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秦师遂东。

三十三年春,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曰:“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不腆敝邑,为从者之淹,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且使遽告于郑。

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使皇武子辞焉。杞子奔齐,逢孙、杨孙奔宋。孟明曰:“郑有备矣,不可冀也,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灭滑而还。

晋原轸曰:“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奉不可失,敌不可纵。纵敌,患生;违天,不祥。必伐秦师!”夏四月辛已,败秦师于崤,获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以归。

(节选自《左传》)

[注]①孟明:秦国大夫,姜姓,百里氏,名视,字孟明。秦国元老百里奚之子。西乞:秦国大夫,字西乞,名术。白乙:秦国大夫,字白乙,名丙。这三人都是秦国将军。
【小题1】用“/”给文中面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B.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C.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D.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公、侯、伯、子、男,是我国古代爵位名称,其中以“公”级别最大。
B.崤指崤山,是古代地名,常与附近的函谷关并称“崤函”,以地势险峻、关隘坚固、易守难攻著称。
C.寡君是古代君王的谦称。文中的“寡君”是臣子对别国谦称自己的国君。
D.《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纪事详细完整的纪传体史书。《史记》在体例、叙事、史论等方面对《左传》都有继承和发展。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叙述了蹇叔谏阻、哭师、哭子和秦穆公拒谏、诅咒等情节,行文起伏跌宕,叙述有条不紊。
B.第二段叙述了弦高以犒师为名,上前致词,句句是欢迎的话,处处有弦外之音,通过语言和行动描写,塑造了弦高爱国、机警的形象。
C.秦穆公听信杞子谗言,利令智昏,刚愎自用,“劳师以袭远”,导致失败,这种结果早就在蹇叔的预料之中。
D.文章叙写战争,却不是把战争本身作为写作重点,而是着重写论战,显示出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
(2)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2-20 10:46:2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题文)文言文阅读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小题1】(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既东封郑,又欲其西封 肆:延伸,扩张
B.焉用亡郑以邻     陪:增加
C.朝而夕设版焉     济:救济
D.秦伯说,与郑人。  盟:结盟
【小题2】(小题2)与“夫晋,何厌之有”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B.沛公安在?
C.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D.是寡人之过也
【小题3】(小题3)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烛之武从秦国的立场上劝说秦伯退兵。
B.烛之武在劝说秦伯的过程中指出亡郑只能对晋国有利。
C.晋侯为了报答秦伯,曾经答应过给秦国两座城池,但并没有履行诺言。
D.从烛之武对形势的分析中可知,晋国的实力比秦国强大得多。
【小题4】(小题4)翻译下面的文言文。
(1)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2)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

同类题4

(一)阅读《烛之武退秦师》片段完下列小题。

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越国以鄙远 越国:国名
B.且贰于楚也 贰:从属二主
C.唯君图之  图:考虑,谋划
D.失其所与  与:亲附
【小题2】全部属于烛之武劝说秦伯退兵理由的一项是(    )
①晋国贪得无厌,时时图谋扩张领土
②晋国经常背信弃义,不足依赖,秦不应与之共事
③晋楚两国有相互勾结以排挤秦国之势
④秦晋灭郑,有利于晋,不利于秦
⑤郑国朝秦暮楚必将亡国,只有跟随秦国,郑国才有出路
⑥秦郑交好,有利于秦,不利于晋
A.①③⑤B.②④⑤C.①②④D.②③⑥
【小题3】翻译
①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②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楚子使申舟聘于齐,曰:“无假道于宋。”亦使公子冯聘于晋,不假道于郑。申舟以孟诸之役恶宋,曰:“郑昭宋聋,晋使不害,我则必死。”王曰:“杀女,我伐之。”见犀而行。及宋,宋人止之,华元曰:“过我而不假道,鄙我也。鄙我,亡也。杀其使者必伐我,伐我亦亡也。亡一也。”乃杀之。秋九月,楚子围宋。
宋人使乐婴告急于晋,晋侯欲救之。伯宗曰:“不可,古人有言曰:‘虽鞭之长,不及马腹。’天方授楚,未可与争。虽晋之强,能违天乎?谚曰:‘高下在心。’川泽纳污,山薮藏疾,瑾瑜匿瑕,国君含垢,天之道也。君其待之。”乃止。
使解扬如宋,使无降楚,曰:“晋师悉起,将至矣。”郑人囚而献诸楚。楚子厚赂之,使反其言。不许。三而许之。登诸楼车,使呼宋人而告之,遂致其君命。楚子将杀之,使与之言曰:“尔既许不谷,而反之,何故?非我无信,女则弃之,速即尔刑!” 对曰:“臣闻之:君能制命为义,臣能承命为信,信载义而行之为利。谋不失利,以卫社稷,民之主也。义无二信,信无二命。君子赂臣,不知命也。受命以出,有死无陨,又何赂乎?臣之许君,以成命也。死而成命,臣之禄也。寡君有信臣,下臣获考死,又何求?”楚子舍之以归。
夏五月楚师将去宋申犀稽首于王之马前曰先父知死而不敢废王命王弃言焉王不能答。申叔时仆,曰:“筑室,反耕者,宋必听命。”从之。宋人惧,使华元夜入楚师,登子反之床,起之,曰:“寡君使元以病告,曰:‘敝邑易子而食,析骸以微。虽然,城下之盟,有以国毙,不能从也。去我三十里,唯命是听。’”子反惧,与之盟而告王。退三十里,宋及楚平。华元为质。盟曰:“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选自《左传》,有删改)
(注) ①犀:申犀,申舟之子。②不谷:古代王侯自称的谦辞。③考死:意为完成使命而死。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夏五月/楚师将去宋/申犀稽首于王之马前曰/先父知死而不敢废王命/王弃言焉/王不能答
B.夏五月楚师将去/宋申犀稽首于王之马前/曰/先父知死而不敢废王/命王弃言焉/王不能答
C.夏五月/楚师将去/宋申犀稽首于王之马前曰/先父知死/而不敢废王命/王弃言焉/王不能
D.夏五月楚师将去宋/申犀稽首/于王之马前曰/先父知死而不敢废/王命王弃言焉/王不能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亡也 鄙:以……为边境
B.遂其君命 致:传达
C.筑室,耕者 反:造反
D.敝邑子而食 易:交换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申舟出访齐国,担心自己路过宋国会被杀是因为他曾在孟诸战役中得罪了宋国。
B.宋被围,求救于晋,晋侯听从伯宗的劝告没有出兵,而是派解扬通知宋国投降。
C.解扬认为义无二信,信无二命,尽管他违背了诺言,楚庄王还是放了他。
D.宋人害怕楚国长期围城,派华元连夜潜入楚营与子反谈判,签订盟约,宋楚讲和。
【小题4】将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郑昭宋聋,晋使不害,我则必死。
(2)非我无信,女则弃之,速即尔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