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蔡襄,字君谟,兴化仙游人。举进士,为西京留守推官、馆阁棱勘。范仲淹以言事去国,余靖论救之,尹洙请与同贬,欧阳修移书责司谏高若讷,由是三人者皆坐谴。襄作《四贤一不肖诗》,都人士争相传写,鬻书者市之,得厚利。契丹使适至,买以归,张于幽州馆。庆历三年,仁宗更用辅相,亲靖、修及王素为谏官,襄又以诗贺,三人列荐之,帝亦命襄知谏院。襄喜言路开,而虑正人难久立也。乃上疏曰:“朝廷增用谏臣,修、靖、素一日并命,朝野相庆。然任谏非难,听谏为难;听谏非难,用谏为难。三人忠诚刚正,必能尽言。君有过失,不救之于未然,传之天下后世,其事愈不可掩,此之谓彰君过。愿陛下察之,毋使有好谏之名而无其实。”夏竦罢枢密使,韩琦、范仲淹在位,襄言:“陛下罢竦而用琦、仲淹,士大夫贺于朝,庶民歌于路,至饮酒叫号以为欢。且退一邪,进一贤,岂遂能关天下轻重哉?盖一邪退则其类退一贤进则其类进众邪并退众贤并进海内有不泰乎虽然臣切忧之。天下之势,譬犹病者,陛下既得良医矣,信任不疑,非徒愈病,而又寿民。医虽良术,不得尽用,则病且日深,虽有和、扁,难责效矣。”时有旱蝗、日食、地震之变,襄以为,灾害之来,皆由人事。数年以来,天戒屡至,原其所以致之,由臣上下皆阙失也,愿思其实以应之。疏出,闻者皆悚然。擢直史馆,兼修起居注,襄益任职论事,无所回挠。吕夷简平章国事,宰相以下就其第议政事,襄奏请废止之。以母老,求知福州,改福建路转运使,开古五塘溉民田,奏减五代时丁口税之半。进知制诰,迁龙图阁直学士、知开封府。以枢密直学士再知福州。徙知泉州,距州二十里万安渡,绝海而济,往来畏其险。襄立石为梁,其长三百六十丈,种蛎于础以为固,至今赖焉。又植松七百里以庇道路,闽人刻碑纪德。治平三年,丁母忧。明年卒,年五十六。乾道中,赐襄谥曰忠惠。
(节选自《宋史·蔡襄传》)
(注)①和,奏和,古代方技家,主要研究养生和医药。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盖一邪退/则其类退/一贤进则其类进众/邪并退众贤并进/海内有不泰乎/虽然臣切忧之
B.盖一邪退则其类退/一贤进则其类进/众邪并退/众贤并进/海内有不泰乎/虽然/臣切忧之
C.盖一邪退/则其类退/一贤进则其类进众/邪并退众贤并进/海内有不泰乎/虽然/臣切忧之
D.盖一邪退则其类退/一贤进则其类进/众邪并退众贤并进/海内有不泰乎/虽然臣切忧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擢”表示官职提拔、提升,同样表示升职的词语还有右迁、升、拔、陟、徙、改、知等。
B.谏官,古代官职之一,是对君主的过失直言规劝并使其改正的官吏。 谏为规劝之意。
C.丁口,即男子人口,古代户政名,既是统计人口的基本计量单位,也是派征丁银、徭役的依据单位。
D.丁忧,按儒家传统孝道观念,朝廷官员在位期间遭逢父母去世,须辞官回家守丧,叫丁忧,文中“丁母忧”是指遭逢母亲去世。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蔡襄是非分明。对范仲淹等人和高若讷的过往,以及后来余靖、欧阳修等人的升官,他均作诗表示祝贺。
B.蔡襄忠心劝谏。夏竦被罢,韩琦、范仲淹被重用,朝野上下因此同贺,蔡襄却心怀忧虑。他认为一邪被贬退其同类也应被贬退,一贤被进用其同类也应被进用,这样国家才能安定太平。
C.蔡襄不畏权贵。吕夷简执政期间,所有官员到他的府中商议政事,蔡襄得知后,上奏请求废止此事。
D.蔡襄体恤民情。在福州和泉州为官期间,蔡襄开塘灌田、奏减赋税、立石为桥、植松庇路,切切实实为老百姓做了不少实事和好事。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君有过失,不救之于未然,传之天下后世,其事愈不可掩,此之谓彰君过。
⑵数年以来,天戒屡至,原其所以致之,由臣上下皆阙失也,愿思其实以应之。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2-11 02:53:5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刘安世,字器之,魏人。从学于司马光,咨尽心行己之要,光教之以诚,且令自不妄语始。调洺州司法参军,司户以贪闻,转运使吴守礼将按之,问于安世,安世云:“无之。”守礼为止。然安世心常不自安,曰:“司户实贪而吾不以诚对,吾其违司马公教乎!”光入相,荐为秘书省正字。光薨,宣仁太后问可为台谏于吕公著,公著以安世对。擢右正言。时执政颇与亲戚官,安世言:“祖宗以来,大臣子弟不敢受内外华要之职。自王安石秉政,务快私意,累圣之制,扫地不存。今庙堂之上,犹习故态。”