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训练

君子不欺

《公羊传》

庄王围宋,军有七日之粮尔,尽此不胜,将去而归尔。于是使司马子反而窥宋城,宋华元亦乘堙而出见之。司马子反曰:“子之国何如?”华元曰:“惫矣。”曰:“何如?”曰:“子而食之,析骸而炊之。”司马子反曰:“嘻!甚矣惫!虽然,吾闻之也,围者柑马而秣之,使肥者应客。是何子之情也?”华元曰:“吾闻之:君子见人之厄则矜之,小人见人之厄则幸之。吾见子之君子也,是以告情于子也。”司马子反曰:“诺,勉之矣!吾军亦有七日之粮尔,尽此不胜,将去而归尔。”揖而去之,反于庄王。庄王曰:“何如?”司马子反曰:“惫矣!”曰:“何如?”曰:“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炊之。”庄王曰:“嘻!甚矣惫!虽然,吾今取此然后而归尔。”司马子反曰:“不可。臣已告之矣,军有七日之粮尔。”庄王怒曰:“吾使子往视之,子曷为告之?”司马子反曰:“以区区之宋,犹有不欺人之臣,可以楚而无乎?是以告之也。”庄王曰:“诺,舍而止。虽然,吾犹取此然后归尔。”司马子反曰:“然则君请处于此,臣请归尔。”庄王曰:“子去我而归,吾熟与处于此?吾亦从子而归尔。”师而去之。

(选自《公羊传·宣公十五年》)

(简注)

①庄王围宋:“庄王”,指楚庄王。故事发生在公元前594年。②司马子反乘堙(yīn):司马,官名,掌管军政和军赋。堙,为登城而堆起的小土山。③华元:宋国大夫,前后在宋国执政约四十年。 ④析骸而炊:劈开死人骨头烧火。析,拆开、劈开。 ⑤围者柑(qián)马而秣(mò)之,使肥者应(yìng)客:这两句是指宋国在楚使者面前有意掩盖缺粮真相。围者,指被围的人。柑,让马口衔木,使不得食。秣,喂牲口。应客,接待宾客。⑥是何子之情也:这句大意是“您怎敢这样把实情都告诉我呢”。⑦可以楚而无乎:即“以楚而无可乎”。以,凭。

(阅读指要)

虽说“春秋无义战”,但当时人们还是颇讲究君子风度的。华元与子反作为战场上的敌手,在特殊的情形下猝然相见,竟然毫不隐瞒本方虚实,互亮底牌,表现出君子之间的惺惺相惜。也许华元的泄密是无可奈何之下的一种故意的手段,赌的就是对方的君子风度和恻隐之心;而子反也不甘为对手所轻,同样以军中实情相告,并最终改变了楚庄王的灭宋计划。子反的这种置外交风度于国家利益之上的做法,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古人在道德方面的价值取向。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于是使司马子反堙(________) (2)子之国何如(________)
(3)子而食之(________)     (4)师而去之(________)
【小题2】选出“之”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围者柑马而秣
B.吾见子君子也
C.吾使子往视
D.是以告
【小题3】选出下列不是倒装句的一项是
A.甚矣惫
B.吾孰与处于此
C.子曷为告之
D.吾亦从子而归尔
【小题4】司马子反把楚军实情告诉对方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小题5】把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子见人之厄则矜之,小人见人之厄则幸之。
(2)子去我而归,吾孰于处于此?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19 06:02:2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汾沮洳
《诗经·国风·魏风》
彼汾沮洳,言采其莫。彼其之子,美无度。美无度,殊异乎公路
彼汾一方,言采其桑。彼其之子,美如英。美如英,殊异乎公行
彼汾一曲,言采其藚。彼其之子,美如玉。美如玉,殊异乎公族
【注释】汾:汾水。发源于山西管涔山,至河津县西南流入黄河。沮洳:音句入,水边低湿的地方。莫:音木,羊蹄菜。公路:管王公宾祀之车驾的官吏。公行:管王公兵车的官吏。藚:音序,泽泻草。公族:管王公宗族之事的官吏。
【小题1】这是诗一般被理解为是一首女子赞美情人的诗,通过“______”、“______”和“______”体现出了男子的翩翩风度。
【小题2】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诗分为三章,每章开头使用赋比兴的手法表现出了女子劳作的时间和空间变换。
B.女子不仅因勤劳男子的良好形象赞叹,更重要的是他和那些官吏有着本质的区别。
C.本诗采用了重章叠句的艺术形式,虽然三章字句变化无多,但其诗意却层层递进。
D.全诗没有正面描写女子所思之人,但其形象通过对比和烘托的手法显得栩栩如生。
【小题3】《毛传》评这首诗是:“刺俭(讽刺节俭)也。其君俭以能勤,刺不得礼也。” 认为采菜男子应该也是位贵族青年。贵族哪里要自己亲自动手去采菜,为了节俭却失了身份。朱熹说:“刺俭不中礼之诗。言若此人者、美则美矣。然其俭啬褊急之态、殊不似贵人也。”赞扬了贵族中出乎其类拔乎其萃的如此好青年。请结合诗歌,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2

