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文)阅读下面这首诗词,完成下面小题。
定风波•席上送范廓之游建康
(宋)辛弃疾
听我尊前醉后歌。人生亡奈别离何。但使情亲千里近,须信。无情对面是山河。
寄语石头城下水。居士①,而今浑不怕风波。借使②未如鸥鸟惯。经惯③,也应学得老渔蓑。
(注)①居士:指未作官的士人,彼时稼轩正罢官家居,故聊以自称。②借使:即使。③经惯:经历一段自我修养。
【小题1】(小题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本词为送友人范廓之而作,起句点明离宴,叹人生离别本属无可奈何之事。
B.“但使”句,上承离别之情又有转折,情深意厚,与“无情”句形成对比。
C.词人寄语建康水,自己归退不再怕“风波”,“风波”双关,暗指政治风波。
D.词人无“鸥鸟伴”,深以为感,但能效仿“老渔蓑”生活,也是人生幸事。
E. 本词上片抒离别情,含蓄婉转;下片写自己的生活状态和追求,情感深沉。
【小题2】(小题2)本词写送行而不流于感伤,全词“似悲实旷”,请结合词句谈谈你的理解。
当前题号:1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点绛唇·绍兴乙卯登绝顶小亭
叶梦得
缥缈危亭,笑谈独在千峰上。与谁同赏,万里横烟浪。
老去情怀,犹作天涯想。空惆怅。少年豪放,莫学衰翁样。
【注释】①叶梦得,南宋主战派代表人物,此诗作于他59岁闲居卞山时。
【小题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上片首句紧扣题目,“缥缈”意为隐隐约约,指小亭位于绝顶,既高且小,站在亭上远眺时什么也看不清。
B.“笑谈独在千峰上”表明诗人这时已经登顶入亭。“独”“千”二字对比鲜明,凸显出了诗人的豪放旷达。
C.“与谁同赏”一语双关,既表达了诗人独自登亭,无人共赏美景的孤独,也抒发出了类似“微斯人,吾谁与归”的慨叹。
D.“万里横烟浪”是虚写,诗人站在峰顶,遥望中原,想象北方万里山河的壮美和沦陷区人民生活的痛苦,不禁悲从中来。
E. 这首小令虽然篇幅不长,但是处处转折,无不紧扣题意,充分体现了“一转一深,一深一妙”的艺术特色。
【小题2】有人评论这首词“犹”“空”二词传情精妙,请结合词的下片简要分析。
当前题号:2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水调歌头 杨炎正(1)
把酒对斜日,无语问西风。胭脂何事,都做颜色染芙蓉。放眼暮江千顷,中有离愁万斛,无处落征鸿。天在阑干角,人倚醉醒中。
千万里,江南北,浙西东。吾生如寄,尚想三径菊花丝。谁是中州豪杰,借我五湖舟楫(2),去作钓鱼翁。故国且回首,此意莫匆匆。
【注】①杨炎正是一位力主抗金的志士,由于南宋统治者推行投降政策,他的才能、抱负得不到施展。②五湖舟楫:传说范蠡助越灭吴后,弃官归隐,泛舟于五湖之上。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上片起首两句点明时间和季节,“无语问西风”,表明词人是在内心相问而没有表达出来。
B.上片三四句写词人来到江边,见秋江上满眼芙蓉,红艳夺目,像被胭脂染过,这是词人黯淡心境中的一抹亮色。
C.上片最后两句写暮色苍茫,唯有阑干的一角还可见一线天光;倚着阑干,词人非醉非醒、似醉仍醒,愁怀难遣。
D.下片前三句总领下片,以夸张笔法写词人客游他乡,天涯浪迹,萍踪不定,漂泊东西,由此引出“人生如寄”的感慨。
E. 最后两句,笔调顿挫,“莫匆匆”三字形象生动地再现了词人既欲摆脱一切而又内心彷徨的心态。
【小题2】这首词抒发了词人复杂的思想情感,请简要概括并分析。
当前题号:3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瑞州三贤堂记
文天祥
瑞有三贤祠堂。三贤,余襄公、苏文定公、杨文节公。祠堂旧在水南,景定庚午毁于兵。前守严陵方君逢辰迁之稍西,垂成而去。某为君代,相遇于上饶。君语及斯堂曰:“瑞人之敬三贤也如生,三年无所于祠,意闵闵焉,予是以亟新之也。然涂塈未毕,像设未备,子其成之,成则为之记。”
某至郡,既敬奉君之教,遂率诸生行释菜礼而君书三至,谂记之成,某不得辞
夫瑞为郡,号江西道院。然在汴京盛时为远小,故余、苏二公皆以谪至。杨公江西人,虽自蓬监出守,殊不薄淮阳也。瑞人矜而相语,概曰:“吾郡以三贤重。余公坐党范文正;苏公坐救其兄东坡先生,后又以执政坐元祐党;杨公坐争张魏公配享事。使此三贤者皆无所坐,安得辱临吾土!
