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许衡,字仲平,怀之河内人也,世为农。幼有异质,七岁入学,问其师曰:“读书何为?”师曰:“取科第耳!” 曰:“如斯而已乎?”师大奇之。每授书,又能问其旨义。久之,师谓其父母曰:“儿颖悟不凡,他日必有大过人者,吾非其师也。”遂辞去,父母强之不能止。如是者凡更三师。稍长,嗜学如饥渴,然遭世乱,且贫无书。既逃难徂徕山,始得《易》王辅嗣说。时兵乱中,衡夜思昼诵,身体而力践之。尝暑中过河阳,渴甚,道有梨,众争取啖之,衡独危坐树下自若。或问之曰:“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人曰:“世乱,此无主。” 曰:“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居三年,闻乱且定,乃还怀。凡丧祭娶嫁,必征于礼,以倡其乡人,学者浸盛。家贫躬耕,处之泰然,讴诵之声闻户外如金石。财有余,即以分诸族人及诸生之贫者。人有所遗,一毫弗义,弗受也。 姚枢尝被召入京师以其雪斋居衡命守者馆之衡拒不受庭有果熟烂堕地童子过之亦不睨视而去其家人化之如此。甲寅,世祖出王秦中,思所以化秦人,乃召衡为京兆提学。秦人新脱于兵,欲学无师,闻衡来,人人莫不喜幸来学。郡县皆建学校,民大化之。中统元年,世祖即皇帝位,召至京师。阿合马擅权,势倾朝野,一时大臣多阿之,衡每与之议,必正言不少让。俄除左丞,衡屡入辞免。帝久欲开太学,会衡请罢益力,乃从其请。八年,以为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酒,亲为择蒙古弟子俾教之。时所选弟子皆幼稚,衡待之如成人,爱之如予,出入进退,其严若君臣。以疾请还怀。十八年卒,年七十三。怀人无贵贱少长,皆哭于门。四方学士闻讣,皆聚哭。有数千里来祭哭墓下者。
(节选自《元史· 列传第四十五》)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姚枢尝被召/入京师以其雪商居衡/命守者馆之/衡拒不受/庭有果熟烂堕地/童子过之亦不睨/视而去/其家人化之如此
B.姚枢尝被召入京师/以其雪斋居衡/命守者馆之/衡拒不受/庭有果熟烂堕地/童子过之/亦不睨视而去/其家人化之如此
C.姚枢尝被召/入京师以其雪斋居衡/命守者馆之/衡拒不受庭/有果熟烂堕地/童子过之/亦不睨视而去/其家人化之如此
D.姚枢尝被召入京师/以其雪斋居衡/命守者馆之/衡拒不受庭/有果熟烂堕地/童子过之亦不睨/视而去/其家人化之如此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即表字,古代男子成人后另取一个与本名涵义相关的字,用以日常称呼。
B.《易》是五经之一,五经是儒家典籍《周易X尚书X诗经翼礼记》《春秋》的合称。
C.“甲寅”“中统”都是皇帝年号,年号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D.“太学”是设在京师的全国最高教育机构,有的朝代称国子监,最高长官为祭酒。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许衡聪明颖悟,与众不同。七岁上学时,他就表露出对单纯读书做官不以为然的态度;年纪稍长,嗜学若渴,即使在避难中也昼夜勤学不辍。
B.许衡坚持原则,严于自律。一次酷暑天外出,别人都摘路边梨吃,唯有许衡毫无所动;别人的馈赠只要有一丝一毫不合礼义,他就不会接受。
C.许衡笃志教育,成绩显著。他任京兆提学期间,各地建起学校,百姓因此大受教育感化;他主持太学期间,要求严格,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D.许衡人格高尚,深受爱戴。阿合马揽政专权,其他大臣阿谀奉承,许衡直言不讳,从不退让;他因病去世后,百姓、学者纷纷到他灵前哭拜。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遂辞去,父母强之不能止。如是者凡更三师。
