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孟子(前372-前289)
- + 庄子(约前369-前286)
- 《庄子》
- 荀子(前313-前238)
- 韩非子(前280-前233)
- 吕不韦(前292-前235)
- 列子(约前649-前606)
- 屈原(约前340-约前278)
- 宋玉(约前298-222)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吾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鶵,子知之乎?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鶵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1)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__________) (2)人卒九州(__________)
(3)乃知尔丑(___________) (4)号物之数谓之万(__________)
【小题2】对下列各组加点字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①秋水时至 ②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 ③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 ④欲代子相
A.①③ | B.②④ | C.③④ | D.②③ |
A.吾非至于子之门 / 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 B.拘于虚也 / 观于大海 |
C.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 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 | D.其名为鹓鶵 / 请循其本 |
(1)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2)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小题5】庄子对“少仲尼之闻、轻伯夷之义”的行为持怎样的观点?你同意庄子的观点吗?试简要陈述理由
秋水
庄子
①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②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 ,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太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_______) 不可为量数(_______)
计中国之在海内(_______) 此其自多也(_______)
【小题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项是( )
A.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 盈科而后进 |
B.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 羡长江之无穷 |
C.今尔出于崖涘 渔樵于江渚之上 |
D.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
A.拘于虚也 | B.人卒九州 | C.士不厌学 | D.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小题5】本文说理形象,富有气势,请结合第②节中的画线句,赏析这一特点。
秋水(节选)
庄子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太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笃于时也 (2)此其过江河之流
(3)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 (4)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 ②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
B.①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 ②哀吾生之须臾 |
C.①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 ②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
D.①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②于是余有叹焉 |
例句:以为莫己若
A.申之以孝悌之义 | B.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C.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 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
(1)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
(2)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
【小题5】从这篇短文中,你认识到了什么道理?(用自己的话回答)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小题1】解释加点字。
(1)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
(2)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
(3)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 )
(4)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 )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
B.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 |
C.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
D.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 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 |
A.“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
B.何为其然也 |
C.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
D.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
(1)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2)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
【小题5】课文节选自《庄子·外篇·秋水》的第一部分,是《秋水》第一个寓言故事里河伯与北海若七问七答中的第一次问答。《秋水》整篇旨在论述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选文揭示了这样一个哲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②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tài)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毫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小题1】本文选自《庄子· 篇》【小题2】解释加点字
秋水时至(____________)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____________)
乃知尔丑(____________)人卒九州(____________)
【小题3】翻译句子:
(1)‘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2)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
【小题4】试分析本文的说理特色。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径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小题1】庄子是_______时期道家学派重要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他的文字汪洋恣肆,意象雄浑飞越,想象奇特丰富,大量地运用________故事形式,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树一帜。【小题2】加点词解释:
(1)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2)今我睹子之难穷也(3)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4)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
【小题3】句中加点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两项是
A.①顺流而东行 ②东面而视 |
B.①吾未尝以此自多者 ②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 |
C.①不知何时止而不盈 ②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 |
D.①而轻伯夷之义者 ②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
E.①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②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
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
【小题5】划线句阐述了什么道理?请联系现实生活作简要分析。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怒:奋发,这里指鼓起翅膀 |
B.而后乃今培风 培:凭 |
C.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 抢:触,碰 |
D.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征:征服 |
A.风之积也不厚 之二虫又何知! |
B.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彼于致福者, |
C.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夫列子御风而行 |
D.去以六月息者也 以游无穷者 |
A.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
B.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 |
C.三餐而反,腹犹果然 |
D.虽然,犹有未树也 |
A.作者在第一段中写鹏南飞需有所待,并以“野马”“尘埃”作类比,是为了表明万物皆有所待,它们都是不自由的。 |
B.作者以行路备粮作比喻是为了反驳蜩与学鸠对鹏的嘲讽,说明这两种动物也是有所待的,只不过有“小大之辩”罢了。 |
C.最后一段中作者由对万物的泛论转入对社会中的人的具体论述,阐明了只有人类才能达到逍遥游的境界,点明了文章的主旨。 |
D.庄子的文章,想象奇特,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本文即突出体现了这一点。 |
(甲)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选自《庄于·秋水》)
(乙)黄帝将见大隗①乎具茨②之山,适遇牧马童子,问涂③焉,曰:“若知具茨之山乎?”曰:“然。”“若知大隗之所存乎?”曰:“然。”黄帝曰:“异哉小童!非徒知具茨之山,又知大隗之所存。请问为天下。”小童辞。黄帝又问。小童曰:“夫为天下者,亦奚⑤以异乎牧马者哉?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黄帝再拜稽首,称天师而退。
(选自《庄子·徐无鬼》)
(注释)①大隗(wěi)传说中的神名。②具茨:山名。③涂:同“途”,路。④奚:何,什么。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字的意思。(1)河伯始旋其面目(____________) (2)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______________)
(3)小童辞(________) (4)黄帝再拜稽首(_______________)
【小题2】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1)河伯始旋其面目 (2)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 |
B.(1)望洋向若而叹曰 (2)若知具茨之山乎 |
C.(1)河伯欣然自喜 (2)曰:“然。” |
D.(1)于是焉 (2)是进亦忧,退亦忧 |
(1)闻道百,以为莫己若。
(2)夫为天下者,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
【小题4】从甲文、乙文中各提炼出一个成语,然后概括河伯和黄帝身上的共同点。
【小题5】请举例说明黄帝的做法对我们今天的学习和生活有怎样的借鉴作用?
秋水
庄子
①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②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榈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礱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1)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2)我尝闻少仲尼之闻( )
(3)不知何时已而不虚( )(4)人卒九州( )
【小题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2)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
【小题3】下列各句中虚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今我睹子之难穷也 万川归之 |
B.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 |
C.自以比形于天地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
D.不知何时止而不盈 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 |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小题1】写出从选文中脱化出来的两个成语: 、【小题2】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
B.吾非至于子之门 |
C.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 |
D.闻道百,以为莫己若 |
【小题4】选文作者庄子名 , 家代表人物,与 并称“老庄”。它以河伯和海若对话的形式,讨论了 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