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 孔子(前551-前479)
- 《论语》
- 左丘明(前556-前451)
- 墨子(约前468-前376)
- 老子(约前570-500)
- 孙子(约前551-前479)
- 其他春秋作家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问题。
(1)《论语》中经常拿屋舍厅堂来比喻一个人的学问造诣,例如上述文字中子贡就把孔子的学问比作数仞之高墙,而孔子也曾称子路的学问已经入门,但还未达到一定的境界,由此可以提炼成语____________。
(2)子贡的说法发人深省,按照他的说法,“夫子之云,不亦宜乎!”叔孙武叔的话宜于何处?请做评价。
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
子服景伯以告子贡。
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类,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
(《论语》19.23)(1)《论语》中经常拿屋舍厅堂来比喻一个人的学问造诣,例如上述文字中子贡就把孔子的学问比作数仞之高墙,而孔子也曾称子路的学问已经入门,但还未达到一定的境界,由此可以提炼成语____________。
(2)子贡的说法发人深省,按照他的说法,“夫子之云,不亦宜乎!”叔孙武叔的话宜于何处?请做评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乙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小题1】(甲)请写两个体现孔子中庸之道的成语。
【小题2】(甲)结合两则文字,说说“民鲜久矣”的原因。
【小题3】(乙)就上述论述,请你谈谈你的理解。
甲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乙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小题1】(甲)请写两个体现孔子中庸之道的成语。
【小题2】(甲)结合两则文字,说说“民鲜久矣”的原因。
【小题3】(乙)就上述论述,请你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甲、乙两则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甲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乙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这句话告诉我们,在人际交往中不应该争强好胜,应该与世无争,只有这样,才能与别人和谐相处。孔子的观点不符合现代社会崇尚竞争的潮流。
【小题1】(甲)文中哪句话体现了孔子的富贵观?
【小题2】(甲)请简要分析孔子的富贵观。
【小题3】(乙)上面这段文字对孔子这句话的理解是否正确?请简要说明理由。
甲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乙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这句话告诉我们,在人际交往中不应该争强好胜,应该与世无争,只有这样,才能与别人和谐相处。孔子的观点不符合现代社会崇尚竞争的潮流。
【小题1】(甲)文中哪句话体现了孔子的富贵观?
【小题2】(甲)请简要分析孔子的富贵观。
【小题3】(乙)上面这段文字对孔子这句话的理解是否正确?请简要说明理由。
阅读下面《论语》中的章节,完成下面小题。
注释①材,通“哉”。 ②矢,发誓。
(1)材料一中的“喜”字写出了子路怎样的情状?从孔子的话中又能概括出子路怎样的性格特点?
(2)材料二中,孔子为什么要发誓?从孔子的发誓中,你感悟到什么是真正的平等?
(一)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①。”(二)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②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注释①材,通“哉”。 ②矢,发誓。
(1)材料一中的“喜”字写出了子路怎样的情状?从孔子的话中又能概括出子路怎样的性格特点?
(2)材料二中,孔子为什么要发誓?从孔子的发誓中,你感悟到什么是真正的平等?
阅读甲、乙两则文字,完成下列各题。(7分)
甲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乙
孔子的教育思想,最注重的是人格教育。他认为教育要培养人做“君子”,向“圣人”奋斗。他认为最高的理想人格是“圣人”,其次是“君子”。“圣人”的最大特点是“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论语·雍也》)。这确实是一个很高的人格理想,如果人能达到这个境界,那么,他不管是治理国家还是管理一个单位,还是做一个平头百姓,他做事就不会只是想着自己。人人都能这样,这个社会就会和谐。
【小题1】(甲)这段语录讲了君子的一种什么样的境界?(2分)
【小题2】(甲)你怎样理解孔子在这里所讲的“仁义”与“富贵”的关系?(2分)
【小题3】(乙)从这两段文字看,孔子认为“君子”和“圣人”的区别是什么?(3分)
甲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乙
孔子的教育思想,最注重的是人格教育。他认为教育要培养人做“君子”,向“圣人”奋斗。他认为最高的理想人格是“圣人”,其次是“君子”。“圣人”的最大特点是“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论语·雍也》)。这确实是一个很高的人格理想,如果人能达到这个境界,那么,他不管是治理国家还是管理一个单位,还是做一个平头百姓,他做事就不会只是想着自己。人人都能这样,这个社会就会和谐。
【小题1】(甲)这段语录讲了君子的一种什么样的境界?(2分)
【小题2】(甲)你怎样理解孔子在这里所讲的“仁义”与“富贵”的关系?(2分)
【小题3】(乙)从这两段文字看,孔子认为“君子”和“圣人”的区别是什么?(3分)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①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②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
(2)根据以上两段内容,简要谈谈孔子的治国理想。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为政》
子谓子路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子路》
(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②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
