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路嗣恭,京兆三原人。始名剑客,历仕郡县,有能名,累至神乌令,考绩上上,为天下最,以其能,赐名嗣恭。历工部尚书、兼御史大夫、灵州大都督府长史,充关内副元帅郭子仪副使,知朔方节度营田押诸蕃部落等使,嗣恭披荆棘以守之。大将御史中丞孙守亮握重兵,倔强不受制,嗣恭称疾召至,因杀之,威信大行。永泰三年,检校刑部尚书,知省事。大历六年七月,为江南西道都团练观察使,在官恭恪,善理财赋。贾明观者事北军都虞候刘希暹鱼朝恩诛希暹从坐明观积恶犯众怒时宰相元载受赂遣江南效力魏少游承载意苟容之。及嗣恭代少游,即日杖杀,识者称之。大历八年,岭南将哥舒晃杀节度使吕崇贲反,五岭骚扰,诏加嗣恭兼岭南节度观察使。嗣恭流人孟瑶、敬冕,使分其务:瑶主大军,当其冲;冕自间道轻入,招集义勇,得八千人,以挠其心腹。二人皆有全策诡计,出其不意,遂斩晃及诛其同恶万余人,筑为京观。俚洞之宿恶者皆族诛之,五岭削平。拜检校兵部尚书,知省事。嗣恭起于郡县吏,以至大官,皆以恭恪为理著称。及平广州,商舶之徒,多因晃事诛之,嗣恭前后没其家财宝数百万贯,尽入私室,不以贡献。代宗心甚衔之,故嗣恭虽有平方面功,止转检校兵部尚书,无所酬劳。及德宗即位,杨炎受其货,始叙前功,除兵部尚书、东都留守。寻加怀郑汝陕四州、河阳三城节度及东都畿观察使。至京师卒,时年七十一,废朝一日,赠左仆射。
(选自《旧唐书》)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贾明观者/事北军都虞候刘希暹/鱼朝恩诛希暹/从坐/明观积恶犯众怒/时宰相元载受赂/遺江南效力/魏少游承载意苟容之/
B.贾明观者/事北军都虞候刘希暹/鱼朝恩诛/希暹从坐/明观积恶犯众怒/时宰相元载受赂/遺江南效力/魏少游承载意苟容之/
C.贾明观者/事北军都虞候刘希暹/鱼朝恩诛希暹/从坐/明观积恶犯众怒/时宰相元载受赂/遣江南效力魏少游/承载意苟容之/
D.贾明观者/事北军都虞候刘希暹/鱼朝恩诛/希暹从坐/明观积恶犯众怒/时宰相元载受赂/遣江南效力魏少游/承载意苟容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考绩,按一定标准考核官吏的成绩,古代一般三年一考绩,一般三考决定官员黜退或升进。
B.擢,提升官职,《陈情表》中“过蒙拔擢”一句里即此用法,类似的词还有加、拔、陟等。
C.征,指皇帝征召,官府征召称“辟”。“征辟制”是汉代开始推行的自下而上选拔官吏制度
D.废朝,停止朝会。封建社会君王往往会因为一些特殊原因停止朝会,比如有重臣去世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路嗣恭历仕郡县,政绩卓著。他剑客出身,却能够在政绩考核中得到上上的评价,在天下宫员中取得第一的成绩。
B.路嗣恭忠于职守,有勇有谋。在任上他不畏辛苦,又用计策骗杀大将御史中丞孙守亮,使得自己威信大大地树立起来。
C.路嗣恭为官恭恪,不畏权势。他任职期间虽然大多恭敬谨慎,却仍能冒着触怒宰相的危险,即日杖杀作多端的恶人。
D.路嗣恭贪污财物,施行贿赂。他没收商舶之徒家中的财宝多达数百万贯,并全部中饱私囊,靠贿赂杨炎得以追论前功。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瑶主大军,当其冲,冕自间道轻入,招集义勇,得八千人,以挠其心腹。
(2)代宗心甚衔之,故嗣恭虽有平方面功,止转检校兵部尚书,无所酬劳。
当前题号:1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李多祚,其先靺鞨酋长,号“黄头都督”,后入中国,世系湮远。至多祚,骁勇善射,以军功累迁右鹰扬大将军。讨黑水靺鞨,诱其渠长,置酒高会,因醉斩之,击破其众。室韦及孙万荣之叛,多祚与诸将进讨,以劳改右羽林大将军,遂领北门卫兵。
张柬之将诛二张,以多祚素感概,可动以义,乃从容谓曰:“将军居北门几何?”曰:“三十年矣。”“将军击钟鼎食,贵重当世,非大帝恩乎?”多祚泣数行下,曰:“死且不忘!”柬之曰:“将军知感恩,则知所以报,今在东宫乃大帝子,而嬖竖擅朝,危逼宗社。国家废兴在将军,将军诚有意乎?舍今日尚何在?”答曰:“苟缘王室,惟公所使。乃引天地以自誓,辞气毅然,柬之遂定谋。以敬晖、李湛 为右羽林将军,命总禁兵,与多祚、王同皎请太子至玄武门,斩关入。及长生殿,白武后曰:“诸将诛逆臣易之、昌宗,恐漏大谋,不敢豫奏,顿首请归死。”后病卧,顾湛曰:“我于而父子不薄,亦豫是邪?”
