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以舅龙图阁学士郑向任,为分宁主簿。有狱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辨。邑人惊曰:“老吏不如也。”部使者荐之,调南安军司理参军。有囚法不当死,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辨。不听,乃委手版归,将弃官去,曰:“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逵悟,囚得免。
郴之桂阳令,治绩尤著。郡守李初平贤之,语之曰:“吾欲读书,何如?”敦颐曰:“公老无及矣,请为公言之。”二年果有得。徙知南昌,南昌人皆曰:“是能辨分宁狱者,吾属得所诉矣。”富家大姓、黠吏恶少,惴惴焉不独以得罪于令为忧,而又以污秽善政为耻。历合州判官,事不经手,吏不敢决。虽下之,民不肯从。部使者赵抃惑于谮口,临之甚威,敦颐处之超然。通判虔州,抃守虔,熟视其所为,乃大悟,执其手曰:“吾几失君矣,今而后乃知周茂叔也。”
熙宁初知郴州用抃及吕公著荐为广东转运判官提点刑狱以洗冤泽物为己任行部不惮劳苦虽瘴疠险远亦缓视徐按。以疾求知南康军。因家庐山莲花峰下。前有溪,合于溢江,取营道所居濂溪以名之。抃再镇蜀,将奏用之,未及而卒,年五十七。
黄庭坚称其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廉于取名而锐于求志,薄于徼福而厚于得民,菲于奉身而燕及茕嫠,陋于希世而尚友千古。博学力行,著《太极图》,明天理之根源,究万物之终始。又著《通书》四十篇,发明太极之蕴。序者谓“其言约而道大,文质而义精,得孔孟之本源,大有功于学者也。”
(节选自《宋史-道学传》)
(注)①指的是周敦颐的老家营道。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熙宁初/知郴州/用抃及吕公著/荐为广东转运判官/提点刑狱以洗冤/泽物为己任行部/不惮劳苦/虽瘴疠险远/亦缓视徐按
B.熙宁初/知郴州/用抃及吕公著荐/为广东转运判官/提点刑狱以洗冤泽物/为己任行部不惮劳苦/虽瘴疠险远/亦缓视徐按
C.熙宁初/知郴州/用抃及吕公著/荐为广东转运判官/提点刑狱/以洗冤泽物为己任/行部不惮劳苦/虽瘴疠险远/亦缓视徐按
D.熙宁初/知郴州/用抃及吕公著荐/为广东转运判官/提点刑狱/以洗冤泽物为己任/行部不惮劳苦/虽瘴疠险远/亦缓视徐按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龙图阁是北年开封宫城中所建的一座馆阁,存放皇帝御书御画、皇家重要文献及宝瑞等物,龙图阁学士名义上为皇帝入侍从,并备作顾问。
B.“移”表示官员官职平级调动。在特定语境下可表示升职或降职,周敦颐由参军调任为县令,属于平调。古代表示官职变动的还有:“署”表示代理、暂任官职,“领”表示低级兼任高级官职。
C.转运使,中国唐代以后各王朝主管运输事务的中央或地方官职。宋初为集中财权,置诸路转运使掌一路财赋,并监察地方官吏,官高秩重者为都转运使,为府、州以上行政长官。
D.文中的手版又称朝版或朝笏,以玉、象牙或竹制成,古代大臣上朝双手执笏以记君命,也可将上奏之事记上备忘。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敦顾很有吏才。担任分宁主簿时,面对一件拖了好久不能判决的疑案,只审讯一次就立即弄清楚了,深得群众信赖。
B.周敦顾政绩显著。担任南昌具令时,百姓十分敬畏,富家大姓、黠吏恶少都惴惴不安,不仅担忧被县令判罪,而且又以污政治清廉为耻辱。
C.周敦颐对个人荣辱淡然视之。部使者赵拄受谮言迷惑对他很严厉,他处之泰然。后来二人共事,赵抃才了解了他。
D.周敦颐的品行高洁。黄庭坚非常推崇,说他人品高尚、胸怀洒脱,像雨后日出时的风,万里睛空中的月,说他著作意义重大,明天地根源,究万物终始,对学者大有功劳。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囚法不当死,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辨。
(2)徙知南昌,南昌人皆曰:“是能辨分宁狱者,吾属得所诉矣。”
当前题号:1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彦直,字子温。生期年,以父任补右丞奉郎,寻直秘阁。六岁,从世忠入见高宗,命作大字,即拜命跪书“皇帝万岁”四字。帝喜之,拊其背曰:“他日,令器也。”

