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且于楚也  (从属二主)   晋函陵  (驻扎军队)
B.何之有  (厌倦) 焉用亡郑以邻  (增加)
C.若之乎  (怨恨) 夫人之力不及此  (地位低下)
D.用亡郑以陪邻 (为什么)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认为)
【小题2】对下面句中加点词的释义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①必退 师:军队 ②然郑,子亦有不利焉 亡:灭亡   ③朝而夕设版焉 济:接济
B.①唯君之 图:考虑   ②以乱整,不武 易:交换 ③(两军)相四十里 去:距离
C.①若使烛之武见秦君 使:派   ②无能为也 已:同“矣”   ③舍郑以为东道主 若:如果
D.①且君尝为晋君矣 赐:恩惠   ②(晋军)亦之 去:离开   ③君之所也 知:通“智”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秦两国国君亲率大军围攻郑国,郑国国土被占,国都被围,形势十分危急,佚之狐慧眼识英雄,推荐烛之武去说退秦师。
B.烛之武虽对自己一直未被郑伯重用而牢骚满腹,但在郑伯的自责面前,能深明大义,义无反顾地奔赴敌营以解除国家危难。
C.烛之武说服秦伯退兵时,既充分考虑到郑国利益,又处处在为秦国利益着想,不卑不亢,委婉得体,表现出杰出的外交才能。
D.这篇优秀的历史散文,叙事能够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故事情节波澜起伏,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小题4】翻译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2)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当前题号:1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小题1】对下列各句中加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执事:对人的敬称,此代指秦伯。
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东道主:东边道路上招待客人的主人。
C.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人:那个人,指秦穆公。
D.失其所与,不知 所与:结盟。
【小题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若使烛之武秦君,师必退  见:拜见。
B.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然:然而。
C.且君为晋君赐矣  尝:曾经。
D.阙秦以利晋,君图之 唯:只有。
【小题3】下列各项中“子”的用法不同于其他项的一项是( ) 
A.吾不能早用子B.子亦有不利焉
C.子犯请击之D.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何如
【小题4】找出通假字并解释
(1)共其乏困
(2)焉用亡郑以陪邻
(3)秦伯说,与郑人盟
当前题号:2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题目。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谨;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小题1】下列各句中“方”的含义与例句中的“方”相同的—项是(   )
例句:方六七十
A.有朋自远方来B.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
C.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D.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小题2】下列是对子路的志向和性格以及孔子“哂之”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路的志向是将困于战争和饥荒的中等国家治理成勇而知义的礼仪之邦。
B.文章的第2段通过神态和语言描写刻画了子路率直自信的性格。
C.孔子“哂之”,其中有善意的理解和宽容,也有不以为然的轻微批评。
D.孔子“哂之”,是笑子路太不谦让,他认为子路不配治理千乘之国。
【小题3】下列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记叙了孔子和四个学生的谈话,以言志为线索,可分为“孔子问志”“弟子述志”“孔子评志”三个部分。
B.子路和冉有都志在为政,不过是所治理的国家大小不同而已,而公西华的志向是做一名“小相”,不想参与国家大政。
C.选文语言简短凝练,却恰当地表现出人物的精神气质,“率尔”一词体现出子路的自信率直,以及不谦虚的性格。
D.选文对孔子的描绘不多,却刻画出一个态度和蔼、思想明智、和学生相处融洽、对学生十分了解的形象。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居则曰:“不吾知也。”
(2)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当前题号:3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子墨子言曰:“今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皆欲修保而勿失。然不得富而得贫,不得众而得寡,不得治而得乱,是何故也?是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不能以尚贤使能为政也。”

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今王公大人之要务在于众贤。曰:“然则众贤之术将奈何哉?”子墨子言曰:“欲众其国之贤良之士,必将富之,贵之,敬之,誉之,然后国之良士将可得而众也。”古之圣王之为政也,言曰:“不义(甲)不富,不义不贵,不义不亲,不义不近。”是以国之富贵亲近者闻之,皆以失其所恃而为义,而国之远者闻之,皆以上举义不辟远而为义。逮至远鄙郊外之臣、门庭庶子、国中之众、四鄙之民闻之,皆竞为义,则国之贤者众矣。贤者之治国也,国家治而刑法正,官府实而万民富。

