,问其师曰:“读书何为?”师曰:“取科第耳!” 曰:“如斯而已乎?”师大奇之。每授书,又能问其旨义。久之,师谓其父母曰:“儿颖悟不凡,他日必有大过人者,吾非其师也。”遂辞去,父母强之不能止。如是者凡更三师。稍长,嗜学如饥渴,然遭世乱,且贫无书。既逃难徂徕山,始得《易》王辅嗣说。时兵乱中,衡夜思昼诵,身体而力践之。尝暑中过河阳,渴甚,道有梨,众争取啖之,衡独危坐树下自若。或问之曰:“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人曰:“世乱,此无主。” 曰:“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居三年,闻乱且定,乃还怀。凡丧祭娶嫁,必征于礼,以倡其乡人,学者浸盛。家贫躬耕,处之泰然,讴诵之声闻户外如金石。财有余,即以分诸族人及诸生之贫者。人有所遗,一毫弗义,弗受也。 姚枢尝被召入京师以其雪斋居衡命守者馆之衡拒不受庭有果熟烂堕地童子过之亦不睨视而去其家人化之如此。甲寅,世祖出王秦中,思所以化秦人,乃召衡为京兆提学。秦人新脱于兵,欲学无师,闻衡来,人人莫不喜幸来学。郡县皆建学校,民大化之。中统元年,世祖即皇帝位,召至京师。阿合马擅权,势倾朝野,一时大臣多阿之,衡每与之议,必正言不少让。俄除左丞,衡屡入辞免。帝久欲开太学,会衡请罢益力,乃从其请。八年,以为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酒,亲为择蒙古弟子俾教之。时所选弟子皆幼稚,衡待之如成人,爱之如予,出入进退,其严若君臣。以疾请还怀。十八年卒,年七十三。怀人无贵贱少长,皆哭于门。四方学士闻讣,皆聚哭。有数千里来祭哭墓下者。
(节选自《元史· 列传第四十五》)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姚枢尝被召/入京师以其雪商居衡/命守者馆之/衡拒不受/庭有果熟烂堕地/童子过之亦不睨/视而去/其家人化之如此
B.姚枢尝被召入京师/以其雪斋居衡/命守者馆之/衡拒不受/庭有果熟烂堕地/童子过之/亦不睨视而去/其家人化之如此
C.姚枢尝被召/入京师以其雪斋居衡/命守者馆之/衡拒不受庭/有果熟烂堕地/童子过之/亦不睨视而去/其家人化之如此
D.姚枢尝被召入京师/以其雪斋居衡/命守者馆之/衡拒不受庭/有果熟烂堕地/童子过之亦不睨/视而去/其家人化之如此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即表字,古代男子成人后另取一个与本名涵义相关的字,用以日常称呼。
B.《易》是五经之一,五经是儒家典籍《周易X尚书X诗经翼礼记》《春秋》的合称。
C.“甲寅”“中统”都是皇帝年号,年号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D.“太学”是设在京师的全国最高教育机构,有的朝代称国子监,最高长官为祭酒。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许衡聪明颖悟,与众不同。七岁上学时,他就表露出对单纯读书做官不以为然的态度;年纪稍长,嗜学若渴,即使在避难中也昼夜勤学不辍。
B.许衡坚持原则,严于自律。一次酷暑天外出,别人都摘路边梨吃,唯有许衡毫无所动;别人的馈赠只要有一丝一毫不合礼义,他就不会接受。
C.许衡笃志教育,成绩显著。他任京兆提学期间,各地建起学校,百姓因此大受教育感化;他主持太学期间,要求严格,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D.许衡人格高尚,深受爱戴。阿合马揽政专权,其他大臣阿谀奉承,许衡直言不讳,从不退让;他因病去世后,百姓、学者纷纷到他灵前哭拜。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遂辞去,父母强之不能止。如是者凡更三师。
(2)衡待之如成人,爱之如子,出入进退,其严若君臣。
