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翟汝文,字公巽,润州丹阳人。登进士第,以亲老不调者十年。擢议礼局编修官,召对,徽宗嘉之,除秘书郎。三馆士建议东封,汝文曰:“治道贵清净。今不启上述三代礼乐,而师秦、汉之侈心,非所愿也。”责监宿州税。久之,召除著作郎,迁起居郎。

皇太子就傅,命汝文劝讲,除中书舍人。言者谓汝文从苏轼、黄庭坚游,不可当赞书之任,出知襄阳。召拜中书舍人,外制典雅,一时称之。命同修《哲宗国史》,迁给事中。高丽使入贡,诏班侍从之上,汝文言:“《春秋》之法,王人虽微,序诸侯上。不可卑近列而尊陪臣。”上遂命如旧制。内侍梁师成强市百姓墓田,广其园圃。汝文言于上,师成讽宰相黜汝文,出守宣州。

召为吏部侍郎,出知庐州,徙密州。密负海产盐蔡京屡变盐法盗贩者众有司穷治党与汝文曰祖宗法度获私商不诘所由欲靖民也今系而虐之将为厉矣。悉纵之。密岁贡牛黄,汝文曰:“牛失黄辄死,非所以惠农,宜输财市之,则其害不私于密。”上从之。钦宗即位,召为翰林学士,改显谟阁学士、知越州兼浙东安抚使。

绍兴元年,召为翰林学士兼侍讲,除参知政事。时秦桧相,四方奏请填委未决,吏缘为奸。汝文语桧,宜责都司程考吏牍,稽违者惩之。汝文尝受辞牒,书字用印,直送省部;入对,乞治堂吏受赂者。桧怒,面劾汝文专擅。右司谏方孟卿因奏汝文与长官立异,岂能共济国事?罢去以卒。

先是,汝文在密,桧为郡文学,汝文荐其才,故桧引用之。然汝文性刚不为桧屈,对案相诟,至目桧为“浊气”。汝文风度翘楚,好古博雅,精于篆籀,有文集行于世。

(节选自《宋史·翟汝文传》)

(注)①东封帝王于泰山行封禅事,昭告天下太平。②宋徽宗崇宁四年(1105),司马光、苏轼、黄庭坚等309人列名“元祐党籍”,被目为“奸党”,至南宗初年开始获平反,改称“元祐忠贤”。③牛黄牛胆囊内的结石,为名贵中药材,有强心、解热之效。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密负海产盐/蔡京屡变/盐法盗贩者众/有司穷治党与/汝文曰/祖宗法/度获私商/不诘所由/欲靖民也/今系而虐之/将为厉矣/
B.密负海产盐/蔡京屡变/盐法盗贩者众/有司穷治/党与汝文曰/祖宗法度/获私商不诘所由/欲靖民也/今系而虐之/将为厉矣/
C.密负海产盐/蔡京屡变盐法/盗贩者众/有司穷治/党与汝文曰/祖宗法/度获私商/不诘所由/欲靖民也/今系而虐之/将为厉矣/
D.密负海产盐/蔡京屡变盐法/盗贩者众/有司穷治党与/汝文曰/祖宗法度/获私商不诘所由/欲靖民也/今系而虐之/将为厉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登进士第指参加进士科考试并考中进士,与“举进士”意义有所不同。
B.高丽指朝鲜历史上的王朝,我国多沿用来指称朝鲜或关于朝鲜的物产。
C.绍兴指绍兴府,府治山阴。南宋建炎四年(1130),宋高宗曾驻跸于此。
D.篆籀指篆文和籀文,均为我国古代书体。篆分大、小篆,籀文即大篆。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翟汝文有胆有识,洞察封禅之害。三馆之士为粉饰太平、取媚皇帝,建议徽宗巡幸泰山,举行封禅大典,翟汝文大为反对,因此受到责罚。
B.翟汝文不畏权势,揭发宦官罪恶。内侍梁师成深受皇帝宠信,曾强买百姓墓地,以扩展自家园圃,翟汝文向皇帝检举此事,结果被贬外任。
C.翟汝文为民请命,革除多年弊政。密州每年进贡牛黄,对农事极为不利,翟汝文上书朝廷,请求到市面上采购,密州百姓从此免除了祸害。
D.翟汝文为官正直,处事不徇私情。秦桧为相时,因翟汝文曾对已有恩,故而对他引荐任用。翟汝文却不仰秦桧之鼻息,而是坚决秉公办事。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不启上述三代礼乐,而师秦、汉之侈心,非所愿也。
(2)然汝文性刚不为桧屈,对案相诟,至目桧为“浊气”。
当前题号:1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虞奕字纯臣。第进士。崇宁,提举河北西常平,洺、相饥,徙之东路。入对,徽宗问行期,对曰:“臣退即行,流民不以时还,则来岁耕桑皆废矣。”帝悦。既而西部盗起,复徙提点刑狱。时朝廷将遣兵逐捕,奕条上方略,请罢勿用,而自计讨贼,不阅月可定。转运使张抟以为不可,宰相主抟策,数月不效,卒用奕议,悉降之。擢监察御史。亲祭北郊,燕人赵良嗣为秘书丞侍祠,奕白其长曰:“今亲卫不用三路人,而良嗣以外国降子,顾得预祠事,可乎?”长用其言,具以请,不报。阳武民佣于富家,其室美,富子欲私之,弗得,怒杀之,而赂其夫使勿言。事觉,府县及大理鬻狱,奕受诏鞫讯,皆伏辜。自何承矩创边地为塘泺,有定界。既中贵人典领,以屯田开拓为功,肆侵民田,民上诉,屡出使者按治,皆不敢与直。奕曲折上之,疏其五不可,诏罢屯田。加直秘阁、淮南转运副使。入为开封少尹。故时大理、开封治狱,得请实蔽罪,其后率任情弃法,法益不用。奕言:“廷 尉 持 天 下 平 京 师 诸 夏 本 法 且 不 行 何 以 示 万 国 请 自 今 非 情 法实 不 相 当 毋 得 辄 请 从之。迁光禄卿、户部侍郎。睦州乱,以龙图阁直学士知镇江府。寇平,论劳增两。还为户部。内侍总领内藏,予夺专己,视户部如僚属。奕白宰相曰:“计臣不才,当去之而易能者,不可使他人侵其官。”即自劾不称职。诏徙奕工部。袭庆守张漴使郡人诣阙请登,东平守王靓谏以京东岁凶多盗,不当请封。为政者不悦,将罪靓,奕言:“靓忧民爱君,所当奖激,奈何用为罪乎?”靓获免。未几卒,年六十,赠龙图阁学士。

