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春秋
- 战国
- 西汉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唐
- 五代十国
- 北宋
- + 南宋
- 岳飞(1103-1142)
- 陆游(1125-1207)
- 杨万里(1127-1206)
- 朱熹(1130-1200)
- 张孝祥(1132-1169)
- 辛弃疾(1140-1207)
- 姜夔(1155-1221)
- 文天祥(1236-1283)
- 邓剡
- 元
- 明
- 其他明代作家
- 近代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暗香
姜夔
辛亥之冬,予载雪诣石湖①。止既月,授简索句,且征新声,作此两曲。石湖把玩不已,使工伎肄习之,音节谐婉,乃名之曰《暗香》《疏影》。(《疏影》略)
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何逊②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 江国,正寂寂。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
【注】①石湖:在苏州西南,与太湖通。南宋诗人范成大晚年退居石湖,自号石湖居士。②何逊:南朝梁诗人,任扬州法曹时,廨舍有梅花,作《咏早梅》。这里作者以何逊自比。
【小题1】张炎在《词源》中说:“诗之赋梅,惟和靖一联而已,世非无诗,不能与之齐驱耳。词之赋梅,惟姜白石《暗香》、《疏影》二曲,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自立新意,真为绝唱。”和靖指的是北宋哪位诗人? 姜夔咏梅词的调名出自该诗人的《山园小梅》,请写出与此匹配的相关诗句。
【小题2】本词着墨于梅,抒情委婉含蓄,请结合词句简析这首词的抒情特色。
暗香
姜夔
辛亥之冬,予载雪诣石湖①。止既月,授简索句,且征新声,作此两曲。石湖把玩不已,使工伎肄习之,音节谐婉,乃名之曰《暗香》《疏影》。(《疏影》略)
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何逊②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 江国,正寂寂。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
【注】①石湖:在苏州西南,与太湖通。南宋诗人范成大晚年退居石湖,自号石湖居士。②何逊:南朝梁诗人,任扬州法曹时,廨舍有梅花,作《咏早梅》。这里作者以何逊自比。
【小题1】张炎在《词源》中说:“诗之赋梅,惟和靖一联而已,世非无诗,不能与之齐驱耳。词之赋梅,惟姜白石《暗香》、《疏影》二曲,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自立新意,真为绝唱。”和靖指的是北宋哪位诗人? 姜夔咏梅词的调名出自该诗人的《山园小梅》,请写出与此匹配的相关诗句。
【小题2】本词着墨于梅,抒情委婉含蓄,请结合词句简析这首词的抒情特色。
一、阅读材料,完成后面小题。
今人解杜诗,但寻出处,不知少陵之意,初不如是。且如《岳阳楼诗》:“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拆,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此岂可以出处求哉!纵使字字寻得出处,去少陵之意益远矣。盖后人无不知杜诗所以妙绝古今者何在,但以一字亦有出处为工,如《西昆酬唱集》中诗,何曾有一字无出处,便以为追配少陵,可乎?且今人作诗亦未尝无出处渠自不知若为之笺注亦字字有出处但不妨其为恶诗耳。
【小题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划线部分断句。(限五处)
且 今 人 作 诗 亦 未 尝 无 出 处 渠 自 不 知 若 为 之 笺 注 亦 字 字 有出 处 但 不 妨 其 为 恶 诗 耳 。
【小题2】本文选自《老学庵笔记》,这本书的作者是?
【小题3】在这则材料中,作者对“今人”的哪些现象提出了批评?
今人解杜诗,但寻出处,不知少陵之意,初不如是。且如《岳阳楼诗》:“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拆,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此岂可以出处求哉!纵使字字寻得出处,去少陵之意益远矣。盖后人无不知杜诗所以妙绝古今者何在,但以一字亦有出处为工,如《西昆酬唱集》中诗,何曾有一字无出处,便以为追配少陵,可乎?且今人作诗亦未尝无出处渠自不知若为之笺注亦字字有出处但不妨其为恶诗耳。
【小题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划线部分断句。(限五处)
且 今 人 作 诗 亦 未 尝 无 出 处 渠 自 不 知 若 为 之 笺 注 亦 字 字 有出 处 但 不 妨 其 为 恶 诗 耳 。
【小题2】本文选自《老学庵笔记》,这本书的作者是?