(2)衡待之如成人,爱之如子,出入进退,其严若君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1-30 09:03:1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忽辛,至元初以世.臣.子备宿卫。至元十四年,授兵部郎中。明年,出为河南等路.宣慰司同知。河南多强 盗,往往群聚山林,劫杀行路,官军收捕失利,忽辛以招安自任,遣土豪持檄谕之。未几,贼二人来自归。 忽辛赐之冠巾,且谕之曰:“汝昔为贼,今既自归,即良民矣。”悉放还,令遍谕其党。数日后,招集其为首 者十辈来。忽辛命吏籍其姓名为民俾随侍左右夜则令卧户外时呼而饮食之各得其欢心群盗闻之相继款附。

大徳九年,改云南行省右丞。既至,条具诸不便事言于宗王,请更张之,王不可。忽辛与左丞刘正驰还 京师,有旨令宗王协力施行。由是一切病民之政,悉革而新之。豪民规避徭.役.,往往投充王府宿卫,有司不 胜供给。忽辛按朝廷元额所无者,悉籍为民,去其宿卫三分之二。马龙州酋谋叛,阴与外贼通,事觉,宗王 为左右所蔽,将释不问。忽辛与刘正反覆研鞠,反状尽得,竟斩之。军粮支给,地理远近不同,吏夤缘为奸, 忽辛籍军户姓名及仓.廪.处所,为更番支给,吏奸始除。先是,赡思丁为云南平章时,建孔子庙为学校,拨田 五顷,以供祭祀教养。赡思丁卒,田为大徳寺所有,忽辛按庙学旧籍夺归之。乃复下诸郡邑遍立庙学,选文 学之士为之教官,文风大兴。王府畜马繁多,悉纵之郊,败民禾稼。忽辛度地置草场,构屋数十间,使为牧 所,民得以安。

广南酋沙奴素强悍,宋时尝赐以金印,云南诸部悉平,独此梗化。忽辛遣使诱致,待之以礼,留数月不 遣,酋请还,忽辛曰:“汝欲还,可纳印来。”酋不得已,赍印以纳,忽辛置酒宴劳,讽令偕印入觐,帝大悦。 至大元年,拜荣禄大夫、江西省政平章政事。明年,以母老谢职归养。又明年正月卒。谥忠简。

(节选自《元史·忽辛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忽辛命吏籍其姓名为民俾 / 随侍左右 / 夜则令卧户外 / 时呼而饮食之 / 各得其欢心 / 群盗闻之 / 相继款附
B.忽辛命吏籍其姓名为民 / 俾随侍左右 / 夜则令 / 卧户外时 / 呼而饮食之 / 各得其欢心 / 群盗闻之 / 相继款附
C.忽辛命吏籍其姓名为民 / 俾随侍左右 / 夜则令卧户外 / 时呼而饮食之 / 各得其欢心 / 群盗闻之 / 相继款附
D.忽辛命吏籍其姓名为民俾 / 随侍左右 / 夜则令 / 卧户外时 / 呼而饮食之 / 各得其欢心 / 群盗闻之/ 相继款附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臣,是指历代有功勋的旧臣。在元代,“世臣”一般都享有世袭的特权。
B.路,宋元时代行政区域名,始于宋代。宋代的路相当于明清的省,元代的路相当于明清的府。
C.徭役,中国古代统治者强迫平民从事的无偿劳动,包括力役 、杂役等。古代的军役不在徭役之列。
D.仓廪,在古代是指贮藏米谷的仓库。贮藏谷的仓库叫“仓”,贮藏米的仓库叫“廪”。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忽辛治匪有方。在河南任职时,面对猖獗的盗匪,他采取招安的政策,提供吃住,从而感化了他们,终于解决了匪患。
B.忽辛不畏强权。任云南行省右丞时,他希望宗王能改革一些不够便民的政策却遭到宗王反对,但是忽辛当面据理力争,最终说服了宗王,改革取得了成功。
C.忽辛热衷教育。他夺回了被大德寺占去的学田,从而让孔庙有了祭祀教育的费用,在郡县普遍设立学校,选文学之士为教官,大兴文风。
D.忽辛心系百姓。王府养了很多马,随意在郊外放牧,损坏了老百姓的庄稼,忽辛在适当的地方修建了牧场及牧所,使百姓免受其扰、减少损失。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马龙州酋谋叛,阴与外贼通,事觉,宗王为左右所蔽,将释不问。