(节选自《宋史•虞奕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廷尉持天下平 / 京师诸夏 / 本法且不行 / 何以示万国 / 请自今非情 / 法实不相当/ 毋得辄请 /
B.廷尉持天下平 / 京师诸夏本 / 法且不行 / 何以示万国 / 请自今非情 / 法实不相当/ 毋得辄请 /
C.廷尉持天下平 / 京师诸夏本 / 法且不行 / 何以示万国 / 请自今非 / 情法实不相当/ 毋得辄请 /
D.廷尉持天下平 / 京师诸夏 / 本法且不行 / 何以示万国 / 请自今非 / 情法实不相当/ 毋得辄请 /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路是宋朝行政区划名,河北路地处北宋北部,旧分东、西两路,后并为一路。
B.秩指年终考评根据功过确定的官员俸禄,文中指根据功过确定的官职级别。
C.工部,六部之一,掌管全国疆土、田地、水利、土木、工程、交通运输、官办工业等事宜。
D.封指封禅,历代帝王都把封禅作为国家祭祀大典,封指祭天,禅指祭地。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虞奕善用策略,剿灭贼寇。西部出现盗贼,朝廷派兵追捕无效,最终采用虞奕计谋,降服了盗贼;睦州出现叛乱,虞奕因平定贼寇有功而加官。
B.虞奕忠于职守,尽心履职。皇帝要去北郊祭祀,虞奕对秘书丞赵良嗣以降臣的身份陪同祭祀提出质疑,得到上级长官支持,此事得以上报朝廷。
C.虞奕秉公执法,据实断案。阳武富家子对民妻欲行不轨,未遂而杀人,府县及大理官员受贿后枉断官司,虞奕接受诏命据实审案,涉案人员最终伏罪。
D.虞奕仗义执言,奏罢屯田。中贵人以屯田开荒邀功,侵占民田,激起民愤,虞奕不顾前来查处的使者阻拦,上疏反对屯田,朝廷最终取消屯田制。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退即行,流民不以时还,则来岁耕桑皆废矣。
(2)计臣不才,当去之而易能者,不可使他人侵其官。
当前题号:2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吕溱,字济叔,扬州人。进士第一。通判亳州,直集贤院,同修起居注。坐预进奏院宴饮,出知蕲、楚、舒三州。复修起居注。侬智高寇岭南,诏奏邸毋得辄报。溱言:“一方有警,使诸道闻之,共得为备。今欲人不知,此何意也。”进知制诰,又出知杭州,入为翰林学士。疏论宰相陈执中奸邪,仁宗还其疏。溱曰:“以口舌论人,是阴中大臣也。愿出以示执中,使得自辨。”未几,执中去,溱亦以侍读学士知徐州。赐宴资善堂,遣使谕曰:“此特为卿设,宜尽醉也。”诏自今由经筵出者视为例。徙成德军,时方开六塔河,宰相主其议。会地震,溱请罢之,以答天戒。溱豪侈自放,简忽于事,与都转运使李参不相能,还,判流内铨,参劾其借官麹作酒,以私货往河东贸易,及违式受馈赆,事下大理议。溱乃未尝受,而外廷纷然谓溱有死罪。帝知其过轻,但贬秩,知和州。御史以为未抵罪,分司南京。起知池州、江宁府,复集贤院学士,加龙图阁直学士、知开封府。时为京尹者比不称职溱精识过人辨讼立断豪恶敛迹尝以职事对神宗察其有疾色勉以近医药已而果病。改枢密直学士、提举醴泉观,遂卒,年五十五。赠礼部侍郎。帝悼念之,诏中书曰:“溱立朝最孤,知事君之节,绝迹权贵,故中废十余年,人无言者。方擢领要剧,而奄忽沦亡,家贫子幼,遭此大祸,必至狼狈。宜优给赙礼,官庀其葬,以厉臣节。”溱开敏,善议论,一时名辈皆推许。然自贵重,在杭州接宾客,不过数语,时目为“七字舍人”云。

