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鼓琴》中伯牙演奏的琴曲是(   )。
A.《高山流水》B.《阳关三叠》C.《十面埋伏》D.《霸王卸甲》
当前题号:1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课外阅读。

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注释)①欧阳公:指欧阳修。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史学家。②孤:幼年丧父。③资:财务,钱财。④太夫人:指欧阳修的母亲。⑤以:用……办法。⑥荻(dí):多年生草本植物,与芦苇相似。⑦书:写。⑧闾(lǘ)里:街坊,乡里。
【小题1】结合语境和注释,理解下列加点字的含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欧阳公四岁而,家贫无
孤:幼年丧父。   资:财务,钱财。
B.太夫人荻画地,教书字。
以:用……办法。 以:原因。
C.以至昼夜忘寝食,读书是
惟:只是。 务:致力,从事。
D.其稍长,家无书读。
【小题2】根据下面的句子,写出相关成语。
(1)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欧阳修“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的根本原因是(  )
A.欧阳修自幼聪明过人。
B.太夫人教子有方。
C.邻里街坊都有藏书,慷慨借给他阅读。
D.他刻苦读书,心无旁骛。
当前题号:2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对下列句子中的语气助词“哉”的用法,理解正确的是(   )。
①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②贤者奚由尽忠哉!
A.①表示感叹,②表示反问。
B.①表示感叹,②表示设问。
C.①表示设问,②表示感叹。
D.①表示设问.②表示反问。
当前题号:3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阅读理解

有一天,我从学校里跑出来,流着泪,很伤心地走回家里。

妈妈抱着弟弟,站在门口。弟弟向我招招手,妈妈亲切地微笑着,欢迎我回来。

但是我淌(tāng  tǎng)着泪的脸,使得妈妈很惊奇。她连忙拉着我的手,一边走过去,一边问我:“为什么这么伤心?”

“妈妈,我想做的、我要做的事情,老师不让我做!”我一边抹着眼泪一边呜呜咽咽地说。

“呀!到底什么事?”妈妈温和地问我。

“学校里要开家长会……要演剧……但是老师这一次不选我……当主角,却只要我在后台……工作!那小龙反做了……做了主角了!”我呜呜咽咽地,连话也说不清楚了。

妈妈伸出手来,要我看看她戴着的手表。

 你看看 这手表上面有些什么东西 妈妈一边揩干我眼泪 一面温和地问

“那是一块玻璃,两个指针。”我回答说。

妈妈把弟弟放在一旁脱下手表,把表壳打开,又问我:“你看见了些什么呢?”

“小齿轮和螺(luó   ruó)丝!”这时我完全忘记了我的伤心事。

妈妈继续说:“当表的指针不走,或走得不准的时候别人就会说,‘这表是虚有外表’。可是怎样才能使它会走,并且走得准确呢?就得靠这些小齿轮和螺丝,还有许多你看不到的部分。”

停了一会儿,妈妈又望着我意味深长地说:“这没有人喝彩的工作,但却是重要的工作,而且是不能没有的。”

我忽然明白起来,心里便觉得很轻松、很快乐。

【小题1】给短文加上合适的题目:________
【小题2】把括号中不正确的读音划去。
【小题3】给划线句子加上标点。
【小题4】手表是由   、  、   、 等部件组成的,其中让人喝彩的有     ,没有人喝彩的有
【小题5】老师让“我”在后台工作,“我”为什么哭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6】最后“我”明白了什么?你周围有没有“没有人喝彩却又是重要的工作?”请举出例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前题号:4 | 题型:现代文阅读 | 难度:0.99
古诗鉴赏

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小题1】这首词的作者是________朝的杜牧。
【小题2】下列表述中,有误的一项是(  )
A.读这首诗,我们既能感受到江南春景的丰富多彩,也能感受到它的广阔、深邃和迷离。
B.首句“千里莺啼绿映红”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有声有色、生机勃勃的江南特有的美景。
C.“水村山郭酒旗风”一句中,临水有村庄,依山有城郭,在春天的和风中,酒旗在轻轻地招展。这是多么明丽的江南啊!
D.“南朝四百八十寺”中的南朝是指先后与北朝对峙的陈,宋、齐、梁四个政权。
当前题号:5 | 题型:None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练习。