因历疏文彦博以下七人,皆耆德魁旧,不少假借。章惇以强市昆山民田罚金,安世言:“惇与蔡确、黄履、邢恕素相交结,自谓社稷之臣,贪天之功,侥幸异日,天下之人指为‘四凶’。今惇父尚在,而别籍异财,绝灭义理,止从薄罚,何以示惩?”会吴处厚解释确《安州诗》以进,安世谓其指斥乘與,犯大不敬,与梁焘等极论之,窜之新州。同文馆狱起,蔡京乞诛灭安世等家,谗虽不行,犹徙梅州。惇与蔡卞将必置之死,因使者入海岛诛陈衍,讽使者过安世,胁使自裁。又擢一土豪为转运判官,使杀之。判官疾驰将至梅,梅守遣客来劝安世自为计。安世色不动,对客饮酒谈笑徐书数纸付其仆曰我即死依此行之顾客曰死不难矣客密从仆所视皆经纪同贬当死者之家事甚悉判官未至二十里,呕血而毙,危得免。家居未尝有惰容,久坐身不倾倚,作字不草书,不好声色货利。其忠孝正直,皆则象司马光。年既老,群贤凋丧略尽,岿然独存,而名望益重。
(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四》,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对客饮酒/谈笑徐书数纸/付其仆曰/我即死/依此行之顾/客曰/死不难矣/客密从仆所视/皆经纪同贬当死者之家/事甚悉/
B.对客饮酒谈笑/徐书数纸/付寸其仆曰/我即死/依此行之/顾客曰/死不难矣/客密从仆所视/皆经纪同贬当死者之家事/甚悉/
C.对客饮酒/谈笑徐书数纸/付其仆曰/我即死/依此行之/顾客曰/死不难矣/客密从仆所视/皆经纪同贬当死者之家事/甚悉/
D.对客饮酒谈笑/徐书数纸/付其仆曰/我即死/依此行之顾/客曰/死不难矣/客密从仆所视/皆经纪同贬当死者之家/事甚悉/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字词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以此推之,司马光去世时官位高且享有爵位。
B.台谏,台官与谏官的合称,其中谏议大夫、拾遗、补阙、正言掌规谏,通称谏官。
C.右,古时就官位而言,左比右要高;就座位而言,左比右要卑,如“虚左以待”。
D.大不敬,中国古代侵犯皇帝人身、权力及尊严的一种罪名,“十恶不赦”中的“十恶”之一。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安世谨遵师教,也能反躬自省。在吴守礼将要查办贪官司户之时,刘安世遵照司马光“不妄语”的教诲没有揭发,事后为自己的不诚实而自责。
B.刘安世身为谏官,敢于直言进谏。针对王安石任人唯亲的做法,他认为当时的任用官员与从前大不相同,影响甚坏;甚至参奏文彦博一班旧臣借机贪污纳贿。
C.刘安世痛斥奸人,嘴下毫不留情。他指责章惇与蔡确、黄履、邢恕互相勾结,贪天之功,希望得到皇帝的宠幸,天下的人们将他们称为“四凶”。
D.刘安世正身洁己,深受老师影响。他平日在家也无倦怠之态,正襟危坐,写字不用草书,不喜爱女色和钱财,他的忠孝正直都是效法老师司马光。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惇父尚在,而别籍异财,绝灭义理,止从薄罚,何以示惩?
(2)惇与蔡卞将必置之死,因使者入海岛诛陈衍,讽使者过安世,胁使自裁。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曹光实,雅州百丈人。光实少武勇,有胆气,轻财好施,不事细行,意豁如也。乾德中,太祖命王全斌等平蜀。俄而盗贼群起,夷人张忠乐者,尝群行攻劫,且憾光实杀其徒党,率众数千,中夜奄至环其居鼓噪并进光实负其母挥戈突围以出贼众辟易不敢近贼杀其族三百余口又发冢墓坏其棺椁光实诣全斌具以事白,誓雪冤愤。时蜀中诸郡未下,乃图雅州地形要害,兼陈用兵攻取之策,请官军先下之。全斌壮其志,令率兵先导,果克其城,获忠乐而甘心焉。遂以光实知黎、雅二州兼都巡检使,安集劳来,蛮族怀之。六年秋,全斌遣入贡京师,遂言境内安乂,乞罢义军归农。太祖喜,谓左右曰:“此蜀中杰俊也。”及平交、广,群盗未息,以光实为岭南诸州都巡检使。既至,捕逐群盗,海隅以宁。车驾征河东,以光实知威胜军事,令调军食。大军北征,与潘美分道出雁门。光实为前锋,遇敌迎击,败之,斩首数千级,优诏嘉奖。李继捧之入朝也,以光实为银、夏、绥、麟、府、丰、宥州都巡检使。继捧弟继迁逃入蕃落,为边患,光实乘间掩袭至地斤泽,俘斩甚众,破其族帐,获继迁母妻及牛羊万计。继迁仅免,使人绐光实曰:“我数奔北,势窘不能自存矣,公许我降乎?”因致情款,陈甥舅之礼,期某日降于葭芦川。光实信之,且欲专其功,不与人谋。及期,继迁先设伏兵,令十数人近城迎致光实,光实从数百骑往赴之。继迁前导北行,将至其地,举手麾鞭而伏兵应之,光实遂遇害,卒,年五十五。帝闻之惊悼,赗赙加等。