中宗复位,封多祚辽阳郡王,食实户八百,子承训为卫尉少卿。湛迁大将军, 封赵国公,食实户五百。帝祠太庙特诏多祚与相王登舆夹侍监察御史王觌谓多祚夷人虽有功不宜共舆辇帝曰朕推以心腹卿勿复言
崔玄等得罪,多祚畏祸及,故阳厚韦氏。节愍太子诛武三思,多祚与成王千 里率兵先至玄武楼下,具言所以诛三思状,按兵不战。宫闱令杨思勖方侍帝,即挺 刀斩其婿羽林中郎将野呼利,兵因沮溃,多祚为其下所杀,二子亦见害,籍没其家。 景云初,追复官爵,并宥家属。
(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三十五》)
【注】①二张指张易之、张昌宗兄弟。②大帝指武则天。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帝祠太庙/特诏多祚与相王登舆夹侍/监察御史王觌谓多祚夷人/虽有功/不宜共舆辇/帝曰/朕推以心腹/卿勿复言
B.帝祠太庙/特诏多祚与相王登舆夹侍监察御史/王觌谓多祚/夷人虽有功/不宜共舆辇/帝曰/朕推以心腹/卿勿复言
C.帝祠太庙特诏/多祚与相王登舆夹侍监察御史/王觌谓多祚夷人/虽有功/不宜共/舆辇帝曰/朕推以心腹/卿勿复言
D.帝祠太庙特诏/多祚与相王登舆夹侍/监察御史王觌谓多祚/夷人虽有功/不宜共/舆辇帝曰/朕推以心腹/卿勿复言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世系也叫世次、世统,指一姓世代相承的系统,屯是家族世代相传的系统。
B.击钟鼎食是指古代贵族列鼎而食,食时击钟以报时,钟是响器,鼎是食器。
C.食实户指实际享有的封户数,因唐代封户有虚实之别,有的封户徒有其名。
D.宫闱指后妃所居住的地方,官闱令是官名,唐朝时掌侍奉宫闱,出入管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多祚出身胡人。他的祖先是棘韬酋长,后来进入中原地区。到了李多祚,他作战勇敢,官职多次得到升迁。
B.李多祚讨伐有功。他巧设计谋,斩杀黑水棘鞫首领。室韦和孙万荣叛乱的时候,他率军进讨,因功统领北门卫兵。
C.李多祚为人忠义。张柬之将要诛灭二张的时候,对李多祚晓以大义,李多祚感念大鬣恩德,支持张柬之的谋划。
D.李多祚兵败越杀j李多祚为了避祸,和韦氏关系密切。节愍太子诛杀武三思时,李多祚也参与其中,被部下杀害二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讨黑水鞣鞫,诱其渠长,置酒高会,因醉斩之,击破其众。
(2)后病卧,顾湛曰:“我于而父子不薄,亦豫是邪?”
当前题号:2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蒋乂,字德源。史官吴兢之外孙,以外舍富坟史,幼便记览不倦。弱冠博通群籍,而史才尤长。其父在集贤时,以兵乱之后,图籍溷杂,乃白执政,请携乂入院,令整比之。乂编次逾年,于乱中勒成部帙,得二万余卷,再迁王屋尉,充太常礼院修撰。贞元九年,转右拾遗,充史馆修撰。十三年,以故河中节度使张茂昭弟光禄少卿同正茂宗尚义章公主,茂宗方居母丧,有诏起复云麾将军成礼。诏下,乂上疏谏曰:“从古已来,未有驸马起复尚主者。既乖典礼,且违人情,切恐不可。”上令中使宣谕云: “茂宗母临亡有请,重违其心。”乂又拜疏,辞逾激切。俄而韦彤、裴堪谏疏继入,上不悦,促令奉行前诏,然上心颇重乂。上尝登凌烟阁,见左壁颓剥,文字残缺,命录之以问宰臣。宰臣遽受宣,无以对;即令召乂至,对曰:“此圣历中《侍臣图赞》。” 即于御前口诵,不失一字。上叹曰:“虞世南暗写《列女传》,无以加也。”时集贤学士甚众,会诏问神策军建置之由。相府讨求,不知所出,乃访于乂。乂征引根源,事甚详悉,宰臣高郢、郑珣瑜相对曰:“集贤有人矣!”翌日,诏兼判集贤院事。乂性朴直不能事人或遇权臣专政辄数岁不迁官而好学不倦老而弥笃旁通百家尤精历代沿革本名武,因宪宗召对,奏曰,“陛下已诛群寇,偃武修文,臣名于义未允,请改名乂。”时帝方用兵两河,乂亦因此讽谕耳。乂居史任二十年,所著《大唐宰辅录》七十卷、《凌烟阁功臣》、《秦府十八学士》、《史臣》等传四十卷。长庆元年卒,年七十五,赠礼部尚书,谥曰懿。
(选自《旧唐书·蒋乂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乂性朴直/不能事人/或遇权臣专政/辄数岁不迁官/而好学不倦/老而弥笃/旁通百家尤精/历代沿革/
B.乂性朴直/不能事人/或遇权臣专政/辄数岁不迁/官而好学/不倦/老而弥笃/旁通百家/尤精历代沿革/
C.乂性朴直/不能事人/或遇权臣专政/辄数岁不迁官/而好学不倦/老而弥笃/旁通百家/尤精历代沿革/
D.乂性朴直,不能事人/或遇权臣专政/辄数岁不迁官/而好学不倦/老而弥笃/旁通百家尤精/历代沿革/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坦