古代诗歌阅读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注释:①关关:象声词,雌雄二鸟相互应和的叫声。雎鸠(jū jiū):一种水鸟名,即王鴡。
②好逑(hǎo qiú):好的配偶。逑,“仇”的假借字,匹配。
③参差:长短不齐的样子。荇(xìng)菜:水草类植物。圆叶细茎,根生水底,叶浮在水面,可供食用。
④左右流之:时而向左、时而向右地择取荇菜。这里是以勉力求取荇菜,隐喻“君子”努力追求“淑女”。流,义同“求”,这里指摘取。之:指荇菜。
⑤寤寐(wù mèi):醒和睡。指日夜。寤,醒觉。寐,入睡。又,马瑞辰《毛诗传笺注通释》说:“寤寐,犹梦寐。”也可通。
⑥思服:思念。服,想。 《毛传》:“服,思之也。”
⑦悠哉(yōu zāi)悠哉:意为“悠悠”,就是长。这句是说思念绵绵不断。悠,感思。见《尔雅·释诂》郭璞注。哉,语气助词。悠哉悠哉,犹言“想念呀,想念呀”。
⑧芼(mào):择取,挑选。
【小题1】全诗巧妙的采用了“兴”的表现手法,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
【小题2】诗中大量运用了双声叠韵和叠字等手法,如:“关关”“参差”“窈窕”“辗转”充分表达了诗人细腻的思想感情,请分析其作用。

同类题3

阅读下面古诗及注释,完成额题。

关雎

《诗经国风》

关关雎鸠①,在河之洲②。窈窕淑女③,君子好逑④。

参差荇菜⑤,左右流之⑥。窈窕淑女,寤寐求之⑦。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⑧。悠哉悠哉⑨,辗转反侧⑩。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⑾。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注释)①关关:水鸟鸣叫的声音。雎(ju)鸠:一种水鸟。②洲:水中的陆地。③窈窕(yǎotiǎo):外貌美好的样子。淑:好,善。④君子:这里指女子对男子的尊称。逑(qiú):配偶。⑤参差(cēncī):长短不齐的样子。荇(xìng)菜:一种多年生的水草,叶子可以食用。⑥流:用作“求”,意思是求取,择取。⑦寤(wù):睡醒。寐(mè):睡着。⑧思:语气助词,没有实义。服:思念。⑨悠:忧思的样子。⑩辗转:转动。反侧:翻来覆去。琴瑟:琴和瑟都是古时的弦乐器。⑾友:友好交往,亲近。
【小题1】本诗选自《诗经·国风》,从艺术手法来看,“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一句,属于赋、比、兴中的“___________”。
【小题2】请从诗中找出“流”的两个近义词: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寤寐求之”、“琴瑟友之”、“钟鼓乐之”,形象地描摹了___________的过程。
【小题4】下列对这首古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采用了双声叠韵的连绵字,增强了诗歌音调和谐,也细腻地表现了情态。
B.本诗采用“重章叠句、回环推进”的方式,《诗经》中有大量这样的作品。
C.“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一句,通过动作描写细腻地表现了心理。
D.本诗和《蒹葭》一样,表达了追求美好事物但无法获得的情感。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四 牡