(节选自《宋史·曹光实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中夜奄至/环其居/鼓噪并进/光实负其母/挥戈突围以出/贼众辟易/不敢近贼杀其族三百余口/又发冢墓/坏其棺椁/
B.中夜奄至/环其居/鼓噪并进/光实负其母/挥戈突围以出/贼众辟易不敢近/贼杀其族三百余口/又发冢墓/坏其棺椁/
C.中夜/奄至环其居/鼓噪并进/光实负其母/择戈突围以出/贼众辟易/不敢近贼杀其族三百余口/又发冢墓/坏其棺椁/
D.中夜/奄至环其居/鼓噪并进/光实负其母/挥戈突围以出/贼众辟易不敢近/杀其族三百余口/又发冢墓/坏其棺椁/
【小题2】下列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乾德,年号,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后世一般用年号称呼皇帝。
B.贡,即进贡,是指古代臣下或属国向君主或朝廷进献物品,也可以引申为进献的物品。
C.车驾,原指马车,后来成为天子的代称,这是因为古人认为皇帝当乘车巡行天下。
D.赗赙,送给丧家用以办丧事的财物,赗是送给丧家助葬的车马等物。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光实开朗豁达,自小威武勇猛。他年轻时就以有胆量和勇气闻名,不吝惜钱财,喜好施舍,不追求细节的完美,心胸豁达。
B.曹光实惨遭报复,发誓报仇雪恨。他因参与追杀盗贼,遭其首领张忠乐的报复;面对杀害族人的血海深仇,他最终攻克雅州如愿抓获张忠乐。
C.曹光实善于安抚,赢得各族民心。雅州被平定后他被授予黎州、雅州的知州,能够安定当地百姓,慰问、劝勉前来归附的人,后被王全斌举荐入朝。
D.曹光实贪功冒进,付出生命代价,他轻信李继迁的假意投诚,想独占招降李继迁的功劳,不与其他人谋划,仅率几百骑兵前往,结果被李继迁的伏兵杀害。
【小题4】把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图雅州地形要害,兼陈用兵攻取之策,请官军先下之。
(2)使人绐光实曰:“我数奔北,势窘不能自存矣,公许我降乎?”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恩字泽之,开封人。以善射入羽林神宗阅卫士,挽强中的,且伟其貌,补供备库副使。为河州巡检,夏羌寇兰州,恩搏战城下,中两矢,拔去复斗,意气弥厉。迁泾原将。尝整军出万惠岭,士饥欲食恩倍道兼行众汹汹已而遇敌数万引兵先入壁井灶皆具诸将始服羌扣壁愿见恩单骑径出遥与语一夕羌引去

