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许子良传
宋濂
许子良,字肖说,东阳人,姿禀卓荦,幼诵书,一览通大义。及壮,驰骋经史,精文辞,
尤长于科目之学,生徒欣欣从之,旬月间,辄知为文肯綮。嘉定丙子,以诗赋魁.江东漕司, 试礼部不利,嘉熙戊戌,始登进士第,年已五十馀矣。
调馀姚簿,未上。用宰相乔行简荐,监镇江西酒库。前此赢羡.率自入,子良不纳一札以
上归公家,官吏相顾骇叹。淮东转运司辟主管帐司。濒江有芦场三十里所,民资其利,守边吏议清野,欲悉削去,子良諌之止。迁知晋陵县,版籍纷乱,官赋多放失。诸司督逋急如雷电,吏窜匿殆尽,前令以不良去。子良为稽.逃亡,考隠漏,催科定繇,条绪粲然。
俄监安溪酒库,改宣教郎、知都昌县。库藏赤立,子良节缩浮冗,两年之间,供输遂有馀。豪右设诡名以欺租赋,莫敢何问。子良列其主名揭于市,复从而一之。豪右慙愤,阴图中子良,无隙可乗而止。未几,有旨俾阅滞狱八十余,子良为翻案,一一谳之。虽累岁不引决者,一旦曲直皆白。
复转朝散郎,改知台州。弊蠧相仍,负上供钱三百余万。子良节缩如都昌,凡典例所宜
得者亦谢去。居半载,郡计裕如。子良听讼,据案与两造相尔汝,以察其情。情既得,即决遣之,吏袖手旁睨具文书而已。同僚与吏无所容其私,皆忌之。吏白每岁以钱折米二万斛, 子良又不许。而禁卒有不便者,于是嗾其殴狱吏以撼之,且相与出危言。子良知堕其计,即委印出关去。事上,降两官。贾似道开阃荆湖,辟主管机宜文字,且为辨其非辜.,叙朝散郎。事有难处,他人不能置笔者,经子良议定,人无异辞。
景定庚申三月,卒于沔川,年七十五。
(选自《宋濂全集》,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诗赋魁.江东漕司 魁:居首位
B.前此赢羡.率自入 羡:多余的
C.子良为稽.逃亡 稽:核查
D.且为辨其非辜. 辜:辜负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许子良天资聪颖,精通经史,富有才华。他教授学生亦很得法,学生在很短的时间里就能领悟到文章的关键。
B.许昌豪门大族捏造假名来逃避租税,以前无人敢过问,而许子良上任以后厉行整治,将主使者的姓名公之于众并上报朝廷。
C.在台州时,许子良的同僚和下属因无法营私,都很忌恨他,然后设计陷害子良,子良只好弃官印逃离。
D.撰写文书时他人感到不好下笔的地方,一经与许子良商定,他人也就没有异议了,充分显示了许子良的才能与威望。
【小题3】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诸司督逋急如雷电,吏窜匿殆尽,前令以不良去。
(2)虽累岁不引决者,一旦曲直皆白。
【小题4】文中哪些事例可以看出许子良克己奉公的品质?请简要概括。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1-22 07:12:4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申屠致远,字大用,其先汴人。金末从其父义徙居东平之寿张。致远肄业府学,与李谦、孟祺等齐名。世祖南征,荐为经略司知事,军中机务,多所谋画。师还,至随州,所俘男女,致远悉纵遣之。至元十年,御史台为掾,不就。

宋平,焦友直、杨居宽宣慰两浙,举为都事,首言:“宋图籍宜上之朝;江南学田,当仍以学。”行省从之。临安改为杭州,迁总管府推官。宋驸马杨镇从子玠节,家富赀,守藏吏姚溶窃其银,惧事觉,诬玠节阴与宋广、益二王通,有司榜笞,诬服,狱具。致远谳之,得其情,溶服辜,玠节以贿为谢,致远怒绝之

杭人金渊者,欲冒籍为儒,儒学教授彭宏不从,渊诬宏作诗有异志。揭书于市,逻者以上。致远察情,执渊穷诘,罪之。属县械反者十七人,讯之,盖因寇作,以兵自卫,实非反者,皆得释。改寿昌府判官。时寇盗窃发,加之造征日本战船,远近骚然,致远设施有方,众赖安。

