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春秋
- 战国
- 西汉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唐
- 五代十国
- 北宋
- 南宋
- 元
- + 明
- 宋濂(1310-1381)
- 刘基(1311-1375)
- 罗贯中(不详)
- 于谦(1398-1457)
- 吴承恩(1507-1582)
- 归有光(1506-1571)
- 汤显祖(1550-1616)
- 袁宏道(1568-1610)
- 冯梦龙(1574-1646)
- 凌濛初(1580-1644)
- 徐弘祖(1586-1641)
- 魏学洢(约1596-约1625)
- 张溥(1602-1641)
- 陈继儒
- 其他明代作家
- 近代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米元章有洁疾,盥手以银为斗,置长柄,俾奴仆执以泻水于手,呼为水斗。已而两手相拍而干,不用巾拭。有客造元章者,去必濯其坐榻。巾帽亦时时洗涤。又朝靴偶为他人所持,必甚恶之;因屡洗,遂损不可穿。
周仁熟与米芾交契。一日,芾言:“得一砚, 非世间物,殆天地秘藏,待我识之。”答曰:“公虽名博识, 所得之物,真赝各半,特善夸耳。”芾方发笥检取,周亦随起,索巾涤手者再,若欲敬观状。芾喜出砚,周称赏不已,且云:“诚为尤物, 未知发墨何如?”命取水。未至,亟以唾点磨墨。芾变色曰:“一何先恭后倨? 砚污矣,不可用!”周遂取归。
芾初见徽宗,命书《周官》篇于御屏。书毕,掷笔于地,大言曰:“一洗二王恶札,照耀皇宋万年!”周殿撰谓芾善夸,诚不谬也。周非欲砚,特以米好洁,聊资嬉笑耳。周后复以砚归米,米竟不取。
[注]米芾,字元章,北宋书画家。周仁熟,官至宋代集贤殿修撰,谓“殿撰”,【小题1】解释加点的词。
俾
造
竟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大言曰:“一洗二王恶札, 照耀皇宋万年!”周殿撰谓芾善夸,诚不谬也。
①陈祐,字庆甫,赵州宁晋人。祐少好学,家贫,母张氏尝剪发易书使读之,长遂博通经史。时诸王得自辟官属,穆王府署祐为其府尚书。王既分土于陕、洛,表祐为河南府总管。下车之日,首礼金季(末)名士李国维、薛玄,咨访治道,奏免征西军数百家诸税,又上便民二十余事,朝廷皆从之。
②世祖即位,分陕、洛为河南西路。中统元年,除祐为总管。时州县官以未给俸,多贪暴,祐独以清慎见称,在官八年,如始至之日。至元二年,改南京路治中。适东方大蝗,徐、邳尤甚,责捕至急。祐部民丁数万人至其地,谓左右曰:“捕蝗虑其伤稼也,今蝗虽盛,而谷已熟,不如令早刈之,庶力省而有得。”或以事涉专擅,不可,祐曰:“救民获罪,亦所甘心。”即谕之使散去,两州之民皆赖焉。
③三年,朝廷授卫辉路总管。卫当四方之冲,号为难治,祐申明法令,创立孔子庙,修比干墓,且请于朝著于祀典。及去官,民为立碑颂德。尝上书世祖,言树太平之本有三:一曰太子国本,建立宜早;二曰中书政本,责成宜专;三曰人材治本,选举宜审。事虽未能尽行,时论称之。
④朝廷大举伐宋,遣祐签军,山东民多逃匿,闻祐来,皆曰:“陈按察来,必无私。”遂皆出,应期而办。十三年,授南京总管,兼开封府尹。吏多震慑失措,祐因谓曰:“何必若是!前为盗跖,今为颜子,吾以颜子待之;前为颜子,今为盗跖,吾以盗跖待之。”由是吏知修饬,不敢弄法。许蔡间有巨盗,聚众劫掠,祐捕之急,逃入宋境。宋亡,随制置夏贵过汴,祐斥下马,挝杀之于市,民间帖然。十四年,迁浙东道宣慰使。时江南初附,军士俘虏温、台民男女数千口,祐悉夺还之。未几行省榷民商酒税祐请曰兵火之余伤残之民宜从宽恤不报遣祐检覆台州民田。及还至新昌,值玉山乡盗,仓猝不及为备,遂遇害,年五十六。追封河南郡公,谥忠定。父老请留葬会稽,不得,乃立祠祀之。