当前题号:3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申屠致远,字大用,其先汴人。金末从其父义徙居东平之寿张。致远肄业府学,与李谦、孟祺等齐名。世祖南征,荐为经略司知事,军中机务,多所谋画。师还,至随州,所俘男女,致远悉纵遣之。至元十年,御史台为掾,不就。

宋平,焦友直、杨居宽宣慰两浙,举为都事,首言:“宋图籍宜上之朝;江南学田,当仍以学。”行省从之。临安改为杭州,迁总管府推官。宋驸马杨镇从子玠节,家富赀,守藏吏姚溶窃其银,惧事觉,诬玠节阴与宋广、益二王通,有司榜笞,诬服,狱具。致远谳之,得其情,溶服辜,玠节以贿为谢,致远怒绝之

杭人金渊者,欲冒籍为儒,儒学教授彭宏不从,渊诬宏作诗有异志。揭书于市,逻者以上。致远察情,执渊穷诘,罪之。属县械反者十七人,讯之,盖因寇作,以兵自卫,实非反者,皆得释。改寿昌府判官。时寇盗窃发,加之造征日本战船,远近骚然,致远设施有方,众赖安。

二十年,拜江南行台监察御史。江淮行省宣使郄显、李兼诉平章忙兀台不法,有诏勿问,仍以显等付忙兀台之,系于狱,必抵以死。致远知其冤状,将纵之,忙兀台胁之以势,致远不动,亲脱显等械,使从军自赎。桑哥当国,治书侍御史陈天祥使至湖广,劾平章要束木,桑哥摘其疏中语,诬以不道,奏遣使往讯之,天祥就逮。时行台遣御史按部湖广,咸惮之,莫敢往,致远慨然请行。比至,累章极论之。桑哥方促定天祥罪,会致远章上,桑哥气。转运使卢世荣榷茶牟利,致远并劾之。又言日本不可涉海远征徒费中国铨选限以南北优苦不均宜考其殿最量地远近定为立制则铨衡平而吏弊革致远清修苦节,耻事权贵,聚书万卷,名曰墨庄。家无余产,教诸子如师友。

(选自《元史·列传第五十七》,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御史台为掾 辟:征召
B.当仍以学 赡:赡养
C.仍以显等付忙兀台之 鞫:审问
D.桑哥气 沮:阻止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致远不动 吾属皆且所虏
B.家富赀   虽才高
C.致远察皆出于此乎
D.众赖安   臣具表闻
【小题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又言日本不可涉海远征/徒费中国/铨选限以南北/优苦不均/宜考其殿最量/地远近定为立制/则铨衡平而吏弊革
B.又言日本不可涉海/远征徒费中国/铨选限以南北/优苦不均/宜考其殿最/量地远近/定为立制/则铨衡平而吏弊革
C.又言日本不可涉海远征/徒费中国/铨选限以南北/优苦不均/宜考其殿最/量地远近/定为立制/则铨衡平而吏弊革
D.又言日本不可涉海/远征徒费中国/铨选限以南北/优苦不均/宜考其殿最量/地远近定为立制/则铨衡平而吏弊革
【小题4】以下六句分编为四组,全都表明申屠致远“明察秋毫,断案公正”的一项是
①所俘男女,致远悉纵遣之。
②致远谳之,得其情,溶服辜。
③远近骚然,致远设施有方,众赖以安。
④讯之,盖因寇作,以兵自卫,实非反者,皆得释。
⑤致远察其情,执渊穷诘,罪之。
⑥时行台遣御史按部湖广,咸惮之,莫敢往,致远慨然请行。
A.①②③B.②④⑤C.①④⑥D.②③⑤
【小题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申屠致远备受重用,为政有方。元世祖南征时,军中的机要事务,大多由他谋划;担任寿昌府判官时,他布置得法,民众得以安定。
B.申屠致远明察秋毫,断案公正。任杭州总管府推官时,为屈打成招的杨玠节平反昭雪,使诬陷彭宏有谋反之心的金渊受到应有的惩罚。
C.申屠致远为人正直,不惧权贵。忙兀台要置弹劾他不守法纪的郄显等人于死地,致远不惧怕威胁,解开他们的囚具,让其充军赎罪。
D.申屠致远为人勇敢,敢于斗争。陈天祥被捕后,大家都不敢前往湖广巡视,致远慨然请行,和桑哥进行面对面的斗争并取得了胜利。