A.集贤:文中指集贤殿书院,官署名。唐开元年间由丽正修书院改名而来.掌刊辑经籍、征求隐逸等事。
B.右拾遗:唐代史官名。武则天在位时,置左右拾遗分属门下、中书两省,主管记载皇帝言行。
C.赠:指古代皇帝賜给去世官员以官爵或荣誉称号。另外,还有賜予官员亲属、祖先以爵位名号的。
D.礼部尚书:礼部的长官。礼部是六部之一,掌管国家典章法度、学校、科挙、接待外宾等事物。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蒋乂熟读典籍,他小时候在外祖父家读了很多古籍,长大后又跟随父亲进人藏书丰富的集贤院学习。
B.蒋乂敢于直言。皇帝要正居丧的张茂宗与义章公主成婚.他两次上书反对,言辞激烈。
C.蒋乂学识渊博。集贤院人才济济,却没有人能说出神策军建置的由来.而蒋乂却能详细地说出来。
D.蒋乂关心国事。他长期担任史职,借自己改名的机会,委婉地劝诫皇帝偃武修文。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乂编次逾年,于乱中勒成部帙,得二万余卷。
(2)从古已来,未有驸马起复尚主者。既乖典礼,且违人情,切恐不可。
当前题号:3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方庆,雍州成阳人也。周少司空石泉公褒之曾孙也。其先自琅琊南度,居于丹阳,为江左冠族。褒北徙入关,始家咸阳焉。父弘直,为汉王元昌友,畋猎无度,乃上书切谏。元昌览书而遽止。

方庆年十六,起家越王府参军。尝就记室任希古《史记》《汉书》。希古迁为太子舍人,方庆随之卒业。永淳中,累迁太仆少卿。则天临朝,广州都督。广州地际南海,每岁有昆仑乘舶以珍物与中国交市。旧都督路元睿冒求其货昆仑怀刃杀之方庆在任数载秋毫不犯又管内诸州首领旧多贪纵百姓有诣府称冤者府官以先受首领参饷未尝鞫问。方庆乃集止府僚,绝其交往,首领纵暴者悉绳之,由是境内清肃。当时议者以为有唐以来,治广州者无出方庆之右。

神功元年七月,清边道大总管建安王攸宜破契丹凯还,欲以是月阙献俘。内史王及善以为将军入城,例有军乐,既今上孝明高皇帝忌月,请备而不奏。方庆奏曰:“臣按礼经,但有忌日,而无忌月。晋穆帝纳后,用九月九日,是康帝忌月,于时持疑不定。下太常,礼官荀讷议称:‘礼只有忌日,无忌月。若有忌月,即有忌时、忌岁,益无理据。’当时从讷所议。军乐是军容,与常不等,臣谓振作于事无嫌。”则天从之。则天尝幸万安山玉泉寺,以山迳危悬,欲御腰舆而上。方庆谏曰:“昔汉元帝尝祭庙,出便门,御楼船,光禄勋张猛奏曰:‘乘船危,就桥安。’元帝乃从桥,即前代旧事。今山径危险,石路曲狭,上瞻骇目,下视寒心,比于楼船,安危不等。陛下蒸人父母,奈何践此畏涂?伏望停舆驻跸。”则天纳其言而止。

长安二年五月卒,赠衮州都督,谥曰贞。中宗即位,以官僚之旧,追赠吏部尚书。方庆博学好著述,所撰杂书凡二百余卷。尤精《三礼》,好事者多询访之。每所酬答,咸有典据,故时人编次,名曰《礼杂答问》。聚书甚多,不减秘阁,至于图画,亦多异本,诸子莫能守其业,卒后寻亦散亡。

(选自《旧唐书·列传第三十九》,有删节)

(注)①昆仑:古指马来人。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旧都督路元睿冒求其货/昆仑怀刃杀之/方庆在任/数载秋毫不犯/又管内诸州/首领旧多/贪纵百姓/有诣府称冤者/府官以先受首领参饷未尝鞫问/
B.旧都督路元睿冒求其货/昆仑怀刃/杀之方庆/在任数载秋毫不犯/又管内诸州首领/旧多贪纵/百姓有诣府称冤者/府官以先受首领/参饷未尝鞫问/
C.旧都督路元睿冒求其货/昆仑怀刃杀之/方庆在任数载/秋毫不犯/又管内诸州首领/旧多贪纵/百姓有诣府称冤者/府官以先受首领参饷/未尝鞫问/
D.旧都督路元睿冒求其货/昆仑怀刃/杀之方庆/在任数载秋毫不犯/又管内诸州/首领旧多/贪纵百姓/有诣府称冤者/府官以先受首领参饷未尝鞫问/
【小题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尝就记室任希古受《史记》《汉书》 受:学习B.则天临朝,拜广州都督 拜:拜访。
C.欲以是月诣阙献俘  诣:前往。D.卒后寻亦散亡  卒:去世。
【小题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石泉公”中的“公”是对长辈和年老者的称呼,如“公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史记·项羽本纪>)中的“公”。
B.“神功”是武周武则天的年号,皇帝的年号纪年法是古代纪年法的一种形式,如宋仁宗庆历四年;和干支纪年法一样盛行。
C.吏部尚书:中国古代官名,六部中吏部的最高长官,掌管全国四品以下官吏的任免、考课、升降等事务,为中央六部尚书之首。