(节选自《元史•列传第五十五》,有删改)
【小题1】对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未几/行省榷民商酒税/祐请曰/兵火之余/伤残之民/宜从宽恤/不报/遣祐检覆台州民田。 |
B.未几/行省/榷民商酒税/祐请曰/兵火之余/伤残之民宜从宽恤/不报/遣祐检覆台州民田。 |
C.未几/行省榷民商酒税/祐请曰/兵火之余/伤残之民宜从宽恤/不报遣祐检覆台州民田。 |
D.未几/行省/榷民商酒税/祐请曰/兵火之余/伤残之民/宜从宽恤/不报遣祐检覆台州民田。 |
A.孔子,春秋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列入“世界十大文化名人”。 |
B.“颜子”是指颜回,“子”是古代对人的尊称,称老师或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如孔子、颜子、先秦诸子等。 |
C.“忠定”是陈祐的谥号,“谥号”就是用一两个字对一个人的一生做一个概括性的评价,“危身奉上曰忠,安民大虑曰定”,所以文中的“忠定”是对陈祐的一种赞美。 |
D.“尚书”有两个意思:①秦汉时期创立的中央政府官职有此称呼,隋唐时其主要职责在于分管六部即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吏部、工部。②书名,《尚书》是重要的儒家经典之一。文中是第二个意思。 |
A.陈祐除恶务尽。许、蔡一带的大盗聚众抢劫,抓捕时他逃到宋朝境内,后来宋朝灭亡,这个盗贼路过汴梁时,陈祐发现了他,当众将他击杀。 |
B.陈祐治政有方。卫辉路是一个难以治理的地方,陈祐到任后修建孔子庙、比干墓,从而稳定了社会秩序,因此百姓为他立碑颂德,并向朝廷请示列入名臣史籍。 |
C.陈祐为民着想。任南京路治中时,他从百姓的利益出发,冒着获罪的危险,违背上级命令;任浙东道宣慰使时,因百姓刚经历战乱,他反对征收酒税。 |
D.陈祐虚心求教。担任河南府总管时,他到任的当天,首先就去拜访金朝末年的著名贤士李国维、薛玄,虚心向他们求教治理政事的方法。 |
(1)时州县官以未给俸,多贪暴,祐独以清慎见称。
(2)人材治本,选举宜审。事虽未能尽行,时论称之。
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选自归有光《项脊轩志》
归有光,字熙甫,昆山人。九岁能属文,弱冠尽通《五经》《三史》诸书,师事同邑魏校。嘉靖十九年举乡试八上春官不第徙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谈道学徒常数百人称为震川先生四十四年始成进士,授长兴知县 用古教化为治。每听讼,引妇女儿童案前,刺刺②作吴语,断讫遣去,不具狱。大吏令不便,辄寝阁不行。有所击断③,直行己意。大吏多恶之。调顺德通判,专辖马政。隆庆四年,大学士高拱、赵贞吉雅知有光,引为南京大仆丞,留掌内阁制敕房,修《世宗实录》,卒官。
有光为古文,原本经术,好《太史公书》,得其神理。时王世贞主盟文坛,有光力相抵排,目为妄庸巨子。世贞大憾,其后亦心折有光,为之赞曰:“千载有公,继韩、欧阳;余岂异趋,久而自伤。”其推重如此。
(选自《明史·卷二百八十七》)
以熙甫追配唐、宋八大家。其于介甫子繇。殆有过之无不及也。士生于斯世。尚能知宋、元大家之文。可以与两汉同流。不为俗学所澌灭。熙甫之功。岂不伟哉!
