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1)从上面的文字中概括出一条成语
(2)孔子对“孝”有什么主张?请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理解,不少于100字。
当前题号:1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子路》)

②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 ”有若对日:“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论语•颜渊》)

③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谨食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捕蛇者说》

【小题1】从第①则材料看,“为政以德”的关键在于执政者________。(请用一个四字成语或短语概括)
【小题2】材料③反映了唐代经济上存在什么问题?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请结合材料②谈谈你的看法。
当前题号:2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1)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论语·述而》)

(2)义,利也。

(《墨子·经上》)

(3)今用义为政于国家,人民必众,刑政必治,社稷必安。所为贵良宝者,可以利民也。而义可以利人,故曰:义,天下之良宝也。

(《墨子·耕柱》)

(注)①可求:指合于道,可以去求。②执鞭之士:古代为天子、诸侯和官员出入时手执皮鞭开路的人,指地位低下的职事。
【小题1】第一则材料中“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句的大意,和《论语》课文中的哪句话接近?
【小题2】结合这三则材料,简析孔子和墨子的义利观。
当前题号:3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论语·颜渊》)

材料二

齐人伐燕,胜之。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

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

(《孟子·梁惠王下》)

【小题1】材料一中,“足食”和“去食”分别体现了孔子怎样的为政思想?
【小题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比较孔子和孟子对待战争的态度的异同。
当前题号:4 | 题型:名著阅读 | 难度:0.99
对下面《论语》中文句的理解与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子曰:“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注)①告朔之饩:诸侯用于祖庙祭祀的羊。
A.“钓而不纲,弋不射宿”体现了孔子的中庸思想。
B.“不纲”“不射宿”的观点反映了孔子的博爱思想。
C.孔子认为祭祀时使用祭品是对“礼”本身的敬重。
D.孔子“爱礼”甚于“爱羊”,反映仁爱具有差等性。
当前题号:5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论语·阳货》)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论语·学而》)

子贡利口巧辞,孔子常黜其辩。问曰:“汝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贡既已受业,问曰:“赐何人也?”孔子曰:“汝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①也。”……田常欲作乱於齐,……移其兵欲以伐鲁。孔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夫鲁,坟墓所处,父母之国,国危如此,二三子何为莫出?”子路请出,孔子止之。子张、子石请行,孔子弗许。子贡请行,孔子许之。……故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注)①瑚﹑琏都是宗庙礼器,用以比喻治国安邦之才。
【小题1】请写出两个出自以上材料的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孔子对子贡的态度似乎反映了孔子对言辞交际的矛盾心态。对此,你怎么看?并请结合以上材料,说说你的理由。
当前题号:6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曰:“饭疏食,饮水子,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述而》)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里仁》)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鱼我所欲也》)

【小题1】概括第一则材料中孔子的追求。
【小题2】结合三则材料,分析儒家的义利观及其现实意义。
当前题号:7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侫,损矣。(《论语·季氏》)。

根据上述文字,孔子认为,结交哪三种朋友是有害的?请用自己的话加以解释。
当前题号:8 | 题型:其他 | 难度:0.99
根据要求,完成小题。
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论语·卫灵公》)

①   有人认为“知”是“了解,赏识”的意思,也有人认为“知”是“主持,掌管”的意思。请根据这两种不同解释,分别翻译这句话。
②   你认为哪一种翻译符合孔子对君子的认识?请简要解说。
当前题号:9 | 题型:名著阅读 | 难度:0.99
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回答下列小题。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 吾得而食诸?”

【小题1】孔子对于治理国家有怎样的看法?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小题2】有人认为孔子的这种观点只是为了维护统治者的利益,所以现在已经完全不适用了。对此你怎么看?
当前题号:10 | 题型:名著阅读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