【小题3】在这则材料中,作者对“今人”的哪些现象提出了批评?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壶中天
张炎①
夜渡古黄河,与沈尧道、曾子敬同赋。
扬舲万里,笑当年底事,中分南北。须信平生无梦到,却向而今游历。老柳官河,斜阳古道,风定波犹直② 。野人惊问:泛槎 ③ 何处狂客?迎面落叶萧萧,水流沙共远,都无行迹。衰草凄迷秋更绿,惟有闲鸥独立。浪挟天浮,山邀云去,银浦横空碧。扣舷歌断,海蟾④飞上孤白。
【注】①张炎:宋末元初词人。宋亡以后,词人南归。②直:此处指波浪大。③槎:木筏。④海蟾:海月。
⑴上阕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
⑵请赏析下阕中“扣舷歌断,海蟾飞上孤白”的妙处。
壶中天
张炎①
夜渡古黄河,与沈尧道、曾子敬同赋。
扬舲万里,笑当年底事,中分南北。须信平生无梦到,却向而今游历。老柳官河,斜阳古道,风定波犹直② 。野人惊问:泛槎 ③ 何处狂客?迎面落叶萧萧,水流沙共远,都无行迹。衰草凄迷秋更绿,惟有闲鸥独立。浪挟天浮,山邀云去,银浦横空碧。扣舷歌断,海蟾④飞上孤白。
【注】①张炎:宋末元初词人。宋亡以后,词人南归。②直:此处指波浪大。③槎:木筏。④海蟾:海月。
⑴上阕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
⑵请赏析下阕中“扣舷歌断,海蟾飞上孤白”的妙处。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踏莎行 山居
张 抡
秋入云山,物情潇洒,百般景物堪图画。丹枫万叶碧云边,黄花千点幽岩下。
已喜佳辰,更怜清夜,一轮明月林梢挂。松醪常与野人期,忘形共说清闲话。
松醪:是松膏酿制的酒。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恰当的两项是( )
E. 这首词在语言上很有特色,不仅音韵和谐,辞意兼美,而且十分典雅,含蓄蕴藉。
【小题2】词人的山居生活有什么特点?词中是怎样表现的?
踏莎行 山居
张 抡
秋入云山,物情潇洒,百般景物堪图画。丹枫万叶碧云边,黄花千点幽岩下。
已喜佳辰,更怜清夜,一轮明月林梢挂。松醪常与野人期,忘形共说清闲话。
松醪:是松膏酿制的酒。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恰当的两项是( )
A.首句“秋入云山”,语言简明形象,“入”字写出了深山秋意飒然而至的景象。 |
B.词人以“潇洒”形容“物情”,赋予山中万物以情志风神,秀逸灵动,意蕴无穷。 |
C.下片写月圆之夜,诗人身处良辰佳景,独对冷清的秋夜,难免心生孤寂悲切之情。 |
D.上片写了清朗幽静的山居之景,下片写了斑斓如画的秋山景象,诗中有画,情景交融。 |
【小题2】词人的山居生活有什么特点?词中是怎样表现的?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隐净山中大雨
(南宋)张孝祥
青嶂度云气,幽壑舞回风。山神助我奇观,唤起碧霄①龙。电掣金蛇千丈,霆震灵鼍②万叠,汹汹欲崩空。谁泻银河水,倾入宝莲宫。
坐中客,凌积翠,看奔洪。人间应失匕箸③,高处独从容。洗尽从来尘垢,润及无边焦槁,造物不言功。天宇忽开霁,日在五云东。
[注]①碧霄:隐净山有碧霄泉。②鼍:鼍龙,扬子鳄。③匕箸:羹匙和筷子。
【小题1】对上阕中的景色描写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小题2】下阕画线句借雨写怀,生动形象,请加以赏析。
隐净山中大雨
(南宋)张孝祥
青嶂度云气,幽壑舞回风。山神助我奇观,唤起碧霄①龙。电掣金蛇千丈,霆震灵鼍②万叠,汹汹欲崩空。谁泻银河水,倾入宝莲宫。
坐中客,凌积翠,看奔洪。人间应失匕箸③,高处独从容。洗尽从来尘垢,润及无边焦槁,造物不言功。天宇忽开霁,日在五云东。
[注]①碧霄:隐净山有碧霄泉。②鼍:鼍龙,扬子鳄。③匕箸:羹匙和筷子。
【小题1】对上阕中的景色描写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青嶂”句写山中大雨来临之前风起云涌的情景。 |
B.“山神”句用碧霄龙喻雨,展现山中奇特的景观。 |
C.“电掣”句用金蛇、灵鼍来比喻电闪雷鸣的景象。 |
D.“谁泻”句想象丰富,写出山中大雨的磅礴气势。 |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菩萨蛮•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
辛弃疾
青山欲共高人①语,联翩万马来无数。烟雨却低回,望来终不来。 人言头上发,总向愁中白。拍手笑白鸥,一身都是愁。
【注】:①“高人”,指叶衡,即叶丞相,南宋主战派官员,对作者有知遇之恩。
【小题1】下列对词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2】“联翩万马来无数”化静为动来写山,颇具情趣。下列诗句没有运用这种手法的一项是
【小题3】白居易《白鹭诗》云:“人生四十未全衰,我为愁多白发垂。何故水边双白鹭,无愁头上也垂丝 。”后人评价说,“白诗言愁显 ,辛词言愁晦。”请结合诗句简要说说你对这一说法的理解。