(选自钱谦益《题归太仆文集》)
明自永、宣以下,尚台阁体;化、治以下,尚伪秦、汉;天下无真文章者百数十年。震川归氏起于吾郡,以妙远不测之旨,发其淡宕不收之音,扫台阁之肤庸,斥伪体之恶浊,而于唐宋七大家及浙东道学体,又不相沿袭,盖文之超绝者也。
(选自王鸣盛《钝翁类稿序》)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被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嘉靖十九年/举乡试八上春官不第/徙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谈道/学徒常数百人/称为震川/先生四十四年始成进士/授长兴知县/ |
B.嘉靖十九年举乡试/八上春官不第/徙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谈道/学徒常数百人/称为震川/先生四十四年始成进士/授长兴知县/ |
C.嘉靖十九年举乡试/八上春官不第/徙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谈道/学徒常数百人/称为震川先生/四十四年始成进士/授长兴知县/ |
D.嘉靖十九年/举乡试八上春官不第/徙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谈道/学徒常数百人/称为震川先生/四十四年始成进士/授长兴知县/ |
A.笏是古代大臣上朝时拿着的手板,用玉、象牙或竹片等制成,上面可以记事。 |
B.归宁是古代婚俗礼节的一种,即回家省亲,一般指已嫁女子回娘家看望父母。 |
C.弱冠是古时汉族男子满20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 |
D.台阁体是指明朝永乐至成化年间文坛上出现的“台阁体”诗,风格妙远淡宕。 |
A.归有光才学过人,但科举不顺。他九岁能够写文章,十五岁在项脊轩日夜苦读,弱冠之年已精通经典;然科举考试屡试不第,四十四岁才当上知县。 |
B.归有光文才盖世,却不被重用。他的文才令同时代的文坛领袖折服,钱谦益认为他能与唐宋八大家比肩,后世也对他推崇备至;而他只官至太仆丞。 |
C.归有光情感细腻,且诉诸笔端。他在《项脊轩志》中以平淡自然的笔调记叙日常生活小事,从琐屑事件的叙述中表现悠远的意趣,不言情而情无限。 |
D.归有光法古先贤,更光照后世。他喜欢司马迁的《史记》,在知县任上一心想用古代的教化实施治理;他改变了当时虚伪的文风,对后世影响深远。 |
(1)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
(2)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3)不为俗学所澌灭,熙甫之功,岂不伟哉!
嗟乎!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且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
由是观之,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赠谥褒美,显荣于身后;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不有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故余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贤士大夫者,囧卿因之吴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长姚公也。
(《五人墓碑记》)
【小题1】下列向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易:改变 | B.视五人之死 视:看看 |
C.非常之谋难于猝发 发:发动 | D.安能屈豪杰之流 屈:使....屈身 |
