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 孔子(前551-前479)
- 《论语》
- 左丘明(前556-前451)
- 墨子(约前468-前376)
- 老子(约前570-500)
- 孙子(约前551-前479)
- 其他春秋作家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①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 周 任 有 言 曰 陈 力 就 列 不 能 者 止 危 而 不 持 颠 而 不 扶 则 将 焉 用 彼 相 矣 且 尔 言 过 矣 虎 兕 出 于 柙 龟 玉 毁 于 椟 中 是 谁 之 过 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②。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选自《论语·季氏第十六》)
【注】①东蒙,山名,蒙山,在今山东蒙阴南。
②费:费(古读bì):季氏的私邑,今山东费县。
【小题1】用“/”给文中划线的语段断句
【小题2】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小题4】对最后一段划线的句子“既来之,则安之”翻译准确的一项是( )
【小题5】“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是孔子的政治主张,请你谈谈对孔子这一政治主张的理解,言之成理即可。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①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 周 任 有 言 曰 陈 力 就 列 不 能 者 止 危 而 不 持 颠 而 不 扶 则 将 焉 用 彼 相 矣 且 尔 言 过 矣 虎 兕 出 于 柙 龟 玉 毁 于 椟 中 是 谁 之 过 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②。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选自《论语·季氏第十六》)
【注】①东蒙,山名,蒙山,在今山东蒙阴南。
②费:费(古读bì):季氏的私邑,今山东费县。
【小题1】用“/”给文中划线的语段断句
【小题2】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 谒见 |
B.无乃尔是过与 过错 |
C.是社稷之臣也 国家 |
D.危而不持,颠而不扶 跌倒 |
A.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于其身也,则耻焉 |
B.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以吾一日长乎尔 |
C.既来之,则安之 彼竭我盈,故克之 |
D.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 门虽设而常关 |
A.既然使远方的人来归附,就要使他们安定下来。 |
B.既然来了,就应该安下心来。 |
C.既然来了,就要使他们安定下来。 |
D.既然使远方的人来归附,就应该安下心来。 |
根据所学的《论语》知识,完成小题。
材料一: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论语•阳货》)
材料二: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论语•卫灵公》)
材料三:无名人曰:“汝游心于淡,合气于漠,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 (《庄子•应帝王》)
【小题1】材料一中“鸡”和“牛刀”分别指什么?
【小题2】孔子和庄子的治国思想有什么不同?请结合上述材料具体分析。
材料一: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论语•阳货》)
材料二: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论语•卫灵公》)
材料三:无名人曰:“汝游心于淡,合气于漠,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 (《庄子•应帝王》)
【小题1】材料一中“鸡”和“牛刀”分别指什么?
【小题2】孔子和庄子的治国思想有什么不同?请结合上述材料具体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①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选自《论语·宪问》)
②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选自《老子》第二章
【小题1】简要分析上述两段文字中加横线的句子所体现的儒、道两家思想的异同。
【小题2】谈谈“儒道互补”的现实意义。
①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选自《论语·宪问》)
②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选自《老子》第二章
【小题1】简要分析上述两段文字中加横线的句子所体现的儒、道两家思想的异同。
【小题2】谈谈“儒道互补”的现实意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卫将军文子问于子贡①曰:“吾闻孔子之施教也,先之以《诗》《书》,而导之以孝悌,说之以仁义,观之以礼乐,然后成之以文德。盖入室升堂者,七十有余人,其孰为贤?”子贡对以不知。文子曰:“以吾子常与学,贤者也,不知何谓?”