二十年,拜江南行台监察御史。江淮行省宣使郄显、李兼诉平章忙兀台不法,有诏勿问,仍以显等付忙兀台之,系于狱,必抵以死。致远知其冤状,将纵之,忙兀台胁之以势,致远不动,亲脱显等械,使从军自赎。桑哥当国,治书侍御史陈天祥使至湖广,劾平章要束木,桑哥摘其疏中语,诬以不道,奏遣使往讯之,天祥就逮。时行台遣御史按部湖广,咸惮之,莫敢往,致远慨然请行。比至,累章极论之。桑哥方促定天祥罪,会致远章上,桑哥气。转运使卢世荣榷茶牟利,致远并劾之。又言日本不可涉海远征徒费中国铨选限以南北优苦不均宜考其殿最量地远近定为立制则铨衡平而吏弊革致远清修苦节,耻事权贵,聚书万卷,名曰墨庄。家无余产,教诸子如师友。

(选自《元史·列传第五十七》,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御史台为掾 辟:征召
B.当仍以学 赡:赡养
C.仍以显等付忙兀台之 鞫:审问
D.桑哥气 沮:阻止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致远不动 吾属皆且所虏
B.家富赀   虽才高
C.致远察皆出于此乎
D.众赖安   臣具表闻
【小题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又言日本不可涉海远征/徒费中国/铨选限以南北/优苦不均/宜考其殿最量/地远近定为立制/则铨衡平而吏弊革
B.又言日本不可涉海/远征徒费中国/铨选限以南北/优苦不均/宜考其殿最/量地远近/定为立制/则铨衡平而吏弊革
C.又言日本不可涉海远征/徒费中国/铨选限以南北/优苦不均/宜考其殿最/量地远近/定为立制/则铨衡平而吏弊革
D.又言日本不可涉海/远征徒费中国/铨选限以南北/优苦不均/宜考其殿最量/地远近定为立制/则铨衡平而吏弊革
【小题4】以下六句分编为四组,全都表明申屠致远“明察秋毫,断案公正”的一项是
①所俘男女,致远悉纵遣之。
②致远谳之,得其情,溶服辜。
③远近骚然,致远设施有方,众赖以安。
④讯之,盖因寇作,以兵自卫,实非反者,皆得释。
⑤致远察其情,执渊穷诘,罪之。
⑥时行台遣御史按部湖广,咸惮之,莫敢往,致远慨然请行。
A.①②③B.②④⑤C.①④⑥D.②③⑤
【小题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申屠致远备受重用,为政有方。元世祖南征时,军中的机要事务,大多由他谋划;担任寿昌府判官时,他布置得法,民众得以安定。
B.申屠致远明察秋毫,断案公正。任杭州总管府推官时,为屈打成招的杨玠节平反昭雪,使诬陷彭宏有谋反之心的金渊受到应有的惩罚。
C.申屠致远为人正直,不惧权贵。忙兀台要置弹劾他不守法纪的郄显等人于死地,致远不惧怕威胁,解开他们的囚具,让其充军赎罪。
D.申屠致远为人勇敢,敢于斗争。陈天祥被捕后,大家都不敢前往湖广巡视,致远慨然请行,和桑哥进行面对面的斗争并取得了胜利。
【小题6】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致远谳之,得其情,溶服辜,玠节以贿为谢,致远怒绝之。
(2)属县械反者十七人,讯之,盖因寇作,以兵自卫,实非反者,皆得释。
(3)致远清修苦节,耻事权贵,聚书万卷,名曰墨庄。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李进 ,保定曲阳人。幼隶军籍,初从万户张柔屯杞之三叉口,时荆山之西九十里曰龙冈者,宋境也。岁庚戌春,张柔引兵筑堡冈上。会淮水泛涨,宋以舟师卒至,主帅察罕率军逆战,进以兵十五人载一舟,转斗十余里,夺一巨舰,遂以功升百户。
