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春秋
- 战国
- 西汉
- 东汉
- + 三国
- 曹操(155-220)
- 诸葛亮(181-234)
- 曹丕(155-220)
- 曹植(192-232)
- 阮籍(210-263)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唐
- 五代十国
- 北宋
- 南宋
- 元
- 明
- 其他明代作家
- 近代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燕歌行
曹丕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
君何淹留寄他方?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援琴鸣弦发清商,
短歌微吟不能长。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小题1】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七言诗有着独特艺术风格,语言浅显,清丽自然,没有雕琢的痕迹;笔致委婉,感情细腻,有千回百转的缠绵。 |
B.全诗不断变换抒情角度,运用赋、比、兴名种表现手法,综合环境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行动描写等方法,反复渲染思妇的情绪。 |
C.短歌,调类名,汉乐府有长歌行、短歌行,一般来说,长歌多表现慷慨激昂的情怀,短歌多表现低回哀伤的思绪。 |
D.李白有诗云“蓬莱文章建安骨”建安时期是文学史上的一个辉煌的时代, 曹丕作为此时期的代表人物,以作品风骨遒劲而著称,被后来人尊为典范。 |
A.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感叹时光飞逝,人生苦短,应饮酒作歌及时行乐。 |
B.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表达了诗人仰慕天下贤士,思念之情绵绵不断。 |
C.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诗人以周公自比,倾诉了求贤若渴的迫切心情。 |
D.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彼此心同而身处两地,忧伤将伴随我们到老。 |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魏]阮籍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注]。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注)[北林]出自《诗经》“鴥(yù)彼晨风,郁彼北林。未见君子,忧心钦钦。”(《秦风·晨风》),含思念与忧心之意。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诗起首,诗人就把读者引入了一个孤冷凄清的夜境:“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酣饮为常”的诗人在此众生入梦之时,却难以入睡,他披衣起坐,弹响起了抒发心曲的琴弦。 |
B.三四句诗人进一步描写这个不眠之夜,诗人写月之明、风之清,正衬托了自己的高洁不群;写“薄帷”,写“吹我襟”,真让人感觉冷意透背。 |
C.五六句诗人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来表现自己夜不能寐的场景。 |
D.结尾两句“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诗人的笔触从客体的自然回复到主观的自我,有如庄周梦蝶后“蘧然而觉”,心里有无限感慨,却又无处诉说。 |
短歌行 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䜩,心念旧恩。
月朗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但:但是 |
B.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匝:圈,周 |
C.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存:问候、怀念 |
D.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厌:满足 |
A.酒在魏晋时期受到诗人的喜好。无论心情愉悦或是悲伤、感慨时都不难找到酒的影子。诗人生逢乱世,目睹百姓颠沛流离,虽大业初具却已年近半百,不禁发出人生苦短的忧叹。 |
B.“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句中,诗人以周公自比,表明自己决心礼贤下士,希望贤才全部归己,帮助自己建功立业,统一天下。 |
C.曹操是著名的政治家兼军事家,十分重视人才。这首诗歌抒发他建功立业而不得的苦闷以及渴望招纳贤才的宏图大愿。 |
D.“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是说那些贤才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不知道投靠到谁的门下,诗人希望他们不再犹豫,赶紧到自己这边来。 |
A.杜康,相传是最早造酒的人。因其善酿酒,后世将杜康尊为酒神,制酒业则奉杜康为祖师爷。 |
B.“阡陌”一词出自于晋代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指在田野上南北走向和东西走向并且相互交错的田埂。其中,“阡”是指东西走向的田埂;“陌”是指南北走向的土埂。 |
C.“青青子衿”中,子,是敬称;衿,指古式的衣领。青衿是周代读书人的服装,这里指代有学识的人。 |
D.周公吐哺典故中的周公,姬姓,名旦,因其采邑在周,爵为上公,故称周公。他就是《周公解梦》之“周公”。 |
短歌行
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小题1】从诗歌体裁上来看,《短歌行》是一首____________。
【小题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四句忧叹人生苦短,看上去是要人们对酒当歌,及时行乐,实则抒发诗人对时光易逝、余年渐少而功业未成的感慨,表达出时不我待的急迫。 |
B.“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承接前句而来,其中“君”不再指一个具体的人,泛指曹操心目中的贤才;“沉吟”,沉思,深思,指对贤才的思念与倾慕。 |
C.“越陌度阡”四句,实写客人穿过纵横交错的小路,屈驾来访。主客久别重逢,举杯畅谈不忘旧谊,因贤才既得而喜不自胜,感情由忧转喜。 |
D.全诗气魄宏伟,感情充沛。写忧思,无处不在,难以排解,引人共鸣;写壮志,头角峥嵘,豪杰气象,让人由衷赞叹曹操的博大胸怀。 |
咏怀(其十四)
(魏)阮籍
开秋肇凉气,蟋蟀鸣床帷。
感物怀殷忧,悄悄令心悲。
多言焉所告,繁辞将诉谁。
微风吹罗袂,明月耀清晖。
晨鸡鸣高树,命驾起旋归。
(注释)肇:初始。【小题1】下列关于本诗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从内容来看,本诗是一首送别诗。 |
B.从形式来看,本诗是一首格律诗。 |
C.“蟋蟀鸣床帏”采用起兴手法触发情感抒发。 |
D.“晨鸡鸣高树”采用虚实结合手法描写环境。 |
A.高亢豪放 | B.蕴藉深沉 | C.清新雅丽 | D.平实质朴 |
杂诗
曹植
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
朝游江北岸,夕宿潇湘沚。
时俗薄朱颜,谁为发皓齿?