约客

[宋]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 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 闲敲棋子落灯花。

【小题1】对古诗描写的时节,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早春B.暮春C.夏季D.秋季
【小题2】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前两句交代了当时的环境和时令,以“热闹”的环境来反衬雨夜的“寂静”。
B.第三句点题,“有约”点出诗人曾“约客”来访,“过夜半”说明等待时间之久。
C.第四句运用细节描写,通过动作描写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喜悦的心情。
D.全诗通过对环境和人物动作的渲染,描写了诗人雨夜等候客人的情景。
【小题3】诗中的“__”字,表现了诗人焦急等待客人到来而客人却迟迟不到的无聊和无奈。“_”字,把诗人约客久等不至,内心十分焦躁的心境刻画得极为生动。
当前题号:6 | 题型:None | 难度:0.99
阅读学问,回答问题

看完树,我们在村口道别。老人拄着拐杖,慢慢迈进他那个绿风荡漾的小院。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许老人进去后就再也出不来了。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这位普通老人让我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

【小题1】解释“荡漾”一词。
____
【小题2】文中的“另一种东西”表面上是指________,实际上还包含着这位山野老农________。
【小题3】“青山是不会老的”的含意是(   )
A.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创造了这片绿洲,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延续,而且随着青山万古长青。
B.青山因为有老人的不断看护、绿化,永远不会荒芜、老去。
C.这句话主要描写青山的苍翠。
当前题号:7 | 题型:现代文阅读 | 难度:0.99
下面对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移舟泊烟,日暮客愁新。(水中间的小块陆地)
B.地球自转轴与公转轨道平面有66度34分的角。(歪,斜)
C.我兴奋地仰起头,甩打着书包就大步跑进了楼门。(挥动;抡)
D.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保护着田园)
当前题号:8 | 题型:填空题 | 难度:0.99

海洋是未来的粮仓

①人口剧增,资源短块,这是当令人类面临的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显然,能否要善地解决这一问题,直接关系到人类未来的生死存亡。

②资源短缺的表现之一,是可耕土地资源不足,粮食生产的增长赶不上人口的增长,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许多人纷纷发出警告:地球将无法养活超过100亿的人ロ。然而,一些乐观的人士反对这种危言耸听的说法。他们认为,虽然陆地上可耕地的开发已近极限,但地球上还有广阔的海洋可供开发,大海完全有可能成为人类未来的粮仓。

③当然海洋所能提供给我们的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粮食一一大米、小麦和玉米等,而是广义的粮食——其他的能够满足人类营养需要的食物。一些海洋学家指出:仅仅是位于近海水域自然生长的海藻,每年的生长量就已相当于目前世界小麦年产量的15倍如果把这些藻类加工成食品,就可以为人类提供足够的蛋白质。

④其实,把藻类作为食品,我们并不陌生。仅以我国沿海来说,人们比较熟悉的可食用藻类就有:褐藻类的海带、裙带菜、羊栖菜、马尾藻;红藻类的紫菜、鹧鸪菜、石花莱:绿藻类的石莼、浒苔等。它们在人工的精心养殖下,产量正在不断增加。其中仅海带一种,目前年产量就比早先的生状态下提高了2000多倍,可见增产潜力是多么巨大!在国外,人们还培育出一种藻类新品种,据说在1公顷水面上生产的这种藻类,经加工后可获得20吨蛋白质、多种维生素以及人体所需的矿物质。这相当于陆地上耕种40公顷土地生产的大豆所能提供的同类营养物。