(2)酋不得已,赍印以纳,忽辛置酒宴劳,讽令偕印入觐,帝大悦。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同恕,字宽甫,其先太原人。家世业儒,同居二百口,无间言。恕安静端凝,羁卵如成人,从乡先生学,日记数千言。年十三,魁乡校。至元间,朝廷始分六部,选名士为吏属以恕贡礼曹,辞不行。仁宗践阼,即其家拜国子司业,使三召,不起。陕西行台侍御史赵世延,请即奉元置鲁斋书院,中书奏恕领教事,制可之。先后来学者殆千数。延祐设科,恕主乡试,人服其公。六年,以奉议大夫、太子左赞善召,入见东宫,赐酒慰问。明年春,英宗继统,以疾归。恕自京还,家居十三年,家无儋石之储,而聚书数万卷,扁所居曰榘庵。恕性整洁,平居虽大暑,不去冠带。缙绅望之若景星麟凤,乡里称为先生而不姓。时萧溪居南山下,亦以道高当世,入城府,必主恕家,士论称之回“萧同”。恕之学,由上溯孔、孟,务贯浃事理,以利于行。教人曲为开导,使得趣向之正。母张夫人卒,事异母如事所生。父丧,哀毁致目疾,时祀斋角详至。尝曰:“养生有不备,事犹可复,追远有不诚,是诬神也,可逭罪乎!”与人交,虽外无适莫,而中有绳尺,里人借骡而死,偿其直,不受,曰:“物之数也,何以偿为!”至顺二年卒,年七十八。制赠翰林直学士,封京兆郡侯,谥文贞。恕弟子第五居仁,弱冠从恕受学。博通经史作字必楷躬率子弟致力农亩而学徒满门游其门者不惟学明而行加修焉宏度雅量,能容人所不能容。尝遇有窃其桑者,辄避之,乡里高其行义,率多化服。

(节选自《元史·卷一百八十九》)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博通经史/作字必楷/躬率子弟致力农亩/而学徒满门游/其门者/不惟学明/而行加修焉/
B.博通经史/作字必楷/躬率子弟/致力农亩而学徒满门/游其门者/不惟学明/而行加修焉/
C.博通经史作字/必楷/躬率子弟致力农亩/而学徒满门/游其门者/不惟学明/而行加修焉/
D.博通经史/作字必楷/躬率子弟致力农亩/而学徒满门/游其门者/不惟学明/而行加修焉/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
A.至元,元世祖忽必烈的年号。年号始于汉武帝时期,是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B.乡试,古代科举考试之一。明清时期获得举人功名的士子参加乡试,第一名称解元。
C.缙绅,原先指旧时官宦插笏板于衣带的装束,后来是有官职的或做过官的人的代称。
D.程、朱,指“二程”和朱熹,是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后人常用“程朱”代指理学。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同恕无意为官,屡召不就。同恕年少时就闻名乡里,朝廷选拔他到礼部任职,被他拒绝;后来,仁宗又多次征召他,他也没有赴任。
B.同恕学识广博,授课育人。同恕与同乡一起学习时,每日能记诵很多内容;作为老师,他博学善教,传授知识并引导学生走上正途。
C.同恕待亲恭顺,为人至孝。同恕侍奉继母十分孝顺;他的父亲去世后,同恕悲伤过度导致眼疾,但他仍严肃认真地完成祭祀斋戒事宜。
D.同恕品德高尚,受人爱戴。他主持延祐年间一次乡试,人人佩服他的公正;辞官后,乡人尊称他为先生,并将他和名士萧溪相提并论。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家居十三年,家无儋石之储,而聚书数万卷,扁所居曰榘庵。
