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初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一)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知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知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二)余外家世居吴淞江南千墩浦上。表兄淀山公,自国野登朝,宦游二十余年,归始僦居县城。嘉靖三十年,定ト于马鞍山之阳、娄水之阴。

忆余少时尝在外家,盖去县三十里,逸望山颓然如积灰,而烟云杳霭,在有无之间。今公于此山日亲,高楼曲槛,几席户牗常见之。又于屋后构小图,作亭其中,取靖节“悠然见南山”之语以为名。靖节之诗,类非晋、宋雕绘者之所为。而悠然之意,每见于言外,不独一时之所适。而中无留滞,见天壤间物,何往而不自得?余尝以为悠然者实与道俱。谓靖节不知道,不可也。

(节选自归有光《悠然亭记》)

(注)①外家:指外祖父母家、舅家。②宦游:指外出求官或做官。③(jiù):租货。④定ト;指定居。⑤颓然:坍塌的样子。⑥杳:云雾缥缈的样子。
【小题1】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欲: 解衣睡 熊掌,亦我所
B.乐:  念无与为者 而不知太守之其乐也
C.遂: 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许先帝以驱驰
D.少: 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饮辄醉
【小题2】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呼成现代汉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交横,盖竹柏影也。
【小题3】语段(一)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两人者耳”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小题4】两个语段的景物描写都极具特点,在写作手法上有何相似之处?请结合两个语段的内容具体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对比阅读 更新时间:2020-03-26 09:01:2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桌竹之属,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节选自《桃花源记》)

(乙)小国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典,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节选自《道德经》)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屋舍俨然(______)
(2)桑竹之(______)
(3)阡陌交通(______)
(4)如外人(______)
(5)虽有甲(______)
【小题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2)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小题3】请用“/”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每句划1处。
(1)有 良 田 美 池 桑 竹 之 属
(2)民 至 老 死 不 相往 来
【小题4】(甲)(乙)两文的作者从相似的角度分别对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国”展开了想象请根据(甲)(乙)两文完成下表。
(甲)
①____
设酒杀鸡作食
屋舍俨然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
美其服
②____
③____
④____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选文,回答各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吕周辅言:东坡先生与黄门公南迁相遇于梧、藤间。道旁有鬻汤饼②者共买食之恶不可食。黄门置箸而叹,东坡已尽之矣。谓黄门曰:“九三郎,尔欲咀嚼耶?”大笑而起。秦少游闻之,曰:“此先生‘饮酒但饮湿’而已。”

(注释)①黄门公:即苏轼弟苏辙。②汤饼:面条③恶(cū):通“粗”。④九三郎:苏轼对弟弟的称呼。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①月色入  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谓黄门曰 ④尔欲咀嚼耶
【小题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黄门置箸而叹,东坡已尽之矣。
【小题3】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
A.道旁有鬻汤饼者/共买食之/恶不可食。
B.道旁/有鬻汤饼者共买/食之恶不可食。
C.道旁有鬻汤饼者共买/食之恶/不可食。
D.道旁有鬻汤饼者/共买食之恶/不可食。
【小题4】结合学过的知识,及(甲)(乙)选文内容,分析两篇文章中苏轼的境遇有何相同之处。体现了苏轼怎样的性格特点?

同类题4

阅读文言文,完成题目。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乙)以岁三月上旬,步循溪西入。积雨始霁,溪上大声漎然。十余里,旁多奇石、蕙草、松、枞、槐、枫、栗、橡,时有鸣嶲。溪有深潭,大石出潭中,若马浴起,振鬣宛首而顾其侣。援石而登,俯视溶云,鸟飞若坠。复西循崖可二里,连石若重楼,翼乎临于溪右。或日宋李公麟之“垂云沜”也;或曰后人求公麟地不可识,被而名之。石罅生大树,荫数十人。前出平土,可布席坐。南有泉,明何文端公摩崖书其上曰:“媚笔之泉”。泉漫石上为圆池,乃引坠溪内。

左丈学冲于池侧方平地为室,未就,要客九人饮于是。日暮半阴,山风卒起,肃振岩壁,榛莽群泉、矶石交鸣。游者悚焉,遂还。是日,姜坞先生与往,鼐从,使鼐为之记。

(选自姚鼐《游媚笔泉记》)

注释:①霁:天放晴。②漎(c6ng):流水声,③嶲(guī):鸟名,子规,杜鹃。④鬣(liè):马颈上的长毛。⑤援:攀缘,指游人攀登到大石上。⑥溶云:溶,融入。指天上的云倒映在潭水中。⑦沜(pàn):同“泮”,半月形的水池。⑧何文端公:指何如宠。后文中的“左丈学冲”指左世容,“姜坞先生”指姚范。⑨就:完成。⑩卒:同“猝”,突然。
【小题1】选出下列加点字用法与意义相同的一项(    )
A. 计其长曾不盈寸    潭西南
B.宫室、器皿、人物    坻,为屿,为嵁,为岩
C.便还家 客九人饮于是
D.心之  似与游者相
【小题2】在下列句子的加点字中选出与例句中词语用法不同的一项( )
例句:其岸势犬牙
A.B.C.皆若游无所依D.日光
【小题3】翻译下列句子。
⑴连石若重楼,翼乎临于溪右。
⑵是日,姜坞先生与往,鼐从,使鼐为之记。
【小题4】甲、乙两文画线句子在表现手法上有何共同之处,请指出并加以分析。

同类题5

文言文阅读。

甲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①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节选自郦道元《三峡》)

乙从石首①至岳阳,水如明镜,山似青螺,蓬窗下饱看不足。最奇者:墨山仅三十里,舟行二日,凡二百余里,犹盘旋山下。日朝出于斯,夜没于斯,旭光落照,皆共一处。盖江水萦回墨山中,故帆樯绕其腹背,虽行甚驶,只觉濡迟②耳。

过岳阳,欲游洞庭,为大风所尼③。季弟小修秀才,为《诅柳秀才文》,多谑语。薄暮风极大,撼波若雷,近岸水皆揉为白沫,舟几覆。季弟曰:“岂柳秀才报复耶?”余笑曰:“同胞相调,常事耳。”因大笑。明日,风始定。

(《岳阳纪行》袁宗道)

(注释)①石首:地名。②濡迟:慢。③尼:滞留。
【小题1】解释下面加点字。
①略无
②虽乘御风
暮风极大
【小题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项是(  )
A.至夏水襄陵    相与步中庭
B.虽乘奔御风,不疾也    自康乐
C.故渔歌曰 经纶世务
D.春冬时 予独爱莲出淤泥而不染
【小题3】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1)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2)舟行二日,凡二百余里,犹盘旋山下。
【小题4】甲文写三峡风光,乙文写岳阳风光各有怎样的特点?都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