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初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文]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 “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文]宾客诣陈太丘宿,太丘使元方、李方炊。客与太丘论议,二人进火,俱委而窃听。炊忘著箅,饭落釜中。太丘问:“炊何不馏?”元方、季方长跪曰:“大人与客语,乃俱窃听,炊忘著箅,饭今成糜。”太丘曰:“尔颇有所识不?”对曰:“仿佛志之。”二子俱说,更相易夺,言无遗失。太丘曰:“如此,但糜自可,何必饭也!”

[注释](1)箅(bì):蒸饭用的算子。(2)馏:把半熟的食物蒸热。(3)糜:稀粥。(4)志:记住。(5)更:交替。易夺:改正补充。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实词。
(1)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门外:_______________
(2)元方入门而不 顾:_________________
(3)宾客陈太丘宿 诣:_________________
(4)饭落中 釜: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理解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
(D友人惭,下车引 之:_________________
(2)仿佛志     之: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句子翻译。
(1)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2)如此,但糜自可,何必饭也!
【小题4】下列对甲乙两段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中朋友未能如期赴约,陈太丘决定先行一步 并嘱咐元方在家等朋友。
B.甲文中元方尽管年幼,但是面对友人的冒犯,当面毫不客气地斥责了友人。
C.乙文中太丘和朋友谈话的内容深深吸引了兄弟二人,结果煮饭时忘了放箅子。
D.乙文中兄弟二人把偷听到的谈话内容完整复述了一遍,太丘便没有惩罚他们。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对比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09 05:47:5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屠大窘,恐前后受其。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乙)庾公乘马有的卢,或令卖去。庾云:“卖之必有买者,即当害其主。宁可不安己而移于他人哉?孙叔敖杀两头蛇,以为后人,古之美谈。效之,不亦达乎?”

(选自《世说新语·德行第一》)

(注释)①庾公:庾亮,字元规,晋颍川鄢陵(今属河南人)。美姿容,善谈论,好老庄,有德望。官至征西大将军、荆州刺史。②的卢:额有白斑,传说为害主之马。③或:有的,有的人。④语:告诉。⑤孙叔敖:春秋时楚国令尹。相传儿时在路上见到两头蛇,迷信认为看到的人必死,他怕别人再看到蛇而死,便将蛇打死埋掉了。⑥达:明白事理。
【小题1】对下面句子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其一犬/坐于前B.恐/前后受其敌
C.昔孙叔敖/杀两头蛇D.庾公乘马有/的卢
【小题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敌:(________) (2)股:(________)(3)昔:(________
【小题3】解释下列句子的意思。
(1)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2)效之,不亦达乎?
【小题4】文中的庾亮不卖“的卢”马表现了他怎样的品格?

同类题2

文言文阅读

狼(蒲松龄)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小题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野有麦场
(2)一狼其中
(3)屠自后断其
(4)狼亦
【小题2】下列句子停顿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
A.一狼/得骨止B.恐/前后受其敌
C.以刀/劈狼首D.其一犬/坐于前
【小题3】翻译下列句子。
(1)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2)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小题4】阅读链接材料,结合相关内容,分析两篇短文中狼的共同点。

(链接材料)有屠人,货肉归,日已暮。忽一狼来,瞰担上肉,似甚涎垂,随屠尾行数里。屠惧,示之以刀,则稍却;既走,又从之。屠无计,默念狼所欲者肉,不如姑悬诸树而蚤取之。遂钩肉,翘足挂树间,示以空空。狼乃止,屠即径归。昧爽往取肉,遥望树上悬巨物,似人缢死状,大骇,逡巡近视,则死狼也。仰首细审,见口中含肉,肉钩刺狼鄂,如鱼吞饵。

(选自《聊斋志异》)

注释:①蚤:通“早”,早晨。②昧爽:黎明。逡巡:有所顾虑,徘徊不前。

同类题3

醉翁亭记

①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大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③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词:
(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_________)(2)之者谁(_________)(3)云归而岩穴(_________)
【小题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小题3】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至于”一词把文章推进一层,由写欣赏美景之乐转写与众人游宴之乐。
B.短文以醉翁亭的美丽风光为背景,描绘出一幅与民同乐图,同时也曲折地显示了太守治滁的政绩。
C.“颓然乎其间者”形象地描绘出太守精神不振,以酒浇愁的样子。
D.“伛偻提携”和《桃花源记》中的“黄发垂髫”均指老人和小孩。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甲)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乙)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丙)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选自郦道元《三峡》)

【小题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
A.沿溯阻 身怀技 身陷
B.乘御风 自由放 走相告
C.不以也 奋笔书 驰而过
D.多趣味 辰美景 师益友
【小题2】翻译文中三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翻译: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到太阳;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到月亮。
理解:作者通过写处在三峡峡谷中不容易观看到太阳、月亮的感受,来突出三峡两岸的山高。
B.(乙)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翻译:在春、冬两个季节,白色的激流冲刷着绿色的潭水,回旋的清波倒映着景物的影子。
理解:作者笔下三峡的春冬两季的水动静皆宜,既有湍急的灵动之美,又有幽深的沉静之美。
C.(丙)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翻译:每到了天刚放晴的时候或者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之中一片凄寒肃杀。经常有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啼叫,声音连续不断,凄惨悲凉。
理解:猿猴的哀鸣在三峡中回荡,使本来就清冷萧条的冬季景色更增添了一分凄凉。
【小题3】张岱认为“古来记山水手,太上郦道元”,《三峡》和《黄牛滩》两篇文章中都写到了江水,请结合两篇的内容,分析郦道元是怎样写出江水特点的。

江水又东迳黄牛山,下有滩,名曰黄牛滩,南岸重岭迭起,最外高崖间有石,色如人负刀牵牛,人黑牛黄,成就分明,既人迹所绝,莫得究焉。此岩既高,加以江湍纡回,虽途迳信宿,犹望见此物。故行者谣曰:“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言水路纡深,回望如一矣。

(选自郦道元《水经注·黄牛滩》)

注:①迳(jìng):同“径”,经过。②色:形状。③信宿:两三日。

同类题5

文言文阅读

(甲)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欧阳修谪滁州,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遂退于颍州,则又更号“六一居士”。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①以来金石②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客笑曰:“子欲逃名③乎?”居士曰:“吾因知名之不可逃,然亦知夫不必逃也;吾为此名,聊以志④吾之乐尔。”

——(节选自《诗人玉屑》)

 (注释)①三代:指夏、商、周三代。②金石:指钟鼎文及碑文。③逃名:逃避名声,不求名声。④志:记述。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有亭翼然(翼然: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B.欧阳修滁州(谪:被贬官)
C.醒能述文者(以:因为)
D.既老衰且病(而:又,并且)
【小题2】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
B.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
C.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
D.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
【小题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
【小题4】在不同时期,欧阳修分别以什么为乐?请根据上面语段内容加以概括。
在滁州时:
在颍州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