D.《三礼》指《周礼》《仪礼》和《礼记》,对中国后世政治制度、社会思想、文化传统、伦理观念等历代礼制的影响很大。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方庆出身显贵,年少有为。他曾祖父是周代少司空王褒;父亲王弘直,为人正直;他十六岁时就被任命为越王府参军。
B.王方庆以身率众,理政有方。则天临朝,他担任广州都督,忌贪求他人财物,又对属官严加管制,时人对他赞赏有加。
C.王方庆不畏权贵,正直敢言。武则天曾到万安山,山路危险,准备让人用轿子把他抬上去,王方庆反对,认为皇上不能畏惧险难。
D.王方庆学问渊博,且能致用。他议政或谏言,总引经据典,如对于“诣阙献俘”时能不能奏乐,他据引典籍反对“备而不奏”。
【小题5】把文中划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先自琅邪南度,居于丹阳,为江左冠族。褒北徙入关,始家成阳焉。
(2)方庆乃集止府僚,绝其交往,首领纵暴者悉绳之,由是境内清肃。
当前题号:4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李存信,本姓张,父君政,回鹘部人也。大中初随怀化郡王李思忠内附因家云中之合罗川存信通黠多数会四夷语别六蕃书善战识兵势。初为献祖亲信,从武皇入关平贼,始补军职,赐姓名。大顺中,累迁至马步都校,与李存孝击张浚军于平阳。时存孝骁勇冠绝,军中皆下之,惟存信与争功,由是相恶,有同水火。及平定潞州,存孝以功望领节度,既而康君立授旄钺,存孝怒,大剽潞民, 烧邑屋,疑存信摈己故也。明年,存孝得邢、洺,武皇与之节钺。存孝虑存信离间,欲立大功以胜之,屡请兵于武皇,请兼并镇、冀,存信间之,不时许。 大顺二年,武皇大举略地山东,以存信为蕃汉马步都校,存孝闻之怒,武皇令存质代之,存孝乃谋叛。既诛,以存信为蕃汉都校。从讨李匡俦,降赫连铎、白义诚, 以功检校右仆射,从入关讨王行瑜,加检校司空,领郴州刺史。

乾宁三年,兗、郓乞师于武皇,武皇遣存信营于莘县,与硃瑄合势以抗梁人。 梁患之,遣使谍罗宏信。存信戢兵无法,稍侵魏之刍牧,宏信怒,翻然结于梁祖,乃出兵三万以攻存信。存信 敛众而退,为魏人所薄,委弃辎重,退保洺州,军士丧失者十二三。武皇怒,大出师攻魏博,屠陷诸邑。五月,存信军于洹水,汴将葛从周、氏叔琮来援魏人,存信与铁林都将落落遇汴人于洹水南,汴人为陷马坎以待之,存信战败,落落被擒。自光化已后,存信多称病,武皇以兵柄授李嗣昭,以存信为右校而已。天复二年十月,以疾卒于晋阳,时四十一。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大中\初随怀化郡王李思忠内附\因家云中之合罗川\存信通黠多数\会四夷语\别六蕃\书善战\识兵势\
B.大中初\随怀化郡王李思忠内附\因家云中之合罗川\存信通黠多数\会四夷语\别六蕃书\善战\识兵势\
C.大中\初随怀化郡王李思忠内附\因家云中之合罗川\存信通黠多数\会四夷语\别六蕃书\善战\识兵势\
D.大中初\随怀化郡王李思忠内附\因家云中之合罗川\存信通黠多数\会四夷语\别六蕃\书吾战\识兵势\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赐姓名,古代君主对下的奖励行为,一般可分为赐姓赐名,或两者皆有之。受赐者通常是大臣或后妃。大臣所赐姓氏以君主所姓的“国姓”最为常见。
B.授旄钺,授予白旄和黄钺。白旄指古代的一种军旗,黄钺是指以黄念为饰的斧。授旄钺借指被授予军权。
C.祖,即太祖,梁祖即梁太祖朱温。太祖是朱温死后后人尊称的庙号。古代只有开国皇帝才可以被尊称为太祖。
D.辎重,古代军事中的用语,指行军时由运输部队携带的军械、粮草、被服等物资。
【小题3】下列对原文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存信本来是少数民族,姓张。后来跟着武皇入关平贼后,被赐姓李。
B.李存孝为了在战功上压制李存信,主动请兵兼并镇、冀,但是因为李存信从中阻拦,没被允许。
C.因李存信军纪不严,屡次劫掠魏博居民,激怒了罗宏信,最终导致了这次战争的失败。
D.从光化年后,因李存信常常生病,武皇就把兵权授予李嗣昭,李存信不再受到重用。
【小题4】把文中画橫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惟存信与争功,由是相恶,有同水火
(2)宏信怒,翻然结于梁祖,乃出兵三万以攻存信
当前题号:5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王方翼,字仲翔,并州祁人。祖裕,随州刺史,尚同安大长公主。方翼早孤,母李,为主所斥,居凤泉墅。方翼尚幼,杂佣保,执苦不弃日。垦田植树,治林垠,完墙屋,为富家。高宗立,而从祖女弟为皇后,调安定令,诛灭大姓,奸豪胁息。居母丧,其友赵持满诛死,尸诸道,亲戚莫敢视,方翼曰:“栾布哭彭越,义也;周文王掩骼,仁也。绝友义,蔽主仁, 何以事君?”遂往哭其尸,具礼收葬。金吾校尉劾系,帝嘉之,不罪。
