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童趣》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心所向( ) ②项为之( )
③舌一吐而二虫尽所吞( ) ④一癞蛤蟆也( )
【小题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舌一吐二虫尽为所吞
A.拔山倒树B.先自度其足,置之其坐(《郑人买履》)
C.至之市,忘操之(《郑人买履》)D.舟已行矣,剑不行(《刻舟求剑》)
【小题3】(小题3)用“/ ”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果如鹤唳云端
【小题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⑴昂首观之,项为之强。译文:
⑵宁信度,无自信也。(《郑人买履》)译文:     
【小题5】概述文中的“趣事”
 
当前题号:1 | 题型:课内阅读 | 难度:0.99
(12分)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以虫蚊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之别院。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写进()里。(每小题0.5分,共3分)
为之强 ⑵如鹤唳云端
⑶以丛草为正浓
出神 ⑹之别院
【小题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小题3】课文详细叙述了两件自以为有“物外之趣”的事情:一是“戏蚊于帐中”看到“_______________”景象;二是“______________” 遇到“庞然大物”的经过。文中能体现课文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小题4】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观察细致,想象奇特;语言简朴、自然,所以文章真实、生动,使人如见如闻。
B.本文是追记童年生活的一篇极有情趣的散文。
C.本文采用了先总后分、点面结合的结构形式,紧扣“童趣”这一线索,使文章前后呼应,脉络清楚。
D.本文围绕中心选材,详略得当。主体部分写得详尽具体,记叙了三件趣事,四幅图画。突出“记趣”。
当前题号:2 | 题型:课内阅读 | 难度:0.99
童趣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小题1】解释加点词语。
(1)私作群鹤舞于空中()(2)徐喷以烟()(3)数十()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句。
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小题3】阅读全文,“我”能得到“物外之趣“的原因是什么?
当前题号:3 | 题型:课内阅读 | 难度:0.99
阅读文言文《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杨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小题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词。
收: 扳:
【小题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小题3】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其原因是什么?
当前题号:4 | 题型:课内阅读 | 难度:0.99
古文阅读。

与朱元思书

吴 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五柳先生传

陱渊明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1)猛浪若
(2)千不穷:
(3)亲旧知其如此:
(4)造饮尽:
当前题号:5 | 题型:对比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激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阳欲颗,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夜登华子岗,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春,复与疏钟相间。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

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雊。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乎?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然是中有深趣也。

王维《山中与裴秀才迪书》(节选)

注:①曩(nǎng):从前,②雊(gòu):稚鸡叫。③天机:天性。
【小题1】用“/”划分以下句子的朗读节奏,每句只划一处。
(1)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然是中有深趣也。
【小题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晓雾将(___________)
(2)倘能我游乎(____________)
【小题3】把下列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2)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
【小题4】(甲)(乙)两文都是写给朋友的书信,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当前题号:6 | 题型:对比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

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

哺糟啜醨①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

余自钱塘移守胶西,始至之日,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余之不乐也。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予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于是,治其园圃,修补破败,为苟全之计。

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撷园蔬,取池鱼,酿秫酒,曰:“乐哉游乎!”

予弟子由②名其台曰“超然”,以见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选自苏轼《超然台记》③,有删选)

(注)①哺:吃。糟:酒糟。啜:喝。醨:米酒。②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字子由。③1074年,苏轼被排挤出朝廷,改任密州太守,第二年,政局初定,他便开始治园圃,故此,苏轼写了这篇《超然台记》。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________)   (2)无与为乐者(________
(3)葺而之(________) (4)城以为台者旧矣(________
【小题2】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停顿处用“/”划开(限断两处)
苟 有 可 观 皆 有 可 乐 非 必 怪 奇 伟 丽 者 也。
【小题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始至之日,盗贼满野,狱讼充斥。
【小题4】乙文中的“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请结合甲乙两文内容简析。
当前题号:7 | 题型:对比阅读 | 难度:0.99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昔有二翁,同邑而居。甲翁之妻子去乡,惟叟一人而已。一日,叟携酒至乙翁第,二人对酌,不亦乐乎!乙翁曰:“向吾远游冀、雍,但未堂登泰山,君有意同行乎?”甲翁曰:“是山余亦未登,然老矣,恐力不胜。”乙翁曰:“差矣,汝之言!曩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甲翁曰:“甚善!”翌日,二叟偕往,越钱塘,绝长江,而至泰阴。夜宿,凌晨上山。乙翁欲扶之,甲翁曰:“吾力尚可,无需相扶。”自日出至薄暮,已至半山矣。
(注释)①第:房屋,宅子,家。②冀、雍:古代两个州名,在今约山西、陕西、甘肃一带。③曩:以往,过去,从前。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相与于中庭(________)    ②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________
③二叟往(________) ④越钱塘,长江(________
【小题2】对文中划线句的断句恰当的一项是
A.曩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
B.曩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
C.曩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
D.曩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
【小题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自日出至薄暮,已至半山矣。
【小题4】两篇文章写的都是携友出游,但二者的主题不同,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当前题号:8 | 题型:对比阅读 | 难度:0.99
与朱元思书
吴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小题1】解释文中划线的词。
(1)势竞上,互相轩邈
(2)猿则百叫无
(3)经纶世务者,窥谷忘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直线的句子。
【小题3】作者写“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作用是什么?
当前题号:9 | 题型:课内阅读 | 难度:0.99
《与朱元思书》
[南朝·吴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小题1】本文特别讲究文体的形式,主要采用四字句和六字句,对句整齐,音韵和谐,从文体上说是属于    文。(1分)
【小题2】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1)天山 (2)互相    
(3)鸢飞天者     (4)窥谷忘反    
【小题3】将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2)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小题4】面对富春江的奇山异水,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你怎么理解他发出的这些感慨?
当前题号:10 | 题型:课内阅读 | 难度:0.99