哲宗召见,语左右曰:“先帝时宿卫人,皆杰异如此。”留为龙、神卫都指挥使,迁马军都虞候。契丹使来,诏陪射,使者问:“闻泾原有王骑将,得无是乎?”应曰:“然。”射三发皆中,使以下相视皆叹息。

出为泾原副都总管,并护秦、渭、延、熙四路兵,城西安,筑临羌、天都十余垒。羌围平夏,诸校欲出战,恩曰:“贼倾国远寇,难以争锋,宜以全制其敝。彼野无所掠,必携,携而遇伏,必败。”乃先行万人设伏,羌既退师,果大获。

徽宗立,以卫州防御使徙熙河,改知渭州。括隐地二万三千顷,分弓箭士耕屯,为三十一部,以省馈饷。边臣献车战议,帝以访恩,恩曰:“古有之,偏箱、鹿角,今相去益远,人非所习,恐缓急难用。夫操不习之器,与敌周旋,先自败耳。”帝善其对。迁马步军都指挥使、殿前都指挥使、武信军节度使。

尝汰禁卒数十人,枢密请命都承旨覆视,恩言:“朝廷选三帅,付以军政,今去数十冗卒而不足信,即其他无可为者。”帝立为罢之。眷顾甚宠,赐居宅,又赐城西地为园囿。属疾,以检校司徒致仕。薨,年六十二,赠开府仪同三习。

(节选自《宋史·王恩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士饥欲食/恩倍道兼行/众汹汹已/而遇敌数万/引兵先入壁/井灶皆具/诸将始服/羌扣壁愿见/恩单骑径出/遥与语一夕/羌引去/
B.士饥欲食/恩倍道兼行/众汹汹已/而遇敌数万/引兵先入壁井/灶皆具/诸将始服/羌扣壁愿见/恩单骑径出/遥与语/一夕/羌引去/
C.士饥欲食/恩倍道兼行/众汹汹/已而遇敌数万/引兵先入壁井/灶皆具/诸将始服/羌扣壁愿见/恩单骑径出/遥与语一夕/羌引去/
D.士饥欲食/恩倍道兼行/众汹汹/已而遇敌数万/引兵先入壁/井灶皆具/诸将始服/羌扣壁愿见/恩单骑径出/遥与语/一夕/羌引去/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羽林:指禁卫军,取“为国羽翼、如林之盛”之意,主要负责京城地区的治安。
B.夏羌:生活在我国西部古代少数民族,史载其王为夏禹,故后人称之为夏羌。
C.契丹:中国古代游牧民族之一,唐末建契丹国,后改国号为辽,为蒙古所灭。
D.三帅:(殿帅、马帅、步帅)是三衙长官的合称;三衙,是宋代掌管禁军的机构。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恩箭术高超,声名远播异域。他因为善于射箭被选入羽林军,后来受到神宗的赏识而被授予官职;在泾原为将时,连契丹都知道他的大名。
B.王恩胆量过人,深谙用兵之策。羌人想和他对话,他单枪匹马直出营垒,与敌交谈;徽宗询问车战之事,王恩直言已经过时,不宜当下使用。
C.王恩才能杰出,深受皇帝重用。宋哲宗召见他,当着众人的面称赞他,并且把他留在身边担任龙、神卫都指挥使,后来又升任为马军都虞候。
D.王恩博古通今,明于历代战法。有人献策以车战制敌,王恩认为时势不同,士兵又不熟习车战,如果采用必会导致失败;皇帝认为他说得好。
【小题4】把文中画橫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神宗阅卫士,挽强中的,且伟其貌,补供备库副使。
(2)贼倾国远寇,难以争锋,宜以全制其敝。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袁枢,字机仲,建之建安人。幼力学,尝以《修身与写赋》试国子监,周必大、刘珙皆期以远器。试礼部,词赋第一人,教授兴化军。

