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论语·学而>
(2)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论语·里仁》
(3)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子路》
(4)“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中庸》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7.6)
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论语》5.21)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15.40)
师冕见,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师冕出。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子曰:“然,固相师之道也。”(《论语》15.42)
材料一:
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公曰:“告夫三子。”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
(《论语·宪问》)
材料二:
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孟子·梁惠王章句下》)
材料一: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论语·子罕》)
材料二: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论语·子罕》)
材料三: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论语·子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