绍兴十七年,中两浙转运司试。明年,登进士第,调太社令。二十一年,世忠薨,服除,秦桧素衔世忠不附和议,出彦直为浙东安抚司主管机宜文字。桧死,拜光禄寺丞。

乾道二年,迁户部郎官、主管左曹,总领淮东军马钱粮。会大军仓给粮,径乘小舆往察之,给米不如数,捕吏置于理。初,代者以乏兴罢,交承,为缗钱①仅二十万。明年奏计乃四倍,且以其赢献诸朝。帝嘉之文言文阅读答案彦直,字子温。生期年,以父任补右丞奉郎,寻直秘阁,拜司农少卿,进直龙图阁、江西转运兼权知江州。

七年,授鄂州驻扎御前诸军都统制。条奏军中六事,乞备器械、增战马、革滥赏、厉奇功、选勇略、充亲随等,朝廷多从之。先是,军中骑兵多不能步战,彦直命骑士被甲徒行,日六十里,虽统制官亦令以身帅之,人人习于劳苦,驰骋如飞。事闻,诏令三衙、江上诸军仿行之。

明年,兼工部侍郎,同列议:大辟②者历三鞫③之弗承,宜令以众证就刑,欲修立为令。彦直持不可,白丞相梁克家曰:“若是,则善类被诬,必多冤狱。且笞杖之刑,犹引伏方决,况人命至重乎?”议卒格。以议夺吴名世改正过名不当,降两官。

会当遣使于金在廷相顾莫肯先帝亲择以往闻命慨然就道方入境金使蒲察问接国书事论难往复数十蒲察理屈因笑曰尚书能力为主既至,几罹祸者数,守节不屈,金卒礼遣之。为帝嘉叹。迁吏部侍郎,寻权工部尚书,复中大夫,改工部尚书兼知临安府。方控辞,以言罢。

寻知温州,首捕巨猾王永年,究治之,杖徙他州。奏免民间积逋,以郡余财代输之,然以累欠内帑坊场钱不发,镌一官。海寇出没大洋劫掠,势甚张,彦直授将领土豪等方略,不旬日,生禽贼首,海道为清。

又乞令州郡守臣任满日,开具本州实在财赋数目,具公移与交代者,并达台省,庶可核实,以戢奸弊,帝悉嘉纳。

淳熙十年,夏旱,应诏言,迩者滥刑,为致旱之由。明年,入对,论三衙皆所以拱扈宸居,而司马乃远在数百里外,乞令归司。久之,再为户部尚书。

卒,特赠开府仪同三司,赐银绢九百,爵至蕲春郡公。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二十三》,有改动)