为礼部试官。常喜诵司马光《资治通鉴》,苦其浩博,乃区别其事而贯通之,号《通鉴纪事本末》。参知政事龚茂良得其书,奏于上,孝宗读而嘉叹,以赐东宫及分赐江上诸帅,且令熟读,曰:“治道尽在是矣。” 他日,上问袁枢何官,茂良以实对,上曰:“可与寺监簿。”于是以大宗正簿召登对,即史书以言曰:“臣窃闻陛下尝读《通鉴》,屡有训词,见诸葛亮论两汉所以兴衰,有戒,垂法万世。”遂历陈往事,自汉武而下至唐文宗,偏听奸佞,致于祸乱。上曰:“朕不至与此曹图事帷幄中。”枢曰:“陛下之言及此,天下之福也。”

兼国史院编修官,分修国史传。章悖家以其同里,宛转请文饰其传,枢曰:“吾为史官,书法不隐,宁乡人,不可负天下后世公议。”时相赵雄总史事,见之叹曰:“无愧古良史。”

迁大理少卿。通州民高氏以产业事下大理,殿中侍御史冷世光纳厚赂曲庇之,枢直其事以闻,人为危之。上怒,立罢世光,以朝臣劾御史,实自枢始。诏权工部侍郎。因论大理狱案请外,有予郡之命,既而贬两秩,寝前旨。光宗受禅,叙复元官。

擢右文殿修撰、知江陵府。江陵濒大江,岁坏为巨浸,民无所托。楚故城楚观在焉,为室庐,徙民居之,以备不。种木数万,以为捍蔽,民德之。开禧元年,卒,年七十五。 创作《易传解义》及《辩异》《童子问》等书藏于家。