俯仰岁将暮,荣耀难久恃。
【小题1】对这首作品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一二句运用比喻手法描写“南国佳人”的美貌,如桃李花开灿烂,耀人眼目。 |
B.三四句写佳人朝游长江之北,夕宿潇湘之滨,通过行踪的对比表现其不同凡响的举止。 |
C.五六句中“薄”的意思是轻视,说世俗之人不看重佳人,佳人会为谁轻启朱唇一展歌喉呢。 |
D.整首诗构思巧妙,语短情长,含蕴丰富,耐人寻味,悲慨之中又具有自然之美。 |
杂诗
曹植
微阴翳阳景①,清风吹我衣。游鱼潜渌水,翔鸟薄天飞。
眇眇客行士,徭役不得归。始出严霜结,今来白露晞。
游者叹黍离②,处者歌式微③。慷慨对嘉宾,凄怆内伤悲。
(注)①阳景:太阳光。②黍离:出自《诗经》,是周人缅怀故都之作,表达亡国之痛。这里取其感伤乱离、行役不已之意。③处者:指役夫的家人。式微:出自《诗经》“式微,式微,胡不归”之句,此处有盼役夫早归之意。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秋天到来,薄云蔽日,清风吹衣,鸟飞鱼游,自然物象的变幻,触动诗人敏感的心灵,引发他无尽的感怀。 |
B.时处乱世,徭役繁重,服役之人长期不得归家,诗以“眇眇”状服役之地荒僻邈远,又显人物内心的愁苦无助。 |
C.役夫征发时严霜凝结前路茫茫,归家时白露已晞苦尽甘来,物候变换中寓含着人物内心悲喜变化的今昔之感。 |
D.九、十两句借典抒情,感怀深沉,游者和处者同心离居,一悲叹乱离,一殷切劝归,对举并写,倍显凄恻动人。 |
蒿里行
曹操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①。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②,刻玺于北方③。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注]①讨群凶:指讨伐董卓及其党羽。②淮南弟称号:指袁术在淮南寿春自立为帝。③刻玺于北方:指袁绍谋废献帝,想立幽州牧刘虞为皇帝,并刻制印玺。【小题1】下面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蒿里行”为汉乐府旧题,属《相和歌·相和曲》,本为当时人们送葬所唱的挽歌,曹操借以写时事。蒿里,指死人所处之地。 |
B.“初期”句用典,相传周武王伐纣时曾在盟津大会八百诸侯,此处借指关东诸将期望也能像那八百诸侯一样同心协力,除奸诛恶。 |
C.诗人称诸将为“义士”,带兵讨伐“群凶”,指出“乃心在咸阳”,意在恢复汉祚,抒发了作者对诸将的钦佩、敬仰之情。 |
D.“势利”到“刻玺”句写关东诸将各为势利而争、发展到自相残杀,最后点明他们称帝的野心,可谓如层层剥笋,步步深入。 |
孤始举孝廉,年少,自以为本非岩穴知名之士,恐为海内人之所见凡愚,欲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誉,使世士明知之;故在济南,始除残去秽,平心选举,违忤诸常侍。以为强豪所忿,恐致家祸,故以病还。
去官之后,年纪尚少,顾视同岁中,年有五十,未名为老,内自图之:从此却去二十年,待天下清,乃与同岁中始举者等耳。故以四时归乡里,于谯东五十里筑精舍,欲秋夏读书,冬春射猎,求底下之地,欲以泥水自蔽,绝宾客往来之望,然不能得如意。
后征为都尉,迁典军校蔚,意遂更欲为国家讨贼立功,欲望封侯作征西将军,然后题墓道言“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此其志也。而遭值董卓之难,兴举义兵。是时合兵能多得耳,然常自损,不欲多之;所以然者,多兵意盛,与强敌争,倘更为祸始。故汴水之战数千,后还到扬州更幕,亦复不过三千人。此其本志有限也。
