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侍坐:_________________ ②居:__________________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其他 更新时间:2020-03-02 09:15:1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上不天则下不遍覆,心不地则物不必载。太山不立好恶,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小助,故能成其富。故大人寄形于天地而万物备,历心于山海而国家富。上无忿怒之毒,下无伏怨之患。上下交朴,以道为舍,故长利积,大功立,名成于前,德垂于后,治之也。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徐子曰:“仲尼称于水,曰‘水哉,水哉!’何取于水也?”

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观水有术,必观其谰。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为物也,不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之,故能为百谷王。

夫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趋下;兵之胜,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行,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小题1】庄周是战国中期宋国人,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后世并称“_______”,是___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小题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①故兵无势:__________
②治之也:__________
③不科不行:__________
④以其善之:__________
⑤仲尼称于水:__________
【小题3】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心不地则物不必载B.历心于山海而国家富
C.知者乐水D.早缫而绪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
上下交朴,以道为舍,故长利积,大功立
【小题5】选取选文中的一条,说说它所蕴涵的哲理,并谈谈你的感受。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季氏将伐颛臾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陈力列,不能者止 就:担任
B.则将焉用彼矣 相:辅助
C.君子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疾:痛恨,讨厌
D.既来之,则之 安:使安定下来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今夫颛臾,固近于费    或五十步后止
B.丘也闻有国有家 无如寡人之用心
C.则修文德来之 醉则更相枕
D.吾二臣者皆不欲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
【小题3】下列各句句式特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无乃尔是过与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B.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C.渺渺兮予怀D.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小题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交代了谈话的背景:季氏将要攻打颛臾,孔子直言不讳地批评冉有与季路,表明颛臾不可伐、不必伐、不当伐。
B.孔子认为若财富平均,便没有贫穷;和平相处,便不会人口少;安定,便不会倾危。但他的“均无贫”有别于 “均贫富”思想。
C.冉有先是汇报事实,接着为季氏辩护,继而极力推脱责任,最后在孔子的批驳中节节败退,逐步暴露他的真实思想。
D.本文是一篇驳论文,观点破中有立。语言犀利,运用比喻、类比、排比、反诘等多种修辞手法,强化了论辩力与说服力。
【小题5】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②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同类题5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下面小题。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

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下列各项中,对上文《论语》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语》是语录体,记述的大都是三言两语,而上述选段不仅有时间的推移、有子路等人活动场所的变换,而且具备了一定的情节,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情节、通过有关人物的言行,表现出各自不同的人生观和政治观。
B.丈人语带讽刺的话语,说罢便“植其杖而芸”的行动,在倨傲的态度中,表现出对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不理解;另一方面,他留子路食宿,并让两个儿子与子路见面,又表现出他对孔子师徒风餐露宿周游列国的同情。
C.子路认为自己对隐者恭敬有礼,隐者便款待自己,并让儿子出来相见,这说明隐者没有废弃“长幼之节”;但他不出仕,放弃了臣子对君主应尽的责任,即君臣之义,这又是他所不能认可的。
D.在周游列国却得不到重用的背景下,孔子依然没有被丈人的人生态度所影响,对丈人“不仕无义”、逃避现实的处世态度予以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