古之圣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之。国之贤者,高与之爵,厚与之禄,重与之令。爵位不高,则民弗敬;蓄禄不厚,则民不信;政令不重,则民不畏。举三者授之贤者非为贤赐也欲其事之成故当是时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定赏量功而分禄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人人思贤也

今王公大人亦欲效古人,以尚贤使能为政,然高与之爵而禄不从也。夫高爵(乙)无禄,民不信也。民不信,岂能亲其上哉?故先王言曰:“贪于政者,不能分人以事;厚于货者,不能分人以禄。”事则不,禄则不分,天下之贤人将何自至乎王公大人之侧哉?若贤者不至乎王公大人之侧,则不肖者在左右也。王公大人尊此,以为政乎国家,则赏必不当贤,而罚亦必不至暴。苟赏不当贤而罚不至暴,则为贤者不劝,而为暴者不阻矣。是以使治官则盗,守城则倍,君有难则不死,出亡则不从。故圣王以尚贤使能为政。尚贤者,政事之本而百姓之利也。

(取材于《墨子·尚贤》)

【小题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举三者授之贤者非为贤赐也欲其事之成故当是时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定赏量功而分禄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人人思贤也
【小题2】下列选项中的加点字,与例句中的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例:有能则
A.一成名B.一反三C.国同庆D.唯才是
【小题3】下列选项中的加点字,与例句中的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例:事则不
A.患难B.人为善C.欲取先D.时俱进
【小题4】根据文意,如果在文中(甲)(乙)两处分别加入虚词,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A.甲:且 乙:而B.甲:则 乙:而
C.甲:且 乙:则D.甲:则 乙:则
【小题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以设问形式从反面提出治理国家要重用贤能的人。
B.墨子认为要给予贤能的人足够的财富、地位、礼遇、荣誉。
C.墨子认为当时的王公大人不重用贤才,身边都是不肖之徒。
D.文中以“古之圣王”与“今王公大人”做出了鲜明的对比。
【小题6】请把最后一段中画线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苟赏不当贤而罚不至暴,则为贤者不劝,而为暴者不阻矣。是以使治官则盗,守城则倍,君有难则不死,出亡则不从。
【小题7】文章结尾说:“尚贤者,政事之本而百姓之利也。”墨子认为,重用贤能的人对百姓有好处。请根据文意概括,重用贤能的人对百姓有哪些好处。
当前题号:4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鲁定公问颜回曰:“子亦闻东野毕善御乎?”对曰:“善善矣。虽然,其马将必佚。”定公色不悦,谓左右曰:“君子有诬人也。”颜回退。

后三日,牧来诉之曰:“东野毕之马佚,两骖曳两服入于厩。”公闻之,越席而起,促驾召颜回。回至,公曰:“前日寡人问吾子以东野毕之御,而子曰‘善则善矣,其马将佚’,不识吾子奚以知之?”颜回对曰:“以政知之。昔者帝舜于使民,造父巧于使马。舜不穷民力,造父不穷其马力。以舜无佚民,造父无佚马。今东野毕之御也,登车执辔,御体正矣;步骤驰骋,朝礼毕矣;历险致远,马力尽矣,然而犹乃求马不已。臣以此知之。”公曰:“善,诚若吾子之言也。吾子之言,其义大矣,愿少进乎?”颜回曰:“臣闻之,鸟穷则啄,兽穷则攫,人穷则作,马穷则佚。自古至今,未有穷其下而能无危者也。”公悦,遂以告孔子。孔子对曰:“夫其所以为颜回者,此之类也。岂足哉!”