戊午,元宪宗西征,丞相史天泽时为河南经略大使,选诸道兵之骁勇者从,遂命进为总把。是年秋九月,道由陈仓入兴元,度米仓关,其地荒塞不通,进伐木开道七百余里。冬十一月,至定远七十关,其关上下皆筑连堡,宋以五百人守之,巴渠江水环堡东流。天泽命进往关下说降之,不从。进潜视间道,归白天泽曰:“彼可取也。”是夜二鼓,天泽遣进率勇士七十人,掩其不备,攻之,脱门枢而入者二十人。守门者觉,拔刀拒之,进被伤,不以为病。夜将旦,进遂得其堡,守之,关路始通,诸军尽度。进以功受上赏。
己未春二月,天泽兵至行在所,围合州钓鱼山寨。夏五月,宋军由嘉陵江以舟师来援,始大战三槽山西。帝立马东山,拥兵二万,夹江而阵,天泽乃号令于众曰:“听吾鼓,视吾旗,无少怠也。”顷之闻鼓声视其旗东指诸军遂鼓噪而入兵一交宋前锋溃走战舰继乱顺流纵击死者不可胜计。帝指顾谓诸将曰:“白旗下服红半臂突而前者,谁也?”天泽以进对,赏锦衣、名马。八月,又战浮图关,前后凡五战,皆以功受上赏。
世祖即位,入为侍卫亲军。中统二年,宣授总把,赐银符。二十三年秋,海都及笃娃等领军至洪水山,进与力战,众寡不敌,军溃,进被擒。从至掺八里,遁还。二十五年,授蒙古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司佥事。明年,改授左翼屯田万户。元贞元年春,卒。
(选自《元史·李进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顷之/闻鼓声/视其旗/东指诸军/遂鼓噪而入/兵一交/宋前锋溃走/战舰继乱/顺流纵击/死者不可胜计
B.顷之/闻鼓声/视其旗东指/诸军遂鼓噪而入/兵一交/宋前锋溃走/战舰继乱/顺流纵击/死者不可胜计
C.顷之/闻鼓声/视其旗东指/诸军遂鼓噪而入/兵一交宋/前锋溃走/战舰继乱/顺流纵击/死者不可胜计
D.顷之/闻鼓声/视其旗/东指诸军/遂鼓噪而入/兵一交宋/前锋溃走/战舰继乱/顺流纵击/死者不可胜计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庚戌,是干支纪年,在古代还有用年号纪年的,如文中的“中统”与“元贞”。
B.百户,金初设置,为世袭军职;元代相沿,设百户为百夫长,隶属于千户。
C.二鼓,即二更,我国古代有打梆子或敲锣巡夜报时的。《孔雀东南飞》中有“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的诗句。五更,即丑时,相当于现在的3点到5点。
D.行在所,又叫“行在”,指皇帝所在的地方,后专指皇帝行幸所至之地。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进跟随张柔,初建军功。张柔引兵与察罕率领的水军在淮河交战,李进率兵辗转作战,夺取宋军大舰,因战功升为百户。
B.李进担任总把,有智有勇。李进被史天泽封为总把,跟从作战,在七十关趁夜袭击宋营,受伤也不在意,最终取胜。
C.李进作战勇猛,屡次受赏。皇帝亲临前线,李进因交战时表现突出,被赐锦衣、名马;在浮图关作战,李进被赏赐五次。
D.李进被俘逃回,仍受信任。李进在洪水山与敌人作战,寡不敌众,兵败被擒,行至掺八里逃回,仍接连被授官职。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泽命进往关下说降之,不从。进潜视间道,归白天泽曰:“彼可取也。”
(2)帝指顾谓诸将曰:“白旗下服红半臂突而前者,谁也?”天泽以进对,赏锦衣、名马。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欧阳玄字原功。母李氏,[亲]授《孝经》《论语》《小学》诸书,八岁能成诵,始[从]乡先生张贯之学,日记数千 言,即知[属]文。十岁,有黄冠师注目视玄,谓贯之曰:“是儿神气凝远,目光射人,异日当[以]文章冠世,廊庙之器也。”言[讫]而去,亟追与语,已失所之。部使者行县,玄以诸生见,命赋梅花诗,立成十首,晚归,增至百首,见者骇异之。年十四,益从宋故老习为词章,下笔[辄]成章,每试庠序,[辄]占高等。弱冠,下帷数年,人莫见其面。经史百家,靡不研究。

