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 春秋
- 孔子(前551-前479)
- 左丘明(前556-前451)
- 墨子(约前468-前376)
- 老子(约前570-500)
- 孙子(约前551-前479)
- 其他春秋作家
- 战国
- 西汉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唐
- 五代十国
- 北宋
- 南宋
- 元
- 明
- 其他明代作家
- 近代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吴师在陈,楚大夫皆惧,曰:“阖庐①惟能用其民,以败我于柏举。今闻其嗣又甚焉,将若之何?”子西曰:“二三子恤不相睦,无患吴矣。昔阖庐食不二味,居不重席,室不崇坛,器不彤镂,宫室不观,舟车不饰,衣服财用,择不取费。在国,天有灾疠②,亲巡其孤寡而共其乏困;在军,熟食者分而后敢食,其所尝者卒乘与焉。勤恤其民而与之劳逸,是以民不罢劳,死知不旷。吾先大夫子常易之,所以败我也。今闻夫差,次有台榭陂③池焉,宿有妃嫱嫔御焉。一日之行,所欲必成,玩好必从,珍异是聚,观乐是务。视民如仇而用之日新。夫先自败也已,安能败我?”
[注释]②阖庐:也写作“阖闾”,春秋时吴国国君。②灾疠:灾荒和瘟疫。③陂:池塘。【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居不重席 重:重视。 |
B.器不彤镂 镂:豪华。 |
C.卒乘与焉 乘:乘坐。 |
D.玩好必从 好:喜欢之物。 |
二三子恤不相睦/勤恤其民而与之劳逸
以败我于柏举/是以民不罢劳
A.两个“恤”字相同,两个“以”字不同。 |
B.两个“恤”字不同,两个“以”字相同。 |
C.两个“恤”字相同,两个“以”字也相同。 |
D.两个“恤”字不同,两个“以”字也不同。 |
A.亲巡其孤寡而共其乏困 |
B.是以民不罢劳 |
C.其所尝者卒乘与焉 |
D.夫先自败也已 |
A.求人可使报秦者 |
B.惟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
C.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
D.甚矣,汝之不惠。 |
A.二三子恤不相睦 “二三子”指楚国群臣 |
B.宫室不观 “观”,动词,活用做名词 |
C.所以败我也 是一个被动句 |
D.夫先自败也已 “夫”指代夫差 |
A.室不崇坛:屋子不放大坛子 |
B.择不取费:选择不糜费的 |
C.将若之何:你将怎么办? |
D.视民如仇而用之日新:看待人民像仇人,使用东西却天天出新花样。 |
A.亲巡其孤寡而共其乏困 |
B.民不罢劳,死知不旷 |
C.所欲必成,玩好必从 |
D.先大夫子常易之 |
A.楚国人民只要团结起来,就能取得胜利。 |
B.文章通过对比两代吴王的不同作风,说明了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的道理。 |
C.吴王夫差失败的原因是因为“视民如仇而用之日新”。 |
D.楚王认为吴王夫差的势力远不如吴王阖庐。 |
晋候、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日:“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众从之。律日:“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日:“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阅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军:军队
B.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行李:出门所带的包裹
C.朝济而夕设版焉 版:筑土墙用的夹板
D.秦伯说,与郑人盟 盟:盟誓【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无能为也己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B.郑既知亡矣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C.越国以鄙远 焉用亡郑以陪邻
D.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且焉置土石【小题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是烛之武说退秦师理由的一组是( )
①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②邻之厚,君之薄也 ③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⑤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⑥秦伯说,与郑人盟
A.①③⑥ B. ①④⑤ C. ②③⑤ D. ②④⑥【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晋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在这种形势下,烛之武不顾个人安危“夜缒而出”,求见秦伯,表现了他深明大义、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精神。
B.烛之武具有高超的辩论技艺,他在秦伯面前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抓住了秦伯的心理,层层深入,逐步渗透,最终使秦伯心悦诚服。