(2)里人借骡而死,偿其直,不受,曰:“物之数也,何以偿为!”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焦德裕,字宽父,其远祖赞,从宋丞相富弼镇瓦桥关,遂为雄州人。父用,仕金,由束鹿令升千户,守雄州北门。太祖兵至,州人开南门降,用犹力战,遂生获之。帝以其忠壮,释不杀,复旧官。徇地山东,未尝妄杀一人。年六十二卒,后以德裕贵,追赠中书左丞,封恒山郡公,正毅。德裕通《左氏春秋》,少拳勇善射,从其舅解昌军中。金将武仙杀真定守史天倪,仙既败走,其党赵贵、王显、齐福等保仙故垒,数侵掠太行。太宗择廷臣有才辩者往招之,杨惟中以德裕荐。遂使真定,降齐福,擒赵贵,王显亡走,德裕追射杀之,其地悉平。诏赐井陉北障城田。中统三年,李璮平,世祖命德裕曲赦益都。宋臣夏贵围宣抚使张庭瑞于虎啸山,实薪土塞水源,人无从得饮。帅府檄德裕援之。德裕夜薄贵营,令卒各持三炬,贵惊走,追及鹅溪,馘千人,获马畜兵仗万计。升京畿漕运使。

十一年,从丞相伯颜南征,授佥行中书省事。遂从下安庆。至镇江,焦山寺主僧诱居民叛,丞相阿术既诛其魁,欲尽坑其徒,德裕谏止之。命德裕先入城抚定。宋平,赐予有加。奉旨求异人异书。平章阿合马谮丞相伯颜杀丁家洲降卒事,奏以德裕为中书参政,欲假一言证成之,德裕辞不拜。久之,得签行省事。十四年改淮东宣慰使淮西贼保司空山檄淮东四郡守为应元帅帖哥逻得其檄即械郡守许定国等四人使承反状将籍其家。德裕言:“四人者,皆新降将,天子既宠绥之,有地有民,盈所望矣,方誓报效,安有他觊。奈何以疑似杀四守,宁知非反间耶?”尽复其官拜福建行省参知政事。二十五年卒,年六十九。赠荣禄大夫、平章政事,追封恒国公,谥中肃。

(节选自《元史.焦德裕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十四年/改淮东宣慰使/淮西贼保司空山/檄淮东四郡守为应/元帅帖哥逻得其檄/即械郡守许定国等/四人使承反状/将籍其家
B.十四年/改淮东宣慰使/淮西贼保司空山/檄淮东四郡守为应/元帅帖哥逻得其檄/即械郡守许定国等四人/使承反状/将籍其家
C.十四年/改淮东宣慰使淮西/贼保司空山/檄淮东四郡守为应/元帅帖哥逻得其檄/即械郡守许定国等四人/使承反状/将籍其家
D.十四年/改淮东宣慰使淮西/贼保司空山/檄淮东四郡守为应/元帅帖哥逻得其檄/即械郡守许定国等/四人使承反状/将籍其家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谥,即谥号,是古代帝王、诸侯、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其生平行为给予的称号,用以褒贬善恶,是对死者生前事迹和品德的概括。
B.曲赦,古代赦令的一种,属于特赦,是指独赦一地、两地或多地的赦令,而不是普赦天下。
C.《左氏春秋》,又称《左传》《春秋左氏传》,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纪传体史书。
D.行中书省,民间简称“行省”,是从元朝开始实施的直属中央政府管辖的一级行政区,是现在“省”的雏形。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焦德裕出身官宦之家,勇猛善射,还通晓《左氏春秋》。其远祖焦赞曾镇守瓦桥关,父亲焦用曾任金朝千户,驻守雄州北门。
B.焦德裕富有辩才,不辱使命。金将武仙败走后,其余党依旧作乱。经人举荐,朝廷派焦德裕前往,他先后击败齐福,生擒赵贵,射杀王显,使真定得到平定。
C.焦德裕善于用兵。张庭瑞被夏贵围困在虎啸山,焦德裕率军救援,夜间直逼敌军大营,让每位士兵手拿三个火把,惊走敌人,后趁势追杀,斩获极多。
D.焦德裕为人正直,不为利诱。阿合马以丁家洲降卒被杀一事诬告丞相伯颜,并以举荐焦德裕为中书参政为条件,想得到焦德裕的证词以证实对伯颜的诬告,焦德裕推辞不受。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以其忠壮,释不杀,复旧官。