再迁肃州刺史。州无隍堑,寇易以攻,方翼乃发卒建楼堞,厮多乐水自环,烽逻警明。仪凤间,河西蝗,独不至方翼境,而它郡民或馁死,皆走方翼治下。乃出私钱作水磨,簿其赢,以济饥瘵,构舍数十百楹居之,全活甚众。
方翼兼检校安西都护,筑碎叶城,面三门,纡还多曲以诡出入,五旬毕。西域胡纵观,莫测其方略,悉献珍货。永淳初,十姓阿史那车簿啜叛,围弓月城,方翼引军战伊丽河。败之,斩首千级。俄而敌兵十万踵至,方翼次热海,进战,矢著臂,引佩刀断去,左右莫知。所部杂虏谋执方翼为内应方翼悉召会军中厚赐以次出壁外缚之会大风杂金鼓而号呼无闻者杀七千人。即遣骑分道袭敌,皆惊溃,乌鹘引兵遁去,擒首领突骑施等三百人,西戎震服。初,方翼次葛水,暴涨,师不可度,沉祭以祷,师涉而济。
西域平,以功迁夏州都督。属牛疫,民废田作。方翼为耦耕法,张机键,力省而见功多,百姓顺赖。明年,召方翼议西域事,引见奉天宫,赐食帝前。帝见衣有污濯处,问其故,具对热海苦战状。视其创,帝咨嗟久之,赐赉良厚
(节选自《新唐书•王方翼传》有删改)
【注】①尚:匹配,多指高攀婚姻。②厮:通“斯”。分开。③瘵:困顿。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所部杂虏谋执方翼为内应/方翼悉召/会军中厚赐/以次出壁外/缚之会大风/杂金鼓/而号呼无闻者/杀七千人
B.所部杂虏谋执方翼为内应/方翼悉召会军中/厚赐以次/出壁外/缚之/会大风/杂金鼓/而号呼无闻者/杀七千人
C.所部杂虏谋执方翼为内应/方翼悉召会军中/厚赐/以次出壁外/缚之/会大风/杂金鼓/而号呼无闻者/杀七千人
D.所部杂虏谋执方翼为内应/方翼悉召/会军中厚赐/以次出壁外/缚之/会大风/杂金鼓/而号呼无闻者/杀七千人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祖,亲属关系的称谓词,是从祖祖父,从祖王父的简称,指的的祖父的亲兄弟。年长与祖父称为伯祖,年幼于祖父则称为叔祖。
B.居母丧,为母亲守孝。居丧,又称为守孝、值丧或丁忧,是人们为了表达对死者的哀悼之情而产生的一种习俗。居丧制度还可分为丧礼制度和丧服制度。
C.仪凤,唐高宗李治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用于纪年的专有称号,另外还可以用来表示祈福、歌颂和改朝换代。
D.西戎,中国古代对西北少数民族的总称。古代居住在中原地区的汉民族自称华夏,称华夏周围四方的族人为东夷、西戎、南狄、北蛮。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方冀坚强乐观。他幼年丧父,与母亲李氏相依为命,为减轻母亲负担,他常与佣人一起辛勤劳作,历经艰辛使家境逐渐殷实富足。
B.王方冀重情重义。他的友人赵持满被杀,赵的亲戚没有人敢探看收尸。王方冀礼数周全地埋葬了他,唐高宗听说后对他很赞赏。
C.王方冀骁勇善战。永淳初年,他在热海引军作战,杀敌无数,令敌军惊慌溃散,又乘胜追击,生擒了敌首,西戎从此归服。
D.王方冀精明能干。他在担任肃州刺史和夏州都督时,两地遭遇了天灾人祸,但他都能找到应对的办法。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出私钱作水磨,簿其赢,以济饥瘵,构舍数十百楹居之,全活甚众。
(2)帝见衣有污濯处,问其故,具对热海苦战状。视其创,帝咨嗟久之,赐赉良厚。
当前题号:6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魏征,字玄成,魏州曲城人。少孤,落魄,弃赀产不营,有大志,通贯书术。隋乱,诡为道士。武阳郡丞元宝藏举兵应魏公李密,以征典书檄。密得宝藏书,辄称善,既闻征所为,促召之。征进十策说密,不能用。后从密来京师,久之未知名。自请安辑山东,乃擢秘书丞,驰驿至黎阳。时李勣尚为密守,征与书曰:“始魏公起叛徒振臂大呼众数十万威之所被半天下然而一败不振卒归唐者固知天命有所归也。今君处必争之地,不早自图,则大事去矣!” 勣得书,遂定计归,会窦建德陷黎阳,获征,伪拜起居舍人。建德败,与裴矩走入关,隐太子引为洗马。征见秦王功高,阴劝太子早为计。太子败,王责谓曰:“尔阋吾兄弟,奈何?”答曰:“太子蚤从征言,不死今日之祸。”王器其直,无恨意。即位,拜谏议大夫,封钜鹿县男。左右有毁征阿党亲戚者,帝使温彦博按讯,非是,然俾彦博行让征。征见帝,顿首曰:“愿陛下俾臣为良臣,毋俾臣为忠臣。”帝曰:“忠、良异乎?” 曰:“良臣,稷、契、咎陶也;忠臣,龙逢、比干也。良臣,身荷美名,君都显号,子孙傅承,流祚无疆;忠臣,已婴祸诛,君陷昏恶,丧国夷家,只取空名。此其异也。”帝曰:“善。”贞观三年,以秘书监参豫朝政。七年,为侍中。尚书省滞讼不决者,诏征平治。征不素习法,但存大体,处事以情,人人悦服。进左光禄大夫、郑国公。多病,辞职,帝不肯。征恳请,数却愈牢。乃拜特进,知门下省事,诏朝章国典,参议得失。十七年,疾甚。征家初无正寝,帝命辍小殿材为营构,五日毕,并赐素褥布被,以从其尚。令中郎将宿其第,动静辄以闻,药膳赐遗无算,中使者缀道。帝亲问疾,屏左右,语终日乃还。