【小题6】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致远谳之,得其情,溶服辜,玠节以贿为谢,致远怒绝之。
(2)属县械反者十七人,讯之,盖因寇作,以兵自卫,实非反者,皆得释。
(3)致远清修苦节,耻事权贵,聚书万卷,名曰墨庄。
当前题号:4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A)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商於子家贫,无犊耕,乃牵一大豕驾之而东。大豕不肯就轭,既就复解,终日不能破一畦。宁毋先生过而之曰:“子过[甲]!耕当以牛,其力之巨能起块也,蹄之坚能陷淖也。豕纵大,安能耕耶?”商於子怒而弗应。宁毋先生曰:“今子以之代耕,不几颠之倒之乎?吾悯而诏子,子反怒而弗答,何也?”商於子曰:“子予颠之倒之,予亦以子倒之颠之。吾岂不知服田必以牛,亦犹吾民者必以贤。不以牛,虽不得田,其害小;不贤则天下受祸,其害大。子何不尤我者尤牧民者[乙]?”宁毋先生顾谓弟子曰:“是盖有激者也。

[注]①商於子:作者虚构的人物。文中的“宁毋先生”也是作者虚构的。 ②轭:牛拉东西时驾在颈上的曲木。 ③淖:烂泥。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⑴过而之 ⑵子反怒而弗答 ⑶吾民者必以贤
【小题2】下列各句中,“以”字用如动词的有( )和( )。
A.无犊B.其力之巨C.子予颠之倒之
D.不贤则天下受祸E.尤我者尤牧民者
【小题3】选择合适的虚词,分别填入文中[甲][乙]两处。
A.耳B.兮C.耶D.矣E.也
【小题4】简要分析本文讽喻的写作手法。
当前题号:5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李昶,字士都,东平须城人。昶颖悟过人,读书如夙习,无故不出户外,邻里罕识其面。初从父入科场,侪辈少之,讥议纷纭,监试者远其次舍,伺察甚严。昶肆笔数千言,比午,已脱稿。释褐,授征事郎、孟州温县丞。正大改元,超授儒林郎、赐绯鱼袋、郑州河阴簿。三年,召试尚书省掾,再调漕运提举。

国兵下河南奉亲还乡里行台严实辟授都事改行军万户府知事实卒子忠济嗣升昶为经历。居数岁,忠济怠于政事,贪佞抵隙而进。昶言于忠济曰:“比年内外裘马相尚,饮宴无度,库藏空虚,百姓匮乏,若犹循习故常,恐或生变。惟阁下接纳正士,黜远小人,去浮华,敦朴素,损骑从,省宴游,虽不能救已然之失,尚可以弭未然之祸。”时朝廷裁抑诸侯,法制寝密,忠济纵侈自若。昶以亲老求解,不许。俄以父忧去官,杜门教授,一时名士若李谦、马绍、吴衍辈,皆出其门。

岁己未,世祖伐宋,次濮州,闻昶名,召见,问治国用兵之要。昶上疏,论治国,则以用贤、立法、赏罚、君道、务本、清源为对;论用兵,则以伐罪、救民、不嗜杀为对。世祖嘉纳之。明年,世祖即位,召至开平,访以国事,昶知无不言,眷遇益隆。世祖尝燕处,望见昶,辄敛容曰:“李秀才至矣。”其见敬礼如此。

至元元年,迁转之制行,减并路、府、州、县官员,于是谢事家居。五年,起为吏礼部尚书,品格条式、选举礼文之事,多所裁定。凡议大政,宰相延置上座,倾听其说。六年,奸臣阿合马议升制国用使司为尚书省,昶请老以归。七年,诏授南京路总管兼府尹,不赴。八年,授山东东西道提刑按察使,务持大体,不事苛细,未几致仕。二十二年,昶年已八十三,复遣使征之,以老疾辞,赐田千亩。二十六年卒,年八十有七。

(节选自《元史·李昶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释褐,授征事郎    释褐:脱掉粗布衣服,指做官
B.宴游   省:醒悟
C.世祖伐宋,濮州  次:驻扎
D.复遣使之 征:征召,朝廷征用人才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忠济怠政事 奉晨昏万里
B.贪佞抵隙进 门虽设常关
C.以用贤、立法   欲苟顺私情,告诉不许
D.老疾辞 臣险衅,夙遭闵凶