例句: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A.四海之大 | B.亦以明死生之大 |
C.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 | D.佯狂不知所之者 |
A.开头用一个“嗟乎”感叹词,引起深重的感叹,引出了后面的抒情、议论。 |
B.选文运用多组对比,从不同角度深人批判缙绅、高爵显位的龌龊品行。 |
C.文中多用反问句,质问有力,褒贬分明,表达了人民创造历史的观点。 |
D.末尾以尊敬的口吻交待几位贤士大夫的姓名,这也是“记”这种文体的体例形式。 |
彻里,燕只吉台氏。曾祖太赤,为马步军都元帅,从太祖定中原,以功封徐、邳二州,因家于徐。彻里幼孤,母蒲察氏教以读书。
至元十八年,世祖召见,应对详雅,悦之。从征东北边还,因言大军所过,民不胜烦扰,寒饿且死,宜加赈给。帝从之,乃赐边民谷帛牛马有差,赖以存活者众。二十三年,奉使江南,时行省理财方急,卖所在学田以价输官。彻里曰:“学田①所以供祭礼、育人才也,安可鬻?”遽止之。还朝以闻,帝嘉纳焉。
二十四年,桑哥为相,引用党与,钩考天下钱粮,民不胜其苦,自裁及死狱者以百数,中外骚动。廷臣顾忌,皆莫敢言。彻里乃于帝前,具陈桑哥奸贪误国害民状,辞语激烈。帝怒,谓其毁诋大臣,失礼体,命左右批其颊。彻里辩愈力,且曰:“臣与桑哥无仇,所以力数其罪而不顾身者,正为国家计耳。苟畏圣怒而不复言,则奸臣何由而除,民害何由而息!且使陛下有拒谏之名,臣窃惧焉。”于是帝大悟,即命帅羽林三百人往籍其家,得珍宝如内藏之半。桑哥既诛,复奉旨往江南,籍桑哥姻党江浙省臣乌马儿、湖广省臣要束木等,皆弃市,天下大快之。彻里往来,凡四道徐,皆过门不入。
进拜御史中丞,俄升福建行省平章政事。汀、漳剧盗欧狗久不平,遂引兵征之,号令严肃,所过秋毫无犯。有降者,则劳以酒食而慰遣之,曰:“吾意汝岂反者耶,良由官吏污暴所致。今既来归,即为平民,吾安忍罪汝。其返汝耕桑,安汝田里,毋恐。”他栅②闻之,悉款附。未几,欧狗为其党缚致于军,枭首以徇,胁从者不戮一人,汀、漳平。
九年,以疾毙,年四十七。毙之日,家资不满二百缗,人服其廉。
(节选自《元史·彻里》)
(注)①学田:旧时办学用的公田。②他栅:其他营寨。【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即命帅羽林三百人往籍其家 通“藉”,凭借。 |
B.苟畏圣怒而不复言,则奸臣何由而除 苟:如果。 |
C.民不胜其苦 胜:完,尽。 |
D.则劳以酒食而慰遣之 劳:劳烦。 |
A.①今既来归,即为平民,吾安忍罪汝 ②毙之日,家资不满二百缗 |
B.①帝从之,乃赐边民谷帛牛马有差 ②所以力数其罪而不顾身者,正为国家计耳 |
C.①号令严肃,所过秋毫无犯 ②具陈桑哥奸贪误国害民状,辞语激烈 |
D.①则奸臣何由而除,民害何由而息 ②彻里往来,凡四道徐,皆过门不入 |
A.彻里应对详雅,深得世祖喜爱。彻里进言请求给予东北边疆的百姓救济,世祖听从了。彻里制止了江南行省出售学田的做法,这一意见得也到了世祖的称赞与肯定。 |
B.彻里家住徐州,由母亲教导读书。其曾祖父跟随太祖平定天下,立有军功。 |
C.彻里向世祖陈述了桑哥奸贪误国害民的罪状,言辞激烈。世祖听闻后大怒,认为桑哥丧失礼节规矩,命彻里彻查此案,并到江南清查桑哥的姻党,此举大快人心。 |
D.彻里担任福建行省平章政事时,率兵征讨欧狗等盗贼,所过之处秋毫无犯,并善待投降之人,最终平定了汀、漳地区。 |
(1)臣与桑哥无仇,所以力数其罪而不顾身者,正为国家计耳。
(2)今既来归,即为平民,吾安忍罪汝。其返汝耕桑,安汝田里,毋恐。
