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初中语文

题干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告子下》)

(乙)赵襄子攻翟,胜老人、中人,使使者来谒之。襄子方食抟饭,有忧色。左右曰:“一朝而两城下,此人之所喜也。今君有忧色何?”襄子曰:“江河之大也,不过三日。飘风暴雨,日中不须臾。今赵氏之德行,无所于积,一朝而两城下,亡其及我乎!”孔子闻之曰:“赵氏其昌乎!”夫忧所以为昌也,而喜所以为亡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慎大览•慎大》)

[注释]①赵襄子:春秋末晋国大夫,赵氏家族首领,战国时期赵国的创始人。②翟:春秋时期的国家。③老人、中人:翟国的两座城池。④抟(tuán)饭:捏成团的饭。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傅说于版筑之间 举:_____________ (2)行乱其所为 拂:_____________
(3)困于心,于虑,而后作 衡:_____________ (4)使使者来之 谒:_____________
(5)江河之大也,不过三日  江河:___________
【小题2】翻译下列句子。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夫忧所以为昌也,而喜所以为亡也。.
【小题3】通过论证,两段文字得出了相似的结论,(甲)文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乙)文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用原文语句填空)
【小题4】阅读两段文字,结合(甲)文中“生于忧患”的观点,说说在(乙)文赵襄子身上是如何体现的。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对比阅读 更新时间:2020-03-07 01:45:3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文言文阅读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选自《孟子•告子上》)

(乙)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①子②冠履③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④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 

(选自《墨子》)

(注释)①予:给,送。②子:你,代词。③履:鞋子。④一言:一句话,即关系到正义与非正义的一句话。
【小题1】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
(1)故有所不辟也(__________) (2)非独贤者有心也(_______
(3)今人曰(____________)   (4)何_______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甲乙两文各论述了什么观点?试说说论证的思路。
【小题4】(甲)(乙)两文都阐明了“义”的重要性,您认为“义”的内涵是什么?今天还有坚持的必要吗?为什么?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孟子》)

【小题1】下列句子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其筋骨/无案牍之B.乏其身/庭下如积水
C.必先其心志/何而不平D.舜于畎亩之中/有时朝白帝
【小题2】下列句子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出无法家拂士/水不在深有龙B.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渔者歌曰
C.征于色,发于声,后喻/面山D.舜发畎亩之中/相与步中庭
【小题3】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第一段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事例,阐述了人才要在逆境中造就的道理。
B.一个国家要避免“亡”,必须具备内有“法家拂士”和外有“敌国外患”两个条件。
C.文章运用排比举例和对比的论证方法说理,行文有气势,增强了论辩的说服力。
D.文章从造就人才说起,再论国家存亡之理,得出国家没有外忧内患就会灭亡的结论。
【小题4】把文言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同类题4

   (甲)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

子墨子言见染丝者而叹,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必而已则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

非独染丝然也,国亦有染。舜染于许由、伯阳,禹染于皋陶、伯益,汤染于伊尹、仲虺,武王染于太公、周公。此四王者,所染当,故王天下,立为天子,功名蔽天地。非独国有染也,士亦有染。其友皆好仁义,淳谨畏令,则家日益,身日安,名日荣,处官得其理矣,则段干木、禽子、傅说之徒是也。诗曰:“必择所堪。”必谨所堪者,此之谓也。

(选自《墨子·所染》,有删改)

(注释)①虺:huǐ,人名。②堪:通“湛”,浸染。
(积累)
【小题1】下列对文中句子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患有所不辟也。(“患”的意思是“担心,忧虑”,和《送东阳马生序》中的“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的“患”意思相同。)
B.子墨子言见染丝者而叹。(“染”的本意是“使物着色”,从全文来看,它的引申义是“熏陶,沾染”。)
C.此四王者,所染当,故王天下。(“王”在这里用作动词,解释为“称王”,正是他们善于选拔人才,成就了王业)
D.诗曰:“必择所堪。”(在这里,作者引用《诗经》的句子,呼应开头,再次强调要谨慎选择“染料”。)
(吟咏)
【小题2】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染 于 苍 则 苍 染 于 黄 则 黄 所 入 者 变 其 色 亦 变 。
(比读)
【小题3】结合两文内容,说说孟子与墨子在说理上的共同特点。
【小题4】甲文中“贤者能勿丧耳”的“耳”这个词,加强了对贤者坚守本心的肯定。乙文中的划线句中也有这类词,请找出并简要分析它的作用。
(拓展)
【小题5】古代贤人的精神品德烛照当今,并不过时。从甲、乙两文中选择一文,谈谈文章的现实意义。
我选择_______文,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