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空谷传响:响__________ (2)互相轩邈:邈__________
(3)盖竹柏影也:盖__________ (4)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许:__________
【小题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2)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节选自《三峡》
(乙)江水又东,迳黄牛山,下有滩,名曰黄牛滩。南岸重岭叠起,最外高崖间有石,形如人负刀牵牛,人黑牛黄,成就①分明。既人迹所绝,莫得究焉。此岩既高,加以江湍回,虽途迳信宿②,犹望见此物。故行者谣曰:“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言水路纡深,回望如一矣。
(节选自《水经注》)
(注释)①成就:轮廓。②信宿:两三日【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沿溯阻绝(沿:逆流而上) |
B.不以疾也(疾:快) |
C.良多趣味(良:实在,确实) |
D.犹望见此物(犹:还) |
A.自三峡七百里中/自非亭午夜分 |
B.绝巘多生怪柏/哀转久绝 |
C.回清倒影/回望如一矣 |
D.有时朝发白帝/三朝三暮,黄牛如故 |
(1)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2)形如人负刀牵牛
【小题4】(甲)文“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侧重写水的_________;(乙)文“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侧重写水的__________________。这在写法上都属于__________描写。
【小题5】(甲)(乙)两文都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小题1】解释加点的词。(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______)
(2)清荣峻茂,良多趣味。(______)
(3)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______)
【小题2】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1)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2)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小题3】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自三峡七百里中/自非亭午夜分 |
B.沿溯阻绝/绝巘多生怪柏 |
C.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
D.故渔者歌曰/莲,花之君子者也 |
【小题5】文末引用“渔者之歌”起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小题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略无阙处(通“缺”,中断。) |
B.沿溯阻绝(逆流而上) |
C.虽乘奔御风(飞奔的马) |
D.每至晴初霜旦(下霜) |
A.自三峡七百里中/自非亭午夜分 |
B.春冬之时/已而之细柳 |
C.素湍绿潭/可以调素琴 |
D.虽乘奔御风/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
A.清荣峻茂,良多趣味。翻译:水清树荣,山高草茂,实在有很多趣味。 |
B.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翻译:从这以后,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的南岸,再也没有山冈阻隔了。 |
C.晓雾将歇,猿鸟乱鸣。翻译: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 |
D.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翻译:先前的霸上、棘门的军营,简直就像儿戏一样,那里的将军本来就是可以被偷袭和俘虏的。 |
A.《三峡》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
B.《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中心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
C.《周亚夫军细柳》一文在写作方面最大的特点是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特别是用对比和衬托的手法凸显人物的特点。 |
D.《愚公移山》一文对愚公移山这一行为本身着墨极少,大部分内容都是各种人对愚公移山表现出的态度以及愚公的回应。 |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乙)兰之味,非可逼而取①也。盖在有无近远续断之间,纯以情韵胜。氲氲无所②,故称瑞③耳。体兼彩④,而不极于色,令人览之有馀,而名之不可;即善绘者以意取似,莫能肖也。其真文王、孔子、原之徒,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者耶?
(选自张大复《梅花草堂集》)
[注释]①取:这里是嗅取(兰的香味)。②氲氲(yūn yūn)无所:弥漫飘忽,没有一定的地方。③瑞:吉,善。④兼彩:兼有各种颜色。【小题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亭亭净植
②陶后鲜有闻
③而名之不可
④莫能肖也
【小题2】《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逼”字有以下几个义项。根据上下文,“非可逼而取也”中“逼”最恰当的解释是( )
A.强迫 | B.接近,迫近 | C.狭窄 | D.威胁 |
A.体兼彩,而不极于色 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 |
B.纯以情韵胜 皆以美于徐公 |
C.花之富贵者也 辍耕之垄上 |
D.其真文王、孔子、屈原之徒 其子好骑 |
A.擅长绘画的人因为个人的原因只能类似模拟。 |
B.善于画画的人也只能凭自己的感受把兰画得像样。 |
C.善于画画的人也只能用自己的意思去理解它。 |
D.擅长绘画的人已经描绘得很相似了。 |
【小题6】同为花中君子,莲与兰有相通之处,请从文中找出相应句子填在下面空格里。
香味: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品位: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7】(甲)文以莲为托物言志的对象,表现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生活态度;(乙)文将兰比作“文王、孔子、屈原之徒”,让我们领悟到兰___________的品性。
河中石兽
纪昀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 , ?