⑤除海藻类,海洋中还有丰富的肉眼看不见的浮游生物。有人做过计算,若能把它们捕捞出来,加工成食品,足可满足300亿人的需要。当然,前提是,不破坏生态平衡。

⑥至于海洋中众多的鱼虾,则更是人们熟悉的食物。尽管近海的鱼虾捕捞已近极限,但我们还可以开辟远洋渔场,发展深海渔业。例如南极的磷虾,每年的产量可高达50亿吨,我们只要捕获其中的1亿——1.5亿吨,就比当今全世界一年的捕鱼量多出1倍以上。何况,在深海和远洋中还有许许多多尚未被我们充分开发利用的海洋生物,其巨大潜力是不言而喻的。综上所述,说大海是人类未来的粮仓,一点也不夸张。

【小题1】①第段中加点的词“之一”能否去掉?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第⑥段中划线部分运用了________等说明方法,形象地说明了____________。
【小题3】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海完全有可能成为人类未来的粮仓”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前题号:9 | 题型:现代文阅读 | 难度:0.99
比较网读下列两篇文章,完成题目。

夏天里的成长(A文)

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

生物从小到大,本来是天天长的,不过夏天里的长是飞快的长,跳跃的长,活生生的看得见的长。你在豆棚瓜架上看绿蔓,一天可以长出几寸;你到竹子林高粱地里听声音,在叭叭的声响里,一夜可以多出半节。昨天是苞蕾,今天是鲜花,明天就变成了小果实。一块白石头,几天不见,就长满了苔藓;一片黄泥土,几天不见,就变成了草坪菜畦。邻家的小猫小狗小鸡小鸭,个把月不过来,再见面,它已经有了妈妈的一半大。

草长,树木长,山是一天一天地变丰满。稻秧长,甘蔗长,地是一天一天高起来。水长,瀑布长,河也是一天一天地变宽变深,俗话说:“不热不长,不热不大。"跟着太阳威力的增加,温度的增加,什么都在生长。最热的时候,连铁路的铁轨也长,把接茬 儿地方的缝儿几乎填满。柏 油路也软绵绵的,像是高起来。

一过夏天,小学生有的成了中学生,中学生有的成了大学生。升级、跳班,快点儿、慢点儿,总是要长。 北方农家的谚语说:“六月六,看谷秀。”又说:“处暑不出头,割谷喂老牛。”农作物到了该长的时候不长,或是长得太慢,就没有收成的希望。 人也是一样,要赶时侯,赶热天,尽量地用力量地长。

夏感(B文)

(1)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个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

(2)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长墙。 轻飞曼舞的蜂蝶不见了,却换来烦人的蝉儿,潜在树叶间一声声地长鸣。 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舰船。金色主宰了世界上的一切,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子的香味。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 夏天到了。

(3)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按绘画的观点,这大约有其中的道理。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一一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 这时她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慢长,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

(4)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人们的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你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他们早起晚睡亦够苦了,半夜醒来还要听听窗纸,可是起了风;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了云。麦子打完了,该松一口气了,又得赶快去给秋苗追肥,浇水。“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

(5)遗憾的是,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大概春日融融,秋波澹澹,而夏呢,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有闲情逸致的人,自然不喜欢这种紧张的旋律。我却要大声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

【小题1】(1)A 文的划线句体现了夏天万物生长迅速的特点,请发挥你的想象,另选取合适的事物,用“昨天……今天……明天……”的句型体现同样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B文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
【小题2】A文从植物、______、山水、铁轨、马路、______这几个方面来表现夏天里万物的生长。
B文的第4小节,从两方面表现了“人们的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这两个方面是: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概括)
【小题3】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说:“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意思是:在文章结束时,作者将要表露的胸怀、志向很自然地说出来,给人一种鼓舞和向上的力量。这两篇文章,也都运用了“卒章显志”的手法。 你能运用这种阅读文章的方法,体会出作者写文章的用意吗?
A.文描绘夏天万物的迅速生长,是要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
B.文刻画夏天的紧张,热烈、急促,是要赞美 _______________
当前题号:10 | 题型:现代文阅读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