【小题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国兵下河南/奉亲还乡/里行台严实辟授都事/改行军万户府知事/实卒子忠济嗣/升昶为经历
B.国兵下河南/奉亲还乡里/行台严实辟授都事改行军/万户府知事/实卒/子忠济嗣/升昶为经历
C.国兵下河南/奉亲还乡里/行台严实/辟授都事/改行军万户府知事/实卒/子忠济嗣/升昶为经历
D.国兵下河南/奉亲还乡里/行台严实辟授都事/改行军/万户府知事/实卒子忠济/嗣升昶为经历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昶从小聪明过人。读新书文如同过去经常学习的一般熟悉。参加科举考试时能一上午奋笔写数千字。
B.李昶能积极进善言。他极力劝说懒于处理政事的严忠济接纳忠正之士,罢黜疏远奸邪小人。
C.李昶聪明懂礼,即便皇帝闲居退朝,他见了也都非常礼敬。因此世祖常高兴采纳他的疏谏,向他询问国事。
D.李昶才干非凡,官员的品级和选举,朝廷的礼仪,很多是他裁定的。宰相常请他商议朝廷大事。
当前题号:6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许子良传
宋濂
许子良,字肖说,东阳人,姿禀卓荦,幼诵书,一览通大义。及壮,驰骋经史,精文辞,
尤长于科目之学,生徒欣欣从之,旬月间,辄知为文肯綮。嘉定丙子,以诗赋魁.江东漕司, 试礼部不利,嘉熙戊戌,始登进士第,年已五十馀矣。
调馀姚簿,未上。用宰相乔行简荐,监镇江西酒库。前此赢羡.率自入,子良不纳一札以
上归公家,官吏相顾骇叹。淮东转运司辟主管帐司。濒江有芦场三十里所,民资其利,守边吏议清野,欲悉削去,子良諌之止。迁知晋陵县,版籍纷乱,官赋多放失。诸司督逋急如雷电,吏窜匿殆尽,前令以不良去。子良为稽.逃亡,考隠漏,催科定繇,条绪粲然。
俄监安溪酒库,改宣教郎、知都昌县。库藏赤立,子良节缩浮冗,两年之间,供输遂有馀。豪右设诡名以欺租赋,莫敢何问。子良列其主名揭于市,复从而一之。豪右慙愤,阴图中子良,无隙可乗而止。未几,有旨俾阅滞狱八十余,子良为翻案,一一谳之。虽累岁不引决者,一旦曲直皆白。
复转朝散郎,改知台州。弊蠧相仍,负上供钱三百余万。子良节缩如都昌,凡典例所宜
得者亦谢去。居半载,郡计裕如。子良听讼,据案与两造相尔汝,以察其情。情既得,即决遣之,吏袖手旁睨具文书而已。同僚与吏无所容其私,皆忌之。吏白每岁以钱折米二万斛, 子良又不许。而禁卒有不便者,于是嗾其殴狱吏以撼之,且相与出危言。子良知堕其计,即委印出关去。事上,降两官。贾似道开阃荆湖,辟主管机宜文字,且为辨其非辜.,叙朝散郎。事有难处,他人不能置笔者,经子良议定,人无异辞。
景定庚申三月,卒于沔川,年七十五。
(选自《宋濂全集》,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诗赋魁.江东漕司 魁:居首位
B.前此赢羡.率自入 羡:多余的
C.子良为稽.逃亡 稽:核查
D.且为辨其非辜. 辜:辜负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许子良天资聪颖,精通经史,富有才华。他教授学生亦很得法,学生在很短的时间里就能领悟到文章的关键。
B.许昌豪门大族捏造假名来逃避租税,以前无人敢过问,而许子良上任以后厉行整治,将主使者的姓名公之于众并上报朝廷。
C.在台州时,许子良的同僚和下属因无法营私,都很忌恨他,然后设计陷害子良,子良只好弃官印逃离。
D.撰写文书时他人感到不好下笔的地方,一经与许子良商定,他人也就没有异议了,充分显示了许子良的才能与威望。
【小题3】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诸司督逋急如雷电,吏窜匿殆尽,前令以不良去。
(2)虽累岁不引决者,一旦曲直皆白。
【小题4】文中哪些事例可以看出许子良克己奉公的品质?请简要概括。