(2)根据以上两段内容,简要谈谈孔子的治国理想。
阅读下面的《论语》、《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分)
孟子曰:“人皆有所不忍,达之于其所忍,仁也;人皆有所不为,达之于其所为,义也。人能充无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胜用也;人能充无穿逾①之心,而义不可胜用也;人能充无受尔汝②之实,无所往而不为义也。士未可以言而言,是以言餂③之也;可以言而不言,是以不言餂之也,是皆穿逾之类也。”(《孟子·尽心下》14)
(注)①穿逾:穿穴逾墙(行窃)。②尔汝:轻贱之称。③餂(tiǎn):探取,取利。
【小题1】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小题2】(小题2)孔子说:“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论语》)结合上面的选段,谈谈言语(说话)有什么讲究。(3分)
孟子曰:“人皆有所不忍,达之于其所忍,仁也;人皆有所不为,达之于其所为,义也。人能充无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胜用也;人能充无穿逾①之心,而义不可胜用也;人能充无受尔汝②之实,无所往而不为义也。士未可以言而言,是以言餂③之也;可以言而不言,是以不言餂之也,是皆穿逾之类也。”(《孟子·尽心下》14)
(注)①穿逾:穿穴逾墙(行窃)。②尔汝:轻贱之称。③餂(tiǎn):探取,取利。
【小题1】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性本善,恻隐羞恶之心都是人的本心所围有的,所以会有所不忍和有所不为,这是仁义的发端。 |
B.人人都有忍不住的时候和不愿意做的事情,如果还能忍耐下去并坚持去做,就可达到仁义的境界。 |
C.“无欲害人之心”“无穿逾之心”“无受尔汝之实”都只是人的善端,必须加以扩充,才能实现道德的完善。 |
D.用沉默的手段来探取对方隐藏于心的东西,从而获得好处,这种做法和人所共见的小偷行为一样的可耻。 |
阅读甲、乙两则文字,完成23—24题。
甲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乙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君子”与“小人”是经常出现的两个词,我们经常拿这两个词来评判一些人的思想和行为。有人说:君子对事不对人,好求同存异,提倡批评与自我批评;而小人则对人不对事,好结党伐异,喜欢掩饰自己的过错。
【小题1】(甲)孔子为什么将富贵比作“浮云”?请简析。
【小题2】(甲)常言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与孔子的观点是否一致?为什么?请结合上述语录及孔子关于“义”与“利”的看法加以阐述。
【小题3】(乙)上述的文字是否符合孔子的思想?请简要说明理由。
甲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乙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君子”与“小人”是经常出现的两个词,我们经常拿这两个词来评判一些人的思想和行为。有人说:君子对事不对人,好求同存异,提倡批评与自我批评;而小人则对人不对事,好结党伐异,喜欢掩饰自己的过错。
【小题1】(甲)孔子为什么将富贵比作“浮云”?请简析。
【小题2】(甲)常言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与孔子的观点是否一致?为什么?请结合上述语录及孔子关于“义”与“利”的看法加以阐述。
【小题3】(乙)上述的文字是否符合孔子的思想?请简要说明理由。
曾子(1)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2)不习乎?”(1.4)
子日:“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4, 17)
司马牛(3)问君子。子日:“君子不忧不惧。”日:“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日:“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12.4)
[注释](1)曾子:曾子姓曾名参(音shen) 字子與,生于公元前505年,普国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鄫国贵族的后代。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子出名。据说《孝经》就是他撰写的。
(2)传不习:传,chuán, 旧注日:“受之于师谓之传。”
(3)据说司马牛是宋国大大桓魁的弟弟。桓魈在宋国“犯上作乱”,遭到宋国当权者的打击,全家被迫出远。司马牛透到普国,拜孔子为师,并声称桓魈不是他的哥哥。
【小题1】下面各项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论语》中多次谈到自省的问题,要求孔门弟子自觉地反省自己,进行自我批评,加强个人思想修养和道德修养。 |
B.曾子认为,作为君子每天应该反省自己是否尽力为他人谋事,对朋友是否诚实守信,是否温习名家著作。 |
C.孔子认为,见到资者就应该向他学习、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反省自己有没有与他相类似的错误、不足。 |
D.孔子对心怀“忧”“惧”的司马牛说,只要自己问心无愧,就没有什么可以忧愁和恐惧的,就可以成为一个君子。 |
阅读下面《论语》中的选文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8•7)
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12•8)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7•38)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1)士不可不弘毅 (________) (2)威而不猛,恭而安 (________)
【小题2】根据本段文意,请概括什么是“君子之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8•7)
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12•8)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7•38)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1)士不可不弘毅 (________) (2)威而不猛,恭而安 (________)
【小题2】根据本段文意,请概括什么是“君子之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