(节选自《新唐书·魏征传》)
注:①隐太子:李建成②秦王:李世民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始魏公起叛徒/振臂大呼/众数十万/威之所被半天下/然而一败/不振卒归唐者/固知天命有所归也/
B.始魏公起/叛徒振臂大呼/众数十万/威之所被半天下/然而一败不振/卒归唐者/固知天命有所归也/
C.始魏公起/叛徒振臂大呼/众数十万/威之所被半天下/然而一败/不振卒归唐者/固知天命有所归也/
D.始魏公起叛徒/振臂大呼/众数十万/威之所被半天下/然而一败不振/卒归唐者/固知天命有所归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书檄,书简和檄文,指军队和官府中的文书。“建安七子”中陈琳、阮瑀以书檄擅名当时。
B.顿首,古代一种跪拜礼。行跪拜礼时,拱手胸前先拜,而后叩头至地,为古人最恭敬的礼节。
C.尚书省,官僚机构名,由汉代皇帝的秘书机关尚书发展而来,是魏晋至宋的中央最高政令机构,下辖吏礼、兵、刑、户、工等六部。
D.正寝,古代帝王诸侯治事的宫室,泛指房屋的正厅或正屋;也指老死在家里,故有“寿终正寝”之说。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征眼光过人。他给当时李密部下李勣写信并成功劝其归附于唐,理由主要有两点:一是天命归于唐;二是自身处必争之地,处境危险。
B.魏征极具才华。他对各种书籍、学问都能融会贯通。魏王李密从元宝藏的来信中经常看到赞扬魏征的话,于是催人召来魏征,魏征进献十条计策劝说李密,只是未被采用。
C.魏征直言敢言。在唐初权力斗争中,李世民最终获胜。他责备魏征事先离间他们兄弟关系,魏征却坦言李建成早听从他的建议,就不会死于此祸事。
D.魏征执法公允。他虽不熟悉律法,却能坚持原则,按实情处理,大家都心悦诚服。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左右有毁征阿党亲戚者,帝使温彦博按讯,非是,然俾彦博行让征。
(2)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季氏将伐颛臾》
当前题号:7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魏知古,深州陆泽人。方直有雅才,擢进士第。以著作郎修国史,累迁卫尉少卿,检校相王府司马。神龙初,为吏部侍郎,以母丧解。服除,为晋州刺史。睿宗立,以故属拜黄门侍郎,兼修国史。会造金仙、玉真观,虽盛夏,工程严促,知古谏曰:“臣闻‘古之君人,必时视人之所勤,人勤于食则百事废’,故曰‘不作无益害有益’。又曰‘罔咈百姓以从己之欲’。此皆兴化立治、为政养人之本也。今为公主造观,将以树功祈福,而地皆百姓所宅,卒然迫逼,令其转徙,扶老携幼,剔瓦,呼嗟道路。乖人事,违天时,起无用之作,崇不急之务,群心震摇,众口藉藉。陛下为人父母,欲何以安之?愿下明诏,顺人欲,除功役,收之桑榆,其失不远。”不纳。复谏曰:“自陛下戡翦凶逆,保定大器,苍生颙颙以谓朝有新政。今风教颓替日益甚,府藏空屈,吏员浸增,诸司试补、员外、检校官已赢二千,太府之帛为殚,太仓之米不支。臣前请停金仙、玉真,讫亦未止。今前水后旱,五谷不立,繇兹向春,必甚饥馑,陛下欲何方以赈之?又突厥于中国为患自久虽遣使请婚恐豺狼之心弱则顺伏强则骄逆月满骑肥若乘中国饥虚窥犯亭鄣复何以防之”帝嘉其直,以左散骑常侍同中书门下三品。先天元年,为侍中。从猎渭川,献诗以讽,手制褒答,并赐物五十段。明年,封梁国公。窦怀贞等诡谋乱国,知古密发其奸,怀贞诛,赐封二百户,物五百段。玄宗恨前赏薄,手敕更加百户,旌其著节。是冬,诏知东都吏部选事,以称职闻,优诏赐衣一副。自是恩意尤渥,由黄门监改紫微令。与姚崇不协,除工部尚书,罢政事。开元三年卒,年六十九。宋璟闻而叹曰:“叔向古遗直,子产古遗爱,兼之者其魏公乎!”赠幽州都督曰忠。

(节选自《新唐书魏知古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又突厥于中国为患自久/虽遣使请婚/恐豺狼之心/弱则顺伏/强则骄逆/月满骑肥/若乘中国饥虚/窥犯亭鄣复/何以防之/
B. 又突厥于中国为患自久/虽遣使请婚/恐豺狼之心/弱则顺伏/强则骄逆/月满/骑肥若乘中国饥虚/窥犯亭鄣/复何以防之/
C. 又突厥于中国为患自久/虽遣使请婚/恐豺狼之心/弱则顺伏/强则骄逆/月满骑肥/若乘中国饥虚/窥犯亭鄣/复何以防之/
