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王勃(650-675)
- 张若虚(约660-约720)
- 张九龄(678-740)
- 杨炯(650-692)
- 卢照邻(约635-约689)
- 骆宾王(约640-687)
- 贺知章(659-744)
- 王之涣(688-742)
- 孟浩然(689-740)
- 王昌龄(690-756)
- 王维(701-761)
- 李白(701-762)
- 高适(700-765)
- 崔颢(704-754)
- 杜甫(712-770)
- 岑参(715-770)
- 张志和(730-810)
- 韦应物(约737-791)
- + 孟郊(751-814)
- 《游子吟》
- 《征妇怨》
- 韩愈(768-824)
- 刘禹锡(772-842)
- 白居易(772-846)
- 柳宗元(773-819)
- 白行简(776-826)
- 元稹(779-831)
- 贾岛(779-843)
- 李贺(790-816)
- 杜牧(803-853)
- 温庭筠(约812-866)
- 李商隐(813-858)
- 罗隐(833-909)
- 房玄龄等
- 姚思廉
- 李百药
- 令狐德棻等
- 魏征等
- 刘长卿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小题1】请从以上两首诗中,分别找出一个最能体现主人公对送别之人的深厚情意的字,并作简要分析。
【小题2】这两首诗都是送别诗,但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情感不同。它们各自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加以分析。
送别
王维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古别离
孟郊
欲别牵郞衣,“郎今到何处?
不恨归来迟,莫向临邛①去!”
[注释]①临邛qióng,即今四川省邛崃县,也就是汉代司马相如在客游中,与卓文君相识相恋之处。【小题1】请从以上两首诗中,分别找出一个最能体现主人公对送别之人的深厚情意的字,并作简要分析。
【小题2】这两首诗都是送别诗,但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情感不同。它们各自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加以分析。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⑵综观全诗,诗人写了怎样景,又抒发了怎样的情?
洛桥晚望
孟郊
天津桥下冰初结,洛阳陌上人行绝。
榆柳萧疏楼阁闲,月明直见嵩山雪。
⑴本诗的题目为“洛桥晚望”,你认为关键字是哪一个?结合全诗进行分析。⑵综观全诗,诗人写了怎样景,又抒发了怎样的情?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小题2】有人评价“龙在水长碧,雨开山更鲜”虚实结合,用词巧妙。请简要分析。
游终南龙池寺
孟 郊
飞鸟不到处,僧房终南巅。
龙在水长碧,雨开山更鲜。
步出白日上,坐依清溪边。
地寒松桂短,石险道路偏。
晚磬送归客,数声落遥天。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此诗以“游”为线索来贯串全篇,行踪不定,视角多变,取景有独到之处,因而目接心想的景观与感受显得奇特、新鲜。 |
B.诗人从山寺的位置人手,首联写龙池古寺幽然独立在终南山鸟也飞不到的最高处,显示出古寺超尘脱俗,不同凡响。 |
C.“步出”句突出山势巍峨,人如行走在太阳之上;“坐依”句写出山景清幽,游客依溪而憩,这是以主观感觉反映客观环境。 |
D.“地寒”两句运用对比的手法描绘山中景象:环视山野,天寒地冻使得松树桂树都矮了,山石险峻,使得道路更加偏僻。 |
E.尾联余韵悠长,让人回味:山寺敲响晚馨;专为依依不舍的游者送行,游者渐行渐远,馨声悠扬,飘落在遥远的天边。 |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小题2】这两首诗的末句有何异同,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再下第(孟郊)
一夕九起嗟,梦短不到家。两度长安陌,空将泪见花。
登科后(孟郊)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小题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一夕九起嗟”一个晚上竟然多次起来嗟叹,这个细节刻画出作者落第后内心的极度忧郁和哀伤,他陷入了悲痛中,根本无法入睡。 |
B.“两度长安陌”中的“两度”与标题中的“再”相照应,解释了“一夕九起嗟”的原因,这原因其实就是《登科后》中的“龌龊”。 |