C.秦、晋曾是友好邻邦,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恩惠,晋对秦却严加防范。烛之武对这种微妙的关系了如指掌,并巧妙地加以利用,这是他得以智退秦师的原因。
D.烛之武的劝说,使秦伯撤走了围郑的军队,还派部队帮助郑国防守,秦晋联盟顷刻瓦解,晋国不得已而退兵。烛之武既退秦师,又退晋师,可谓一石二鸟。【小题5】翻译下列句子。
(1)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2)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3)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晋灵公①不君
左丘明
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②。从台上弹人,而观其避丸也。宰夫腼熊蹯③不孰,杀之,置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赵盾、士季④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将谏。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三进及溜⑤,而后视之,曰:“吾知所过矣,将改之。”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犹不改,宣子骤⑥谏。公患之,使鉏麑贼之⑦。晨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⑧。麑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
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其右提弥明⑨知之,趋登曰:“臣待君宴,过三爵⑩,非礼也。”遂扶以下。公嗾夫獒⑪。明搏而杀之。盾曰:“弃人用犬,虽猛何为!”斗且出。提弥明死之。
节选自《左传·宣公二年》)
(简注)①晋灵公:名夷皋,晋襄公之子,文公之孙,历史上有名的暴君。②厚:重。雕:画。③宰夫:厨师。胹(ér):煮,炖。熊蹯(fán):熊掌。④赵盾:晋正卿(相当于宰相),谥号宣子。士季:名会,晋大夫。⑤三进:往前走了三次。及:到。溜:同“霤”,房顶瓦垅滴水处。此指屋檐下。士季往前走一段路,就伏地行礼,灵公知道他要进谏,所以假装没看见,士季只好又往前走,再跪伏行礼,这样往前走了三次已到殿堂的檐下,灵公无可回避了,才理他。⑥骤:多次。⑦鉏麑(chúní):晋力士。⑧假寐(mèi):和衣而睡,指打盹儿。⑨右:车右,又称骖乘,有勇力之士,执干戈御敌。提(shí)弥明:人名。⑩爵:古代饮酒器。⑪嗾(sǒu):唤狗的声音,用作动词,嗾使。獒(áo):猛犬。
(阅读指要)
本篇揭露了晋灵公的暴虐无道,褒扬了赵盾、士季的正直而敢于进谏。文章以简练的语言,具体写了几件事,故事性很强,描述生动,形象鲜明,不长的篇幅却写活了好几个人物。
(阅读训练)【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宰夫胹熊蹯不孰(_____________) (2)犹不改,宣子骤谏(____________)
(3)公患之,使鉏麑贼之(____________) (4)晨往,寝门辟矣(____________)
(5)触槐而死(____________) (6)其右提弥明知之,趋登曰(____________)
【小题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问其故而患之 ②公患之
③人谁无过 ④过而能改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 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
①晋灵公不君。②厚敛以雕墙。③问其故而患之。④晋侯饮赵盾酒。⑤提弥明死之。⑥宜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⑦后人哀之而不鉴之。⑧背筐,手长镵。⑨于其身也,则耻师焉。⑩吾今即杖杀汝。
A.①②④/③⑤/⑥⑩/⑦⑧⑨ | B.①⑧/②④/③⑤/⑥⑩/⑦⑨ |
C.①⑩/②④/③⑤/⑥⑦/⑧⑨ | D.①⑧⑩/②③/④⑤/⑥⑦⑨ |
(1)宰夫腼熊蹯不孰,杀之。“之”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宣子骤谏。公患之①,使鉏麑贼之②。
“之①”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②”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
“此”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①。其右提弥明知之②。
“之①”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②”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与“则莫之继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弃人用犬,虽猛何为! |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
C.古之人不余欺也。 | D.子何恃而往? |
①厚敛以雕墙。②从台上弹人,而观其避丸也。③宰夫胹熊蹯不孰杀之。④吾知所过矣,将改之。⑤犹不改,宣子骤谏。⑥公患之,使鉏麑贼之。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⑥ | C.①②④⑤ | D.③④⑤⑥ |
(1)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
(2)弃人用犬,虽猛何为!