(注)①〔缗(mín)钱〕穿成串的钱文言文阅读答案彦直,字子温。生期年,以父任补右丞奉郎,寻直秘阁阅读答案。古制一千钱为一缗。②〔大辟〕死刑③〔鞫(jū)〕审讯,审问。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他日,令器也 令器:卓越的人才。
B.秦桧素衔世忠不附和议 衔:怀恨。
C.迁吏部侍郎,寻权工部尚书    权:代理。
D.海寇出没大洋劫掠,势甚张    张:紧张。
【小题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会当遣使于金在廷/相顾莫肯先/帝亲择以往/闻命慨然/就道方入境/金使蒲察问接国书事论/难往复数十/蒲察理屈/因笑曰尚书/能力为主/
B.会当遣使于金/在廷相顾/莫肯先帝/亲择以往闻命/慨然就道/方入境金使/蒲察问接国书事/论难往复数/十蒲察理屈/因笑曰/尚书能力为主/
C.会当遣使于金/在廷相顾莫肯先/帝亲择以往/闻命慨然就道/方入境/金使蒲察问接国书事/论难往复数十/蒲察理屈/因笑曰/尚书能力为主/
D.会当遣使/于金在廷相顾/莫肯先帝亲择以往/闻命慨然/就道方入境/金使蒲察问接国书/事论难往复数十/蒲察理屈/因笑/曰尚书能力为主/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彦直有军事才能,治军有方。他条陈上奏了有关军中的六件事,多被朝廷采纳。此外他还整训骑兵,命令他们穿上铠甲步行,使他们习惯于劳苦,奔跑起来像飞一样。
B.韩彦直出使金国,英勇不屈。他被朝廷派去出使金国,先是被金国使者多次刁难,后来又几次遇到祸乱,但他总是英勇不屈,保持气节,金国最终以礼相待。
C.韩彦直整治奸猾,爱护百姓。他担任温州知州后,第一件事就是逮捕了老奸巨猾的王永年,又上奏请求减免民间拖欠的赋税,但因郡里财政收入亏空而被降级。
D.韩彦直正直廉明,敢于进谏。他曾请求命令州郡各级官吏任职期满后,开列出本州实际财政收入数目,以防止徇私舞弊;又请求下令召回统帅三衙的三司。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大军仓给粮,径乘小舆往察之,给米不如数,捕吏置于理。
(2)且笞杖之刑,犹引伏方决,况人命至重乎?
(3)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当前题号:2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显,字德明,开封人。太宗居藩,尝给事左右。性谨介,不好狎,未尝践市肆。即位,补殿直,稍供奉官。
太平兴国三年,军器库副使,迁尚食使。八年春,宣徽南院使兼枢密副使。上谓之曰:“卿世家本儒,少遭乱失学,今典朕机务,无暇博览群书,能熟《军戒》三篇,亦可免于面墙矣。”因取是书及道德坊宅一区赐之。其后居位既久,机务益繁,显或失误,护短终不肯改,上每面戒之。淳化三年八月,诏加切责,授随州刺史。时夏台、益部寇扰,显上曰:“间岁以来戎事未息所宜谨屯戍固城垒积刍粮然后遴选才勇付以边任纵有缓急则备御有素彼又奚能为患哉?”咸平四年秋,加镇、定、高阳关三路都部署,许便宜从事。十月,契丹入寇,前军过威虏军。比时方积雨,契丹以皮为弦,湿缓不堪用,显因大破之。显上言:“先奉诏令于近边布阵。无何,敌骑已越亭障,显之前阵虽有捷克,终违诏命。”上请罪。上降手札,以慰其忧悸。明年,求致仕,不许。时议亲征契丹,显言:“盛寒在序,敌未犯塞,銮舆轻举,直抵穷边,寇若不逢,师乃先老。况今西鄙不宁,傥北边部落,与之结援,则中国之患未可量也。若能选择将帅,训练士卒,坚城垒而缮甲兵,亦足以待敌矣。”契丹入寇,上议亲征。显复陈三,谓:“大军方在镇定,契丹必不南侵,车驾止驻澶渊,诏镇定出兵,会河南军,合击之可也。”已而契丹请盟。景德三年冬,被病,诏中使偕尚医疗视。明年正月,许还京师。至京,信宿[注],年七十六。(选自《宋史·列传第二十七》,有删改)
[注]信宿:连宿两夜。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间岁以来/戎事未息/所宜谨屯戍/固城垒积刍粮/然后遴选/才勇付以边任/纵有缓急/则备御有素/彼又奚能为患哉
B.间岁以来/戎事未息所宜/谨屯戍/固城垒/积刍粮/然后遴选/才勇付以边任/纵有缓急/则备御有素/彼又奚能为患哉
C.间岁以来/戎事未息所宜/谨屯戍/固城垒积刍粮/然后遴选才勇/付以边任/纵有缓急/则备御有素/彼又奚能为患哉
D.间岁以来/戎事未息/所宜谨屯戍/固城垒/积刍粮/然后遴选才勇/付以边任/纵有缓急/则备御有素/彼又奚能为患哉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宗为庙号,古代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追尊的名号。唐代李世民的庙号即太宗。
B.疏、章、策都是臣下给帝王的奏章,策更侧重于为帝王谋划的大政方针和处理问题的方法。
C.迁、授、拜、黜,都是古代表示官职变化的专用语,授、拜是授予官职,迁和黜则是贬官。
D.中国古代是等级社会,对身份不同者的“死”有不同的称谓,天子死称为崩,大夫死称为卒。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显年少失学,后来受到皇帝劝勉。他原本读书少,后来又无暇多读书,皇帝鼓励他熟读《军戒》三篇,并赐给他书和一处宅第。
B.王显为人固执,因犯错不改而受责罚。他因机务繁忙常常出错,但他知错不改,于是被皇帝当面告诫甚至下诏斥责,直到后来被贬为刺史。
C.王显性格谨慎,善于自我检讨。咸平四年十月,他所率部队的前锋在与契丹的作战中取得胜利,但他仍然认为自己违背了皇帝的命令,因而请罪。
D.王显审时度势,进言有理有据。在皇帝因契丹进犯而想亲征时,他分析形势后认为,皇帝只需到澶渊指挥调动军队合击契丹。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比时方积雨,契丹以皮为弦,湿缓不堪用,显因大破之。
(2)况今西鄙不宁,傥北边部落,与之结援,则中国之患未可量也。
当前题号:3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苏轼传(节选)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熙宁四年,时安石创行新法,轼上书论其不便。安石滋怒,使御史谢景温论奏其过,轼遂请外,通判杭州。