子贡对曰:“贤人无妄,知贤即难。故君子之言曰:智莫难于知人,是以难对也。”文子曰:“若夫知贤,莫不难。今吾子亲游焉,是以敢问。”子贡曰夫子之门人盖有三千就焉赐有逮及焉未逮及焉故不得遍知以告也。”
文子曰:“吾子所及者,请问其行。”子贡对曰:“能夙兴夜寐,讽诵崇礼,行不贰过,夫称言不苟,是颜回之行也。若逢有德之君,世受显命,不失厥名。以御于天子,则王者之相也。
“不迁怒,不深怨,不录旧罪,是冉雍②之行也。孔子告之以《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恭老恤幼,不忘宾旅,好学博艺,省物而勤也,是冉求之行也。孔子因而语之曰:‘好学则智,恤孤则惠,恭则近礼,勤则有继。尧舜笃恭以王天下。’其称之也,曰‘宜为国老’。
“齐庄而能肃,志通而好礼,傧相两君之事,笃雅有节,是公西赤之行也。孔子语人曰:‘当宾客之事,则达矣。’谓门人曰:‘二三子之欲学宾客之礼者,其于赤也。’
“满而不盈,实而如虚,过之如不及,先王难之。博无不学,其貌恭,其德敦;其言于人也,无所不信;其桥大人也,常以浩浩,是以眉寿③,是曾参之行也。孔子曰:‘孝,德之始也;悌,德之序也;信,德之厚也;忠,德之正也。参中夫四德者也。’以此称之。
文子曰:“吾闻之也,国有道则贤人兴焉,中人用焉,百姓归之。若吾子之论,既富茂矣,一诸侯之相也。抑世未有明君,所以不遇也。”
子贡既与卫将军文子言,适鲁见孔子曰:“卫将军文子问二三子之于赐,不一而三焉,赐也辞不获命,以所见者对矣。未知中否,请以告。”
孔子曰:“言之乎。”子贡以其辞状告孔子。子闻而笑曰:“赐,汝次焉人矣。”
【注】①子贡是端木赐的字,端木赐复姓端木,名赐。②冉雍,名仲弓。③眉寿:长寿。因人老会长出长眉毛,故称眉寿。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讽诵崇礼,行不贰过,夫称言不苟,是颜回之行也。
⑵吾闻之也,国有道则贤人兴焉,中人用焉,百姓归之。
卫将军文子问于子贡①曰:“吾闻孔子之施教也,先之以《诗》《书》,而导之以孝悌,说之以仁义,观之以礼乐,然后成之以文德。盖入室升堂者,七十有余人,其孰为贤?”子贡对以不知。文子曰:“以吾子常与学,贤者也,不知何谓?”
子贡对曰:“贤人无妄,知贤即难。故君子之言曰:智莫难于知人,是以难对也。”文子曰:“若夫知贤,莫不难。今吾子亲游焉,是以敢问。”子贡曰夫子之门人盖有三千就焉赐有逮及焉未逮及焉故不得遍知以告也。”
文子曰:“吾子所及者,请问其行。”子贡对曰:“能夙兴夜寐,讽诵崇礼,行不贰过,夫称言不苟,是颜回之行也。若逢有德之君,世受显命,不失厥名。以御于天子,则王者之相也。
“不迁怒,不深怨,不录旧罪,是冉雍②之行也。孔子告之以《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恭老恤幼,不忘宾旅,好学博艺,省物而勤也,是冉求之行也。孔子因而语之曰:‘好学则智,恤孤则惠,恭则近礼,勤则有继。尧舜笃恭以王天下。’其称之也,曰‘宜为国老’。
“齐庄而能肃,志通而好礼,傧相两君之事,笃雅有节,是公西赤之行也。孔子语人曰:‘当宾客之事,则达矣。’谓门人曰:‘二三子之欲学宾客之礼者,其于赤也。’
“满而不盈,实而如虚,过之如不及,先王难之。博无不学,其貌恭,其德敦;其言于人也,无所不信;其桥大人也,常以浩浩,是以眉寿③,是曾参之行也。孔子曰:‘孝,德之始也;悌,德之序也;信,德之厚也;忠,德之正也。参中夫四德者也。’以此称之。
文子曰:“吾闻之也,国有道则贤人兴焉,中人用焉,百姓归之。若吾子之论,既富茂矣,一诸侯之相也。抑世未有明君,所以不遇也。”
子贡既与卫将军文子言,适鲁见孔子曰:“卫将军文子问二三子之于赐,不一而三焉,赐也辞不获命,以所见者对矣。未知中否,请以告。”
孔子曰:“言之乎。”子贡以其辞状告孔子。子闻而笑曰:“赐,汝次焉人矣。”
【注】①子贡是端木赐的字,端木赐复姓端木,名赐。②冉雍,名仲弓。③眉寿:长寿。因人老会长出长眉毛,故称眉寿。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子贡曰/夫子之门人/盖有三千就焉/赐有逮及焉/未逮及焉/故不得遍知以告也 |
B.子贡曰/夫子之门/人盖有三千就焉/赐有逮及焉/未逮及焉/故不得遍知以告也 |
C.子贡曰/夫子之门人/盖有三千/就焉赐有逮及/焉未逮及/焉故不得遍知以告也 |
D.子贡曰/夫子之门/人盖有三千/就焉赐有逮及焉/未逮及焉/故不得遍知以告也 |