(2)丞相阿术既诛其魁,欲尽坑其徒,德裕谏止之。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程钜夫,名文海,避武宗庙讳,以字行。叔父飞卿,仕宋,通判建昌,世祖时,以城降。钜夫入为质子,授宣武将军、管军千户。他日,召见,问贾似道何如人,钜夫条对甚悉,帝悦,给笔札书之,乃书二十余幅以进。帝大奇之,谓近臣曰:“朕观此人相貌,已应贵显;听其言论,诚聪明有识者也。可置之翰林。”以其年少,奏为应奉翰林文字。帝曰:“自今国家政事得失,及朝臣邪正,宜皆为朕言之。”钜夫顿首谢曰:“臣本疏远之臣,蒙陛下知遇,敢不竭力以报陛下!”寻进翰林修撰,屡迁集贤直学士,兼秘书少监。至元二十三年,见帝,首陈:“兴建国学,乞遣使江南搜访遗逸;御史台、按察司,并宜参用南北之人。”帝嘉纳之。二十四年,立尚书省,诏以为参知政事,钜夫固辞。又命为御史中丞,台臣言:“钜夫南人,且年少。”帝大怒。遂以钜夫仍为集贤直学士,拜侍御史,行御史台事,奉诏求贤于江南。初书诏令皆用蒙古字及是帝特命以汉字书之还朝陈民间利病五事拜集贤学士仍还行台。二十六年,时相桑哥专政,法令苛急,四方骚动。钜夫入朝,上疏曰:“臣闻天子之职,莫大于择相,宰相之职,莫大于进贤。苟不以进贤为急,而惟以殖货为心,非为上为德、为下为民之意也。今权奸用事,立尚书钩考钱谷,以剥割生民为务。臣窃以为宜清尚书之政,损行省之权,罢言利之官,行恤民之事,于国为便。”桑哥大怒,羁留京师不遣,奏请杀之,凡六奏,帝皆不许。三十年,出为闽海道肃政廉访使,兴学明教,吏民畏爱之。大德四年,迁江南湖北道肃政廉访使。至官,首治行省平章家奴之为民害者,上下肃然。皇庆二年,旱,钜夫应诏陈桑林六事,忤时宰意。明日,帝遣近侍赐上尊,劳之曰:“中书集议,惟卿所言甚当,后临事,其极言之。”钜夫建言:“经学当主程颐、朱熹传注,文章宜革唐、宋宿弊。”命钜夫草诏行之。三年,以病乞骸骨归田里,不允。钜夫请益坚,特授光禄大夫,赐上尊,命廷臣以下饮饯于齐化门外,给驿南还,敕行省及有司常加存问。居三年而卒,年七十。泰定二年,赠大司徒、柱国,追封楚国公,谥文宪。
(节选自《元史》卷一百七十二)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初书诏/令皆用蒙古字/及是/帝特命以汉字书之/还朝/陈民间利病五事/拜集贤学士/仍还行台/
B.初/书诏令皆用蒙古字/及是/帝特命以汉字书之/还朝/陈民间利病五事/拜集贤学士/仍还行台/
C.初/书诏令皆用蒙古字/及是/帝特命以汉字书之/还朝陈民间利病五事/拜集贤学士/仍还行台/
D.初书诏/令皆用蒙古字/及是/帝特命以汉字书之/还朝陈民间利病五事/拜集贤学士/仍还行台/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讳,古代称已故帝王或尊长的名;后来也用于敬称在世尊长的名字。不直接说出或写出君主或尊亲的名字,叫避讳。
B.年号,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名称,多为帝王所用,如至元、康熙。年号的使用始于汉武帝时期。改换年号叫改元。
C.台,古代中央政府的官署,常指御史台。行台,指中央政府设在京师以外的行政机构,也指地方大吏的官署或居所。
D.谥,古人死后依其生前事迹所给予的称号。只有帝王、贵族、大臣有谥号。谥号有美谥和恶谥两种,如文宪、周厉王。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钜夫聪慧有才识,甚得元帝赏识。钜夫跟随叔父脱宋降元,在元帝诏问时,他应对十分详尽,让元帝惊叹不已。他虽然年纪轻轻,却深得元帝的信任,屡得升迁。
B.钜夫建议重用南人,得到元帝采纳。他向元帝建议寻访江南名人逸士,并让他们与元人一起担任御史台、按察司要职。元帝力排非议,采纳了钜夫江南招贤的建议。
C.钜夫为人正直,不畏权贵,体恤百姓。他为民请命,弹劾宰相桑哥专权苛政敛财伤民;他出任地方官职,兴学明教,为民除害,深为官吏民众敬畏和爱戴。
D.钜夫不恋栈官位,却得享殊荣。他因病请求辞官归里,但遭拒绝。他一再坚持,才被允许,离京之日,元帝命设宴,让百官送行;敕令地方官员要常问候,死后追赠官爵。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苟不以进贤为急,而惟以殖货为心,非为上为德、为下为民之意也。
(2)至官,首治行省平章家奴之为民害者,上下肃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