D. 又突厥于中国为患自久/虽遣使请婚/恐豺狼之心/弱则顺伏/强则骄逆/月满/骑肥若乘中国饥虚/窥犯亭鄣复/何以防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进士第”是科举考试录取考选进士时按成绩排列的等第。“进士”是通过朝廷最后一级考试者,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B. “服除”是古代丧礼仪式之一,即除去丧礼之服。亲族中,按五服制度,各人所服及服期不同,除服时间亦先后不一。
C. “赠幽州都督”中的“赠”是古代朝廷为表彰已死大臣的功绩,赐死者以官爵或荣誉称号,也可称“追赠”。
D. “谥号”是古代朝廷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平民等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魏知古才能卓著,仕途顺利。他曾先后以著作郎和黄门侍郎的身份编修国史;考中进士后多次升迁,历任卫尉少卿、检校相王府司马、吏部侍郎等职。
B. 魏知古为人耿直,敢于进谏。他针对给公主造道观而劳民伤财一事两次进谏;随从皇帝在渭川打猎时,献诗婉言规劝,但也称颂了皇帝的政绩。
C. 魏知古忠于朝廷,敢于揭发。魏知古得知窦怀贞等将阴谋乱国,就秘密地揭发了他们的阴谋,终使窦怀贞被杀,他被赐封二百户,物五百段。
D. 魏知古深受赏识,屡受封赏。他先因皇上赞赏他耿直而担任左散骑常侍同中书门下三品;后在担任侍中期间,多次受到封地、财物的赏赐。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乖人事,违天时,起无用之作,崇不急之务,群心震摇,众口藉藉。
(2)从猎渭川,献诗以讽,手制褒答,并赐物五十段。
当前题号:8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杜景俭,少举明经,累除殿中侍御史。出为益州录事参军。时隆州司马房嗣业除益州司马,除书未到,即欲视事,又鞭笞僚吏,将以示威,景俭谓曰:“公虽受命为此州司马而州司未受命也何藉数日之禄而不待九重之旨即欲视事不亦急耶”嗣业益怒。景俭又曰:“公今持咫尺之制,真伪未知,即欲揽一州之权,谁敢相保?扬州之祸[注],非此类耶。”乃叱左右各令罢散,嗣业惭赧而止。
俄有制除嗣业荆州司马,竟不如志,人吏为之语曰:“录事意,与天通,益州司马折威风。”景俭由是稍知名。入为司宾主簿,转司刑丞。天授中,与徐有功、来俊臣、侯思止专理制狱,时人称云:“遇徐、杜者必生,遇来、侯者必死。”累迁洛州司马。寻转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则天尝以季秋内出梨花一枝示宰臣曰:“是何祥也?”诸宰臣曰:“陛下德及草木,故能秋木再花,虽周文德及行苇,无以过也。”景俭独曰:“谨按《洪范五行传》:‘阴阳不相夺伦,渎之即为灾。’又《春秋》云:‘冬无愆阳,夏无伏阴,春无凄风,秋无苦雨。’今已秋矣,草木黄落,而忽生此花,渎阴阳也。臣虑陛下布教施令,有亏礼典。又臣等忝为宰臣,助天理物,理而不和,臣之罪也。”于是再拜谢罪,则天曰:“卿真宰相也!”延载初,为凤阁侍郎周允元奏景俭党于李昭德,左迁秦州刺史。后累除司刑卿。圣历二年,复拜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
时契丹入寇,河北诸州多陷贼中。及事定,河内王武懿宗将尽论其罪。景俭以为皆是驱逼,非其本心,请悉原之。则天竟从景俭议。岁余,转秋官尚书,坐漏泄禁中语,左授司刑少卿,出为并州长史。道病卒,赠相州刺史。
[注]李敬业伪称自己是扬州司马,奉太后密旨,因高州酋长冯子猷谋反,要发兵讨伐。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公虽受命为此州司马/而州司未受命也何藉/数日之禄而不待九重之旨/即欲视事/不亦急耶/
B.公虽受命为此州司马/而州司未受命也/何藉数日之禄/而不待九重之旨/即欲视事/不亦急耶/
C.公虽受/命为此州司马/而州司未受命也/何藉/数日之禄而不待九重之旨/即欲视事/不亦急耶/
D.公虽受命/为此州司马/而州司未受命也/何藉数日之禄/而不待九重之旨/即欲视事/不亦急耶/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古时长度单位产生很早,例如寸、咫、尺、丈、寻、常、仞等都是长度单位。在周制中,八寸为咫,十寸为尺。
B.在中国古代,九为阳数的极数,即单数中最大的数,于是多用“九”这一数字来附会帝王,与帝王有关的事物也多与九有关。帝王之位称“九五”。
C.“忝”为谦辞,表示谦逊的态度,用于自称。常见的谦称有鄙、敝、卑、窃、臣、仆等;常见的敬辞有台甫、尊、令、贤、仁等。
D.“季秋”,秋季的最后一个月,即农历八月;在古代,一年分为四个季节,每个季节各占三个月,这三个月依次用“孟、季、仲”来表示。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景俭从政谨慎。房嗣业在诏令未正式下来之前,就想大权独揽,景俭首先是劝说,劝说未果,于是叱散左右以防祸事发生。
