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初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顺宗即位,王叔文、韦执谊用事,尤奇待宗元,与监察吕温密引禁中,与之图事。叔文欲大用之,会居位不久,叔文败,与同辈七人俱贬。宗元为邵州刺史,在道,再贬永州司马,即罹窜逐,涉履蛮瘴,崎岖堙厄,蕴骚人之郁悼,写情叙事,动必以文。为骚文十数篇,览之者为之凄恻。

(《旧唐书·柳宗元传》有删改)

(注释)①用事:执掌政权。②奇待:器重礼遇。③禁:宫禁,帝王的住处。④罹窜逐:遭遇放逐。⑤涉履蛮瘴:经历蛮荒之地瘴疠之苦。⑥堙(yīn)厄:指道路艰难。⑦蕴:积聚。⑧骚文:《离骚》一类的文体。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⑴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⑶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之  
⑷王叔文、韦执谊用事,奇待宗元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其境过清 写情叙事,动必
B.记之而去 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C.潭中鱼百许头     高二黍许
D.蕴骚人郁悼 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
【小题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⑵为骚文十数篇,览之者为之凄恻。
【小题4】柳宗元的山水游记非常有名,他把自己的不幸遭遇和胸襟气度寄托在山水之中,读者能通过文字感受到他情感的起伏变化。请结合(乙)文内容,理解分析(甲)文,完成下面的填空。
听到悦耳的水声,他“心乐之”;看到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潭中游鱼,他感觉“似与游者相乐”;最后“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从中传达出柳宗元久谪远荒的____________________之情(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小题5】这世界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慧眼。请你结合(甲)文和下面的链接材料,简要概括“发现美”的过程,并谈谈你受到的启发。
(链接材料)

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由其中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举熙熙然回巧献技,以效兹丘之下。

(选自《钴鉧潭西小丘记》)

(注释)①举:全部。②熙熙然:欢乐的样子。③回巧:指山水环绕回旋,好像在表演它的奇技。④献技:指浮云鸟兽漂浮嬉游,好像在表演它的技艺。⑤效:呈献。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对比阅读 更新时间:2020-03-15 12:43:4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曾子衣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贻邑焉,曰:“请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终不受。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

(节选自《说苑·立节》)

(注)①衣(yì):穿。②敝衣:破旧的衣服。③邑:封邑、封地。④修衣:添置衣物。⑤反:同“返”,返回。⑥奚:疑问词,为什么。⑦不我骄:即“不骄我”,不对我显露骄色。⑧足:足够。⑨全:使……得以保全。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2)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

同类题2

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选自《送东阳马生序》,有删改)

(乙)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既长,知其家世,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饘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选自《宋名臣言行录》,有删改)

(注释)①再适长山朱氏:改嫁到长山姓朱的人家。(适,嫁。再,第二次)②世家:身世。③南都:地名。④饘(zhān)粥:稠粥。⑤日昃(zè):太阳偏西。⑥六经:指《诗》、《书》、《礼》、《易》、《乐》、《春秋》六部经书。⑦慨然:形容慷慨激昂。
【小题1】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1)白玉之环
(2)同舍生皆绮绣
(3)媵人持沃灌
(4)感泣
【小题2】下面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足肤皲裂不知 /范仲淹二岁
B.当余从师也 /去南都
C.衾拥覆 /辄水沃面
D.余则缊袍敝衣处间 /如土石何
【小题3】翻译句子
(1)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2)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小题4】两文段的主人公都克服了生活的艰难,勤奋苦读,从文段中来看,二者的读书动力略有差别,请分别用自己的话概括,甲文宋濂是: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范仲淹是: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映古代名人苦读的成语故事有: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要求填写两个)

同类题3

   (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富贵不能淫》)

(乙)海瑞,字汝贤,琼山人。署南平教谕,御史诣学官,属吏咸伏谒,瑞独长揖,曰:“台谒当以属礼,此堂,师长教士地,不当屈。”其迁淳安知县,布袍脱粟,令老仆艺蔬自给。总督胡宗宪尝语人曰:“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宗宪子过淳安,怒驿吏,倒悬之。瑞曰:“曩胡公按部,令所过勿供张。今其行装盛,必非胡公子。”发金数千,纳之库,驰告宗宪,宗宪无以罪。

(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四十》,有删改)

(注)①脱粟:吃糙米饭。②艺:种植。③曩:从前。④ 发:打开。⑤橐(tuó):口袋的一种。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岂不大丈夫哉(是)B.得志,与民之(遵循)
C.御史学官(到)D.属吏伏谒(都)
【小题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倒悬/父命B.独行道/迁淳安知县
C.顺为正者 /谒当属礼D.是焉得大丈夫乎/昨闻海令母寿
【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围绕“何谓大丈夫”的问题,景春提出观点,孟子反驳,又破有立。
B.甲文中孟子先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表达了对景春推崇的公孙衍、张仪之流的不屑和鄙视,接着从正面提出自己心目中大丈夫的标准。
C.乙文中海瑞在南平和淳安的言行,体现了甲文中大丈夫标准中的“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D.乙文通过“布袍脱粟,艺蔬自给”和胡宗宪的话,分别从正面和侧面表现了作为淳安知县的海瑞生活的清贫。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得志,与民由之。
(2)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
【小题5】包拯、海瑞在民间人称“包青天”“海青天”。在“苍蝇、老虎一起打”的今天,请结合甲乙两文,谈谈老百姓心中的“青天”应该是怎样的人。

同类题4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

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 及

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沈约)孤贫,笃志好学,昼夜不释卷。母恐其以劳生疾,常遣减油灭火。而昼之所读,

夜辄诵之,遂博通群籍,善属文。济阳蔡兴宗闻其才而善之,及为郢州,引为安西外兵参军,兼

记室。兴宗常谓其诸子曰:沈记室人伦师表,宜善师之。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
(1)鲁肃过寻阳(_________) (2)即刮目相待(_________
(3)为郢州 (_________)   (4)母其以劳生疾 (________
【小题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但当涉猎,见往事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昼之所读,夜辄诵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甲文中孙权告诉了吕蒙哪两种读书方法?这两种读书方法各自的目的是什么?
【小题4】乙文中沈约成才的自身原因是什么?
【小题5】在社会上有一种读书无用论的论调,他们认为读不读书一个样,反正都是出去打工,你同意这个观点吗?说说你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