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初中语文

题干

阅读文言文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选自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

余至湖上,寓辋川四可楼已半月。辋川者,家兄戒庵别业也。楼面孤山,暑甚,未能往。七夕后五日,雨过微凉,环湖峰峦,皆空翠如新沐。望明月上东南最高峰,与波溶漾,湖碧天青,万象澄澈。余游兴跃然,偕学士,呼小艇,渡孤山麓。从一奚童,登放鹤亭,徘徊林处士墓下。已舍艇,取径沮洳间,至望湖亭。凭槛四眺,则湖圆如镜,两高、南屏诸峰,回合如大环。盖亭适踞湖山之中,于月夜尤胜。亭废,今为龙王祠。西行过陆宣公祠左右有居人数十家灯火隐见林薄

嗟乎!岚影湖光,今不异昔,而林逋一布衣,垂六百余年,遗迹顾至今尚存,何耶?相与慨叹久之。孤山来,经僧舍六七,梵呗寂然,惟凤林寺闻钟声寥寥也。作记以游之明日。

(选自邵长蘅《夜游孤山记》,有删改)

(注释)①湖:指西湖。②奚童:童仆。③林处士:指林逋,宋代隐士,归隐西湖孤山。不娶,种梅养鹤以自娱,因有“梅妻鹤子”之称。放鹤亭在孤山北,为其放鹤处。④沮洳(jù rù):低湿的地带。⑤两高:指武林山上的南高峰和北高峰。南屏:西湖南边的南屏山。⑥梵呗:佛教作法事时的赞唱之声。
【小题1】用斜线“/”给下面句子断句。(限两处)
西 行 过 陆 宣 公 祠 左 右 有 居 人 数 十 家 灯 火 隐 见 林 薄。
【小题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无与为乐者 ⑵相与步于中庭 ⑶一奚童 ⑷已
【小题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欣然起     ②夫君子之
B.①余湖上     ②遂承天寺寻张怀民
C.①余兴跃然           ②鱼细石,直视无碍
D.①惟凤林寺钟声寥寥也 ②求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小题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⑵盖亭适踞湖山之中,于月夜尤胜。
【小题5】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甲文融叙事、写景、议论于一炉,环环相扣。乙文第一段重在写景抒情,展现了一幅清朗的湖山月夜图;第二段重在感叹议论,今昔对照,发人深思,突出了本篇游记的主旨。
B.“庭下如积水空明”“积水空明”写出月光的空灵清澈。“雨过微凉,环湖峰峦,皆空翠如新沐”“空”字写出了一阵夏雨过后,山色之纯净,一片青翠欲滴,别无杂色。
C.“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苏轼与张怀民相同际遇,相似处境,“亦未”蕴含欣喜之情,因为怀民似乎与自己心有灵犀。“登放鹤亭,徘徊林处士墓下”作者对隐士林逋的高洁品性十分仰慕,“徘徊”流露出一片缅怀的深情。
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闲人”意味隽永: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情感尽在其中。“相与慨叹久之”则暗含了作者寄情山水后豁达乐观、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对比阅读 更新时间:2020-03-26 12:48:2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物者,窥谷忘返。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节选自《与朱元思书》)

(乙)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意味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当恁么时也不妨熟歇。

(苏轼《记游松风亭》)

(注释)①木末:树梢。②死敌:死于敌手。③死法:死于军法。④恁(nèn)么:如此,这样。
【小题1】下面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任意东西(向东,向西)
B.余寓居惠州嘉祐寺(曾经)
C.思欲亭止息(到,靠近)
D.猛浪若(奔驰)
【小题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负势竞  横柯
B.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  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C.天下独  哀转久
D.人悟此  猛浪
【小题3】请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物者,窥谷忘返。
(2)望亭宇尚在木末,意味是如何得到?
【小题4】(甲)(乙)两文作者在不同的环境下,心境有何不同?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

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予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撷园蔬,取池鱼,酿秫酒,瀹脱粟而食之,曰:乐哉游乎!

方是时,予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见予之所往而无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节选自苏轼《超然台记》)

(注)①葺(qì):修整。②撷(xié):采摘。③秫(shú)酒:用粘高粱酿的酒。④瀹(yuè):这里是煮的意思。⑤脱粟:糙米。
【小题1】请用“/”标示下面语句的语意停顿(每句标一处)
(1)念无与为乐者
(2)因城以为台者旧矣
【小题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1)欣然起行 (_________)
(2)竹柏影也(_______)
(3)雨雪之(_________)
(4)且其台曰“超然”(______)
【小题3】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
【小题4】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苏轼笔下承天寺月光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用一四字短语概括);“超然台”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填空)
【小题5】甲乙两文分别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甲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3

阅读《记承天寺夜游》和《赤壁赋》选段,完成小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壬戌之秋,七月既望①,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举酒属②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③。浩浩乎如冯虚御风④,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苏轼《赤壁赋》)
(注释) ①既望:农历十六日。 ②属:致意,引申为劝酒。 ③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任凭小船在宽广的江面上飘荡。 ④冯(píng)虚御风:在天空中驾风遨游。冯虚,凭空、凌空。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字词或短语。
①念无与为者() ②遂至承天寺()
③水波不() ④遗世独立()
【小题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小题3】甲段中“闲人”指不贪恋名利而能从容流连美景的人。请结合乙文的内容说说“闲人”在夜游赤壁中是怎样体现的。
【小题4】下列理解与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闲人如吾两人者”和“羽化而登仙”透露出作者悲观消极、企图逃避的情绪。
B.乙段中“白露横江,水光接天”与王勃的“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意境相类似。
C.张怀民与苏轼一样,都是投身自然、不争名利之人,这从“怀民亦未寝”可以看出。
D.甲、乙两段中都写到月光的皎洁,寄托了作者的情感追求。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八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晓雾将(______)
(2)沉鳞竞跃(______)
(3)无与为乐者(______)
(4)相与步于中庭(______)
(5)怀民未寝(______)
【小题2】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A.未复有能其奇者/念无为乐者
B.四时各/声泪
C.怀民亦未/食难安
D.山川美/实是欲界仙都.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小题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答谢中书书》作者是陶弘景,本文是他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中的一部分。
B.“猿鸟乱鸣”一句中的“乱”字用的好,它写出了“鸣”的状态,写出了晨景的热烈欢跃的气氛。
C.《记承天寺夜游》作者是北宋文学家苏轼,本文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
D.“但少闲人如吾两入者耳”中“闲人”指无职无权,没有事可做的人,这里暗含无聊空虚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