(节选自《宋史·吕溱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时为京尹者比不称职/溱精识过人/辨讼立断/豪恶敛迹/尝以职事对神宗/察其有疾色/勉以近医药已/而果病
B.时为京尹者比不称职/溱精识过人/辨讼立断/豪恶敛迹/尝以职事对/神宗察其有疾色/勉以近医药/已而果病
C.时为京尹者比不称职/溱精识过人/辨讼立断/豪恶敛迹/尝以职事对神宗/察其有疾色/勉以近医药/已而果病
D.时为京尹者比不称职/溱精识过人/辨讼立断/豪恶敛迹/尝以职事对/神宗察其有疾色/勉以近医药已/而果病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通判:官职名,在州府的长官下掌管粮运、家田、水利和诉讼等事项,此处是名词作动词。
B.起居注:我国古代记录帝王的言行录,因其一般不外传,仅作为撰修国史的基本材料之一。
C.侍郎:隋唐时期于京城内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掌管国家政务,各部主管称侍郎。
D.赙礼:古代人去世之后,他人赠送给丧家的钱财等礼物,目的是帮助别人办理丧事。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吕溱敢于坚持原则而违背圣意。侬智高侵犯岭南时,皇帝诏令不能擅自通报奏章,吕溱认为此举不妥,应当共同防御敌人。
B.吕溱敢于揭发奸邪。他上疏弹劾宰相陈执中,结果皇帝退还了奏章,吕溱不屈不挠坚持让皇帝将奏章给陈执中看,希望他能够自我辩解。
C.吕溱性格豪放,对很多事情不太在意。他曾经把私货运到河东去交易,还违法接受馈赠,不过皇帝念其功劳,对其从轻发落。
D.吕溱为官洁身自好。他深知事君之节,从不与权贵结交,于是在朝为官最为孤特,以至于被罢官的十多年间,竟没有人为他说情。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未几,执中去,溱亦以侍读学士知徐州。
(2)然自贵重,在杭州接宾客,不过数语,时目为“七字舍人”云。
当前题号:3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侍其曙,字景升。父稹,左监门卫大将军。曙少举进士不第,以父任为殿前承旨,改右班殿直。左侍禁,领东西排岸司,与谢德权提举在京仓草场。尝于仓隙地牧牛羊,为德权所讼。真宗以问德权曰:“牛羊食仓栗邪?”曙闻而自勳,帝勉谕之。它日,召曙问:“汝才孰与德权?”对曰:“德权畏法慎事,臣乃敢于官仓牧牛羊,是不及也。”人多称之。鄂州男子闻人若挫,告其徒永兴民李琰将作乱,命曙同度支判官李应机往按之。至则设方略,捕琰党三十余人,皆伏法。琰辞连己所不快者数十人,一切不问。青州卒庞德讼其校李绪谋以众叛,帝疑其诬,又命曙至青州,与通判魏德升同至勳,无验,遂弃德市。知青州张齐贤奏曙擅戮人,帝曰:“不尔,无以安被告者。”曙还,奏德憛绪治军严,故诬之。帝擢绪本军虞候,而进曙东头供奉官。初太宗平河东建塔于太原故城塔毁帝欲新之遣内侍经度计工二百万帝疑命曙往减费十九改内殿崇班 祥符二年,攀州夷人为乱,诏曙秉驿往招抚,其酋首纳款、杀牲为誓。曙按行盐井,夷人复叛。曙率部兵百余,生擒首领三人,斩首数十级。因上言蛮阻险拒命,请必加讨。诏知庆州孙正辞、环庆驻治都监张继勳领陕西兵,同曙俱进,所至皆降。曙又言:“王师已至而方出,请诛之。”真宗曰:“已降而杀之,何以信四夷?”不许。夷人平,迁内殿承制,再迁如京副使、知登州。会岁饥,请漕江淮米以振贫乏,活者甚众。迁西上阁门使,徒耶州,提举在京诸司库务,卒。曙为人沉敏,有干略,善论利害事,朝廷数任使之。