时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徙知密州。司农行手实法,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轼谓提举官曰:“违制之坐,若自朝廷,谁敢不从?今出于司农,是擅造律也。”提举官惊曰公姑徐之未几朝廷知法害民罢之

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雨日夜不止,城不沈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

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

轼与弟辙,师父洵为文,既而得之于天。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

自为举子至出入侍从,必以爱君为本,忠规谠论,挺挺大节,群臣无出其右。但为小人忌恶挤排,不使安于朝廷之上。

【小题1】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冠,博通经史 比:比较
B.徙密州   知:主持
C.慨然太息   太息:叹息
D.盖亦矣  鲜:少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提举官惊/曰公姑徐之/未几/朝廷知法/害民罢之
B.提举官惊曰/公姑徐之/未几/朝廷知法/害民罢之
C.提举官惊/曰公姑徐之/未几/朝廷知法害民/罢之
D.提举官惊曰/公姑徐之/未几/朝廷知法害民/罢之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苏轼十岁时,受教于母亲程氏,在读到《范滂传》后,就打算做一个像范滂那样怀澄清天下之志的人。
B.苏轼在杭州上任时,新的政令一天天下达,总是利用新法中对百姓有利的内容造福百姓,百姓们因此生活安定。
C.徐州任上,苏轼带领全城官吏抗洪。守住徐州城后,他又请求调发第二年的役人来增筑旧城,又用石头筑堤岸,以防水再来。朝廷同意了他的做法。
D.苏轼自从成为举人到出入皇帝身边做侍从,一直以爱戴君王为本,其忠心耿直、正直无畏远在群臣之上。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2)时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
当前题号:4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赵概,字叔平,南京虞城人。少笃学自力,器识宏远。中进士第,为集贤校理、开封府推官。奏事殿中,仁宗面赐银绯。
出知洪州,州城西南薄章江,有泛溢之虞,概作石堤二百丈,高五丈,以障其冲,水不为患。僚吏郑陶、饶奭挟持郡事,为不法,前守莫能制州之归化卒皆故时群盗奭造飞语日卒得廪米陈恶有怨言不更给善米且生变概不答卒有自容州戍逃归而犯夜者,斩之以徇,因收陶、奭抵罪,阖府股栗。加直集贤院。坐失举渑池令张诰免,久乃起。
召修起居注。欧阳修后至,朝廷欲骤用之,难于越次。概闻,请郡,除天章阁待制,修遂知制诰。逾岁,概始代之。苏舜钦等以群饮逐,概言:“预会者皆馆阁名士,举而弃之,觖士大夫望,非国之福也。”不报。谏官郭申锡论事忤旨,帝欲加罪,概曰:“陛下始面谕申锡毋面从,今黜之,何以示天下?”乃止。知郓州、应天府,代韩绛为御史中丞。绛以论张茂实不宜典宿卫罢,概至,首言之,茂实竟去。擢枢密使、参知政事。数以老求去。
熙宁初,拜观文殿学士、知徐州。自左丞转吏部尚书,前此,执政迁官,未有也。以太子少师致仕,退居十五年,尝集古今谏争事,为《谏林》百二十卷上之。神宗赐诏曰:“请老而去者,类以声问不至朝廷为高。唯卿有志爱君,虽退处山林,未尝一日忘也。当置于坐右,时用省阅。元丰六年薨,年八十八。赠太子太师,谥曰康靖。
(《宋史·赵概传》,有删节)
(注)请郡:指古代京官请求外放,任州郡长官。觖:因不满意而怨恨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州之归化卒/皆故时群盗/奭造飞语曰/卒得廪米/陈恶有怨言/不更给善米/且生变/概不答/
B.州之归化卒/皆故时群盗/爽造飞语曰/卒得廪米陈恶/有怨言/不更给善米/且生变/概不答/
C.州之归化/卒皆故时群盗/奭造飞语曰/卒得廪米/陈恶有怨言/不更给善米/且生变/概不答
D.州之归化/卒皆故时群盗/奭造飞语曰/卒得廪米陈恶/有怨言/不更给善米/且生变/概不答/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人的别名。字和名常有意义上的联系。自称用名,表示谦虚;称人用字,表示尊敬。
B.起居注,职官名,负责侍从皇帝、记载皇帝的言行。它作为撰修国史的基本材料之
C.吏部尚书,古代六部中吏部的最高级长官,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科考、升降等事务
D.元丰,宋神宗的年号。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以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概年少好学,受到重用。科举考试中进士,担任集贤校理、开封府推官;宋仁宗在殿中曾当面对他赏赐。
B.赵概勤于政务,果断严明。在洪州任职时,筑堤防水,解除章江水患;斩杀驻地逃兵,收监陶、奭二人。
C.赵概为人实在,仗义执言。在皇上面前,为郭申锡、苏舜钦等人开脱罪名;担任参知政事,对张茂成提起奏议。
D.赵概见识高远,积极建言。以太子少师一职退休回家,收集材料编写《谏林》,提醒皇上纳谏,得到皇上的称赞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僚吏郑陶、饶奭挟持郡事,为不法,前守莫能制。
(2)陛下始面谕申锡毋面从,今黜之,何以示天下?
当前题号:5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张昷之字景山。进士及第,补乐清尉,润州观察推官,校勘馆阁书籍,迁集贤校理,通判常州,知温州。蔡齐荐其材可用,擢提点淮南刑狱。杨崇勋知亳州,恃恩为不法,诬蒙城知县王申罪,械送狱。昷之廉得冤状,乃出申,配奸吏若干人。徙广南东路转运使。夷人有犯,其酋长得自治而多惨酷,请一以汉法从事。权度支判官,为京西转运使,加直史馆,徙河北。被边诸州发卒斩西山木,卒逃入契丹者岁数百人,敌既利其所开地,又得亡卒,故不急。昷之戒斩伐毋得深入北地,卒亦不敢逃。还,擢天章阁待制、河北都转运按察使。保州、广信、安肃军自五代以来别领兵万人,号缘边都巡检司,亦曰策先锋,以知州、军为使,置副二人,分所领卒为三部,使援邻道。太祖尝用之有功,诏每出巡别给粮钱以优之。其后州将不复出,内侍为副,数出巡,部卒偏得廪赐,军中以为不均。通判保州石待举言于昷之,请合三部兵更出入,季一出即别给钱粮,余悉罢,仍请以武臣代内侍。时杨怀敏方任边事,尤不悦巡检司。云翼卒恶石待举,遂杀之以作乱。昷之自魏驰至城下召诸将部分攻城使人请怀敏曰不即来当以军法从事既至又以兵自卫昷之曰诸将方集独敢以兵随将欲反邪叱去卫者城开,除户部副使。王则反贝州,有言昷之在河北捕得妖人李教不杀,使得逸去,今乃为则主谋,事平,无其人。会冀州人段得政诣阙,自言“尝为叔父屯田郎中昙赇免缘坐”,且言“昙以书属昷之”,乃下御史按劾,虽不得书,犹夺三官,监鄂州税。知汉阳军,稍迁刑部郎中,复待制、知湖州,徙扬州。以光禄卿致仕,卒。