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 客逾庖而宴, 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予日“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日:“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 '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日:“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竞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日:“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日:“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茸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节选自《项脊轩志》)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庭中始为篱 为:扎上 |
B.乳二世 乳:喂养 |
C.余自束发 束发:古人成年,把头发束起来盘到头上 |
D.或凭几学书 书:写字 |
A.往往而是 | B.而母立于兹 | C.呱呱而泣 | D.余扃牖而居 |
A.选文第一段轩中怀旧,写了三件可悲的事,从在客观的记述中寄寓感叹,到含蓄而有节制的“泣",到失去控制的“长号”,感情表达逐层递增,极富层次。 |
B.选文第二段写作者闭门苦读和项脊轩遭火未焚的神奇,这里稍加点染,不仅淡化了第一段的悲情,也表现出作者对项脊轩的深情。 |
C.作者善于从平凡的日常生活中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事情,通过生动的细节,用平实的语言来表达自己朴素的真情实感。 |
D.选文最后一段含蓄地用景语结束全篇,把悠悠不尽的感情轻轻收住,引发读者凄婉惆怅的共鸣,堪称精彩之笔。 |
察罕,西域人也。魁伟颖悟,博览强记,通诸国字书。奥鲁赤辟为理问,政事悉委裁决,且令诸子受学焉。从镇南王征安南,师次泸江。安南世子遣其叔父诣军门自陈无罪,王命察罕数其罪而责之,使者辞屈,世子举众逃去。从奥鲁赤移治江西。宁都民言:“某乡石上云气五色,有物焉,视之玉玺也。不以兵取,恐为居人所有。”众惑之。察罕曰:“妄也,是必构害仇家者。”核问之果然。成宗大德四年,御史台奏佥湖南宪司事,中书省奏为武昌路治中。丞相哈剌哈孙曰:“察罕廉洁,固宜居风宪。然武昌大郡,非斯人不可治。”竟除武昌。广西妖贼高仙道以左道惑众,平民诖误者以数千计。既败,湖广行省命察罕与宪司杂治之,鞫得其情,议诛首恶数人,余悉纵遣,且焚其籍。众难之。察罕曰:“吾独当其责,诸君无累也。”以治最闻,擢河南省郎中。武宗崩,仁宗哀恸不已。察罕再拜启曰:“庶民修短,尚云有数,圣人天命,夫岂偶然。天下重器悬于殿下,纵自苦,如宗庙太后何?”仁宗辍泣曰:“曩者大丧必命浮屠。何益?吾欲发府库以赈鳏寡孤独若何?”曰:“发政施仁,文王所以为圣。殿下行之幸甚。”拜中书参知政事,但总持纲维,不屑细务,识者谓得大臣体。初,察罕生于河中,其夜,天气清肃,月白如昼。相者贺曰:“是儿必贵。”察罕天性孝友,田宅之在河中者,悉分与诸昆弟。昆弟贫来归者,复分与田宅奴婢,纵奴为民者甚众。故人多称长者。既致仕,优游八年,以寿终。
(节选自《元史·察罕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师次泸江 次:驻扎 | B.竟除武昌 竟:最终 |
C.吾独当其责 当:承担 | D.昆弟贫来归者 归:回家 |
A.理问,元代各行中书省所属有理问所理问与副理问,明、清承宣布政使司沿置。 |
B.浮屠,亦作浮图,古人称佛教徒为浮屠,又称佛塔为浮屠。文中指的是佛教徒。 |
C.参知政事,中国古官职名。为了让更多的人能参与政事,秦始皇始设此职。 |
D.致仕,古代官员正常退休。亦有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盖指官员辞职归家。 |
A.察罕天资聪颖,博闻强识。他读书多记忆好,通晓多国文字,奥鲁赤让孩子拜他为师。 |
B.察罕善于辞令,明于事理。他怒斥安南王子,使其哑口无言;他劝仁宗以国事为重。 |