延祐元年,诏设科取士,玄以《尚书》与贡。明年,赐进士出身,授岳州路平江州同知。调太平路芜湖县尹。县多疑狱,久不决,玄察其情,皆为平翻。豪右不[法],虐其驱奴,玄断之从良。贡赋征发及时,民乐趋事,教化大行,飞蝗独不入境。改武冈县尹。县控制溪洞,蛮獠杂居,抚字稍[乖],辄弄兵犯顺。玄至逾月,赤水、太清两洞聚众相攻杀,官曹相顾失色,计无从出。玄即日单骑从二人,径抵其地谕之。至则死伤满道,战斗未已。獠人熟玄名弃兵仗罗拜马首曰我曹非不畏法缘诉某事于县县官不为直反以徭役横敛掊克之情有弗堪乃发愤就死耳不意烦我清廉官自来玄喻以祸福,归为理其讼,獠人遂安。

召为国子博士,升国子监丞。致和元年,迁翰林待制,兼国史院编修官。时当兵兴,玄领印摄院事,日[直] 内廷,参决机务,凡远近调发,制诏书檄。更张朝政,事有不便者,集议廷中,玄极言无隐,科目之复,[沮者尤众, 玄尤力争之。诏修辽、金、宋三史,召为总裁官,发凡举例,俾论撰者有所据依;史官中有论议不公者,玄不以口舌争,俟其呈稿,援笔窜定之,统系自正。至于论、赞、表、奏,皆玄属笔。五年,帝以玄历仕累朝,且有修三史功,谕 旨丞相,超授爵秩,遂拟拜翰林学士承旨。

十七年春,[乞]致仕,以中原道梗,欲由蜀还乡,帝复不允。时将大赦天下,宣赴内府。玄久病,不能步履,丞相传旨,肩舆至延春阁下,实异数也。是岁十二月戊戌, 卒于崇教里之寓舍,年八十五。帝赐赙甚厚,追封楚国公,谥曰文。