B.在回答武则天有关秋天梨树开花的询问时,与各宰臣的吹捧不同,杜景俭大胆直言,认为这是武则天篡位阴阳混乱上天发出的预警。
C.杜景俭正直而不趋炎附势。武则天曾拿出一枝梨花来问宰臣是何种祥瑞之兆,只有景俭认为不是祥瑞,提醒武则天可能是政令有失,得到武则天赞扬。
D.杜景俭怀公正悲悯之心。天授年中,他与徐有功、来俊臣、侯思止专门审断钦犯案件的时候,人们传言称遇到杜景俭和徐有功审案,则可以活下来。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今持咫尺之制,真伪未知,即欲揽一州之权,谁敢相保?扬州之祸,非此类耶。
(2)俄有制除嗣业荆州司马,竟不如志,人吏为之语曰:“录事意,与天通,益州司马折威风。”
当前题号:9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杜甫,字子美,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甫天宝初应进士不第。天宝末,献《三大礼赋》。玄宗奇之,召试文章,授京兆府兵曹参军。授京兆府兵曹参军。十五载,禄山陷京师,肃宗征兵灵武。甫自京师宵遁赴河西,谒肃宗于彭原郡,拜右拾遗。房琯布衣时与甫善,时琯为宰相,请自帅师讨贼,帝许之。其年十月,琯兵败于陈涛斜。明年春,琯罢相。甫上疏言琯有才,不宜罢免。肃宗怒,贬琯为刺史,出甫为华州司功参军。时关畿乱离,谷食踊贵,甫寓居成州同谷县,自负薪采梠,儿女饿殍者数人。久之,召补京兆府功曹。上元二年冬,黄门侍郎、郑国公严武镇成都,奏为节度参谋、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赐绯鱼袋。武与甫世旧,待遇甚隆。甫性褊躁,无器度,恃恩放恣。尝凭醉登武之床,瞪视武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虽急暴,不以为忤。甫于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结庐枕江,纵酒啸咏,与田畯野老相狎荡,无拘检。严武之,有时不冠,其傲诞如此。永泰元年夏,武卒,甫无所依。及郭英乂代武镇成都,英乂武人粗暴,无能刺谒,乃游东蜀依高适。既至而适卒。是岁,崔宁杀英乂,杨子琳攻西川,蜀中大乱。甫以其家避乱荆、楚,扁舟下峡,未维舟而江陵乱,乃溯沿湘流,游衡山,寓居耒阳。甫尝游岳庙,为暴水所阻,旬日不得食。耒阳聂令知之,自棹舟迎甫而还。永泰二年,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于耒阳,时年五十九。
(节选自《旧唐书·杜甫传》)
[注]①梠:野果。
【小题1】下列各组句子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禄山陷京师 陷:攻陷
B.信者效其忠 效:效仿
C.自棹舟迎甫而还   自:亲自
D.官盛则近谀 盛:大、高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A.谒肃宗于彭原郡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B.严挺之乃有此儿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C.与田畯野老相狎荡   是谁之过与
D.既至而可适卒 途有饿殍而不知发
【小题3】下列句子中,与其他三句句式不相同的一项
A.一夕而卒于耒阳
B.甫于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
C.谋动干戈于邦内
D.中之以孝悌之义
【小题4】下列文中加点词语及课本文化常识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始于汉武帝,如“天宝”。
B.古代“布”指麻葛之类的织物,古代常以“布衣”称百姓或没有做官的读书人。
C.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今天仍有人学习这六艺。
D.“旬”是计时间的单位,一旬就是十天,在我国古代,一旬还可以指十年。
【小题5】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甫寓居成州同谷县,自负薪采梠,儿女饿殍者数人。
(2)严武过之,有时不冠,其傲诞如此。
(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当前题号:10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