(选自《宋史·袁枢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即史书以言曰  因:根据
B.枢曰 谢:道歉
C.宁乡人 负:对不起
D.以备不 虞:忧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国子监,是中国古代自明朝以后的中央官学,为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又称国子学或国子寺。
B.礼部,中国古代官署,南北朝北周始设。隋唐为六部之一。历代相沿。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
C.累迁,表示官职多次调动。在古代,超迁、擢、陟、拔等表示官职的升迁,而谪、黜、窜、左迁等则表示降职贬官。
D.受禅,是中国上古时期推举部落首领的一种方式,文中指新皇帝接受旧皇帝让给的帝位。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袁枢文才突出,学识渊博。他少年时努力学习,曾经以《修身与写赋》参加国子监考试,后又参加礼部考试,得词赋科第一。周必大、刘珙看好他的前程。
B.袁枢积极进言,敢于弹劾权贵。皇帝关心提拔袁枢,袁枢借史事劝诫皇帝。御史冷世光违法乱纪,袁枢弹劾他,认为冷世光是个危险人物,最终冷世光被罢免。
C.袁枢为人正直,修史秉笔直书。他负责修国史,章悖是他的同乡,向他委婉请求修饰自己的传记,被袁枢严词拒绝,皇帝知道后赞赏了袁枢。
D.袁枢为民办实事,体恤百姓。他在江陵任职,江陵靠近长江,每年遭受水患,百姓遭殃;他建草房安置百姓,种树木防备水灾,百姓感激他。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因论大理狱案请外,有予郡之命,既而贬两秩,寝前旨。
(2)种木数万,以为捍蔽,民德之。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郑獬,字毅夫,安州安陆人。少负俊材,词章豪伟峭整,流辈莫敢望。进士第一。通判陈州,入直集贤院、度支判官、修起居注、知制诰。英宗即位,治永昭山陵,悉用乾兴制度。獬言:“今国用空乏近者赏军已见横敛富室嗟怨流闻京师先帝节俭爱民盖出天性凡服用器玩极于朴陋此天下所共知也。而山陵制度,乃欲效乾兴最盛之时,独不伤俭德乎?愿饬有司,损其名数。”治平中,大水求言,獬上疏曰:“陛下侧身思咎,念有以消复之,不知求忠言者,将欲用之邪,抑但举故事邪?观前世之君,因变异以求谏者甚众,及考其实,则能用其言而载于行事者,盖亦鲜矣。今诏发天下忠义之士,必有极其所韫,以荐诸朝,一日万机,势未能尽览,不过如平时下之中书、密院,至于无所行而后止。如是则与前世之为空言者等尔。谓宜选官置属,掌所上章,与两府近臣从容讲贯,可则行之,否则罢之,有疑焉,则广询而决之。群臣得而众事举,此应天之实也。天下之进言也甚难,而上之受言也常忽。”还,判三班院。神宗初,召獬夕对内东门,命草吴奎知青州及张方平、赵抃参政事三制,赐双烛送归舍人院,外廷无知者。遂拜翰林学士。朝廷议纳横山,獬曰:“兵祸必起于此。”已而种谔取绥州,獬言:“臣窃见手诏,深戒边臣无得生事。今乃特尊用变诈之士,务为掩袭,如战国暴君之所尚,岂帝王大略哉!谔擅兴,当诛。”又请因谅祚告哀,遣使立其嗣子,识者韪之。权发遣开封府。民喻兴与妻谋杀一妇人,獬不肯用按问新法,为王安石所恶,出为侍读学士、知杭州。御史中丞吕诲乞还之,不听。未几,徙青州。方散青苗钱,獬言:“但见其害,不忍民无罪而陷宪网。”引疾祈闲,提举鸿庆宫,卒,年五十一。家贫子弱,其柩藁殡僧屋十余年,滕甫为安州,乃克葬。

【小题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乃欲效乾兴最盛之时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B.①因变异以求谏者甚众   ②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C.①群臣得而众事举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
D.①为王安石所恶 ②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国用空乏/近者赏军/已见横敛/富室嗟怨流闻/京师先帝/节俭爱民/盖出天性/凡服用器玩/极于朴陋/此天下所共知也
B.今国用空乏/近者赏军/已见横敛富室/嗟怨流闻京师/先帝节俭爱民/盖出天性/凡服用器玩/极于朴陋此/天下所共知也
C.今国用空乏/近者赏军/已见横敛富室/嗟怨流闻/京师先帝/节俭爱民/盖出天性/凡服用器玩/极于朴陋此/天下所共知也
D.今国用空乏/近者赏军/已见横敛/富室嗟怨/流闻京师/先帝节俭爱民/盖出天性/凡服用器玩/极于朴陋/此天下所共知也
【小题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
B.起居注:是我国古代帝王将相的言行录,汉以后历代帝王都有起居注。
C.陛下:原指站在台阶下的侍者,后来成为臣子对帝王的敬称。
D.外廷:亦作“外庭”,是皇帝举行大典,接见群臣、处理政事的地方。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郑獬敢于直谏,直陈要害。在修治永昭陵问题上,直言国库空虚,财政吃紧,民愤四起;先帝节俭爱民,希望英宗不要伤害先帝一生勤俭的美德。
B.郑獬忧心国事,力开言路。皇上因水灾征求意见,郑獬上书说应该选拔官吏,设置专门机构,同臣子认真研究,共同协商、解决。
C.郑獬高瞻远瞩,卓识远见。朝廷想接受横山的投降,他说,兵祸必然从这里开始。不久,种谔攻取绥州。他还告诫边境官员不要无事生非。
D.郑獬实事求是,不囿新法。平民喻兴与妻子一起谋杀一名妇女,郑獬不肯按照王安石的新方法办案,王安石很反感,把他调任侍读学士、知杭州。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念有以消复之,不知求忠言者,将欲用之邪,抑但举故事邪?
(2)今乃特尊用变诈之士,务为掩袭,如战国暴君之所尚,岂帝王大略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