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初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两篇短文,完成题目。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世说新语》)

(乙)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见道旁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为苦李。”取之信①然。

(选自《世说新语》)

注:①信:确实,的确。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已
(2)下车
(3)王戎七岁与诸小儿游
(4)竞取之
【小题2】用“/”给(乙)文市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见 道 边 李 树 多 子 折 枝 诸 儿 争 走 取 之 唯 戎 不 动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2)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为苦李。
【小题4】简要分析(甲)文元方和(乙)文中王戎的人物形象。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对比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03 09:43:4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课内文言文阅读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小题1】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解衣欲睡,月色入(户口)B.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于是)
C.相与步中庭(在)D.夜无月(哪,哪里)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竹柏影也 以诱敌B.欣起行 则天下之事
C.念无为乐者   未复有能其奇者D.念无与乐者    人谋而不忠乎
【小题3】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月色入户”把月光拟人化,来与被贬谪的作者相伴,“欣然起行”写出了作者在见到月光后睡意全无,披衣而起,欣然出行的喜悦和兴奋。
B.“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写出了作者和张怀民心有灵犀,友情深厚。“亦”说明这一对朋友的情怀相似,而对方的“未寝”也正是意料之中。
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闲人”意蕴深刻。表面上写自己清闲无事,夜游赏月,实际上却为自己的高雅情趣而自得,也隐约流露郁郁不得志的悲凉。
D.文章篇幅短小,却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细致美妙的描绘,融叙事、写景、议论、说明于一炉,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
【小题4】把《记承天寺夜游》中横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乙)有富室偶得二小狼,与家犬杂畜,亦与犬相安。稍长亦颇驯竟忘其为狼。一日昼寝厅事,闻群犬呜呜作怒声,惊起周视无一人。再就枕将寐,犬又如前,乃伪睡以俟。则二狼伺其未觉,将啮其喉,犬阻之不使前也。乃杀而取其革。此事从侄虞敦言:“狼子野心,信不诬哉!”然野心不过遁逸耳;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更不止于野心矣。兽不足道,此人何取而自贻患耶?”

【小题1】用“/”给下列句子划分停顿。(划分两处)
稍 长 亦 颇 驯 竟 忘 其 为 狼。
【小题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目似____
以诱敌____
③将其喉____
不诬哉____
【小题3】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野有麦场/元方入门不
B.一狼径/待君久不至,已
C.刀劈狼首/静修身
D.亦毙/择其善者而从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
①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②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
【小题5】甲乙两文写出了狼的什么共同特点?作者对狼分别持什么态度?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节选自《三峡》

(乙)江水又东,迳黄牛山,下有滩,名曰黄牛滩。南岸重岭叠起,最外高崖间有石,形如人负刀牵牛,人黑牛黄,成就①分明。既人迹所绝,莫得究焉。此岩既高,加以江湍回,虽途迳信宿②,犹望见此物。故行者谣曰:“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言水路纡深,回望如一矣。

(节选自《水经注》)

(注释)①成就:轮廓。②信宿:两三日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沿溯阻绝(沿:逆流而上)
B.不以也(疾:快)
C.多趣味(良:实在,确实)
D.望见此物(犹:还)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三峡七百里中/非亭午夜分
B.巘多生怪柏/哀转久
C.清倒影/望如一矣
D.有时发白帝/三三暮,黄牛如故
【小题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2)形如人负刀牵牛
【小题4】(甲)文“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侧重写水的_________;(乙)文“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侧重写水的__________________。这在写法上都属于__________描写。
【小题5】(甲)(乙)两文都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同类题4

文言文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衹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韩愈《马说》)

(乙)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春往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之,遂得水。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于老马与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

(选自《韩非子·说林上》)

(注释):①管仲、隰(xí)朋:都是春秋时期辅佐齐桓公的大臣。②孤竹:商周时期的一个小国家。③不难:不惜,不耻。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一食尽粟一石
(2)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之不以其道
(4)得道
(5)不难于老马与蚁
【小题2】翻译句子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2)春往冬反,迷惑失道。
【小题3】(甲)文主要写法是________,“千里马”喻指________。
【小题4】(甲)(乙)两文分别告诉我们怎样的道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月极明于中秋,观中秋之月,临水胜;临水之观,宜独往;独往之地,去人远者又胜也。今余之游金沙堆,其具是四美者欤 ?

盖余以八月之望过洞庭,天无纤云,月白如昼。沙当洞庭青草之中,其高十仞,四环之水,近者犹数百里。余系船其下,尽却童隶而登焉。沙之色正黄,与月相夺;水如玉盘,沙如金积,光采激射,体寒目眩,阆风、瑶台、广寒之宫,虽未尝身至其地,当亦如是而止耳。盖中秋之月,临水之观,独往而远人,于是为备。书以为金沙堆观月记。

——张孝祥《观月》

(注释)乾道二年(1166年),张孝祥,南宋爱国词人。他在广南西路经略安抚使任上被罢免,自桂林北上,途经洞庭湖,舟泊金沙堆,时当中秋,独登观月,作本文以记之。①沙:即金沙堆。在洞庭湖与青草湖之间,是由湖沙堆积而成的小岛。②尽却童隶:书童仆役全部退去。
【小题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春和
(2)沙鸥翔
(3)未尝至其地
(4)以为金沙堆观月记
【小题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盖余八月之望过洞庭    不物喜
B.喜洋洋者矣    醉能同
C.独往远人 学不思则罔
D.中秋月 山间朝暮也
【小题3】翻译下面的句子。
(1)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2)天无纤云,月白如昼。
【小题4】联系《醉翁亭记》《桃花源记》《小石潭记》《湖心亭看雪》中所描写的景物特点,任选一篇写出下句,与上句组成对偶句。
上句:岳阳楼壮丽雄起  下句: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阅读(甲)(乙)两文,回答下列问题。
(1)(甲)段中景色的特点是什么?
(2)(乙)文中加点词流露出作者怎样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