(节选自《宋史·张昷之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昷之自魏驰至城下/召诸将部分攻城/使人请怀敏曰/不即来/当以军法从事/既至/又以兵自卫/昷之曰/诸将方集/独敢以兵随将/欲反邪/叱去卫者/
B.昷之自魏驰至城下/召诸将部分攻城/使人请怀敏曰/不即来/当以军法从事/既至/又以兵自卫/昷之曰/诸将方集/独敢以兵随/将欲反邪叱去卫者/
C.昷之自魏驰至城/下召诸将部分攻城/使人请怀敏曰/不即来/当以军法/从事既至/又以兵自卫/昷之曰/诸将方集/独敢以兵随/将欲反邪/叱去卫者/
D.昷之自魏驰至城/下召诸将部分攻城/使人请怀敏曰/不即来/当以军法/从事既至/又以兵自卫/昷之曰/诸将方集/独敢以兵随将/欲反邪/叱去卫者/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路,宋时行政区划名,为加强中央集权,仿唐代的道制而置相当于明清的省。
B.契丹,以契丹族为主体建立的统治中国北部的封建王朝,因地处辽河上游曾改国号为“大辽”。
C.阙,原指皇宫前面两侧的楼台,又可用作朝廷的代称。诣阙,文中指入朝觐见皇帝。
D.致仕,旧时指交还官职,即退休。一般年龄为七十岁,有疾患也可提前。也称“休致”“秩满”。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昷之中举入仕。他考中进士后,补任乐清县尉曾被蔡齐推荐,得到提拔做了刑狱提点,之后担任过京西转运使、刑部郎中等多个职务。
B.张昷之善于政事。他经过查访得知王中冤屈释放了王中,惩罚了奸吏;夷人犯罪,酋长处罚过于残酷,张昷之便请求朝廷用汉人的法律处置。
C.张昷之擅长谋划。在河北时,边界各州垦荒士卒逃往契丹,他到任后警诫各州;军中认为保州等三军得到额外赏赐不公,他建议三军统合轮流派出。
D.张昷之遭人诬陷。王则在贝州叛乱时有人评陷张昷之没有杀害妖人李教,还让逃递走了,而且做了王则的主谋,叛乱平定后,查实没有李教这个人。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杨崇勋知州,恃恩为不法,诬蒙城知县王申罪,械送狱。
(2)乃下御史按劾,虽不得书,犹夺三官,监鄂州税。
当前题号:6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题目。