A.文子是卫将军的字,子贡称呼卫将军“文子”,表示尊重;古人对人自称名字表示谦虚,如文中“赐也辞不获命”的“赐”为子贡谦称。 |
B.《诗》《书》是《诗经》《尚书》的简称,它们与《中庸》《周易》和《春秋》五本书合称为“五经”,是儒家经典著作。 |
C.傧相,亦作“摈相”, 古时称替主人接引宾客和赞礼的人,郑玄注释《周礼秋官·司仪》有“出接宾曰傧,入赞礼曰相”。 |
D.“孝悌”,孝,对父母尽心奉养并顺从,孝敬;悌,敬爱兄长。孔子非常重视孝悌,把孝悌作为实行 “仁”的根本。 |
A.对于文子孔子学有所成的七十多弟子中“其孰为贤”的询问,子贡认为贤能的人没有妄行,了解贤人就很困难,所以他不好回答这个问题。 |
B.通过子贡回答文子的话,我们可以看出,颜渊能成为君王的辅佐,冉求能成为卿大夫, 公西赤精通外交礼仪,而曾参四德具备。 |
C.文子认为,子贡所说到的孔门弟子都可做诸侯的辅佐,但当时世上没有明君,他们不得任用,文子为他们感到惋惜与不平。 |
D.本文主要是卫国将军文子与孔子弟子子贡的对话,子贡有重点地对孔门几位弟子的操行进行了评价,得到了孔子的认可。 |
⑴讽诵崇礼,行不贰过,夫称言不苟,是颜回之行也。
⑵吾闻之也,国有道则贤人兴焉,中人用焉,百姓归之。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子曰:“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禹,吾无间然矣。” (《论语•泰伯》)
材料二:墨子称道曰:“昔禹之湮洪水,决江河而通四夷九州也,名山三百,支川三千,小者无数。禹亲自操橐耜而九杂天下之川;腓无胲,胫无毛,沐甚雨,栉疾风,置万国。禹大圣也,而形劳天下也如此。”(《庄子•天下》)
【小题1】结合所学儒家思想,简要分析材料一中的禹是否是仁者。
【小题2】墨子认为“禹大圣也”,联系孔子有关思想,比较分析儒墨“大圣”思想的异同。
材料一:子曰:“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禹,吾无间然矣。” (《论语•泰伯》)
材料二:墨子称道曰:“昔禹之湮洪水,决江河而通四夷九州也,名山三百,支川三千,小者无数。禹亲自操橐耜而九杂天下之川;腓无胲,胫无毛,沐甚雨,栉疾风,置万国。禹大圣也,而形劳天下也如此。”(《庄子•天下》)
【小题1】结合所学儒家思想,简要分析材料一中的禹是否是仁者。
【小题2】墨子认为“禹大圣也”,联系孔子有关思想,比较分析儒墨“大圣”思想的异同。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论语》,简明扼要,但内涵却很丰富。现在人们用“而立”指三十岁,“不惑”指四十岁,“知命”指五十岁,“耳顺”指六十岁,便是由《为政》中孔子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展示理想人格成长过程的话语而来。 |
B.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借用骑士小说的体裁,展示了封建统治的黑暗和腐朽,达到讽刺骑士文化和现实社会的目的,和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一样,具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 |
C.外国小说《桥边的老人》《安东诺夫卡苹果》《素芭》《在桥边》《礼拜二午睡时刻》的作者分别是曾经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海明威、蒲宁、泰戈尔、伯尔、马尔克斯,其中,泰戈尔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作家。 |
D.《红楼梦》充满诗情画意,既表现在黛玉葬花、宝钗卧石等优美场景的构思中,也表现在人物形象塑造上。例如黛玉纤弱清丽的倩影、幽怨含情的眉眼、哀婉缠绵的低泣,以及她所住的静谧高雅的潇湘馆,使她在群芳云集的大观园中,独具一种“风流态度”。 |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论语》)
材料二 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①;可与适道,未可与立②;可与立,未可与权③。”
(《论语》)
材料三 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