《诗经·小雅》

四牡,周道倭迟。岂不怀归?王事靡盬,我心伤悲。

四牡,啴啴马。岂不怀归?王事靡盬,不遑启处。

翩翩者,载飞载止。集于苞栩,王事靡盬,不遑将父。

翩翩者,载飞载下。集于苞杞,王事靡盬,不遑将母。

驾彼四骆,载骤骎骎。岂不怀归?是用作歌,将母来谂

(注) ①(fēi):马行走不停的样子。②倭迟:道路迂回遥远的样子。③啴啴(tān):喘息的样子。④骆:白毛黑鬣的马。⑤(zhuī):斑鸠,鹁鸠,鹁鸪。⑥苞:草木丛生。栩:柞,栎。⑦杞:杞柳。⑧骎骎(qīn):马快速奔跑的样子。⑨谂(shěn):思念。
【小题1】对《四牡》一诗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这首诗的首章为全诗定下了基调,在“王事靡盬”与“岂不怀归”一对矛盾中展现了人物“我心伤悲”的感情世界。
B.全诗有三章写到马,马是诗中主人公出行的唯一陪伴;有两章写到鹁鸪鸟,是诗人行途所见。写景随意而又自然。
C.马儿气喘吁吁地在迂回遥远的周道上奔跑是缘于“王事靡盬”,“我”的“伤悲”和“不遑启处”也是因为“王事靡盬”。
D.鹁鸪鸟自由自在地上下翻飞和随意栖止,与“我”和“我”的马儿不停奔波形成对比,增加了“我”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E.“将母来谂”是全诗的关键句,本句揭出诗人“怀归”和“伤悲”的根本原因,也表现了连年战争给百姓带来的苦难。
【小题2】这首诗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举例并加以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景公问晏子曰:“吾欲服圣王之服,居圣王之室,如此,则诸侯其至乎?”
晏子对曰:“法其节俭则可;法其服,居其室,无益也。三王不同服而王,非以服致诸侯也。诚于爱民,果于行善,天下怀其德而归其义,若其衣服节俭而众说也。夫冠足以修敬,不务其饰,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古者尝有处橧巢窟穴而不恶,予而不取,天下不朝其室,而共归其仁。及三代作服,为益敬也。服之轻重便于身,用财之费顺于民。其不为橧巢者,以避风也;其不为窟穴者,以避湿也。是故明堂之制,下之湿润,不能及也;上之寒暑,不能入也。土事不文,木事不镂,示民知节也。及其衰也,衣服之侈过足以敬,宫室之美过避润湿,用力甚多,用财甚费,与民为仇。今君欲法圣王之服,不法其制,若法其节俭也,则虽未成治,庶其有益也。今君穷台榭之高,极污池之深而不止,务于刻镂之巧、文章之观而不厌,则亦与民而仇矣。若臣之虑,恐国之危,而公不平也。公乃愿致诸侯,不亦难乎?公之言过矣。
景公禄晏子以平阴与槀邑。晏子辞曰:“吾君好治宫室,民之力敝矣;又好盘游玩好,以饬女子,民之财竭矣;又好兴师,民之死近矣。敝其力,竭其财,近其死,下之疾其上甚矣!此婴之所以不敢受也。”
公曰:“是则可矣。虽然,君子独不欲富与贵乎?
晏子曰:“婴闻为人臣者,先君后身,安国而度家,宗君而处身,曷为独不欲富与贵也!”
公曰:“然则曷以禄夫子?”
晏子对曰:“君商渔盐,关市讥而不征;耕者十取一焉;弛刑罚,若死者刑,若刑者罚,若罚者免。若此三言者,婴之禄,君之利也。”
公曰:“此三言者,寡人无事焉,请以从夫子。”
公既行若三言,使人问大国,大国之君曰:“齐安矣。”使人问小国,小国之君曰:“齐不加我矣。”
(节选自《晏子春秋》,有删改)
(注)①三王:夏商周三代之明君,多指夏禹、商汤、周文王(或周武王)。②橧(zēng)巢:用柴薪搭建的巢形住所。③关市:指集市。讥:稽查,盘问。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不为橧巢者,以避风也;其不为窟穴者,以避湿也。
(2)公乃愿致诸侯,不亦难乎?公之言过矣。
(3)是则可矣。虽然,君子独不欲富与贵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