(双调)大德歌·冬景

关汉卿

雪粉华,舞梨花,再不见烟村四五家。密洒堪图画,看疏林嗓晚鸦。黄芦掩映清江下,斜缆着钓鱼艖

(注)①这首曲子写于元朝大德年间。元政府推行重武轻文的政策,科举中断,读书人地位非常低,不得不远游谋生,过着漂泊的生活。②艖(chā):小船。

“雪粉华,舞梨花”使用________和________的修辞描写雪花,“黄芦掩映清江下,斜缆着钓鱼艖”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愿望。
当前题号:7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四岁而孤,母郑,亲诲之学,家贫,至以获画地学书。举进士,调西京推官。始从尹洙游,为古文,议论当世事,迭相师友,与梅尧臣游,为歌诗相倡和,以文章名冠天下。入朝,为馆阁校勘。

范仲淹以言事贬,在廷多论救,司谏高若讷独以为当黜。修书责之,谓其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若讷上其书,坐贬夷陵令。时仁宗更用大臣,杜衍、范仲淹皆在位,增谏官员,修首在选中。每进见,帝延问执政,咨所宜行。既多所张弛,小人翕翕不便。修虑善人必不胜,数为帝分别言之。初,范仲淹之贬饶州也,修与尹洙、余靖皆以直仲淹见逐,世人目之曰“党人”。自是,朋党之论起,修乃为《朋党论》以进。其略曰:“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故为君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修论事切直,人视之如仇,帝独奖其敢言,面赐五品服。会保州兵乱,以为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陛辞,帝曰:“勿为久留计,有所欲言,言之。”对曰:“臣在谏职得论事,今越职而言,罪也。”帝曰:“言之,毋以中外为间。”

方是时,杜衍等相继以党议罢去,修慨然上疏曰:“杜衍、韩琦、范仲淹、富弼,天下皆知其有可用之贤。正士在朝,群邪所忌,谋臣不用,敌国之福也。今此四人一旦罢去,而使群邪相贺于内,四夷相贺于外,臣为朝廷惜之。”于是邪党益忌修,因其孤甥张氏狱傅致以罪,左迁知制诰,知滁州,留守南京。小人畏修复用,有诈为修奏,乞澄汰内侍为奸利者。其群皆怨怒,之,出知同州,命纳吴充言而止。迁翰林学士,修《唐书》。