(《孟子》)
[注]①适:往,追求。②立:坚持道而不变。③权:秤锤,这里引申为权衡轻重。
【小题1】材料一中,孔子对管仲的评价,体现了怎样的仁爱观?
【小题2】材料三中,孟子评价孔子为“圣之时者也”,请结合材料一、二进行简要分析。
材料一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论语》)
材料二 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①;可与适道,未可与立②;可与立,未可与权③。”
(《论语》)
材料三 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
(《孟子》)
[注]①适:往,追求。②立:坚持道而不变。③权:秤锤,这里引申为权衡轻重。
【小题1】材料一中,孔子对管仲的评价,体现了怎样的仁爱观?
【小题2】材料三中,孟子评价孔子为“圣之时者也”,请结合材料一、二进行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小题。
①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论语·子路》)
②功当其事,事当其言,则赏;功不当其事,事不当其言,则罚。(《韩非子·二柄》)
③天下无指者,生于物之各有名,名不为指也。(公孙龙《指物论》)
【小题1】一、三两则材料中提到的“名”分别是指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小题2】分析一、二两则材料中孔子、韩非子对于言行问题的不同见解。
①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论语·子路》)
②功当其事,事当其言,则赏;功不当其事,事不当其言,则罚。(《韩非子·二柄》)
③天下无指者,生于物之各有名,名不为指也。(公孙龙《指物论》)
【小题1】一、三两则材料中提到的“名”分别是指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小题2】分析一、二两则材料中孔子、韩非子对于言行问题的不同见解。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后面问题。
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曰:“一言而丧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
孔子认为一句话可以亡国的依据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
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曰:“一言而丧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
孔子认为一句话可以亡国的依据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一)
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论语·先进》)
(二)
《孔子家语》说:“子路鼓瑟,有北鄙杀伐之声。”
朱熹《四书集注》说:“盖其气质刚勇,而不足于中和,故其发于声者如此。”
程树德《论语集释》引皇侃《论语义疏》云:“子路性刚,其鼓瑟亦有壮气。孔子知其必不得寿终,故每抑之。”
【小题1】有一成语源于材料(一),这个成语是:
【小题2】孔子好乐,为什么偏偏不喜欢子路鼓的瑟?结合材料(二)中前人的解读,分析概括其原因。
(一)
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论语·先进》)
(二)
《孔子家语》说:“子路鼓瑟,有北鄙杀伐之声。”
朱熹《四书集注》说:“盖其气质刚勇,而不足于中和,故其发于声者如此。”
程树德《论语集释》引皇侃《论语义疏》云:“子路性刚,其鼓瑟亦有壮气。孔子知其必不得寿终,故每抑之。”
【小题1】有一成语源于材料(一),这个成语是:
【小题2】孔子好乐,为什么偏偏不喜欢子路鼓的瑟?结合材料(二)中前人的解读,分析概括其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