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数与式
- 方程与不等式
- 函数
- + 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 正比例函数的定义
- 一次函数的定义
- 一次函数的图象
- 一次函数的性质
- 一次函数与方程、不等式
- 一次函数的实际应用
- 图形的性质
- 图形的变化
- 统计与概率
- 观察、猜想与证明
- 实践与应用(暂存)
阅读下面的材料:
在平面几何中,我们学过两条直线平行的定义.下面就两个一次函数的图象所确定的两条直线,给出它们平行的定义:设一次函数y=k1x+b1(k1≠0)的图象为直线l1,一次函数y=k2x+b2(k2≠0)的图象为直线l2,若k1=k2,且b1≠b2,我们就称直线l1与直线l2互相平行.

解答下面的问题:
(1)求过点P(1,4)且与已知直线y=-2x-1平行的直线的函数表达式,并画出直线l的图象;
(2)设直线l分别与y轴、x轴交于点A、B,如果直线
:y=kx+t ( t>0)与直线l平行且交x轴于点C,求出△ABC的面积S关于t的函数表达式.
在平面几何中,我们学过两条直线平行的定义.下面就两个一次函数的图象所确定的两条直线,给出它们平行的定义:设一次函数y=k1x+b1(k1≠0)的图象为直线l1,一次函数y=k2x+b2(k2≠0)的图象为直线l2,若k1=k2,且b1≠b2,我们就称直线l1与直线l2互相平行.

解答下面的问题:
(1)求过点P(1,4)且与已知直线y=-2x-1平行的直线的函数表达式,并画出直线l的图象;
(2)设直线l分别与y轴、x轴交于点A、B,如果直线

在如图所示的平面真角坐标系中,函数
的图象于
、
轴交于
、
两点,

(1)画出函数
的图象;并求出
的面积:
(2)函数
的图象向上平移
个单位长度得到
.请直接写出:当
时,
的取值范围.






(1)画出函数


(2)函数





如图,直线
与直线
相交于点
.

(1)
________;
________.
(2)经过点
且垂直于x轴的直线与直线
,
分别交于点M,N,若线段MN长为5,求m的值.




(1)


(2)经过点



2019年10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日,红色旅游成为旅游热点.小王要和朋友们去某红色景点旅游,其门票零售价为80元/张.国庆节期间,景点推出优惠活动,方案1:门票一律九折优惠;方案2:对10人以内(含10人)购门票不优惠,超过10人超出部分八折优惠.设小王一行参加旅游的人数为x(人),购买门票费用为y(元).
(1)小王分别写出方案1和方案2购买门票的费用y(元)与旅游人数x(人)之间的函数表达式如下,请你将空缺部分补充完整:
______
;
(2)小王一行共有40人一起去该景点旅游,通过计算,判断选择哪种方案更省钱?
(1)小王分别写出方案1和方案2购买门票的费用y(元)与旅游人数x(人)之间的函数表达式如下,请你将空缺部分补充完整:



(2)小王一行共有40人一起去该景点旅游,通过计算,判断选择哪种方案更省钱?
如图,
两地相距30千米,甲骑自行车从
地出发前往
地,乙在甲出发1小时后骑摩托车从
地前往
地,图中的线段
和线段
分别反映了甲和乙所行使的路程
(千米)与行使时间
(小时)的函数关系。

请根据图像所提供的信息回答问题:
(1)乙骑摩托车的速度是每小时20 千米;
(2)两人的相遇地点与B地之间的距离是 千米;
(3)求出甲所行使的路程
(千米)与行使时间
(小时)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
的取值范围。










请根据图像所提供的信息回答问题:
(1)乙骑摩托车的速度是每小时20 千米;
(2)两人的相遇地点与B地之间的距离是 千米;
(3)求出甲所行使的路程



在数学活动“温度计上的一次函数”中,我们知道表示温度一般有两种方式:摄氏(℃)与华氏(°F).通过调查得知:10℃=50°F,20℃=68°F.请你算一算:30℃=_______°F.
为了响应国家节能减排的号召,鼓励市民节约用电,我市从2016年7月1日起,居民用电实行“一户一表”的“阶梯电价”,分三个档次收费,第一档是用电量不超过180千瓦时实行“基本电价”,第二、三档实行“提高电价”,具体收费情况见折线图,请根据图象回答下列问题:
(1)当用电量是180千瓦时时,电费是___元;
(2)“基本电价”是___元/千瓦时;
(3)小明家12月份的电费是328.5元,这个月他家用电多少千瓦时?
(1)当用电量是180千瓦时时,电费是___元;
(2)“基本电价”是___元/千瓦时;
(3)小明家12月份的电费是328.5元,这个月他家用电多少千瓦时?

如图,一次函数y=mx+2m+3的图像与y=-
x的图像交于点C,且点C的横坐标为-3,与x轴、y轴分别交于点A、点

A.![]() (1)求m的值与AB的长; (2)若点D(9,0),连结BD,求证△ABD为直角三角形. (3)在y轴上是否存在点P,使得△ABP为等腰三角形,若存在请求出P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