【小题1】把原文空缺语句填写在下面的横线上。______,______
【小题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山门圮于河(________)
(2)阅十余岁(________)
(3)棹数小舟(________)
(4)转转不已(________)
【小题3】下列语句中加着重号词语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当求之于上流/②水陆草木之花(《爱莲说》 |
B.①是非木柿/②斯是陋室(《陋室铭》) |
C.①果得于数里外/②尝射于家圃(《卖油翁》) |
D.①乃石性坚重/②蒙乃始就学(《孙权劝学》) |
(1)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2)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小题5】本文所要说明的道理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甲)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乙)
河间①有游僧②,卖药于市,以一铜佛置案上,而盘贮药丸,佛作引手取物状。有买者先祷于佛,而捧盘进之,病可治者,则九跃入佛手。其难治者,则丸不跃,举国信之。后有人于所寓寺内,见其闭户研③铁屑,乃悟其盘中之丸,必半有铁屑,半无铁屑,其佛手必磁石为之,而装金于外,验之信然,其术乃败。
(节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注释)①河间:地名。②游僧:云游四方的和尚。③研:研磨。【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阅十余岁 阅:经过,经历 |
B.尔辈不能究物理 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 |
C.佛作引手取物状 引:弯 |
D.以一铜佛置案上 置:安放 |
A.如其言/其术乃败 |
B.当求之于上流/而装金于外 |
C.闻之笑曰/沿河求之 |
D.乃石性坚重/乃悟其盘中之丸 |
A.甲文最先以庙僧的做法为讲学家的看法做铺垫,以突出讲学家的看法“众服为确论”,并且通过讲学家对寺僧的评价“颠”来写出讲学家对自己的看法的自信。 |
B.甲文最后写老河兵的一番话,加上“果得于数里外”的结果,巧妙地表现自信的讲学家“不更颠乎”,极具戏剧性和讽刺性。 |
C.乙文主要讲述了一个河间的游僧用科学的方法诊断病情、治病救人却不被当时的人们理解的故事。 |
D.乙文可用成语“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来概括文中“其佛手必磁石为之,而装金于外”这句话的含义,以比喻外表华美,里面一团糟。 |
有买者先祷于佛而捧盘进之病可治者
【小题5】翻译下列句子。
(1)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2)其难治者,则丸不跃,举国信之。
河中石兽
纪昀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遂反溯流逆上矣 肃遂拜蒙母 |
B.是非木杮 斯是陋室 |
C.尔辈不能究物理 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
D.如其言 如是再啮 |
A.二石兽并沉焉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B.众服为确论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
C.果得于数里外 山门圮于河 |
D.何陋之有 一老河兵闻之 |
A.作者善于在叙述中制造波澜,平而不板。先写打捞石兽无果,再写讲学家的议论令“众服为确论”,最后引出老河兵的“又笑曰”,做出正确的推断。 |
B.在打捞石兽一事上,讲学家空谈事理,不切合实际,代表的正是“据理臆断”的态度。 |
C.文中老河兵是从石性、沙性和水冲击的角度作综合分析后认为应该到石兽落水处的上游寻找石兽。 |
D.这个故事旨在告诉我们经验的作用大于客观存在的事实,我们在遇到问题时,不要依据客观存在的事实来判断,而要依据经验来判断。 |
(1)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2)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友人惭,下车引之_____________
(2)不亦说乎_____________
(3)与儿女讲论文义_____________
(4)元方入门不顾_____________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学而不思则罔/险躁则不能治性 |
B.博学而笃志/学而时习之 |
C.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回也不改其乐 |
D.太丘舍去/不舍昼夜 |
(1)太丘舍去:___________ (2)元方入门不顾:___________
(3)不亦说乎:___________ (4)吾日三省吾身: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