(节选自《宋史·侍其曙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初/太宗平河东/建塔于太原/故城塔毁/帝欲新之/遣内侍经度/计工二百万/帝疑/命曙往/减费十九/改内殿崇班
B.初/太宗平河东/建塔于太原故城/塔毁/帝欲新之/遣内侍/经度计工二百万/帝疑/命曙往/减费十九/改内殿崇班
C.初/太宗平河东/建塔于太原故城/塔毁/帝欲新之/遣内侍经度/计工二百万/帝疑/命曙往/减费十九/改内殿崇班
D.初/太宗平河东/建塔于太原/故城塔毁/帝欲新之/遣内侍/经度计工二百万/帝疑/命曙往/减费十九/改内殿崇班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是指科举时代,在院试中考取的人,如果参加院试没有考中的话,称为“举进士不第”。
B.“以父任”,是指凭借父亲的官爵而获得官职,是除参加科举考试之外进入仕途的另一种方式。
C.迁,官职调动,一般指升官,也指降职、贬谪。“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的“左迁”即指贬官。
D.通叛,官名,位居州府长官之下,掌管粮运、水利和诉讼等,对州府的长官也有监察的责任。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侍其曙敢于面对自己的错误。侍其曙因为在京仓草场的空地放牧牛羊被谢德权告发,当听说皇帝过问此事后,侍其曙主动弹劾了自己。
B.侍其曙为人谦虚低调。当皇帝问他与谢德权相比谁更有才时,侍其曙坦陈自己不如谢德权敬畏法律,行事谨慎,因此侍其曙多被人称道。
C.侍其曙处理案子既重策略又重证据。他设计方案捕获了李琰的同党三十多人,对庞德告发李绪谋划率众叛乱一案,侍其曙彻查无证据后把庞德流放。
D.侍其曙文武并用平定了夷人叛乱。他先是招抚夷人酋长归顺降服,后当夷人不守誓言再次叛乱时,侍其曙率兵活捉了其首领三人,斩杀数十人。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岁饥,请漕江淮米以振贫乏,活者甚众。
(2)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鸿门宴》)
(3)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谏太宗十思疏》)
(4)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论语·里仁》)
当前题号:4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冯京,字当世,鄂州江夏人。京自幼卓异,隽迈不群。稍长入学,举目成诵。举进士,自乡举、礼部以至庭试,皆第一。时犹未娶,张尧佐方负宫掖势,欲妻以女。拥至其家,束之以金带,曰:“此上意也。”顷之,宫中持酒肴来,直出奁具示之。京笑而不视,力辞。出守将作监丞、通判荆南军府事。还,直集贤院、判吏部南曹,同修《起居注》。吴充以论温成皇后追册事,出知高邮。京疏充言是,不当黜。刘沆请言并斥京。仁宗曰:“京亦何罪?”但解其记注,旋复之。

知制诰。避妇父富弼当国嫌,拜龙图阁侍制、知扬州。改江宁府,以翰林侍读学士召还。纠察在京刑狱。为翰林学士、知开封府。数月不诣丞相府。韩琦语弼,以京为傲。弼便往见琦,京曰:“公为宰相,从官不妄造请,乃所以为公重,非傲也。”

神宗立,王安石为政,京论其更张失当,累数百千言,安石指为邪说,请黜之。帝以为可用,擢枢密副使。会选人郑侠上书言时政,荐京可相,吕惠卿因是谮京与侠通,罢知亳州。未几,以资政殿学士知渭州。茂州夷叛,徙知成都府。蕃部何丹方寇鸡粽关,闻京兵至,请降。议者遂欲荡其巢窟,京请于朝,为禁侵掠,给稼器,饷粮食,使之归。夷人喜,争出犬豕割血受盟,愿世世为汉蕃。惠卿告安石罪,发其私书,有曰:“勿令齐年知”,齐年谓京也,与安石同年生。帝以安石为欺,复召京知枢密院

哲宗即位,拜保宁军节度使,知大名府,又改镇彰德。于是范祖禹言:“京再执政初与王安石不合后为吕惠卿所倾其中立不倚之操为先帝称挹 且昭陵学士,独京一人存,若付以枢密,必允公论。”时京已老,乃以为中太一宫使兼侍讲,改宣徽南院使,拜太子少师,致仕。绍圣元年,薨,年七十四。其为郡守,诸县公事至,即历究之。苟与县牍合,而处断丽于法者,呼法吏决罪,不以侍狱。报下捷疾,一无壅滞,人服其敏云。