(选自《元史•欧阳玄传》,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獠人熟玄名/弃兵仗/罗拜马首曰/我曹非不畏法/缘诉某事于县/县官不为直/反以徭役横敛掊克之/情有弗堪/乃发愤就死耳/不意烦我清廉官自来/
B.獠人熟玄名/弃兵仗/罗拜马首曰/我曹非不畏法/缘诉某事于县/县官不为直反/以徭役横敛掊克之/情有弗堪/乃发愤就死耳/不意烦我清廉官自来/
C.獠人熟玄名/弃兵/仗罗拜马首曰/我曹非不畏法/缘诉某事于县/县官不为直反/以徭役横敛掊克之/情有弗堪/乃发愤就死耳/不意烦我清廉官自来/
D.獠人熟玄名/弃兵/仗罗拜马首曰/我曹非不畏法/缘诉某事于县/县官不为直/反以徭役横敛掊克之/情有弗堪/乃发愤就死耳/不意烦我清廉官自来/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庠序”,是古代的乡学,后也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孟子》:“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B.“进士”,是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 (朝廷)考试者之称,进士分为三等:一等称进士及第,二等称进士出身,三等赐同进士出身。
C.“博士”,古为学官名。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D.“致仕”,旧指交还官职,即退休。典籍中习见的“致事”“致政”“视事”“告归”“乞骸骨”等,也都指的是“还禄位于君”。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欧阳玄年少文才过人。黄冠师看其面相,推测他未来必是肩负朝廷重任者。部使者让他作诗,他立刻作了十首。
B.欧阳玄明察善断、不畏权贵。县中许多长久难以决断的疑难官司,豪门大族不遵守法律、虐待家奴的行为,欧阳玄都能公正判决。
C.欧阳玄为官清廉,声名显著。武冈县有人聚众闹事, 他能以清廉的官声正确处理,亲自用祸福之理开导他们,武冈于是安定了下来。
D.欧阳玄深受皇帝器重。他兼理国史院事务,参与决策机要事务,负责编修史书。为使朝政更加扩大影响,他畅所欲言,毫无隐讳。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官曹相顾失色,计无从出。玄即日单骑从二人,径抵其地谕之。
(2)史官中有论议不公者,玄不以口舌争,俟其呈稿,援笔窜定之,统系自正。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陈天祥,字吉甫,少隶军籍,善骑射。中统三年,李璮叛据济南,结宋为外援,河北河南宣慰司承制以天祥为千户,屯三汊口,防遏宋兵。事平罢归,居偃师南山,有田百余亩,躬耕读书,从之游者甚众。其居近缑氏山,因号曰缑山先生。初,天祥未知学,佑未之奇也,别去数岁,献所为诗于佑,佑疑假手它人,及与语,出入经史,谈辨该博,乃大称异。至元十一年,从仕郎。十三年,兴国军以籍兵器致乱,行省命天祥权知本军事。居岁余,诏以本军为路,有代天祥为总管者,务变更旧政,治隐匿兵者甚急,天祥去未久而兴国复变,邻郡寿昌府及大江南北诸城邑,多乘势杀守将以应之。时方改行省为宣慰司,万户郑鼎臣为宣慰使。鼎臣帅兵讨之,至樊口,兵败死。黄州遂声言攻阳罗堡,鄂州大震。时忽都帖木儿恇怯不敢出兵,天祥言于居贞曰:“阳罗堡依山为垒,素有严备,彼若来攻,我之利也。且南人浮躁,轻进易退,官军凭高据险,而区区乌合之众与之相敌不二三日死伤必多遁逃者十八九我出精兵以击之惟疾走者乃始得脱。”居贞深然之,而忽都帖木儿意犹未决。闻至阳罗堡,居贞力趣之,乃引兵宿于青山,明日,大败其众,皆如天祥所料。行省闻变,尽执鄂州城中南人将杀之,以防内应,天祥力止之,至是被执者皆纵去。复遣天祥权知寿昌府事,授兵二百余人。为乱者闻官军至,皆弃城依险而自保。天祥以众寡不敌,非可以力服,乃遣谕其徒使各归田里,惟生擒其长毛遇顺、周监斩于鄂州市。大德三年六月,迁河北河南廉访使,以疾不起。人有冤抑,往往就天祥家求直,天祥以不在其位,却去之。至大四年,仁宗即位,复遣使召之,辞以老疾不起。延佑三年四月,卒于家,年八十。追封赵国公,文忠。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不符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而区区乌合之众/与之相敌不/二三日死伤必多/遁逃者十八九/我出精兵以击之/惟疾走者/乃始得脱。
B.而区区乌合之众/与之相敌/不二三日死/伤必多/遁逃者十八九/我出精兵以击之/惟疾走者乃始得脱。
C.而区区乌合之众/与之相敌不/二三日,死伤必多/遁逃者十八九/我出精兵以击之/惟疾走者/乃始得脱。
D.而区区乌合之众/与之相敌/不二三日/死伤必多/遁逃者十八九/我出精兵以击之/惟疾走者乃始得脱。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除,在古代意义丰富,有台阶的意思。也是古代的一种政治制度,指朝廷罢免除去官职。
B.万户,官职名,金初设置,为世袭军职.元代相沿.其军制设万户为万夫之长,隶厲子中央枢密院;驻扎各路者,则分属于行省。
C.行省,“行中书省"的简称,元朝开始实施的直属中央政府管辖的一级行政区。在当时主要进行军亊管理。
D.谥,古代君主、诸侯、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后,根据他们的平生事迹与品徳修养,评定褒贬,而给予一个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兮。
【小题3】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天样淡泊名利。在平定李璮之乱后,皇帝赐予他百亩田而罢免了他的职务,他住在偃师南山中,边耕种边读书,来向他求教的人有很多。
B.陈天样策略得当。在他离开后不久,接替他的人改变了他制定的策略,兴国发生了民变,附近县城的叛民也乘势杀死守将来响应。
C.陈天样料亊如神。在忽都帖木儿对陈天样的计策还在犹豫不决时,贾居贞引兵前去迎战阳罗堡的叛民,结果完全符合陈天样的預料。
D.陈天祥恪尽职守,在调任河北河南廉访使后,因病未就任,而一些受到冤枉的人却到他家中来伸冤.他因自己不在任就让他们离开了。
【小题4】把文中幽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初,天祥未知学,佑未之奇也,别去数岁,献所为诗于佑,佑疑假手它人。
(2)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幼有行义①,尝出,遇人有遗楮币②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读书不辍,昼则默诵,夜则闭户,张灯窃读。