C.察罕明察秋毫,断案公允。他在江西及时识破谣言,在广西区别处置妖术惑众之人。 |
D.察罕善良友爱,德行深厚。他把田宅分给兄弟,接济贫苦兄弟,并释放奴婢为平民。 |
(1)王命察罕数其罪而责之,使者辞屈,世子举众逃去。
(2)鞫得其情,议诛首恶数人,余悉纵遣,且焚其籍。
环翠亭记
[明]宋濂
临川郡城之南有五峰,巍然耸起,如青芙蕖,鲜靓可爱。沿城直趋而西,是为罗家之山。承平之时,有字仲孚者,尝承尊公之命,植竹万竿,而构亭其中。当积雨初霁,晨光熹微,空明掩映,若青琉璃然。浮光闪彩,晶莹连娟,扑人衣袂,皆成碧色。冲瀜于北南,洋溢乎西东。莫不绀联绿涵,无有亏欠。仲孚啸歌亭上,俨若经翠水之阳而待笙凤之临也。虞文靖公闻而乐之曰:“此足以抗清寥而冥尘襟。”乃以“环翠”题其额。
至正壬辰之乱,烽火相连,非惟亭且毁,而万竹亦剪伐无余。过者为之弹指咏慨。及逢真人龙飞,六合载清。仲孚挈妻子自山中归,既完其阖庐,复筑亭以还旧。贯而竹之,萌蘖亦丛丛然,生三年而成林。
州之寿陵与其有连者,咸诣大仲孚,举觞次第为寿。且唶曰:“江右多名宗右族,昔时甲第相望,而亭榭在在有之。占幽胜而挹爽垲①,非不美也。兵兴以来,有一偾②而不复者矣;有困心衡虑仅脱于震凌者矣;有爬梳③不暇迁徙无宁居者矣。是亭虽微,可以卜许氏之有后。足以克负先志,前承后引,盖未有涯也。”
中有陈闻先生者,谓不可无以示后人。乃同仲孚来词林,请予为之记。
呜呼!昔人有题名园记者,言亭榭之兴废,可以占时之盛衰。余初甚疑之,今征于仲孚,其言似不诬也。向者仲孚出入于兵车蹂践之间朝兢暮惕虽躯命不能自全今得以安乎耕凿崇乎书诗而于暇日怡情景物之表岂无其故哉。盖帝力如天,拨乱而反之,已十有余年矣。观仲孚熙熙以乐其生,则江右诸郡可知;江右诸郡如斯,则天下之广又从可知矣。是则斯亭之重构,非特为仲孚善继而喜,实可以卜世道之向。治三代之盛,诚可期也。予虽不文,故乐为天下道之,非止记一事而已。
仲孚名仲丽,嗜学而好修,士大夫龛然称之。
(选自《宋文宪公全集》卷十六,有删节)
(注释)①爽垲:高爽干燥的地方。 ②偾:毁坏 ③爬梳:梳理、整治。【小题1】不属于“乐为天下道之”的原因的一项是 ( )
A.占幽胜而挹爽垲,非不美也 |
B.足以克负先志,前承后引 |
C.亭榭之兴废,可以占时之盛衰 |
D.治三代之盛,诚可期也 |
A.文章首先记述了许氏一族所处的地理位置及生活环境,其重点放在对环翠亭外竹林雨后景观的描写上。 |
B.对竹林雨后景观的描写突出了竹林的绿色主调,把雨后早晨的阳光与晶莹的水珠所激射出来的光彩描绘得极其生动。. |
C.文章记叙了环翠亭的兴与废,以及人们因其轻易被战火所毁的惋惜。其中关涉到战乱及战乱后人们的家园重建。 |
D.全文围绕着环翠亭展开,环翠亭的兴废是这篇文章立意的中心。围绕这一中心,作者采用了先叙后议的手法。 |
A.向者仲孚出入于兵车蹂践之间/朝兢暮惕/虽躯命不能自全/今得以安乎耕凿/崇乎书诗/而于暇日/怡情景物之表/岂无其故哉 |
B.向者仲孚出入于兵车蹂践之间朝兢/暮惕/虽躯命不能自全/今得以安乎耕凿/崇乎书诗/而于暇日/怡情景物之表/岂无其故哉 |
C.向者仲孚出入于兵车蹂践之间朝兢/暮惕/虽躯命不能自全/今得以安乎耕凿/崇乎书诗/而于暇日怡情/景物之表/岂无其故哉 |
D.向者仲孚出入于兵车蹂践之间/朝兢暮惕/虽躯命不能自全/今得以安乎耕凿/崇乎书诗/而于暇日怡情/景物之表/岂无其故哉 |
(1)江右多名宗右族,昔时甲第相望,而亭榭在在有之。
(2)是则斯亭之重构,非特为仲孚善继而喜,实可以卜世道之向。
震川先生归有光,字熙甫,昆山人。九岁能属文。弱冠尽通《五经》《三史》诸书。师事同邑魏校。嘉靖十九年举乡试,八上春官不第。徙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谈道。学徒常数百人,称为震川先生。
四十四年始成进士,授长兴知县。用古教化为治。每听讼引妇女儿童案前刺刺②作吴语断讫遣去不具狱大吏令不便辄寝阁不行。有所击断,直行己意。大吏多恶之。调顺德通判,专辖马政。名为升迁,实重抑之也。隆庆四年,大学士高拱、赵贞吉雅知有光,引为南京大仆丞,留掌内阁制敕房,修《世宗实录》,卒官。有光为古文,原本经术,好《太史公书》,得其神理。时王世贞主盟文坛,有光力相抵排,目为妄庸巨子。世贞大憾,其后亦心折有光,为之赞曰:“千载有公,继韩、欧阳;余岂异趋,久而自伤。”其推重如此。有光制举义,湛深经术,卓然成大家。后德清胡友信与齐名,世并称“归、胡”。