当前题号:7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申屠致远字大用,其先汴人。金末从其父义徒居东平之寿张。致远肄业府学,与李谦、孟祺等齐名。世祖南征,荐为经略司知事,军中机务,多所谋画。
师还,至随州,所俘男女,致远悉纵之。至元十年,御史台辟为掾,不就。宋平,焦友直、杨居宽宣慰两浙,举为都事,首言:“宋图籍宜上之朝;江南学田,当仍以赡学。”行省从之。临安改为杭州,迁总管府推官。宋附马杨镇从子玠节,家富于赀,守藏吏姚溶窃其银,惧事觉,诬玠节阴与宋广、益二王通,有司榜笞,诬服,狱具。致远谳之,得其情,溶服辜,玠节以贿为谢,致远怒绝之。
杭人金渊者,欲冒籍为儒,儒学教授彭宏不从,渊诬宏作诗有异志。致远察其情,执渊穷诘,罪之。属县械反者十七人,讯之,盖因寇作,以兵自卫,实非反者,皆得释。改寿昌府判官。时寇盗窃发,加之造征日本战船,远近骚然,致远设施有方,众赖以安。
二十年,拜江南行台监察御史。江淮行省宣使郄显、李兼诉平章忙兀台不法,有诏勿问,仍以显等付忙兀台鞫之,系于狱,必抵以死。致远知其冤状,将纵之,忙兀台胁之以势,致远不为动,亲脱显等械,使从军自赎。桑哥当国,治书侍御史陈天祥使至湖广,劾平章,桑哥摘其疏中语,诬以不道,奏遣使往讯之,天祥就逮。时行台遣御史按部湖广,咸惮之,莫敢往,致远慨然请行。比至,累章极论之。桑哥方促定天祥罪,会致远章上,桑哥气沮。转运使卢世荣榷茶牟利,致远并劾之。又言日本不可涉海远征徒费中国铨选限以南北优苦不均宜考其殿最量地远近定为立制则铨衡平而吏弊革。致远清修苦节,耻事权贵,聚书万卷,名曰墨庄。家无余产,教诸子如师友。
(选自《元史・列传第五十七》,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又言日本不可涉海远征/徒费中国/铨选限以南北/优苦不均/宜考其殿最量/地远近定为立制/则铨衡平而吏弊革
B.又言日本不可涉海远征/徒费中国/铨选限以南北/优苦不均/宜考其殿最/量地远近/定为立制/则铨衡平而吏弊革
C.又言日本不可涉海/远征徒费中国/铨选限以南北/优苦不均/宜考其殿最/量地远近/定为立制/则铨衡平而吏弊革
D.又言日本不可涉海/远征徒费中国/铨选限以南北/优苦不均/考其殿最量/地远近定为立制/则铨衡平而吏弊革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学田,指古代朝廷或地方政府拨给学校的公田,是我国封建社会学校教育的经济支柱。
B.从子,这一称谓始见于《后汉书》,唐宋时开始将亲兄弟之子称作从子,意同于“侄”。
C.教授,指古时设置在中央学府主管学务的官员,是讲解经义、掌管学校课试的文职官。
D.榷茶,指政府对茶叶所实施的课税、管制等措施,是我国唐以后的一种茶叶专卖制度。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申屠致远备受重用,为政有方。元世祖南征时,军中的机要事务,大多由他谋划;担任寿昌府判官时,他布置得法,民众得以安定。
B.申屠致远明察秋毫,断案公正。任杭州总管府推官时,为屈打成招的杨玠节平反昭雪,使诬陷彭宏有谋反之心的金渊受到应有的惩罚。
C.申屠致远为人正直,不惧权贵。忙兀台要置弹劾他不守法纪的郄显等人于死地,致远不惧怕威胁,解开他们的刑具,让他们到军中立功赎罪。
D.申屠致远为人勇敢,敢于斗争。陈天祥被捕后,大家都不敢前往湖广巡视,致远慨然请行,和桑哥进行面对面的斗争并取得了胜利。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致远谳之,得其情,溶服辜,玠节以贿为谢,致远怒绝之。
(2)属县械反者十七人,讯之,盖因寇作,以兵自卫,实非反者,皆得释。
