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 孔子(前551-前479)
- 《论语》
- 左丘明(前556-前451)
- 墨子(约前468-前376)
- 老子(约前570-500)
- 孙子(约前551-前479)
- 其他春秋作家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一)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
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
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二)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小题1】《诗》是我国第一部__________。【小题2】“五经”中除去《诗》、《礼》,还有的是:( )
A.《孟子》 | B.《大学》 | C.《国语》 | D.《春秋》 |
【小题4】“尝独立”的主语是____________;“趋”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
【小题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小题6】举《诗》中的一例,解读划线句。
(1)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论语·学而>
(2)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论语·里仁》
(3)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子路》
(4)“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中庸》
【小题1】儒家所谓的“礼”是建立在________的基础之上的,礼的作用是_______。【小题2】根据以上文段,概括并理解中庸之道的内涵。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选自(论语·里仁篇》)
君子战虽有陈①,而勇为本焉;丧虽有礼,而哀为本焉;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是故置本不安者,无务丰②末;近者不亲,无务求远;亲戚不附,无务外交;事无终始,无务多业;举物而暗,无务博闻。是故先王之治天下也,必察迩来远,君子察迩而迩修者也。
(选自《墨子》)
(注)①陈:阵法。②丰:繁盛。【小题1】简括儒家与墨家关于“君子”的行为准则。
儒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墨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对于“君子”之道,你欣赏儒家的还是墨家的?请作简要评析。
①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论语·述而》》
②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论语·卫灵公》)
③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秀;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论语·子张》)
【小题1】请简要概括孔子和子贡对“过”的看法。【小题2】子贡以日食、月食为喻,说明了什么道理?请简要分析。
材料一: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论语·学而》
材料二: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卫灵公》)
材料三: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论语·雍也》)
【小题1】“出则弟”句中“弟”的意思是__________,“则以学文”中的“文”指的是__________。【小题2】请从材料二、三中任选一则,谈淡你对“仁”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1)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
(2)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论语·子路》
根据(1)(2)的文字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基本治学精神是什么?请你结合自己学习体验谈谈你对这种治学精神的理解。①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论语·子罕》)
②徐子曰:“仲尼亟称于水,曰:‘水哉,水哉!’何取于水也?”孟子曰:“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苟为无本,七、八月之间雨集,沟浍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
(《孟子·离娄下》)
③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孟子·尽心上》)
【小题1】诸子百家之中,儒家的代表人物有( )、( ),法家的代表人物是( )。A.孟子 | B.墨子 | C.韩非子 | D.荀子 | E.孙子 |
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
【小题3】孔子以“为山”为喻,阐发的哲理是: 。孟子以“登山”为喻, 阐发的哲理是: 。
材料一: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材料二:“志,慕也;道不可体,故志之而已。据,杖也,德有成形,故可据。依,倚也,仁者功施于人,故可倚。艺,六艺也,不足据依,故曰游。(何晏《论语集注》)
材料三:从何晏《论语集注》的解说来看,仅仅研究“艺”不足以立身成名,只是自身娱情遣兴方式而已。如果“游于艺”把持无度,在人生追求不可得而失意沉沦的情况下走向极端,就会玩物丧志,反而有损“道”“德”“仁”。
【小题1】“游于艺”可以说是孔子政治失意后的生活方式和心灵安顿方式,《论语选读》中有多处语句可以说是他“游于艺”生活方式的具体写照,请列举一处原文,并简要说明“道”“德”“仁”“艺”四者的关系。【小题2】材料三对孔子“游于艺”的生活方式的理解是否正确,请简要说明理由。
材料一: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材料二: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小题1】根据文段请各用两个字概括孔子和孟子政治思想的共同点:_________和_______。
【小题2】孔子说“均无贫”这个是否和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口号“等贵贱,均贫富”的“均贫富”相同?
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论语·阳贷》)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论语·为政》)
【小题1】第一则材料中体现了孔子的__________教育原则。【小题2】结合第二则材料,请就孔子所认为的君子特点进行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