C.《再下第》写孟郊失意时“龌龊”,痛哭流涕;《登科后》写他中举后“放荡”,对行为不加检点。表现出古代文人率真任性的特点。 |
D.《登科后》把苦恼落魄的“昔日”和兴致高涨的“今朝”作对比,抒发了作者难以掩抑的得意与欢快。 |
E.唐代时,科举考试是像孟郊这样的寒门士子进入朝廷实现人生理想的重要通道,所以他才会在落第和登科后有截然不同的表现。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羽林行①
孟郊
朔雪寒断指,朔风劲裂冰。胡中射雕者,此日犹不能。
翩翩羽林儿,锦臂飞苍鹰。挥鞭决白马,走出黄河凌。
【注】①羽林行:乐府旧题,属《杂曲歌》。羽林,即羽林军;汉唐以来,用“羽林”称呼皇帝的禁卫军。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E. 全诗着意塑造了“羽林儿”的英勇形象,作者借此直露地表达了自己希望效仿“羽林儿”为国出力的积极用世的思想。
【小题2】本诗是怎样刻画“羽林儿”形象的?请结合全诗分析。
羽林行①
孟郊
朔雪寒断指,朔风劲裂冰。胡中射雕者,此日犹不能。
翩翩羽林儿,锦臂飞苍鹰。挥鞭决白马,走出黄河凌。
【注】①羽林行:乐府旧题,属《杂曲歌》。羽林,即羽林军;汉唐以来,用“羽林”称呼皇帝的禁卫军。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第一联用“朔雪”“朔风”既点明了诗歌描绘地点是北方边塞,又以夸张的手法极写风雪之大,突出强调了北方边塞的凄凉苦寒。 |
B.第二联用语通俗,指出平时善于骑射的“射雕”胡儿在这样的苦寒天气里竟也不见踪影;“犹”其实表达的是“竟”之意。 |
C.第三联以“翩翩”“锦臂”等语,刻画了羽林军在边塞打猎时的俊勇之态,“飞”字表面是写苍鹰,其实是写出了“羽林儿”的潇洒。 |
D.第四联写到了黄河冬春季节奇异的“凌汛”现象。面对危险的黄河凌汛,“羽林儿”人马合一,气定神闲,叱咤边塞。 |
【小题2】本诗是怎样刻画“羽林儿”形象的?请结合全诗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织妇辞
[唐]孟郊
夫是田中郎,妾是田中女。
当年嫁得君,为君秉机杼。
筋力日已疲,不息窗下机。
如何织纨素①,自著蓝缕②衣。
官家榜村路,更索栽桑树。
(注)①纨素:精致洁白的细绢。②蓝缕:破敝衣裳。
【小题1】“妾是田中女”写出了织妇的______,“筋力日已疲,不息窗下机”写出了织妇的______。
【小题2】这首诗在叙事上有何特色?试作简要分析。
织妇辞
[唐]孟郊
夫是田中郎,妾是田中女。
当年嫁得君,为君秉机杼。
筋力日已疲,不息窗下机。
如何织纨素①,自著蓝缕②衣。
官家榜村路,更索栽桑树。
(注)①纨素:精致洁白的细绢。②蓝缕:破敝衣裳。
【小题1】“妾是田中女”写出了织妇的______,“筋力日已疲,不息窗下机”写出了织妇的______。
【小题2】这首诗在叙事上有何特色?试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小题2】有人评论说:“这首诗中,巫山神女有象征意义,荆王梦中之神女,亦是诗人想象之神女。”请结合诗句进行简要赏析。
巫山曲
孟郊。
巴江上峡重复重。阳台碧峭十二峰。
荆王猎时逢暮雨。夜卧高丘梦神女②。
轻红流烟湿艳姿,行云飞去明星稀。
目极魂断望不见,猿啼三声泪滴衣。
注:①孟郊,唐代著名诗人,年轻时屡试不第,四十六岁时才中进士,后又仕途坎坷,一生潦倒。②神女,指巫山神女,“旦为朝云、暮为行雨”。相传战国时楚怀王游高唐,梦与女神相遇,醒后惆怅不已。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前两句运用白描手法写景。“重复重”写出了巫峡山重水复、回环曲折的特点,“碧峭”勾勒出了十二峰峭拔、苍翠的特点。 |
B.诗人船行巫峡,却没有着力描摹景物,而是把更多的笔墨放在了巫山神女身上,这是本诗的突出特色,也是耐人寻味之处。 |
C.诗人驰骋想象,荆王夜卧高丘,梦中与神女相会,二人如流烟,似行云,自由自在,翩翩飞舞,一起飞向天空中最亮的星星。 |
D.尾联化用古谚“猿鸣三声泪沾裳”,把峡中羁旅的愁怀与故事凄艳的结尾及峡中凄迷景象融成一片,虚实相生,余味无穷。 |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各题。
【小题2】请赏析“长风驱松柏,声拂万壑清”中“驱”“拂”二字的妙处。
游终南山
孟郊
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
高峰夜留景,深谷昼未明。
山中人自正,路险心亦平。
长风驱松柏,声拂万壑清。
即此悔读书,朝朝近浮名。
【小题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小题2】请赏析“长风驱松柏,声拂万壑清”中“驱”“拂”二字的妙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