熙宁四年,以太子少师致仕。五年,卒,赠太子太师,谥曰文忠。修始在滁州,号醉翁,晚更号六一居士。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修书责之     贻:赠送,给予
B.言之,勿以中外为间    第:在府第内
C.其群皆怨怒,之 谮:诬陷,中伤
D.迁翰林学士,修《唐书》 俾:让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
A.母郑,亲诲学     范仲淹贬饶州也
B.歌诗相倡和 臣朝廷惜之
C.范仲淹言事贬     杜衍等相继党议罢去
D.今越职言 帝纳吴充言
【小题3】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字是指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义的名字。古代男子二十岁、女子十五岁取字。
B.进士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考试(殿试)获得的最高功名。
C.致仕,也称致事、致政、休致,指官员辞职回家,一般致仕的年龄为七十岁,有疾患则提前。
D.谥即谥号,古代王侯将相或高官名士死后,人们根据其生平事迹给予的褒奖性称号。
【小题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欧阳修出身贫寒。他在四岁时就失去了父亲,是母亲郑氏,亲自教导他学习,他家里很贫穷,买不起纸和笔,只能以荻画地来学习写字。
B.欧阳修仗义执言。范仲淹被贬,只有高若讷认为这是应当的,欧阳修写信谴责高若讷,高若讷就把信交给了皇帝,导致欧阳修也被贬。
C.欧阳修深受器重。每次进见,宋仁宗都会向他询问执政的事;人们因欧阳修论事切直了当,而视他为仇人,宋仁宗依旧勉励他敢于说话。
D.欧阳修心系国家。他与范仲淹、杜衍等结为“党人”,在他们被贬时,为他们辩护,主张与君子结成朋党,目的都是为了国家与朝廷的安危。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
(2)勿为久留计,有所欲言,言之。
当前题号:8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郑兴裔字光锡。早孤,叔父藻以子字之,分以余赀,兴裔不受,请立义庄赡宗族。及藻没,遂解官致追报之义。乾道初,建康留司请治行宫备巡幸,兴裔奏劳人费财,乞罢其役。徒福建路兵马钤辖,过阙入见,询以守令臧否,兴裔条析以对。帝曰:"卿识时务,习吏事,行当用卿。"会复置武臣提刑就命为之郡县积玩检验法废兴裔创为格目分畀属县吏不得行其奸因著为令。建、剑、汀、邵盐策屡更,漕臣请易纲运为钞法,兴裔极言其不可。帝善其数论事,诏加成州团练使。时传闻金欲败盟,召兴裔为贺生辰副使以觇之,使还,言无他,卒如所料。累差浙东、浙西、江东提刑,请祠以归。寻诏知阁门事兼干办皇城司,又兼枢密副都承旨。军妇杨杀邻舍儿,取其臂钏而弃其尸,狱成,刑部以无证左,出之。命兴裔覆治得实,帝喜,赐居第。丁母忧去官,服阕,复故职,除均州防御使。再使金,还,迁潭州观察使。复请祠,起知庐州,移知扬州。扬与庐为邻。初,兴裔在庐尝却邻道互送礼,至是按郡籍,见前所却者有出无归,遂奏严其禁,扬有重屯,粮乏,例籴他境,兴裔搜括渗漏以补之,食遂足。民旧皆茅舍,易焚,兴裔贷之钱,命易以瓦,自是火患乃息。又奏免其偿,民甚德之。修学宫,立义冢,定部辖民兵升差法,郡以大治。楚州议改筑城,有谓韩世忠遗基不可易者,命兴裔往视,既至,阙地丈余增筑之。帝阅奏,喜曰:"兴裔不吾欺也。"