噫,甚矣,瑞人之好是懿德也!然三贤所养,犹有可得而窃窥者乎?范公忤吕丞相而去也,未几复用。襄公自瑞徙泰,乃独请岭南便郡以归,愈去愈远,岂非所谓同其退不同其进者耶?苏公世味素薄,其记东轩,谓颜氏箪瓢之乐,不可庶几,而日与郡家收锱铢之利,曾不以为屈辱。异时再谪、三徙之余,退老颍滨,杜门却扫,不怨不尤,使人之意也消。若杨公则肆意吟哦,笔墨淋漓,在郡自为一集,与畴昔道山群贤文字之乐,无以异也。若三贤者,岂以摈斥疏远累其心哉!
夫摈弃疏远不以累其心者,其流或至于翛然远举,超世遗俗,而三贤又不然。余公用于庆历,苏公用于元祐,蹇蹇匪躬,皆在困踬流落之后。杨公当权奸用事,屡召不起,报国丹心,竟以忧死,凛然古人尸谏之风。呜呼,此其所以为三贤欤!由前言之,吾知在瑞之时,乐天安土;由后言之,吾知在瑞之时,乃心罔不在王室。呜呼,此其所以为三贤欤!
诗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太史公曰:“虽为之执鞭,所欣慕焉。”瑞人之敬三贤也,又于此思之,当有以称方君所为欲记斯堂之意。某与先正,无能为役
【注释】①本文是文天祥担任瑞州郡守时为“三贤堂”落成而写的记文。三贤,分别指余靖、苏辙和杨万里。当初范仲淹被贬谪瑞州时,余靖说这样处置会使天下人不敢再进忠言,因而被贬到瑞州掌管酒税。苏辙为救苏轼被贬谪瑞州掌管盐酒税。②塈:jì,抹涂屋顶。③释菜礼:古代祭祀先圣先师的典礼。④便郡:政务轻简之郡。⑤蹇蹇匪躬:忠直谏诤。⑥罔:无。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年无所于祠,意闵闵焉 闵闵:忧虑
B.殊不薄淮阳也 薄:轻视
C.杜门却扫,不怨不尤 尤:犯错
D.与畴昔道山群贤文字之乐 畴昔:过去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瑞人之敬三贤也如生B.故余、苏二公皆以谪至
吾知在瑞之时   报国丹心,竟以忧死
C.子其成之,成则为之记D.然在汴京盛时为远小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迁之稍西,垂成而去。
(方君)把祠堂迁到城西,在将要竣工时离任了。
B.而君书三至,谂记之成,某不得辞。
方君的书信多次到来,劝诫(我)记录它的落成,我不能够推辞。
C.使此三贤者皆无所坐,安得辱临吾土!
如果这三位贤人都没有获罪,又怎么能够遭受我们这块土地的侮辱呢!