君子不欺
《公羊传》
庄王围宋①,军有七日之粮尔,尽此不胜,将去而归尔。于是使司马子反乘堙②而窥宋城,宋华元③亦乘堙而出见之。司马子反曰:“子之国何如?”华元曰:“惫矣。”曰:“何如?”曰:“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炊之④。”司马子反曰:“嘻!甚矣惫!虽然,吾闻之也,围者柑马而秣之,使肥者应客⑤。是何子之情也?”华元曰:“吾闻之:君子见人之厄则矜之,小人见人之厄则幸之。吾见子之君子也,是以告情于子也。”司马子反曰:“诺,勉之矣!吾军亦有七日之粮尔,尽此不胜,将去而归尔。”揖而去之,反于庄王。庄王曰:“何如?”司马子反曰:“惫矣!”曰:“何如?”曰:“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炊之。”庄王曰:“嘻!甚矣惫!虽然,吾今取此然后而归尔。”司马子反曰:“不可。臣已告之矣,军有七日之粮尔。”庄王怒曰:“吾使子往视之,子曷为告之?”司马子反曰:“以区区之宋,犹有不欺人之臣,可以楚而无乎⑦?是以告之也。”庄王曰:“诺,舍而止。虽然,吾犹取此然后归尔。”司马子反曰:“然则君请处于此,臣请归尔。”庄王曰:“子去我而归,吾熟与处于此?吾亦从子而归尔。”引师而去之。
(选自《公羊传·宣公十五年》)
(简注)
①庄王围宋:“庄王”,指楚庄王。故事发生在公元前594年。②司马子反乘堙(yīn):司马,官名,掌管军政和军赋。堙,为登城而堆起的小土山。③华元:宋国大夫,前后在宋国执政约四十年。 ④析骸而炊:劈开死人骨头烧火。析,拆开、劈开。 ⑤围者柑(qián)马而秣(mò)之,使肥者应(yìng)客:这两句是指宋国在楚使者面前有意掩盖缺粮真相。围者,指被围的人。柑,让马口衔木,使不得食。秣,喂牲口。应客,接待宾客。⑥是何子之情也:这句大意是“您怎敢这样把实情都告诉我呢”。⑦可以楚而无乎:即“以楚而无可乎”。以,凭。
(阅读指要)
虽说“春秋无义战”,但当时人们还是颇讲究君子风度的。华元与子反作为战场上的敌手,在特殊的情形下猝然相见,竟然毫不隐瞒本方虚实,互亮底牌,表现出君子之间的惺惺相惜。也许华元的泄密是无可奈何之下的一种故意的手段,赌的就是对方的君子风度和恻隐之心;而子反也不甘为对手所轻,同样以军中实情相告,并最终改变了楚庄王的灭宋计划。子反的这种置外交风度于国家利益之上的做法,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古人在道德方面的价值取向。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1)于是使司马子反乘堙(________) (2)子之国何如(________)
(3)易子而食之(________) (4)引师而去之(________)
【小题2】选出“之”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围者柑马而秣之 |
B.吾见子之君子也 |
C.吾使子往视之 |
D.是以告之也 |
A.甚矣惫 |
B.吾孰与处于此 |
C.子曷为告之 |
D.吾亦从子而归尔 |
【小题5】把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子见人之厄则矜之,小人见人之厄则幸之。
(2)子去我而归,吾孰于处于此?
①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礼记·大学》)②齧缺曰:“子不知利害,则至人固不知利害乎?”王倪曰:“至人神矣!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沍而不能寒,疾雷破山不能伤,飘风振海不能惊。若然者,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死生无变于己,而况利害之端乎!”
