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 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与“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昂首观之 |
B.藐小之物 |
C.心之所向 |
D.下车引之 |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尊君在不 学而不思则罔 |
B.太丘舍去 又渐如高舍 |
C.下车引之 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
D.陈太丘与友期行 与儿女讲论文义 |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世说新语》)
(乙)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见道旁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为苦李。”取之信①然。
(选自《世说新语》)
注:①信:确实,的确。【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已去
(2)下车引之
(3)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4)竞走取之
【小题2】用“/”给(乙)文市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见 道 边 李 树 多 子 折 枝 诸 儿 争 走 取 之 唯 戎 不 动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2)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为苦李。
【小题4】简要分析(甲)文元方和(乙)文中王戎的人物形象。
[甲文]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 “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文]宾客诣陈太丘宿,太丘使元方、李方炊。客与太丘论议,二人进火,俱委而窃听。炊忘著箅,饭落釜中。太丘问:“炊何不馏?”元方、季方长跪曰:“大人与客语,乃俱窃听,炊忘著箅,饭今成糜。”太丘曰:“尔颇有所识不?”对曰:“仿佛志之。”二子俱说,更相易夺,言无遗失。太丘曰:“如此,但糜自可,何必饭也!”
[注释](1)箅(bì):蒸饭用的算子。(2)馏:把半熟的食物蒸热。(3)糜:稀粥。(4)志:记住。(5)更:交替。易夺:改正补充。【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实词。
(1)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门外:_______________
(2)元方入门而不顾 顾:_________________
(3)宾客诣陈太丘宿 诣:_________________
(4)饭落釜中 釜: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理解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
(D友人惭,下车引之 之:_________________
(2)仿佛志之 之: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句子翻译。
(1)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2)如此,但糜自可,何必饭也!
【小题4】下列对甲乙两段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中朋友未能如期赴约,陈太丘决定先行一步 并嘱咐元方在家等朋友。 |
B.甲文中元方尽管年幼,但是面对友人的冒犯,当面毫不客气地斥责了友人。 |
C.乙文中太丘和朋友谈话的内容深深吸引了兄弟二人,结果煮饭时忘了放箅子。 |
D.乙文中兄弟二人把偷听到的谈话内容完整复述了一遍,太丘便没有惩罚他们。 |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①欣然起行 ②念无与为乐者 ③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与朱元思书
吴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小题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一百许里(表示约数) |
B.千转不穷(婉转) |
C.鸢飞戾天(至、到达) |
D.窥谷忘反(同“返”,返回) |
A.自富阳至桐庐 自非亭午夜分 |
B.天下独绝 猿则百叫无绝 |
C.猛浪若奔 乘奔御风 |
D.负势竞上 横柯上蔽 |
A.“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一句从大处着笔,勾勒出富春江这幅山水画卷的整体气象。 |
B.第二段前两句写江水的清澈,着眼于静态;后一句写急流、猛浪,着眼于动态。一静一动。细致地描绘出“异水”的动人之态。 |
C.第三段先描写了群山的静态美,再铺写山中的各种声音,这是以静写闹,显示春天山中热闹景象。 |
D.“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句流露出作者厌倦官场,超脱尘世的清高思想,同时又反衬大自然的诱人魅力。 |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沈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小题1】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四时俱备(四季) | B.念无与为乐者(思念) |
C.怀民亦未寝(睡觉) | D.相与步于中庭(一起) |
A.念无与为乐者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B.自康乐以来 盖以诱敌 |
C.相与步于中庭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 |
D.何夜无月 水何澹澹 |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小题4】甲乙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甲文描绘了“ 之美”,乙文描写了“ 之美”。但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甲文表达了作者 的思想感情;乙文则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 ”的语句中。
小石潭记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怒己,曰奉壹。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1)潭中鱼可百许头 可:________ (2)悄怆幽邃 邃:________
(3)皆若空游无所依 若:________ (4)伐竹取道 伐:________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不可知其源 ②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
B.①以其境过清 ②去以六月息者也(《庄子·北冥有鱼》 |
C.①乃记之而去 ②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桃花源记》 |
D.①佁然不动 ②知困,然后能自强也(《礼记·虽有佳肴》) |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小题4】文中作者的心情有怎样的变化,从哪些内容可以看出来?
【小题5】本文是怎样突出水的特点的?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小题1】解释下面句子中带点的词。①湖中人鸟声俱绝。 ②余拏一小舟。
③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④客此。
【小题2】对下面句子带点的词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上下一白。 一片 | B.惟长堤一痕。 一道 |
C.湖心亭一点。 一点 | D.与余舟一芥。 一个 |
A.是日更定矣。 | B.是金陵人。 |
C.是进亦忧退亦忧。 | D.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
①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②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