授堂邑县尹。首毁③淫祠④三十余所,罢旧盗之朔望参者,曰:“彼皆良民,饥寒所迫,不得已而为盗耳;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众盗感泣,互相戒曰:“毋负张公。”有李虎者,尝杀人,其党暴戾为害,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养浩至,尽置诸法,民甚快之。去官十年,犹为立碑颂德。

英宗即位,命参议中书省事。会元夕,帝欲于内庭张灯为鳌山,即上疏于左丞相拜住。拜住袖其疏入谏,其略曰:“世祖临御⑤三十余年,每值元夕,闾阎⑥之间,灯火亦禁;况阙庭之严,宫掖之邃,尤当戒慎。今灯山之构,臣以为所玩者小,所系者大;所乐者浅,所患者深。伏愿以崇俭虑远为法,以喜奢乐近为戒。”帝大怒,既览而喜曰:“非张希孟不敢言。”即罢之,仍赐尚服金织币一、帛二,以旌其直。

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陕西行台中丞。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时斗米直十三缗,民持钞出粜⑦,稍昏即不用,诣库换易,则豪猾党蔽,易十与五,累日不可得,民大困。乃检库中未毁昏钞可验者,得一千八十五万五千余缗,悉以印记其背,又刻十贯、伍贯为券,给散贫乏,命米商视印记出粜,诣库验数以易之,于是吏弊不敢行。又率富民出粜,因上章⑧请行纳粟补官之令。闻民间有杀子以奉母者,为之大恸,出私钱以济之。

到官四月,未尝家居,止宿公署,终日无少怠。遂得疾不起,卒年六十。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

——节选自《元史·列传第六十二》

(注)①行义:德行和节义。②楮币:即纸币,因其多用楮皮纸制成,故名。③首毁:带头捣毁。④淫祠:滥设的神祠。⑤临御:谓君临天下,治理国政,执政。⑥闾阎里巷内外的门,后多借指里巷,这里指民间。⑦持钞出粜:出粜,本义是卖米,这里持钞出粜,是指拿着钞票出去买米。⑧上章:向皇帝上书。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A.民不命,旧尹莫敢诘问
B.拜住其疏入谏
C.特陕西行台中丞
D.止宿公署,终日无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臣供养无主,辞不赴命/伏愿崇俭虑远为法
B.昼默诵,夜则闭户 / 贾人夏资皮,冬则资絺
C.不得已为盗耳 / 位尊而无功,奉厚无劳
D.之大恸,出私钱以济之 / 身客死于秦,天下笑
【小题3】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张养浩“行义”和“直言”的一组是(    )。
A.遇人有遗楮币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 因上章请行纳粟补官之令
B.首毁淫祠三十余所/ 况阙庭之严,宫掖之邃,尤当戒慎
C.养浩至,尽置诸法,民甚快之/帝欲于内庭张灯为鳌山,即上疏于左丞相拜住。
D.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帝大怒,既览而喜曰:“非张希孟不敢言。”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张养浩从小品行端正,读书刻苦努力;任堂邑县尹时,执法公允,深得老百姓景仰和称颂。
B.元宵节,英宗想在宫内的鳌山上张灯结彩,张养浩直接给皇帝上疏,劝以“崇俭”,皇上听取了他的意见。
C.关中大旱,张养浩接受任命,全力赈灾济贫。他制止“豪猾”利用换钞盘剥百姓,千方百计保证了人们的粟米供给。
D.张养浩政事勤勉,毫不懈怠,积劳成疾。去世之时,关中百姓十分悲痛,如同失去父母。
【小题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
(2)伏愿以崇俭虑远为法,以喜奢乐近为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