(选自《孔子家语·颜回》)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君子有诬人也   固:原来
B.昔者帝舜于使民  巧:灵巧
C.以舜无佚民 是:此,这
D.岂足哉  多:称赞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鲁定公问颜回曰 勾践说国人曰
B.子亦闻东野毕善御乎  吾妻美我者,私我也
C.善善矣 此寡人之罪也
D.舜不穷民力  樊哙侧盾以撞
【小题3】下列对鲁定公由“不悦”转而为“悦”的原因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颜回的话在政事方面给鲁定公以有益的启示。
B.颜回能公正地评价东野毕的驭术。
C.颜回详尽地分析了“马穷则佚”的原因。
D.颜回准确地预测了东野毕“马将佚”。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鲁定公开始认为颜回对东野毕有偏见,后来,在掌管畜牧的官员的进谏下,他改变了自己的看法。
B.颜回认为东野毕的驭马技能虽然比较高明,但他同造父一样,都远未达到尽善尽美的境地。
C.颜回认为,不管是驭马,还是使民,都要持之有方,否则就会产生严重的后果。
D.鲁定公心悦诚服地向孔子转述了颜回的话,孔子分析了颜回之所以成为颜回的心理原因。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闻之,越席而起,促驾召颜回。
(2)不识吾子奚以知之?
(3)自古至今,未有穷其下而能无危者也。
当前题号:5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夫子之    哂:笑B.以君子    俟:等待
C.异乎三子者之    撰:撰写D.吾点也    与:赞成
当前题号:6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①加之以师旅(侵略) ②比及三年(等到) ③如会同(古代诸侯相见和共同朝见天子) ④冉有、公西华侍坐(陪侍长者闲坐) ⑤冠者五六人(戴帽子的人) ⑥宗庙之事(天子、诸侯供奉祖宗牌位的处所) ⑦因之以饥馑(泛指荒年)
⑧以俟君子(品德学识高尚的人)
A.①③⑤⑦B.②④⑥⑧C.①③⑥⑦D.②④⑤⑧
当前题号:7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选自《烛之武退秦师》)

【小题1】下列句子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B.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C.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D.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小题2】下列文化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是按功绩大小,政治权力的高低来划分的。
B.《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纪传体著作,与《公羊传》、《谷梁传》并称“春秋三传”。
C.《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主要记述战国时期的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
D.“阙”原指皇宫前面两侧的楼台,又可用作朝廷的代称,赴阙也只入朝觐见皇帝。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除去主体说辞部分层层深入、步步紧逼之外,首尾几个自然段的叙事,尽管文字简洁,情节的推进变化却是波澜起伏,扣人心弦。
B.文中的主要人物是烛之武,作者通过他的语言,不管是劝说,还是推辞,都表现了他能言善辩、深明大义、机智勇敢的性格特征。
C.秦晋围郑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郑“无礼于晋”,二是郑“贰于楚”。
D.佚之狐的话“师必退”,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使读者未见其人,先知其才,从反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当前题号:8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课文一至七段,完成以下问题。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① )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② )知尔,则何以(③ )哉?”

子路率尔(④    )而对曰:“千乘之国(⑤ ),(⑥ (⑦ )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⑧     ),(⑨ )之以饥馑(⑩ );由也为之,比及(⑪ )三年,可使有勇,且知(⑫    )也。”

夫子(⑬ )之。

“求,尔何如?”

对曰:“(⑭ )六七十,(⑮ )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⑯ )其礼乐,以(⑰ )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⑱    ),如会同(⑲ ),端章甫(⑳ ),愿为小相(㉑ )焉。”

【小题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小题2】下面对文章的内容概括不准确的一项是
A.开始交代了谈话的内容与方式,四位弟子环坐在孔子身旁,孔子最先发话,启发大家各言其志,起到了打消顾虑、缓和紧张气氛的作用。
B.在孔子的启发下,子路不假思索,抢先回答,反映了子路急躁、坦率、爽快的性格。
C.子路谦虚不够、自信有余的态度引起了孔子的微笑。这微笑中有善意的理解和宽容,也有不以为然的轻微批评,表现了孔子的豁达态度。
D.公西华的回答显得彬彬有礼,他可能意识到孔子对子路不够谦让的批评,说起话来谨慎得多。
【小题3】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
当前题号:9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课文八到十六段,完成以下问题。

“点,尔何如?”

鼓瑟(① ),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② )。”

子曰:“何伤(③ )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1)

夫子喟然叹曰:“吾(④ )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2)(⑤ )求则非邦也与?(⑥ )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小题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小题2】孔子是如何评价四个弟子的志向的?
【小题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2)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当前题号:10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