菩萨蛮•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
辛弃疾
青山欲共高人①语,联翩万马来无数。烟雨却低回,望来终不来。 人言头上发,总向愁中白。拍手笑白鸥,一身都是愁。
【注】:①“高人”,指叶衡,即叶丞相,南宋主战派官员,对作者有知遇之恩。
【小题1】下列对词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青山”一句是说青山想同叶衡说话,表明词人此时此刻有攀附丞相之意。 |
B.“烟雨”两句写烟雨弥漫凄迷,无情地阻断了青山的脚步,使其无法前来。 |
C.“人言”二句是词人借用人们的一种说法,说人的头发因为愁苦可以变白。 |
D.结尾两句用拟人化的手法调侃,如果愁苦能催白头发,那沙鸥就一身是愁。 |
A.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宋祁《玉楼春》) |
B.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暝》) |
C.夕阳劝客登楼去,山色将秋绕郭来。 (黄景仁《都门秋思》) |
D.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沁园春·雪》) |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思想感情?
幽居初夏
陆游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
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
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注)箨龙,就是笋。木笔,又名辛夷花。两者都是初夏常见之物。
(1)作者从哪几个方面突出表现居处之“幽”?(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
鹧鸪天·建康上元作
宋 赵鼎
客路那知岁序移,忽惊春到小桃枝。天涯海角悲凉地,记得当年全盛时。
花弄影,月流辉,水精宫殿五云飞。分明一觉华胥梦,回首东风泪满衣。
【注】:赵鼎,爱国词人。北宋末年进士,南宋时出为奉国军节度使。
(1)“忽惊春到小桃枝”句中的“惊”字可否换成“见”字?请简述理由。
(2)请对本词运用的对比手法作简要赏析。
鹧鸪天·建康上元作
宋 赵鼎
客路那知岁序移,忽惊春到小桃枝。天涯海角悲凉地,记得当年全盛时。
花弄影,月流辉,水精宫殿五云飞。分明一觉华胥梦,回首东风泪满衣。
【注】:赵鼎,爱国词人。北宋末年进士,南宋时出为奉国军节度使。
(1)“忽惊春到小桃枝”句中的“惊”字可否换成“见”字?请简述理由。
(2)请对本词运用的对比手法作简要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各题。
柳梢青·春感
[南宋]刘辰翁①
铁马蒙毡,银花②洒泪,春入愁城③。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
那堪独坐青灯想故国,高台月明。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④心情。
【注】①刘辰翁:南宋末年著名词人。南宋灭亡以后,曾参加抗元斗争,宋亡后在外流落多年。晚年隐居故乡江西庐陵山中,此词写于此时。②银花:元宵节的花灯。③愁城:南宋京师临安,与下文“辇下”义同。④海上:汉代苏武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牧羊于北海上,矢志守节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 )( )
E. 词人隐居家乡,心系故国,通过对都城元宵节的花灯、横笛、戏鼓的今昔对比,流露出对统治者的强烈愤激,爱国之情跃然纸上。
【小题2】请简要分析“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抒发的作者思想感情。
柳梢青·春感
[南宋]刘辰翁①
铁马蒙毡,银花②洒泪,春入愁城③。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
那堪独坐青灯想故国,高台月明。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④心情。
【注】①刘辰翁:南宋末年著名词人。南宋灭亡以后,曾参加抗元斗争,宋亡后在外流落多年。晚年隐居故乡江西庐陵山中,此词写于此时。②银花:元宵节的花灯。③愁城:南宋京师临安,与下文“辇下”义同。④海上:汉代苏武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牧羊于北海上,矢志守节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 )( )
A.“铁马蒙毡”一句,不仅点明整个临安已经处于元军铁蹄的蹂躏之下。而且氛围凄凉阴森可怖,与元宵灯节的喜庆气氛极不相合。 |