后领兖州,破降黄巾三十万众。又袁术僭号于九江,下皆称臣,名门曰建号门,衣被皆为天子之制,两妇预争为皇后。志计已定,人有劝术使遂即帝位,露布天下。答言:“曹公尚在,未可也。”后孤计禽其四将,获其人众,遂使术穷亡解沮,发病而死。及至袁绍据河北兵势强盛孤自度势实不敌之但计投死为国以义灭身足垂于后。幸而破绍,枭其二子。又刘表自以为宗室,包藏奸心,乍前乍却,以观世事,据有当州。孤复定之,遂平天下。身为宰相,人臣之贵已极,意望已过矣。
今孤言此,若为自大,欲人言尽,故无讳耳。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或者人见孤强盛,又性不信天命之事,恐私心相评,言有不逊之志,妄相忖度,每用耿耿。齐桓、晋文所以垂称至今日者,以其兵势广大,犹能奉事周室也。《论语》云:“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可谓至德矣。”夫能以大事小也。昔乐毅走赵,赵王欲与之图燕,乐毅伏而垂泣,对曰:“臣事昭王,犹事大王:臣若获戾,放在他国,没世然后已,不忍谋赵之徒隶,况燕后嗣乎?”胡亥之杀蒙恬也,恬曰:“自吾先人及至子孙,积信于秦三世矣:今臣将兵三十余万,其势足以背叛,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忘先王也。”
孤每读此二人书,未尝不怆然流涕也。孤祖、父以至孤身,皆当亲重之任,可谓见信者矣,以及子桓兄弟①,过于三世矣。
(选自《古文鉴赏辞典》)
(注)①子桓兄弟:指曹丕、曹植等;曹丕字子桓。【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臣若获戾 戾:凶暴 |
B.兴举义兵 举:发动 |
C.妄相忖度 度:猜测 |
D.昔乐毅走赵 走:投奔 |
A.胡亥之杀蒙恬也 鹏之徙于南冥也 |
B.恐为海内人之所见凡愚 身死国灭,为天下人笑 |
C.夫能以大事小也 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
D.而遭值董卓之难 青,取于之蓝而青于蓝 |
A.及至袁绍/据河北兵/势强盛/孤自度势实不敌之/但计投死/为国以义灭身/足垂于后。 |
B.及至袁绍据河北/兵势强盛/孤自度势/实不敌之/但计投死为国/以义灭身/足垂于后。 |
C.及至袁绍/据河北兵/势强盛/孤自度/势实不敌之/但计投死为国/以义/灭身足垂于后。 |
D.及至袁绍据河北/兵势强盛/孤自度/势实不敌之/但计投死为国/以义/灭身足垂于后。 |
①始除残去秽,平心选举,违忤诸常侍
②意遂更欲为国家讨贼立功,欲望封侯作征西将军
③所以然者,兵多意盛,与强敌争,倘更为祸始
④但计投死为国,以义灭身,足垂于后
⑤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⑥孤每读此二人书,未尝不怆然流涕也
A.①④⑥ | B.③④⑤ | C.②④⑤ | D.②④⑥ |
A.曹操叙述自己起初只想做一个好郡守;世道混乱,便想隐居乡下,读书射猎;后兴兵讨伐董卓,并且得到了很多兵马。 |
B.在文中曹操历数自己的功绩,历陈古人行事,并以周公自况,申明自己功业虽大,但无代汉自立之心。 |
C.在文中,作者提到每次阅读有关乐毅和蒙恬的书,没有不感动得悲伤流泪的。很真切地表明了自己忠于汉室的决心。 |
D.文章用质朴、坦率、沉着的语言直剖胸襟,毫不矫情作态,故读来亲切感人。充分显示了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及军事家的过人胆识和非凡气概。 |
(1)恐为海内人之所见凡愚,欲为一郡守。
(2)身为宰相,人臣之贵已极,意望已过矣。
(3)孤祖、父以至孤身,皆当亲重之任,可谓见信者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