(《庄子·齐物论》)
【小题1】“修身,__________,治国,__________”,这是儒家传统下士人的人生理想,也是中国人传统的道德理想。请根据文段①填空。【小题2】圣贤如何对待利害得失的呢?请根据文段②简要回答。
四牡
四牡騑騑①,周道倭迟②。岂不怀归?王事靡盬,我心伤悲。
四牡騑騑,啴啴③骆④马。岂不怀归?王事靡盬,不遑启处。
翩翩者鵻⑤,载飞载下,集于苞⑥栩⑦。王事靡盬,不遑将父。
翩翩者鵻,载飞载止,集于苞杞⑧。王事靡盬,不遑将母。
驾彼四骆,载骤骎骎⑨。岂不怀归?是用作歌,将母来谂。⑩
[注]①騑騑:马不停地走而显得疲劳。②倭迟:道路迂回遥远的样子。③啴啴:喘息的样子。④骆:黑鬃的白马。⑤鵻:一种短尾的鸟。⑥苞:茂密。⑦栩:柞树。⑧杞:构杞树。⑨骎骎:形容马走得很快。⑩谂:想念。【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章为全诗定下了感情基调,“王事靡盬”与“岂不怀归”这一矛盾展现了人物“我心伤悲”的感情世界。 |
B.“将母来谂”是全诗的关键句,揭示了诗人“怀归”和“伤悲”的根本原因,也表现了连年战争给百姓带来的苦难。 |
C.马儿气喘吁吁地在迂回悠远的道路上奔跑是缘于“王事靡盬”,“我”的“伤悲”和“不追启处”也是因为“王事靡盬”。 |
D.鵻自由自在地上下翻飞,随意栖止,与“我”和“我”的马儿不停奔波形成对比,加深了“我”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实词在文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有事:用兵 |
B.无乃尔是过与 过:过错 |
C.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就:担任 |
D.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疾:痛恨 |
A.何以伐为 斧斤以时入山林 |
B.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
C.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
D.吾恐季孙之忧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
(1)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2)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A.居则曰 居:闲居 |
B.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方:道,指是非准则 |
C.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俟:等待 |
D.异乎三子者之撰 撰:撰写 |
鲁侯献鼎
昔齐攻鲁,求其岑鼎①。鲁侯伪献他鼎而请盟焉。齐侯不信,曰:“若柳季②云是,则请受之。”鲁欲使柳季。柳季曰:“君以鼎为国③,信者亦臣之国,今欲破臣之国,全君之国,臣所难。”鲁侯乃献岑鼎。
(注)①岑鼎:鲁国名鼎的名称。古代把鼎作为立国的重器。②柳季:鲁国最诚实而讲信用的人。③国:此指极珍贵的宝物。
(文化常识)“鼎”是古代的炊具,多为贵族所用。青铜制成。圆形,三足两耳,也有长方形四足的。古代统治者还把它作为烹人的刑具,所谓“下油锅”即是。道士则用之以炼仙丹,后代寺庙里用作香炉。“鼎”也是古代立国的重器,相传大禹铸九鼎,以象征天下九州,置于王宫之前。上文所说的“岑鼎”,看来是鲁国的镇国之宝。“问鼎”意为篡夺权力,现也比喻希望在体育等赛事中夺冠。成语“一言九鼎”,形容一句话能起到重大作用。成语“大名鼎鼎”,意为名气很响。
(思考与练习)【小题1】解释。
①以:___________;②破:__________;③全:__________。
【小题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鲁侯伪献他鼎而请盟焉。
②若柳季云是,则请受之。
【小题3】上文有两个“信”,请分别加以解释。
①“齐侯不信”中的“信”,解释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信者亦臣之国”中的“信”,解释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在要不要献岑鼎这个问题上,柳季为什么感到为难?
君子于役①
《诗经》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②,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③?鸡栖于桀④,日之夕矣,羊牛下括⑤。君子于役,苟无饥渴!
(注)①役:服役②埘(shí):在墙上凿洞修成的鸡窝。③佸(huò):相会。④桀:供鸡栖息的小木桩。⑤括:至,到来。【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这是一首很朴素的诗,以重叠章句的手法来推进情感的抒发。 |
B.每章开头,都是男主人公用简单的语言说出的内心独白。 |
C.主人公带着叹息问出了“曷至哉”:到底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呢? |
D.本诗抒发了思妇对久役不归的丈夫的思念之情,反映了战争或劳役给家庭带来的痛苦。 |
E.本诗的末句写出了当时服役者生活条件的艰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