B.“银花洒泪”一句写得极为动情,它将客观景象主观化、拟人化,使银灯具有人的形象和感情,渲染了哀伤而肃穆的凄凉氛围。 |
C.“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写故都临安元宵佳节鼓吹弹唱的情景,身为忠于南宋故国的遗民,根本听不懂这些外族歌声。 |
D.“那堪独坐青灯,想故国高台月明”这两句在词中既起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又表明上阕所写的都是自己在故都的亲见亲闻。 |
【小题2】请简要分析“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抒发的作者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指南录后序
文天祥
德祐二年二月十九日,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会使辙交驰,北邀当国者相见,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初,奉使往来,无留北者,予更欲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策。于是辞相印不拜,翌日,以资政殿学士行。
初至北营,抗辞慷慨,上下颇惊动,北亦未敢遽轻吾国。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予羁縻不得还,国事遂不可收拾。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数吕师孟叔侄为逆,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北虽貌敬,实则愤怒,二贵酋名曰“馆伴”,夜则以兵围所寓舍,而予不得归矣。
未几,贾余庆等以祈请使诣北。北驱予并往,而不在使者之目。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昔人云:“将以有为也。”
至京口,得间奔真州,即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约以连兵大举。中兴机会,庶几在此。留二日,维扬帅下逐客之令。不得已,变姓名,诡踪迹,草行露宿,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穷饿无聊,追购又急,天高地迥,号呼靡及。已而得舟,避渚洲,出北海,然后渡扬子江,入苏州洋,展转四明、天台,以至于永嘉。
(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都督诸路军马 都督:统率 |
B.数吕师孟叔侄为逆 数:列举罪状 |
C.得间奔真州 间:机会 |
D.穷饿无聊 无聊:内心烦闷 |
A.归而求救国之策 呼中丞之名而詈之 |
B.以资政殿学士行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 |
C.而不在使者之目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 |
D.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 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
例:予羁縻不得还
A.而幸生也何为 | B.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 |
C.坐桂公塘土围中 | D.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
A.则直前诟虏帅失信 | B.北虽貌敬 |
C.买五人之头而函之 | D.去今之墓而葬焉 |
A.德祐二年,南宋形势危急,一个“迫”字反映了元军长驱直入的凌厉攻势,“不及”暴露了南宋满朝文武官员的惊慌失措和腐败无能。 |
B.南宋作为战败国在议和时已经陷入被动局面,文天祥之所以“辞相印不拜”而以资政殿学士的身份前往主要是为了降低自己被杀的风险。 |
C.文天祥初至元营,不辱使命,捍卫朝廷尊严。“抗辞慷慨”表现出他大义凛然、敢于抗争的气节。“上下颇惊动”显现出“抗辞”的重大影响。 |
D.作者善于将感情融入叙事。例如选文第4段,既写出当时由中兴有望到无可投奔的处境,又反映出作者由兴奋而悲愤的急剧变化的感情。 |
(1)北邀当国者相见,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
(2)即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约以连兵大举。
【小题7】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宋三百余年取士之科莫盛于进士进士莫盛于伦魁自天祥死世之好为高论者谓科目不足以得伟人岂其然乎
(选自《宋史•文天祥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