(注)选人:唐代称候补、候选的官员。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京再执政/初与王安石不合/后为吕惠卿所倾其中/立不倚之操/为先帝称挹/
B.京再执政初/与王安石不合/后为吕惠卿所倾/其中立不倚之操/为先帝称挹/
C.京再执政/初与王安石不合/后为吕惠卿所倾/其中立不倚之操/为先帝称挹/
D.京再执政初/与王安石不合/后为吕惠卿所倾其中/立不倚之操/为先帝称挹/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部是古代官署,为掌管户籍财经的机关。礼部尚书主管全国户口、赋役方面的政令。
B.《起居注》是我国古代记录帝王的言行录,一般不外传,仅作为撰修国史的基本材料之一。
C.知制诰是掌管起草诰命之意,后为官职名。制诰,是帝王所下文告及命令的统称。
D.枢密院是五代至元的最高军事机构,宋设枢密与“中书”分掌军政大权,号称“二府”。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冯京天资聪颖,才华横溢。冯京从小就很出众,英俊豪迈卓尔不群,书本上的内容看过之后就可以背诵,而且在科举考试中连中三元。
B.冯京不畏权势,不攀权贵。颇有权势的张尧佐想把女儿嫁给冯京,并且对其威逼利诱,但是冯京丝毫不为所动,坚决拒绝了此事。
C.冯京做事干练,雷厉风行。冯京做郡守的时候,各县审判完的案件一到,立刻追查,回复下级部门很迅速,没有一件积压的案件。
D.冯京遭人排挤,仕途坎坷。冯京因为与刘沆、王安石、吕惠卿等人政见不和,所以受到他们的诬陷而多次被贬官,一生宦海沉浮。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为宰相,从官不妄造请,乃所以为公重,非傲也。
(2)京请于朝,为禁侵掠,给稼器,饷粮食,使之归。
当前题号:5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

清 平 乐  白 朴

朱颜渐老,白发添多少。桃李春风浑过了,留得桑榆残照。

江南地迥无尘,老夫一片闲云。恋杀青山不去,青山未必留人。

【小题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中“朱颜渐老”“白发添”“浑过了”直接抒发了岁月无情、人生易老的感慨。
B.“浑过了”中“浑”字用得极好,看似俚俗,实则意蕴甚丰,它既有“等闲”之意,又有“全部”之意,用于句中就把“一切的一切全部白白流走了”的惆怅之情做了确切而完满的表达。
C.“地迥无尘”四字颇具匠心,词人不说“人迥”而说“地迥”,暗喻其徙隐江南系顺应天地运转的自然规律;而“无尘”既写出江南天明地净的山光水色,也暗喻词人从此融入了世俗。
D.最后两句是本词的点睛之笔:词人流连忘情于青山,这表现了词人对大自然的无限钟情;然而人的生命毕竟是短暂的,与青山相比,人生不过是流星划过长空的一瞬,因此青山即使有情而欲留人在,也“未必”能把人长留于怀抱之中。
【小题2】这首词在语言风格上有什么特色?试简要分析。
当前题号:6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剧可久,字尚贤,涿州范阳人。沉毅方正,明律令。与冯道、赵凤为友。后唐同光初,凤荐于朝,补徐州司法,以干职闻。召为大理评事,赐绯。逾年,迁大理正,以误治狱责授登州司户。遇赦,召为著作郎。仕晋,历殿中少监、太子右谕德、大理少卿,赐金紫
晋祖崩,可久方在病告,有司纠以不赴国哀,坐免。未几复官,迁大理卿。周广顺初,改太仆卿,复为大理卿。会郑州民李思美妻诣御史台诉夫私鬻盐,罪不至死,判官杨瑛置以大辟。有司摄治瑛,瑛具伏。可久断瑛失入,减三等,徒二年半。宰相王峻欲杀瑛,召可久谓之曰:“死者不可复生,瑛枉杀人,其可恕耶?”可久执议益坚,瑛得免死。由是忤峻,改太仆卿,分司西京。
显德三年,所举官犯脏,可久坐停任。明年,复起为右庶子。世宗以刑书深古、条目繁细,难于检讨。又前后敕格重互,亦难详审,于是中书门下奏曰:“今奉制旨,删定律令,有以见明罚敕法之意也。所冀民不陷刑吏有所守臣等商议望准制旨施行仍命太子右庶子剧可久等十人编集新格勒成部秩。”从之。自是可久等于都省集议删定。五年,书成,凡三十卷,目曰《刑统》。宰相请颁天下,与律、疏、令、式并行。可久复拜大理卿。建隆三年,告老,改光禄卿致仕。卒,年七十七。可久在廷尉四十年,用法平允,以仁恕称。
(选自《宋史·剧可久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所冀民不陷/刑吏有所守/臣等商议/望准制旨施行仍命太子右庶子剧可久等十人/编集新格勒成部秩。
B.所冀民不陷刑/吏有所守/臣等商议/望准制旨施行/仍命太子右庶子剧可久等十人编集新格/勒成部秩。
C.所冀民不陷刑/吏有所守/臣等商议望准/制旨施行/仍命太子右庶子剧可久等/十人编集新格勒成部秩。
D.所冀民不陷/刑吏有所守/臣等商议望准/制旨施行仍命太子右庶子剧可久等十人/编集新格/勒成部秩。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赐绯”“赐金紫”中的“绯”“金紫”指的是大红色和紫色的衣服。官服颜色对应官服等级,有时官品不及而皇帝推恩特赐,准许服紫服或服绯,以示尊宠,称赐紫或赐绯。
B.大辟,古五刑之一,指死刑。最初谓“墨、劓、別、宫、大辟”为五刑,隋唐之后,五刑则指“笞、杖、徒、流、死。”
C.失入,指罪轻重判或不应判刑而判刑,相对于“失出”而言。
D.致仕,古代臣子因犯错误或年纪老迈辞职回乡,后来泛指辞官归家。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剧可久为官能干,闻名于世。后唐同光初年,剧可久被好友赵凤举荐,被任命为徐州司法,掌理刑法,他因能办事,备受世人称赞。
B.剧可久因为连坐,仕途坎坷。剧可久在担任大理正一职时因下属的错误判案被贬官,后因为他举荐的官员犯了贪污罪而受到停职的处罚。
C.剧可久坚持己见,触犯权贵。宰相王峻想杀死杨瑛,对剧可久说杨瑛使人受冤被杀,不能饶恕,但剧可久坚持自己的主张,因此触犯王峻。
D.剧可久通晓律例,编审法令。剧可久通晓律令,后被中书门下举荐参与法律条文的删定工作,后来他和其他九个人编成了三十卷的《刑统》。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晋祖崩,可久方在病告,有司纠以不赴国哀,坐免。
(2)所举官犯脏,可久坐停任。明年,复起为右庶子。
当前题号:7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少师蔡伯坚,与党怀英同学,号“辛党”。始筮仕,决以蓍,怀英遇,因留事金,弃疾得,遂决意南归。金主亮死,中原豪杰并起。耿京聚兵山东,称天平节度使,节制山东、河北忠义军马,弃疾为掌书记,即劝京决策南向。僧义端者,喜谈兵,弃疾间与之游,及在京军中,义端亦聚众千余,说下之,使隶京。义端一夕窃印以逃,京大怒,欲杀弃疾。弃疾曰:“丐我三日期,不获,就死未晚。”揣僧必以虚实奔告金帅,急追获之。义端曰:“我识君真相,乃青兕也,力能杀人,幸勿杀我。”弃疾斩其首归报,京益壮之。