D.某与先正,无能为役。
【小题4】下列对文中有关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余襄公、苏文定公、杨文节公”中,“襄”“文定”“文节”分别为三人的谥号。
B.“严陵方君逢辰”中,“方君”是人名,“严陵”是籍贯,“逢辰”意思是过生日。
C.“噫,甚矣,瑞人之好是懿德也”的正常句式应为“噫,瑞人之好是懿德也甚矣”。
D.“太史公曰”,一般放在《史记》文章的结尾,表达司马迁对历史事件及人物的看法。
【小题5】根据文章四、五段的内容,完成下面两个问题。
①请用自己的话概括三贤“乐天安土”和“心罔不在王室”的具体表现。
 
“乐天安土”
“心罔不在王室”
余公
请求到岭南过轻简的生活
即使在困顿的时候,也忠直谏诤
苏公

杨公


 
②《岳阳楼记》中最能体现三贤精神品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6】请简要回答文天祥修建三贤堂的原因有哪些。
当前题号:4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列各题。
酹江月·驿中言别
邓剡
水天空阔,恨东风,不借世间英物。蜀鸟吴花残照里,忍见荒城颓壁。铜雀春情,金人秋泪,此恨凭谁雪?堂堂剑气,斗牛空认奇杰。
那信江海余生,南行万里,属扁舟齐发。正为鸥盟留醉眼,细看涛生云灭。睨柱吞嬴,回旗走懿,千古冲冠发。伴人无寐,秦淮应是孤月。
【注释】①邓剡,南宋词人,追随文天祥抗元。南宋灭亡后被俘,与文天祥一起被押赴北上,因病重被留在金陵就医,此词当作此时。②铜雀,指铜雀台,杜牧诗有“铜雀春深锁二乔”句,这里指南宋灭亡后,皇后嫔妃都被元兵掳往北方。③金人,铜人,传说东汉亡后,魏明帝把长安建章宫前的铜人运往洛阳,在迁运时,铜人眼里流出泪水。
【小题1】“酹江月”是 __________,它的另一名称是 __________。
【小题2】下列对本词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三句借用了火烧赤壁的典故,鲜明表达出抗元失败、功业未就的遗憾之情。
B.“忍见”实为“不忍见”,写出金陵城中残垣断壁的凄惨景象所带来的复杂心情。
C.上阕最后两句用“空”字突出悲壮苍凉,与陆游“塞上长城空自许”内涵相同。
D.下阕末尾扣住题目中的一个“别”字,写自己在孤月之下陪伴着不眠的文天祥。
【小题3】邓剡作此词后,文天祥也有和词《酹江月·和友驿中言别》:
乾坤能大,算蛟龙、元不是池中物。风雨牢愁无著处,那更寒蛩四壁。横槊题诗,登楼作赋,万事空中雪。江流如此,方来还有英杰。
堪笑一叶漂零,重来淮水,正凉风新发。镜里朱颜都变尽,只有丹心难灭。去去龙沙,江山回首,一线青如发。故人应念,杜鹃枝上残月。
其内容与邓词有诸多相和应答之处,请从两词中举出一例加以分析。
【小题4】请简要分析“睨柱吞嬴,回旗走懿,千古冲冠发”三句,运用了哪两种手法刻画出文天祥怎样的形象。
【小题5】“睨柱吞嬴,回旗走懿,千古冲冠发”,以典故与细节生动表现出人物的精神品质。在《呐喊》《边城》《红岩》《老人与海》《红楼梦》《平凡的世界》六部作品中,也有精神品质与之类似的人物形象,请举出一例加以分析。
当前题号:5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题文)阅读下列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渔家傲引
洪 适
子月①水寒风又烈,巨鱼漏网成虚设。圉圉从它归丙穴②,谋自拙,空归不管旁人说。
昨夜醉眠西浦月,今宵独钓南溪雪。妻子一船衣百结,长欢悦,不知人世多离别。
(注)①子月:农历十一月。②圉圉:困而未舒的样子。丙穴:地名,在今陕西略阳县东南,这里借指巨鱼所生活的深渊。
【小题1】(小题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上片“子月”一句为环境描写,既点明了渔人捕鱼的节令气候,也为下文诸多内容作了张本。
B.“巨鱼”以下三句,写巨鱼漏网,圉圉而去,但是渔人不以为意,因为他本来就志不在鱼,是想表达壮志难酬的无奈。一个“从”字尽显其洒脱旷达状。
C.下片“昨夜”二句不仅勾勒了优美的意境,也通过时间和场景的迅速变换,表现了渔人生活的旷放无拘。
D.“妻子”一句写渔夫妻子衣衫褴楼,将渔人一家艰苦的生活表现得淋漓尽致,也让读者深味其中的种种辛酸。
E. “不知”一句,藏辞锋于婉转之中,由对渔人一家生活的描写,转向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揭示,名为渔人的“不知”,实为作者的“深知”。
【小题2】(小题2)渔夫(渔父或渔翁)是我国古典诗词中常见的一个意象。试将本词中的渔夫与柳宗元《江雪》中“独钓寒江雪” 的渔翁作个比较,说说二者的不同之处。
当前题号:6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秦楼月
范成大
楼阴缺。阑干影卧东厢月。东厢月,一天风露,杏花如雪。
隔烟催漏金虬咽,罗帏暗淡灯花结。灯花结,片时春梦,江南天阔。
【注】①金虬(qiú):铜龙,造型为龙的铜漏,古代滴水计时之器。②灯花结:灯芯烧结成花,旧俗以为有喜讯。
【小题1】上片描写的景色有何特点?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简要赏析。
【小题2】下片抒发了什么情感?是如何抒发情感的?