当前题号:8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孔孙,字梦符,其先出辽之乌若部,为金人所并,遂迁隆安。父之纯,为东平万户府参议,夜梦谒孔子庙,得赐嘉果,巳而孔孙生,因丐名于衍圣公,遂名今名。廉希宪居政府,辟为掾。及安童为相,尤礼重之,授户部员外郎,出为南京总管府判官。时方议下襄樊,朝廷急用兵,孔孙谓:“今以越境私贩坐罪者,动以千数,宜开自新之条,俾得效战赎死。”朝论采之。佥四川道提刑按察司事,寻升湖北道提刑按察副使。行部巴陵有囚三百人将死因怒龚乙建言兴银利发其坟墓而烧其家烧死者三人有司以囚图财杀人坐之孔孙原其情减罪。迁浙西提刑按察副使,改同知保定路总管府事,俄拜侍御史,行御史台事。至元二十二年,安童复入相,言于帝曰:“阿合马专政十年,亲故迎合者往往骤进,据显位,独刘宣张孔孙,恬守故常,终始如一。”乃除宣吏部尚书,孔孙礼部侍郎。寻升孔孙礼部尚书,擢燕南提刑按察使。二十八年,提刑按察司改肃政廉访司,仍为使,莅治于大名,一以所没赃籴粟五千斛赈饥民。拜佥河南江北行中书省事。亡何,除大名路总管,兼府尹,大兴学校。有献故河堤三百余里于太后者,即上章,谓宜悉还细民,从之。召还,拜集贤大学士、中奉大夫,商议中书省事。会地震,诏问弭灾之道,孔孙条对八事,其略曰:蛮夷诸国,不可穷兵远讨;滥官放谴,不可复加任用;赏善罚恶,不可数赐赦宥;献鬻宝货,不可不为禁绝;供佛无益,不可虚费财用;上下豪侈,不可不从俭约;官冗吏繁,不可不为裁减;太庙神主,不可不备祭享。帝悉嘉纳之,赐钞五千贯。又累疏言:“凡七十致仕者,宜加一官;丁忧服阕者,宜待起复;宿卫之冒滥者,必当革;州郡之职,必当遴选;又宜增给官吏俸禄;修建京师庙学,设国子生徒,给赐曲阜孔庙洒扫户;相位宜参用儒臣,不可专任文吏;故柏安童、伯颜、和礼霍孙与廉希宪等,各宜赠谥。”久之,请老还家,拜翰林学士承旨、资善大夫,致仕,集贤大学士如故。大德十一年卒,年七十有五。

(节选自《元史》,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行部巴陵/有囚三百人将死/因怒龚乙建言兴银利/发其坟墓而烧/其家烧死者三人/有司以囚图财杀人坐之孔孙/原其情/减罪。
B.行部巴陵/有囚三百人/将死因怒/龚乙建言兴银利/发其坟墓而烧其家/烧死者三人/有司以囚图财杀人坐之孔孙/原其情/减罪。
C.行部巴陵/有囚三百人将死/因怒龚乙建言兴银利/发其坟墓而烧其家/烧死者三人/有司以囚图财杀人坐之/孔孙原其情/减罪。
D.行部巴陵/有囚三百人/将死因怒/龚乙建言兴银利/发其坟墓而烧/其家烧死者三人/有司以囚图财杀人坐之/孔孙原其情/减罪。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户部,中国古代官署名,为掌管户籍财经的机关,六部之一,长官为户部尚书。明清时期户部掌全国疆土、用地、户籍、赋税、俸饷等财政事宜。
B.太庙是中国古代皇帝的宗庙,太庙是供奉皇帝先祖及历代皇帝的地方。后来皇后、宗室、功臣的神位在皇帝的批准下也可以被供奉在太庙,称为配享太庙。
C.丁忧,古代朝廷官员,无论任什么官职,遭遇父母亲去世,从得知丧事的那一天起,必须回到祖籍守丧一段时间,称为“丁忧”。
D.致仕,本义是将享受的禄位交还给君王,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离职,相同的词语还有解褐、解官、请致、致政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孔孙淡泊名利,拒绝趋炎附势。阿合马专政期间,迎合他的亲戚、朋友往往很快升官,只有他安守旧职,始终如一。
B.张孔孙关爱百姓,对百姓有怜悯之心。当时他在肃政廉访司任职时,将所没收赃款买粟五千斛,用来赈济饥民。
C.张孔孙关心国事,提出多项军事策略。比如发生了地震时,他提出不可派兵去蛮夷诸国远征。
D.张孔孙重视教育。他在大名大兴学校,修建京师庙学,设国子生徒,对孔庙的洒扫户给予赏赐。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以越境私贩坐罪者,动以千数,宜开自新之条,俾得效战赎死。
(2)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