绍兴三十二年,京令弃疾奉表归宋,高宗劳师建康,召见,嘉纳之,授承务郎、天平节度掌书记,并以节使印告召京。会张安国邵进已杀京降金弃疾还至海州与众谋曰我缘主帅来归朝不期事变何以复命乃约统制王世隆及忠义人马全福等径趋金营,安国方与金将酣饮,即众中缚之以归,金将追之不及。献俘行在,斩安国于市。仍授前官,改差江阴佥判。弃疾时年二十三。

孝乾道四年,通判建康府。六年,孝宗召对延和殿。时虞允文当国,帝锐意恢复,弃疾因论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人才,持论劲直,不为迎合。作《九议》并《应问》三篇、《美芹十论》献于朝,言逆顺之理,消长之势,技之长短,地之要害,甚备。以讲和方定,议不行。迁司农寺主簿,出知滁州。州罹兵烬,井邑凋残,弃疾宽征薄赋,招流散,教民兵,议屯田,乃创奠枕楼、繁雄馆。江东安抚司参议官。留守叶衡雅重之,衡入相,力荐弃疾慷慨有大略。召见,仓部郎官、提点江西刑狱。平剧盗赖文政有功,加秘阁修撰。京西转运判官,差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抚。

江右大饥,诏任责荒政。始至,榜通衢曰:“闭籴者配,强籴者斩。”次令尽出公家官钱银器,召吏民各举有干实者,量借钱物,逮其责领运籴,不取子钱,期终月至城下发粜。于是连墙而至,其直身减,民赖以济。