(节选自《明史·归有光传》)
先妣周孺人,弘治元年二月二十一日生
孺人讳桂。外曾祖讳明。外祖讳行,太学生。母何氏。世居吴家桥,去县城东南三十里;由千墩浦而南,直桥并小港以东,居人环聚,尽周氏也。外祖与其三兄,皆以资雄,敦尚简实;与人姁姁说村中语,见子弟甥侄无不爱。孺人之吴家桥,则治木绵;入城则缉引,灯火荧荧,每至夜分。外祖不二日使人问遗。孺人不忧米盐,乃劳苦若不谋夕。冬月炉火炭屑,使婢子为团,累累曝阶下。室靡弃物,家无闲人。儿女大者攀衣,小者乳抱,手中纫缀不辍,户内洒然。遇僮奴有恩,虽至棰楚,皆不忍有后言。吴家桥岁致鱼蟹饼饵,率人人得食。家中人闻吴家桥人至,皆喜。
(节选自归有光(先妣事略》)
[注] ①春官:即六部之一的礼部。②刺刺:多言的样子。③制举义,特指经学研究。④孺人:明代七品官以下职官的妻或母的封号。⑤以资雄,以财产出名。⑥姁姁(xǔ):和悦的样子。⑦缉 :搓麻绳。【小题1】(请填涂答题卡第7题)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每听讼/引妇女儿童/案前刺刺/作吴语断讫遣去/不具狱/大吏令不便/辄寝阁不行/ |
B.每听讼/引妇女儿童/案前刺刺作吴语/断讫遣去/不具狱/大吏令不便辄/寝阁不行/ |
C.每听讼/引妇女儿童案前/刺刺作吴语/断讫遣去不具狱/大吏令不便/辄寝阁不行/ |
D.每听讼/引妇女儿童案前/刺刺作吴语/断讫/遣去不具狱/大吏令不便辄寝/阁不行/ |
A.弱冠,古时汉族男子20岁称弱冠。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 |
B.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殿试及第者之称,称为进士。且分为三甲:一甲3人,赐进士及第:二、三甲分赐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 |
C.隆庆是明朝皇帝明穆宗朱载星的年号.历代帝王遇到“天降祥瑞”的大事、要事,都要更改年号。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 多则十几个。 |
D.先批,称已经死去的母亲。先,是对已死长者的尊称。 |
A.归有光自幼好学能文,通读经史。在嘉靖十九年考取贡士后,又考十八次都没有中进士,便迁居嘉定安亭江边,边读书边讲学。 |
B.《明史归有光传》作为史传,取材点面结合,既有对归有光生平的全面介绍,也有如审案这样的具体事例记叙。 |
C.《先妣事略》作者拾取了母亲生前的一些日常生活琐事,娓娓道来,多用细节描写,于细微处见精神。文笔极简洁省净,寄深味于平简之中,近似于《明史·归有光传》的语言风格。 |
D.《先妣事略》(节选)写母亲娘家是个大家族,很富有,却“敦尚简实”。母亲受到了良好的影响。文章通过几件事刻画了她的品格,一个勤劳、简朴与和善的母亲形象,跃然于纸上。 |
(1)大吏多恶之。调顺德通判,专辖马政。名为升迁,实重抑之也。
(2)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逍遥游》)
宏于近代得一诗人曰徐渭,其诗尽翻窠臼,自出手眼。有长吉之奇,而畅其语;夺工部之骨,而脱其肤;换子瞻之辨,而逸其气。无 论 七 子 即 何 李 当 在 下 风 不 知 师 曾 见 其 诗 否 然 亦 宏 之鄙 见 若 此 其 当 师 意 与 否 要 非 宏 之 所 敢 必 也。
(节选自袁宏道《冯侍郎座主》)
【小题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5处)【小题2】文中的长吉、子瞻是指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根据材料,概括徐渭诗歌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