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数与式
- 方程与不等式
- 从算式到方程
- 解一元一次方程
- + 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
-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配套问题
-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工程问题
-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销售盈亏
-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比赛积分
-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方案选择
-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数字问题
-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几何问题
-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和差倍分问题
-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电费和水费问题
-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行程问题
-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比例分配
-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日历问题
-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其他问题
- 函数
- 图形的性质
- 图形的变化
- 统计与概率
- 观察、猜想与证明
- 实践与应用(暂存)
甲班学生48人,乙班学生44人,要使两班人数相等,设从甲班调x人到乙班,则得方程()
A.48-x=44-x | B.48-x=44+x |
C.48-x=2(44-x) | D.以上都不对 |
(新定义):A、B、C 为数轴上三点,若点C 到A 的距离是点C 到B 的距离的 3 倍,我们就称点
C 是(A,B)的幸运点.
(特例感知):
(1)如图 1,点A 表示的数为﹣1,点B 表示的数为 3.表示 2 的点C 到点A 的距离是 3,到点B 的距离是 1,那么点C 是(A,B)的幸运点.
①(B,A)的幸运点表示的数是 ;A.﹣1; B.0;C.1; D.2
②试说明A 是(C,E)的幸运点.

(2)如图 2,M、N 为数轴上两点,点M 所表示的数为﹣2,点N 所表示的数为 4,则(M,N)的幸点示的数为 .
(拓展应用):
(3)如图 3,A、B 为数轴上两点,点A 所表示的数为﹣20,点B 所表示的数为 40.现有一只电子蚂蚁P 从点B 出发,以 3 个单位每秒的速度向左运动,到达点A 停止.当t 为何值时,P、A 和B 三个点中恰好有一个点为其余两点的幸运点?
C 是(A,B)的幸运点.
(特例感知):
(1)如图 1,点A 表示的数为﹣1,点B 表示的数为 3.表示 2 的点C 到点A 的距离是 3,到点B 的距离是 1,那么点C 是(A,B)的幸运点.
①(B,A)的幸运点表示的数是 ;A.﹣1; B.0;C.1; D.2
②试说明A 是(C,E)的幸运点.

(2)如图 2,M、N 为数轴上两点,点M 所表示的数为﹣2,点N 所表示的数为 4,则(M,N)的幸点示的数为 .
(拓展应用):
(3)如图 3,A、B 为数轴上两点,点A 所表示的数为﹣20,点B 所表示的数为 40.现有一只电子蚂蚁P 从点B 出发,以 3 个单位每秒的速度向左运动,到达点A 停止.当t 为何值时,P、A 和B 三个点中恰好有一个点为其余两点的幸运点?

小明用172元钱买了两种书为“希望工程”募捐,共10本,单价分别为18元、10元,每种书小明各买了多少本?若设单价为18元的书买了
本,可列方程为_________________.

某校部分师生要去外地参加夏令营活动,车站提出两种车票价格优惠方案供学校选择:第一种方案是教师按原价付款,学生按原价的75%付款;第二种方案是师生都按原价的80%付款.已知该校有5名教师和x名学生参加此次夏令营活动,车票原价为100元/张.
(1)分别写出两种方案的购票款(列代数式并化简)
(2)如果两种方案的付款相同,那么参加夏令营的学生有多少人?
(3)当参加夏令营的学生人数为
名时,试说明选择哪一种方案购票省钱?
(1)分别写出两种方案的购票款(列代数式并化简)
(2)如果两种方案的付款相同,那么参加夏令营的学生有多少人?
(3)当参加夏令营的学生人数为

某班50位学生中,有27人参加数学兴趣小组,35人参加语文兴趣小组,这两项都没有参加的有11人.若设这两项都参加的有x人,则正确的方程是( )
A.27+35﹣x+11=50 | B.27+35﹣x﹣11=50 |
C.(27﹣x)+(35﹣x)+11=50 | D.27+35+x=50+11 |
已知,点A、B、O在数轴上对应的数为a、b、0,且满足|a+8|+(b﹣12)2=0,点M、N分别从O、B出发,同时向左匀速运动,M的速度为1个单位长度每秒,N的速度为3个单位长度每秒,A、B之间的距离定义为:AB=|a﹣b|.
(1)直接写出OA= .OB= ;
(2)设运动的时间为t秒,当t为何值时,恰好有AN=2AM;
(3)若点P为线段AM的中点,Q为线段BN的中点,M、N在运动的过程中,PQ+MN的长度是否发生变化?若不变,请说明理由,若变化,当t为何值时,PQ+MN有最小值?最小值是多少?
(1)直接写出OA= .OB= ;
(2)设运动的时间为t秒,当t为何值时,恰好有AN=2AM;
(3)若点P为线段AM的中点,Q为线段BN的中点,M、N在运动的过程中,PQ+MN的长度是否发生变化?若不变,请说明理由,若变化,当t为何值时,PQ+MN有最小值?最小值是多少?
将一些课外书分给某班学生阅读,若每分2本,则剩余35本,若每人分4本,则还差25本,设这个班共有x名学生,则可列方程()
A.2x+35=4x+25 | B.![]() | C.2x-35=4x+25 | D.2x+35=25-4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