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 春秋
- 孔子(前551-前479)
- 左丘明(前556-前451)
- 墨子(约前468-前376)
- 老子(约前570-500)
- 孙子(约前551-前479)
- 其他春秋作家
- 战国
- 西汉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唐
- 五代十国
- 北宋
- 南宋
- 元
- 明
- 其他明代作家
- 近代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
(《论语·子路》)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①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崤,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秦师遂东。
三十三年春,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曰:“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不腆敝邑,为从者之淹,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且使遽告于郑。
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使皇武子辞焉。杞子奔齐,逢孙、杨孙奔宋。孟明曰:“郑有备矣,不可冀也,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灭滑而还。
晋原轸曰:“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奉不可失,敌不可纵。纵敌,患生;违天,不祥。必伐秦师!”夏四月辛已,败秦师于崤,获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以归。
(节选自《左传》)
[注]①孟明:秦国大夫,姜姓,百里氏,名视,字孟明。秦国元老百里奚之子。西乞:秦国大夫,字西乞,名术。白乙:秦国大夫,字白乙,名丙。这三人都是秦国将军。【小题1】用“/”给文中面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
B.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
C.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
D.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
A.公、侯、伯、子、男,是我国古代爵位名称,其中以“公”级别最大。 |
B.崤指崤山,是古代地名,常与附近的函谷关并称“崤函”,以地势险峻、关隘坚固、易守难攻著称。 |
C.寡君是古代君王的谦称。文中的“寡君”是臣子对别国谦称自己的国君。 |
D.《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纪事详细完整的纪传体史书。《史记》在体例、叙事、史论等方面对《左传》都有继承和发展。 |
A.第一段叙述了蹇叔谏阻、哭师、哭子和秦穆公拒谏、诅咒等情节,行文起伏跌宕,叙述有条不紊。 |
B.第二段叙述了弦高以犒师为名,上前致词,句句是欢迎的话,处处有弦外之音,通过语言和行动描写,塑造了弦高爱国、机警的形象。 |
C.秦穆公听信杞子谗言,利令智昏,刚愎自用,“劳师以袭远”,导致失败,这种结果早就在蹇叔的预料之中。 |
D.文章叙写战争,却不是把战争本身作为写作重点,而是着重写论战,显示出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 |
(1)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
(2)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①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论语·学而》)
②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③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论语·为政》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
B.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
C.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
D.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
A.侯,中国古代爵位称呼,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侯是第二等爵位。 |
B.“寡人”即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文中是诸侯对自己的谦称。 |
C.执事,本来指办事的官吏,在文中表示对对方的敬称,相当于“您”的意思。 |
D.东道主,古时中国民间宴请款留宾客的主人。客人由东来,则称主人为东道主。 |
A.“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充分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信任,从正面表现了烛之武是一个有才华的人。 |
B.烛之武机智勇敢。他在秦伯面前能言善辩、不卑不亢,抓住秦伯心理深入分析,使秦伯心悦诚服,智退秦师。 |
C.郑伯是一个明智的君主。这表现在他能听取佚之狐的建议,说服烛之武时能引咎自责并对烛之武晓之以利害。 |
D.这篇历史散文,叙事能够注意伏笔和照应,故事情节波澜起伏,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①摄:__________________ ②师旅:__________________
③饥馑:__________________ ④比及:__________________
⑤方:__________________ ⑥方:__________________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晳后。曾晳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小题1】对文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摄乎大国之间 摄:夹,迫近 | B.比及三年 比:比较 |
C.以俟君子 俟:等待 | D.鼓瑟希 鼓:弹奏 |
A.“不吾知也”是宾语前置句。 |
B.“浴乎沂”是状语后置句。 |
C.“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是定语前置句。 |
D.“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句中的“端”是名词活用作动词,本意为“古代一种用整幅布做的礼服”,此处译为“穿着礼服”。 |
A.从“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的神态、语言描写中,可以看出子路是一个有抱负,坦诚,但性格比较鲁莽、轻率、自负的人。 |
B.从“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的语言描写中,可以看出冉有是一个谦虚谨慎,说话很有分寸的人。 |
C.从“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的语言描写中,可以看出公西华是一个谦恭有礼,娴于辞令的人。 |
D.从“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的语言描写中,可以看出曾皙是一个洒脱、只追求个人享受而没有理想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