弃疾雅善长短句,悲壮激烈。有《稼轩集》行世。德佑初,史馆校勘谢枋得请于朝,加赠少师,谥忠敏。

(选自宋史《辛弃疾传》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会张安国/邵进已杀京降金弃疾/还至海州/与众谋曰/我缘主帅来归/朝不期事变/何以复命/乃约统制王世隆及忠义人马全福等径趋金营
B.会张安国邵/进已杀京降金/弃疾还至海州/与众谋曰/我缘主帅来归/朝不期事变/何以复命/乃约统制/王世隆及忠义人马全福等径趋金营
C.会张安国/邵进已杀京降金/弃疾还至海州/与众谋曰/我缘主帅来归朝/不期事变/何以复命/乃约统制王世隆及忠义人马全福等径趋金营
D.会张安国/邵进已杀京降金/弃疾还至海州与/众谋曰/我缘主帅来归朝/不期事变/何以复命/乃约统制/王世隆及忠义人马全福等径趋金营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筮仕,古人将出外做官,常先占卦问吉凶。坎、离,均为卦名。坎在八卦中的方位为北方,离为南方。
B.江右,长江在安徽境内向东北方向斜流,古时以面朝南为准,左为东,右为西,因此,古人把此段长江之东称为“江左”,长江之西称为“江右”。
C.辟,指古代刑罚的一种同时也是任命官员的一种方式,由下而上,推荐选拔人才,授予官职。迁、调均指调动官职,迁一般指升官,左迁指降职。
D.节度使,唐代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主要掌管军事、防御外敌,没有管理州县民政的职责,后渐揽一区的军、民、财、政。宋建立时,权力被削弱,元朝时废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僧人义端窃得耿京的大印而逃,辛弃疾说义端一定将义军的虚实报告金帅,请求以三天为期抓获义端,最终,辛弃疾斩下义端头颅,回到义军中。
B.江右发生严重饥荒,辛弃疾前去督办赈灾工作,他抑制奸商,囤积粮食,发放无息贷款,扩大粮源,最终粮价降低,百姓得以度过饥荒。
C.辛弃疾出任滁州知府时,滁州遭战火毁坏严重,村落破败,盗贼横行,辛弃疾放宽并减轻赋税,招回逃难流散的百姓,教练民兵,提议军队屯垦,并铲平大盗赖文政。
D.辛弃疾在耿京的授意下奉表归宋,宋高宗正在建康劳军,召见了他,嘉奖了他,授他承务郎天平节度使官职,同时任命耿京为天平节度使掌书记。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弃疾间与之游,及在京军中,义端亦聚众千余,说下之,使隶京。
(2)时虞允文当国,帝锐意恢复,弃疾因论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人才,持论劲直,不为迎合。
当前题号:8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少师蔡伯坚,与党怀英同学,号“辛党”。始筮仕,决以蓍,怀英遇,因留事金,弃疾得,遂决意南归。金主亮死,中原豪杰并起。耿京聚兵山东,称天平节度使,节制山东、河北忠义军马,弃疾为掌书记,即劝京决策南向。僧义端者,喜谈兵,弃疾间与之游,及在京军中,义端亦聚众千余,说下之,使隶京。义端一夕窃印以逃,京大怒,欲杀弃疾。弃疾曰:“丐我三日期,不获,就死未晚。”揣僧必以虚实奔告金帅,急追获之。义端曰:“我识君真相,乃青兕也,力能杀人,幸勿杀我。”弃疾斩其首归报,京益壮之。

绍兴三十二年,京令弃疾奉表归宋,高宗劳师建康,召见,嘉纳之,授承务郎、天平节度掌书记,并以节使印告召京。会张安国邵进已杀京降金弃疾还至海州与众谋曰我缘主帅来归朝不期事变何以复命乃约统制王世隆及忠义人马全福等径趋金营,安国方与金将酣饮,即众中缚之以归,金将追之不及。献俘行在,斩安国于市。仍授前官,改差江阴佥判。弃疾时年二十三。

孝乾道四年,通判建康府。六年,孝宗召对延和殿。时虞允文当国,帝锐意恢复,弃疾因论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人才,持论劲直,不为迎合。作《九议》并《应问》三篇、《美芹十论》献于朝,言逆顺之理,消长之势,技之长短,地之要害,甚备。以讲和方定,议不行。迁司农寺主簿,出知滁州。州罹兵烬,井邑凋残,弃疾宽征薄赋,招流散,教民兵,议屯田,乃创奠枕楼、繁雄馆。江东安抚司参议官。留守叶衡雅重之,衡入相,力荐弃疾慷慨有大略。召见,仓部郎官、提点江西刑狱。平剧盗赖文政有功,加秘阁修撰。京西转运判官,差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抚。

江右大饥,诏任责荒政。始至,榜通衢曰:“闭籴者配,强籴者斩。”次令尽出公家官钱银器,召吏民各举有干实者,量借钱物,逮其责领运籴,不取子钱,期终月至城下发粜。于是连墙而至,其直身减,民赖以济。