当前题号:9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韩性,字明善,绍兴人。其先家安阳,宋司徒兼侍中魏忠献王琦,其八世祖也。高祖左司郎中膺胄,扈从南渡,家于越。性天资警敏,七岁读书,数行俱下,日记万言。九岁通《小戴礼》,作大义,操笔立就,文意苍古,老生宿学,皆称异焉。及长,博综群籍,自经史至诸子百氏,靡不极其津涯,究其根柢,而于儒先性理之说,尤深造其阃域。其为文辞,博达俊伟,变化不测,自成一家言。四方学者,受业其门,户外之履,至无所容。延佑初,诏以科举取士,学者多以文法为请,性语之曰:“今之贡举悉本朱熹私议为贡举之文不知朱氏之学可乎《四书》《六经》千载不传之学自程氏至朱氏发明无余蕴矣顾行何如耳。有德者必有言,施之场屋,直其末事,岂有他法哉!”士有一善,必为之延誉不已,及辨析是非,则毅然有不可犯之色。性出无舆马仆御,所过,负者息肩,行者避道。巷夫街叟,至于童稚厮役,咸称之曰“韩先生、韩先生”云。宪府尝举为教官,谢曰:“幸有先人之敝庐可庇风雨,读书砥行,无愧古人足矣,禄仕非所愿也。”受而不赴。暮年愈自韬晦,然未尝忘情于斯世,郡之良二千石政事有所未达,辄往咨访,性从容载导,洞中肯綮,裨益者多。天历中,赵世延以性名上闻。后十年,门人李齐为南台监察御史,力举其行义,而性已卒矣。年七十有六。卒后,南台御史右丞月鲁不花,尝学于性,言性法当得谥,朝廷赐谥庄节先生。其所著有《礼记说》四卷,《诗音释》一卷,《书辨疑》一卷,《郡志》八卷,文集十二卷。

(选自《元史·韩性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之贡举悉/本朱熹私议/为贡举之文/不知朱氏之学/可乎/《四书》《六经》千载不传之/学自程氏至朱氏/发明无余蕴矣/顾行何如耳
B.今之贡举/悉本朱熹私议/为贡举之文/不知朱氏之学/可乎/《四书》《六经》/千载不传之学/自程氏至朱氏/发明无余蕴矣/顾行何如耳
C.今之贡举/悉本朱熹私议/为贡举之文/不知朱氏之学/可乎/四书》《六经》/千载不传之/学自程氏至朱氏/发明无余蕴矣/顾行何如耳
D.今之贡举悉本朱熹私议/为贡举之文/不知朱氏之学/可乎/《四书》《六经》千载不传之学/自程氏至朱氏/发明无余蕴矣/顾行何如耳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南渡,文中指宋朝皇帝赵构为了躲避北边异族的侵略追击,而南逃至江南的事件。
B.科举,指科举制度。隋、唐以来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因分科取士,所以叫科举。
C.二千石,文中指官员的等级。因为官员的等级以台阶为标准故以“石”称之。
D.郡志,地方志的一种。记述一郡自然、政治、经济等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性出身高贵,天资聪颖。他是魏忠献王韩琦的后代;他七岁读书,记忆力惊人,九岁通晓《小戴礼》,写的评论文章获得饱学儒士的称赞。
B.韩性博览群书,深受欢迎。他长大后,广泛涉猎经史等,深入钻研,获得精要;他自成一家,向他求学的人极多,以至于门外的鞋都无处可放。
C.韩性受人尊敬,淡泊名利。他出行没有车马仆从,他所到之处都受人尊敬,人们称他为“韩先生”;有人举荐他出来做官,被他拒绝,但他关心世事。
D.韩性获得殊荣,著述丰富。他的德行操守被门人推崇;他去世后,在他的学生李齐的提议下,朝廷追授他谥号;他留下《礼记说》等二十多卷著述。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士有一善,必为之延誉不已,及辨析是非,则毅然有不可犯之色。
(2)幸有先人之敝庐可庇风雨,读书砥行,无愧古人足矣,禄仕非所愿也。
当前题号:10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