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初中语文

题干

阅读文言文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选自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

余至湖上,寓辋川四可楼已半月。辋川者,家兄戒庵别业也。楼面孤山,暑甚,未能往。七夕后五日,雨过微凉,环湖峰峦,皆空翠如新沐。望明月上东南最高峰,与波溶漾,湖碧天青,万象澄澈。余游兴跃然,偕学士,呼小艇,渡孤山麓。从一奚童,登放鹤亭,徘徊林处士墓下。已舍艇,取径沮洳间,至望湖亭。凭槛四眺,则湖圆如镜,两高、南屏诸峰,回合如大环。盖亭适踞湖山之中,于月夜尤胜。亭废,今为龙王祠。西行过陆宣公祠左右有居人数十家灯火隐见林薄

嗟乎!岚影湖光,今不异昔,而林逋一布衣,垂六百余年,遗迹顾至今尚存,何耶?相与慨叹久之。孤山来,经僧舍六七,梵呗寂然,惟凤林寺闻钟声寥寥也。作记以游之明日。

(选自邵长蘅《夜游孤山记》,有删改)

(注释)①湖:指西湖。②奚童:童仆。③林处士:指林逋,宋代隐士,归隐西湖孤山。不娶,种梅养鹤以自娱,因有“梅妻鹤子”之称。放鹤亭在孤山北,为其放鹤处。④沮洳(jù rù):低湿的地带。⑤两高:指武林山上的南高峰和北高峰。南屏:西湖南边的南屏山。⑥梵呗:佛教作法事时的赞唱之声。
【小题1】用斜线“/”给下面句子断句。(限两处)
西 行 过 陆 宣 公 祠 左 右 有 居 人 数 十 家 灯 火 隐 见 林 薄。
【小题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无与为乐者 ⑵相与步于中庭 ⑶一奚童 ⑷已
【小题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欣然起     ②夫君子之
B.①余湖上     ②遂承天寺寻张怀民
C.①余兴跃然           ②鱼细石,直视无碍
D.①惟凤林寺钟声寥寥也 ②求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小题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⑵盖亭适踞湖山之中,于月夜尤胜。
【小题5】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甲文融叙事、写景、议论于一炉,环环相扣。乙文第一段重在写景抒情,展现了一幅清朗的湖山月夜图;第二段重在感叹议论,今昔对照,发人深思,突出了本篇游记的主旨。
B.“庭下如积水空明”“积水空明”写出月光的空灵清澈。“雨过微凉,环湖峰峦,皆空翠如新沐”“空”字写出了一阵夏雨过后,山色之纯净,一片青翠欲滴,别无杂色。
C.“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苏轼与张怀民相同际遇,相似处境,“亦未”蕴含欣喜之情,因为怀民似乎与自己心有灵犀。“登放鹤亭,徘徊林处士墓下”作者对隐士林逋的高洁品性十分仰慕,“徘徊”流露出一片缅怀的深情。
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闲人”意味隽永: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情感尽在其中。“相与慨叹久之”则暗含了作者寄情山水后豁达乐观、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对比阅读 更新时间:2020-03-26 12:48:2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文言文阅读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为乐者,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

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①。得疾,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往求疗。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②。以纸画字,不数字,辄③深了人意。余戏之曰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疾愈,之同游清泉寺。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有王逸少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余作歌云: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是日剧饮④而归。

(选自苏轼《东坡志林》)

(注释)①相田:察看田地的好坏。②颖悟绝人:超过同辈,聪明过人。③辄:就。④剧饮:痛快喝酒。
【小题1】下列加点字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念无为乐者/之同游清泉寺
B.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往求疗
C.不数字/答谢中书
D.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自富阳至桐庐一百
【小题2】给文中画线文字断句(限断三处)。
余戏 之 曰 余 以 手 为 口 君 以 眼 为 耳 皆 一 时 异 人 也。
【小题3】请补写下面句子中省略的内容。
(1)______/以纸画字,书不数字,(2)_____/辄深了人意。
【小题4】下列选项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记承天寺夜游》全篇仅有八十多字,但是作者开篇所记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却十分详尽,表明这个时间背景对此文有着重要的意义。
B.“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为写月光的传神之笔,短短数语,无一个月字,却无处不是皎洁的月光,描绘了一个空明的月夜。
C.“有王逸少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作者在众多景物中突出兰溪,在兰溪中又捕捉了溪水西流的特征,这是作者抒发情感的契机。
D.“休将白发唱黄鸡”中的“白发”指年老;“黄鸡”指“黄鸡催晓”,原指对年华易逝的感伤。此句意思是感伤时光流逝人易老,告诫人们要珍惜时光。
【小题5】苏轼一生豁达,请结合甲乙两文的内容进行阐述。

同类题2

阅读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物者,窥谷忘返。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节选自《与朱元思书》)

(乙)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意味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当恁么时也不妨熟歇。

(苏轼《记游松风亭》)

(注释)①木末:树梢。②死敌:死于敌手。③死法:死于军法。④恁(nèn)么:如此,这样。
【小题1】下面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任意东西(向东,向西)
B.余寓居惠州嘉祐寺(曾经)
C.思欲亭止息(到,靠近)
D.猛浪若(奔驰)
【小题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负势竞  横柯
B.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  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C.天下独  哀转久
D.人悟此  猛浪
【小题3】请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物者,窥谷忘返。
(2)望亭宇尚在木末,意味是如何得到?
【小题4】(甲)(乙)两文作者在不同的环境下,心境有何不同?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八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晓雾将(______)
(2)沉鳞竞跃(______)
(3)无与为乐者(______)
(4)相与步于中庭(______)
(5)怀民未寝(______)
【小题2】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A.未复有能其奇者/念无为乐者
B.四时各/声泪
C.怀民亦未/食难安
D.山川美/实是欲界仙都.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小题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答谢中书书》作者是陶弘景,本文是他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中的一部分。
B.“猿鸟乱鸣”一句中的“乱”字用的好,它写出了“鸣”的状态,写出了晨景的热烈欢跃的气氛。
C.《记承天寺夜游》作者是北宋文学家苏轼,本文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
D.“但少闲人如吾两入者耳”中“闲人”指无职无权,没有事可做的人,这里暗含无聊空虚之感。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己卯上元,予在儋州,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从之,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杂糅,屠沽纷然。归舍已三鼓矣舍中掩关熟睡已再鼾矣。放杖而笑,孰为得失?过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然亦笑韩退之钓鱼无得,更欲远去,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

(苏轼《书上元夜游》)

(注)①上元:农历正月十五。②儋州:苏轼被贬之地,现属海南。③民:指汉族。夷:指当地少数民族。④屠沽:泛指市井中做生意的人。⑤过:苏轼的小儿子。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欣然起行___________________
(2)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___________________
(3)予欣然之____________________
(4)自笑也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归舍已三鼓/矣舍中掩关熟睡/已再鼾矣
B.归舍已三鼓矣/舍中掩关/熟睡已再鼾矣
C.归舍已三鼓矣/舍中掩关熟睡/已再鼾矣
D.归舍已三鼓/矣舍中掩关/熟睡已再鼾矣
【小题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
【小题4】甲、乙两文都写了夜游,分别描写了什么?两文都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