弃疾雅善长短句,悲壮激烈。有《稼轩集》行世。德佑初,史馆校勘谢枋得请于朝,加赠少师,谥忠敏。

(选自宋史《辛弃疾传》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会张安国/邵进已杀京降金弃疾/还至海州/与众谋曰/我缘主帅来归/朝不期事变/何以复命/乃约统制王世隆及忠义人马全福等径趋金营
B.会张安国/邵进已杀京降金/弃疾还至海州与/众谋曰/我缘主帅来归朝/不期事变/何以复命/乃约统制/王世隆及忠义人马全福等径趋金营
C.会张安国/邵进已杀京降金/弃疾还至海州/与众谋曰/我缘主帅来归朝/不期事变/何以复命/乃约统制王世隆及忠义人马全福等径趋金营
D.会张安国邵/进已杀京降金/弃疾还至海州/与众谋曰/我缘主帅来归/朝不期事变/何以复命/乃约统制/王世隆及忠义人马全福等径趋金营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筮仕,古人将出外做官,常先占卦问吉凶。坎、离,均为卦名。坎在八卦中的方位为北方,离为南方。
B.节度使,唐代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主要掌管军事、防御外敌,没有管理州县民政的职责,后渐揽一区的军、民、财、政。宋建立时,权力被削弱,元朝时废除。
C.辟,指古代刑罚的一种同时也是任命官员的一种方式,由下而上,推荐选拔人才,授予官职。迁、调均指调动官职,迁一般指升官,左迁指降职。
D.江右,长江在安徽境内向东北方向斜流,古时以面朝南为准,左为东,右为西,因此,古人把此段长江之东称为“江左”,长江之西称为“江右”。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僧人义端窃得耿京的大印而逃,辛弃疾说义端一定将义军的虚实报告金帅,请求以三天为期抓获义端,最终,辛弃疾斩下义端头颅,回到义军中。
B.辛弃疾在耿京的授意下奉表归宋,宋高宗正在建康劳军,召见了他,嘉奖了他,授他承务郎天平节度使官职,同时任命耿京为天平节度使掌书记。
C.辛弃疾出任滁州知府时,滁州遭战火毁坏严重,村落破败,盗贼横行,辛弃疾放宽并减轻赋税,招回逃难流散的百姓,教练民兵,提议军队屯垦,并铲平大盗赖文政。
D.江右发生严重饥荒,辛弃疾前去督办赈灾工作,他抑制奸商,囤积粮食,发放无息贷款,扩大粮源,最终粮价降低,百姓得以度过饥荒。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弃疾间与之游,及在京军中,义端亦聚众千余,说下之,使隶京。
(2)时虞允文当国,帝锐意恢复,弃疾因论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人才,持论劲直,不为迎合。
当前题号:9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赵鼎,解州闻喜人。生四岁而孤,母樊授之,通经史百家之书

高宗即位,除司勋郎官。刘光世部将王德擅杀韩世忠之将,而世忠亦率部曲夺建康守府廨。鼎言:“德总兵在外,专杀无忌,此而不治,孰不可为?”命鼎鞫德。鼎又请下诏切责世忠,而指取其将吏付有司治罪,诸将肃然。

五年,上还临安。制以鼎守左仆射知枢密院事、张浚守右仆射兼知枢密院事,都督诸路军马。鼎以政事先后及人才所当召用者,条而置之座右,次第奏行之。制以贵州防御使瑗为保庆军节度使,封建国公,于行宫门外建资善堂。鼎荐范冲为翊善、朱震为赞读,朝论谓二人极天下之选。

建炎初,尝下诏以奸臣诬蔑宣仁保佑之功,命史院刊修,未及行,朱胜非为相,上谕之曰:“神宗、哲宗两朝史事多失实,非所以传信后世,宜召范冲刊定。”胜非去位,鼎以宰相监修二史,是非各得其正。上亲书“忠正德文”四字赐鼎。

初,车驾还临安,内侍移竹栽入内,鼎见,责之曰:“艮岳花石之扰,皆出汝曹,今欲蹈前辙耶?”因奏其事,上改容谢之。有户部官进钱入宫者,鼎召至相府切责之。翌日,问上曰:“某人献钱耶?”上曰:“朕求之也。”鼎奏:“某人不当献,陛下不当求。”遂出其人与郡。

始,浚荐秦桧可与共大事,鼎再相亦以为言。桧遂稍掌权柄。然桧机阱深险,外和而中异。鼎与浚渐觉,乃谋共劾之。桧阴知其事,乃先劾之。浚初求,有旨召鼎,桧恶其逼己,徙知泉州。

中丞詹大方诬其受贿,鼎谢表曰:“白首何归,怅余生无几,丹心未泯,誓九死以不移。”桧见之曰:“此老倔强犹昔。”鼎遣人语其子汾曰:“桧必欲杀我。我死,汝曹无患;不尔,祸及一家矣。”遗言属其子乞归葬,遂不食而死,天下闻悲之。明年,得旨归葬。

孝宗即位,谥忠简,赠太傅,追封丰国公。论中兴贤相,以鼎为称首云。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胜非去位 会:恰逢
B.浚初求   去:前往
C.怅余生无几 之:取消句子独立性
D.天下闻悲之 而:表顺承
【小题2】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母樊教之,通经史百家之书。
他的母杀樊氏教育他,使之通晓经史百家之书。
B.此而不治,孰不可为?
这样做如果都不予惩治,还有什么不可以做的?
C.因奏其事,上改容谢之。
于是上奏这件事,皇上听后也改变了脸色,并向他道歉。
D.桧见之曰:“此老倔强犹昔。”
秦桧见了赵鼎后说:“这个老头还像以前那样倔强。”
【小题3】下列的理解和分析,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赵鼎幼年丧父,却能勤奋学习,为南宋王朝尽心出力,最终成长为南宋一代名相。
B.赵鼎促成朝廷任命瑗为保庆军节度使,进封建国公,并在行宫门外建设了资善堂。
C.赵鼎和张浚一度得到高宗的信任,他们都曾经认为秦桧是可以与之共谋大事之人。
D.赵鼎因揭发了秦桧的阳奉阴违而被秦桧迫害,为使家人免遭牵连,毅然绝食而死。
【小题4】史书评价赵鼎是南宋“中兴贤相之首”,你认为赵鼎的治国才能有哪些?请结合选文相关内容作简要阐释。
当前题号:10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