(摘选自《宋史·郑兴裔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会复置武臣/提刑就命/为之郡县/积玩检验法废/兴裔创为格目/分畀属县/吏不得行其奸/因著为令
B.会复置武臣/提刑就命/为之郡县/积玩检验法废/兴裔创为格/目分畀属/县吏不得行其奸/因著为令
C.会复置武臣提刑/就命为之/郡县积玩/检验法废/兴裔创为格目/分畀属县/吏不得行其奸/因著为令
D.会复置武臣提刑/就命为之/郡县积玩/检验法废/兴裔创为格/目分畀属/县吏不得行其奸/因著为令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义庄”旧时多指某些较富有的族人拨出部分田地,作为宗族的田产,以供祭祀、办学、救济本族孤寡等费用。
B.“行宫”指古代帝王出行时居住的宫室,可能由其它建筑改造而成;也指帝王出京后临时寓居的官署或住宅。
C.“学宫”旧指各府县的孔庙,为儒学教官的衙署所在;有时也指学校,文中“修学宫”的“学宫”即指学校。
D.“服阕”指在父母亲去世后,朝廷官员开始服丧;《仪礼·丧服》中所规定的丧服,分五个等级,称为五服。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郑兴裔感恩叔父抚养。他幼年丧父,由叔父郑藻抚养长大;当叔父郑藻去世后,他就辞去官职,以表达对叔父的追念与报恩之意。
B.郑兴裔为官忠于职守。当传闻金国想毁弃盟约时,他受命出使,将事情查实清楚;任扬州知州时,他遏制了邻地互相送礼的歪风。
C.郑兴裔关心民间疾苦。到任扬州后,自己借钱给百姓,让他们把房顶的茅草换成瓦片消除了火灾隐患,后来又免去他们的欠债。
D.郑兴裔为政多有智谋。复查杨氏案,最终查得实情,受皇上恩赐;制定了部辖民兵升差的法度:在楚州改动筑城时,想出好办法。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过阙入见,询以守令臧否,兴裔条析以对。
(2)扬有重屯,粮乏,例籴他境,兴裔搜括渗漏以补之,食遂足。
当前题号:9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蔡襄,字君谟,兴化仙游人。举进士,为西京留守推官、馆阁棱勘。范仲淹以言事去国,余靖论救之,尹洙请与同贬,欧阳修移书责司谏高若讷,由是三人者皆坐谴。襄作《四贤一不肖诗》,都人士争相传写,鬻书者市之,得厚利。契丹使适至,买以归,张于幽州馆。庆历三年,仁宗更用辅相,亲靖、修及王素为谏官,襄又以诗贺,三人列荐之,帝亦命襄知谏院。襄喜言路开,而虑正人难久立也。乃上疏曰:“朝廷增用谏臣,修、靖、素一日并命,朝野相庆。然任谏非难,听谏为难;听谏非难,用谏为难。三人忠诚刚正,必能尽言。君有过失,不救之于未然,传之天下后世,其事愈不可掩,此之谓彰君过。愿陛下察之,毋使有好谏之名而无其实。”夏竦罢枢密使,韩琦、范仲淹在位,襄言:“陛下罢竦而用琦、仲淹,士大夫贺于朝,庶民歌于路,至饮酒叫号以为欢。且退一邪,进一贤,岂遂能关天下轻重哉?盖一邪退则其类退一贤进则其类进众邪并退众贤并进海内有不泰乎虽然臣切忧之。天下之势,譬犹病者,陛下既得良医矣,信任不疑,非徒愈病,而又寿民。医虽良术,不得尽用,则病且日深,虽有和、扁,难责效矣。”时有旱蝗、日食、地震之变,襄以为,灾害之来,皆由人事。数年以来,天戒屡至,原其所以致之,由臣上下皆阙失也,愿思其实以应之。疏出,闻者皆悚然。擢直史馆,兼修起居注,襄益任职论事,无所回挠。吕夷简平章国事,宰相以下就其第议政事,襄奏请废止之。以母老,求知福州,改福建路转运使,开古五塘溉民田,奏减五代时丁口税之半。进知制诰,迁龙图阁直学士、知开封府。以枢密直学士再知福州。徙知泉州,距州二十里万安渡,绝海而济,往来畏其险。襄立石为梁,其长三百六十丈,种蛎于础以为固,至今赖焉。又植松七百里以庇道路,闽人刻碑纪德。治平三年,丁母忧。明年卒,年五十六。乾道中,赐襄谥曰忠惠。
(节选自《宋史·蔡襄传》)
(注)①和,奏和,古代方技家,主要研究养生和医药。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盖一邪退/则其类退/一贤进则其类进众/邪并退众贤并进/海内有不泰乎/虽然臣切忧之
B.盖一邪退则其类退/一贤进则其类进/众邪并退/众贤并进/海内有不泰乎/虽然/臣切忧之
C.盖一邪退/则其类退/一贤进则其类进众/邪并退众贤并进/海内有不泰乎/虽然/臣切忧之
D.盖一邪退则其类退/一贤进则其类进/众邪并退众贤并进/海内有不泰乎/虽然臣切忧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擢”表示官职提拔、提升,同样表示升职的词语还有右迁、升、拔、陟、徙、改、知等。
B.谏官,古代官职之一,是对君主的过失直言规劝并使其改正的官吏。 谏为规劝之意。
C.丁口,即男子人口,古代户政名,既是统计人口的基本计量单位,也是派征丁银、徭役的依据单位。
D.丁忧,按儒家传统孝道观念,朝廷官员在位期间遭逢父母去世,须辞官回家守丧,叫丁忧,文中“丁母忧”是指遭逢母亲去世。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蔡襄是非分明。对范仲淹等人和高若讷的过往,以及后来余靖、欧阳修等人的升官,他均作诗表示祝贺。
B.蔡襄忠心劝谏。夏竦被罢,韩琦、范仲淹被重用,朝野上下因此同贺,蔡襄却心怀忧虑。他认为一邪被贬退其同类也应被贬退,一贤被进用其同类也应被进用,这样国家才能安定太平。
C.蔡襄不畏权贵。吕夷简执政期间,所有官员到他的府中商议政事,蔡襄得知后,上奏请求废止此事。
D.蔡襄体恤民情。在福州和泉州为官期间,蔡襄开塘灌田、奏减赋税、立石为桥、植松庇路,切切实实为老百姓做了不少实事和好事。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君有过失,不救之于未然,传之天下后世,其事愈不可掩,此之谓彰君过。
⑵数年以来,天戒屡至,原其所以致之,由臣上下皆阙失也,愿思其实以应之。
当前题号:10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