当前题号:7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小题1】下列对该词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作者以65岁高龄带着满腔热情出任浙东安抚使,镇守京口,本以为可以有所作为,但很快便发觉朝廷毫无北伐复国之意,于是深感失望和气愤。
B.京口是三国时魏国所置的军事重镇,又是南宋武帝北伐时起兵的地方,所以当作者登上北固亭时很自然地联想起在这里活动过的历史人物。
C.作者开篇就感慨经历了千年的风雨侵蚀之后,镇江的高山大江依然如故,而曾在此建都的孙权却无处寻得了。
D.辛弃疾对孙权和刘裕的仰慕和赞扬正说明作者人到老年仍壮心不已的精神气概。
E. 作者用刘义隆草草北伐的失败来衬托霍去病封狼居胥的赫赫战功,这两个典故是表达对朝廷草率出兵的不满。
【小题2】该词下片如何运用典故来表达作者内心情感的?请加以分析。
当前题号:8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杜鹃花
真山民①
愁锁巴云往事空,只将遗恨寄芳丛。归心千古终难白,啼血万山都是红。
枝带翠烟深夜月,魂飞锦水②旧东风。至今染出怀乡恨,长挂行人望眼中。
[注]①真山民,宋朝遗民,真名不详。宋亡后隐姓埋名,好题咏,自称山民。②锦水:即锦江,在四川成都。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
A.首联出句直写巴蜀之地愁云密布之景,暗点蜀国望帝失国后魂化杜鹃的传说,故国成空的浓重愁绪寓于眼前的愁云形象地托出,妙合无垠,且定下了全诗的情感基调。
B.首联对句紧承上句继续在写杜鹃鸟,仍然未写到杜鹃花,它传达出失国的诗人和杜鹃鸟同病相怜,都空念故国却无力回天只能留下遗恨的悲情,缠绵感人。
C.颈联承上而来,杜鹃鸟声声叫曰“不如归去”,然而千年思归的苦心无处表白,竟啼叫出血,染红了万山的杜鹃花,眷恋、怨恨之情表达至此,堪称惊心动魄。
D.颈联动静结合,前句写枝的静,深夜月色中杜鹃花的枝条在青雾笼罩下显得朦胧静美;后句写花的动,锦水之滨的杜鹃花在徐徐的东风中婀娜招摇,动人心魄。
E. 尾联明写“行人”直言诗意,一个“染”字,使诗意由鸟到花再到行人自然贯穿,层层相扣。卒章表明诗意“怀乡恨”,此恨化为满山杜鹃,长挂望眼,永无绝期。
【小题2】本诗和白居易的《琵琶行》(“杜鹃啼血猿哀鸣”)都写到杜鹃鸟,它们在诗歌情感表达上有什么不同作用?请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当前题号:9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霜天晓角·梅
(南宋)范成大
晚晴风歇。一夜春威折。脉脉花疏天淡,云来去,数枝雪。
胜绝,愁亦绝。此情谁共说。惟有两行低雁,知人倚、画楼月。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欣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
A.前两句写景,傍晚的天气放晴,风也住了,但刚刚来临的暖意一下子又大大折减了。
B.词人用词精准巧妙,“脉脉”写出了梅花的含情之态,“数枝梅”写出了梅之疏。
C.“胜绝,愁亦绝”一句承上启下,“胜绝”概括上阕写景,“愁亦绝”引出下阕的抒情。
D.词的最后两句说只有低飞的大雁能看见春夜倚楼之人,实际是说看不到所怀之人。
E. 全词借写“梅”来抒情,以哀景来写愁情,表达了春夜倚楼之人孤寂无侣的惆怅。
【小题2】词中说“胜绝,愁亦绝”,“愁”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分析。
当前题号:10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