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②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tài)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毫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小题1】本文选自《庄子·   篇》
【小题2】解释加点字
秋水至(____________)吾非至于子之门则矣(____________)
乃知尔(____________)人九州(____________)
【小题3】翻译句子:
(1)‘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2)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
【小题4】试分析本文的说理特色。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0-19 09:46:4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节选自《庄子·逍遥游》
(乙)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问其故,曰:“无所可用。”庄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夫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故人喜,命竖子杀雁而烹之。竖子请曰:“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主人曰:“杀不能鸣者。”明日,弟子问于庄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将何处?”庄子笑曰:“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訾①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一上一下,以和为量,浮游乎万物之祖。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此神农、黄帝之法则也。”
节选自《庄子·山木》
注释 ①訾:毁谤非议。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怒:奋起的样子 .
B.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抟:回旋而上
C.先生将何处 处:地方 .
D.故未免乎累 累:忧患、患难 .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其皆出于此乎?
B.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及其所之既倦
C.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 臣以险衅
D.周此神农、黄帝之法则也 野马也,尘埃也
【小题3】下列对选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运用寓言把“无所待”的思想寄托于生动的形象之中。作者在鲲、鹏、学鸠的形象中寄托了自己的思想,文章想象丰富,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B.甲文对鹏鸟的形象进行了一番描写,同时又运用比喻的方式阐明世间万物,大至鹏鸟,小至尘埃,它们的活动都“无所待”,都是不自由的。
C.乙文中,庄子认为,世间很难找到一条万全之路,最好的方法是“乘道德而浮游”,“与时俱化”,这实际上是追求逃避现实的虚无境界。
D.乙文告诉我们:只有顺其自然,游于无为的道德境界才是最理想的。但我们从中也能得到“虽然人的境遇只与才能有关”的人生启示。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若 夫 乘 道 德 而 浮 游 则 不 然 无 誉 无 訾 一 龙 一 蛇 与 时 俱 化 而 无 肯 专 为
【小题5】将下面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2)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3)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 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太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云气,负青天, 然后图南,适南冥也。斥鴳笑之曰:“彼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 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也。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 举世而誉之而不加,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恶乎 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节选自《逍遥游》)

【小题1】下列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云气,负青天   绝:穿越
B.此小大之也   辩:辩论
C.且举世誉之而不加       劝:勉励
D.而六气之辩   御:驾御
【小题2】下列各项中“且”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   )
例句:若属皆为所虏
A.适南冥也
B.彼奚适也
C.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
D.彼恶乎待哉
【小题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通过对比,说明“大”和“小”之间是有着质的差别的。
B.第二段先破后立,指出“无所待”才能达到“逍遥游”的境界。
C.文章运用寓言故事来表达观点,想象奇特,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D.选文在表达上叙议结合,借助修辞,文辞变化万端而富有哲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选自《逍遥游》)

(乙)

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问其故,曰:“无所可用。”庄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夫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故人喜,命竖子杀雁而烹之。竖子请曰:“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主人曰:“杀不能鸣者。明日,弟子问于庄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将何处?”庄子笑曰:“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一上一下,以和为量,浮游乎万物之祖,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此神农、黄帝之法则也。若夫万物之情,人伦之传,则不然:合则离,成则毁,廉则挫,尊则议,有为则亏,贤则谋,不肖则欺。胡可得而必乎哉!悲夫,弟子志之,其唯道德之乡乎!”

(选自《山木》)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
B.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
C.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
D.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晦朔,指农历一个月。也指农历每月末一日及初一日,苏轼《再游径山》:“白云何事自来往,明月常圆无晦朔。就是此意。
B.蓬蒿,蓬草和蒿草。也指草野,荒野偏僻之处,如,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C.竖子,指童仆。也指小子,对人亲昵的称呼,《鸿门宴》:“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即是此意。
D.黄帝,被尊为中华“人文初祖”,号轩辕氏,史载黄帝因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黄帝始制衣冠、建舟车、制音律、创医学等。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子用朝菌、蟪蛄、冥灵、大椿、彭祖与众人等设喻阐释了这些人和物之间小大之辨十分明显,均可达到“逍遥游”的境界。
B.山木和雁的命运,给人的启示就是:人生于世,凶险太多,有很多时候我们也很难判断出怎么做才能避免危险。
C.庄子认为,人生最高的境界应该是超脱于世俗生活之外,彻底摆脱现实社会的羁绊,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真正的自由。
D.人类与万物又有所不同,比如说贤能就可能受到谋算,无能又会受到欺侮,所以说不可“得而必”。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汤之问棘也是已。
(2)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